第1课 实验一摩擦起电讲解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3篇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起电》精选3篇(一)【大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2. 观察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能够描述。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塑料棒、小块纸、丝绸布、漆皮细铁丝。
2. 课件、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师生进行简单的对话,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脱掉毛衣的时候会看到火花或感到电的刺痛呢?Step 2:呈现实验现象通过图片、课件或实物的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些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用塑料棒摩擦丝绸布,然后将丝绸布靠近散落的小块纸,观察小块纸的情况。
Step 3:实施实验将塑料棒用丝绸布进行摩擦,然后将丝绸布靠近散落的小块纸,观察小块纸的情况。
同时,可以反复摩擦,观察起电现象是否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Step 4: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Step 5: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形式的摩擦起电实验,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探索。
Step 6: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并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理解和总结。
【教学反思】《摩擦起电》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对摩擦起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而且在实施实验环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观察、探索和讨论中积极参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时表现得较为肤浅,不能准确地用科学术语进行描述。
其次,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学生的理解仍然有待提高。
他们往往只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对于其中的物理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通过多次实施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摩擦起电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和引导,深入分析摩擦起电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
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2.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能用实验证明。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尺、布、纸片、吸管、泡沫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塑料尺等实验材料,激发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气球、塑料尺有什么特点吗?(二)基本概念讲解1.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当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2.举例说明:用气球摩擦头发,气球会吸附在头发上;用塑料尺摩擦布,塑料尺会吸引纸片。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
2.实验二:用塑料尺摩擦布,观察塑料尺吸引纸片的现象。
3.实验三:用吸管摩擦泡沫球,观察吸管吸附在泡沫球上的现象。
(四)观察与讨论1.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集体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摩擦起电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导入:通过展示气球、塑料尺等实验材料,引发幼儿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
3.实验操作:a.实验一:让幼儿亲自操作,用气球摩擦头发,观察气球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
b.实验二:让幼儿亲自操作,用塑料尺摩擦布,观察塑料尺吸引纸片的现象。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微课件

将准备的白纸撕成碎纸屑, 把吸管在头发上充分摩擦后靠近碎纸屑;
地区:
一: 充分体验摩擦带来的乐趣。 二: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引起纸屑等轻巧物体。 三:进行探索和尝试,并自己得出结论。
准备材料:
气球两只,细线,吸管, 白纸一张
பைடு நூலகம்
制作方法: 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漏气, 用细线连在一起。
实验操作:
手提细线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靠在一起的。
科学原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摩擦起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活动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活动过程: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
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

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物理摩擦起电及电荷的知识点讲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摩擦起电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以上对物理中摩擦起电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讲解同学们对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还记得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电荷量(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通过上面对物理中电荷量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巩固学习,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讲解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word版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学校启蒙教育的最早阶段,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既要有趣又要能够传达一些道理,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幼儿园阶段最常用的资料是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过程、提问互动环节、活动反思等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梳理安排好每次的课堂环节。
好的教案设计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技能。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一些优质的教案案例,方便大家使用学习。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意图:让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与表达”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
活动目标: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一、搬运小纸屑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二、尝试与讨论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3.幼儿操作。
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活动延伸: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
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巧,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1.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
2.实验:用橡皮棒摩擦沙发、塑料杯等物体,观察是否起电,并测量电荷大小
3.静电的应用:如静电手、静电贴等
教学步骤:
教师引入摩擦起电的概念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后会产生电荷。
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教师进行实验示范:用橡皮棒摩擦沙发或塑料杯,然后用电荷计测量是否起电,观察电荷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摩擦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电荷大小。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讨摩擦起电的应用,如静电手的原理、静电贴的使用等。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原理,能
否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是否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演示、小组合作实验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是否能给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的选择和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地检验和验证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否有明确的引导和总结。
根据上述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摩擦起电实验步骤和结果

摩擦起电实验步骤和结果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超有趣的摩擦起电实验,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呢,咱们得把实验要用的东西准备好。
你需要找一把塑料尺子,再准备一些小纸片,就像那种碎纸屑就行。
然后,咱们就开始动手啦!用你的手拿着塑料尺子,在你的头发上使劲儿摩擦,就像给头发挠痒痒一样,多摩擦一会儿。
这时候你会发现,尺子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呢。
再试试多摩擦几次尺子,然后去靠近小纸片,你会发现能吸起来的小纸片更多啦。
还有哦,咱们不光能在头发上摩擦尺子,在毛衣上摩擦也可以的。
同样的操作,也是使劲儿摩擦,然后拿尺子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照样会被吸起来。
我还发现,要是尺子摩擦得不够久,吸起来的小纸片就会少一些。
而且,如果空气太潮湿了,这个实验做起来效果也没那么好。
我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可兴奋啦!看到小纸片被吸起来,感觉就像自己变成了一个魔法师。
我还叫来了爸爸妈妈一起看,他们也觉得特别神奇。
这个实验真的太有意思啦,让我明白了原来摩擦能产生电,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居然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朋友们,你们也赶紧试试这个实验吧,保证会让你觉得又好玩又能学到知识。
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些我没发现的有趣现象呢!
好啦,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验步骤和我做这个实验的结果,希望你们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来拟个好题目: 1. 一个有趣的实验(吸引读者好奇心,这个实验如何有趣?) 2. 神奇的摩擦起电(揭示实验原理,让人想一睹为快。)
你也来一显身手,拟一个好题目吧!
写好实验中的发现
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妙笔才会生花。对 事物观察得越细致,对事物的描写就越生动形象。相信分离实 验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兴趣,为大家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具体 到本次习作,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观察实验的目的性和敏捷性。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直接 影响到观察的敏捷性。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分清层次、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实验,
请大家回忆一下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实验,把这次实验记录 下来,写一篇作文,注意认真观察,特别是对实验过程的描写 要详细具体。
我会举例: 1. 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 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引碎纸屑。
同学们,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用摩擦的 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你也来举个例子吧。
——结尾通过老师的话语交代实验的原理,揭开 了大家心中的疑团,实验描写很完整。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词
紧张气氛:扣人心弦 心潮澎湃 忐忑不安 热闹气氛:议论纷纷 兴高采烈 闹哄哄 安静气氛:鸦雀无声 静悄悄 肃静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前同学们的反应:顿时,班级里“炸开了 锅”,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老师干什么呀?” 有的说:“也许是做实验吧!”老师究竟要做什么? 同学们好奇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讲台上。(使用夸张手 法突出课堂氛围,再以同学们的反应作为铺垫领起开 头,使整个场 面都活起来,又使文章发展自然流畅。)
我们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实验前后实验材料是否发生变化上, 如胡椒和盐巴有没有被吸到勺子上。
2. 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比如,盐巴什么时候被吸 到了勺子上,胡椒粉又是怎么被吸到勺子上去的。我们可 以对整个实验经过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总 之,只要我们勤于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3. 分析联系,掌握规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要多思考:这 件事的真正起因是什么?真正的结果是什么?起因和结果 是不是有联系?只有多思考分析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 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人觉得十分亲切。
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 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的奥秘。 (《神奇的摩擦起电》)
——结尾谈实验收获,点明文章中心。
老师最后讲解道:“其实原理很简单,胡椒粉的 重量比盐巴轻,所以胡椒粉最先被静电黏附在汤勺 上。”(《分离实验》)
实验步骤: 1. 把盐巴与胡椒粉混在一起,用筷子搅拌均匀; 2. 用塑料勺子在衣服上摩擦; 3. 将勺子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原理: 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带有静电,能够吸附重量小的物品,例如说胡椒
粉、盐巴。胡椒粉比盐巴更早被静电吸附,是因为它的密度比盐巴轻。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盛在小盘子里的胡椒粉和盐巴混 在一起,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 在毛巾上使劲地搓。搓了一会儿,就把它放在搅拌均匀的 胡椒粉和盐巴上面。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胡椒粉像跳 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我又把勺子往下移动,盐巴也 被吸到了勺子上。
小结
修改后的片段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更详细的描写, 用上了“小心翼翼”这样的成语来形容当时“我”的小 心与认真,用“胡椒粉像跳舞一样纷纷跳到了勺子上” 这样有趣的比喻来介绍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一来,不 仅介绍更加全面了,而且整个段落都更加饶有趣味了。
第一课
分离实验
思考
分离实验
1 实验正式开始了,你看到老师准备了什么呢?
2 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动作、神 情、语言呢?
3 做完这个实验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实验准备: 1. 每份材料包括:一根塑料勺子、一双筷子、盐巴若干、胡椒粉若干; 2. 让同学清理好桌面,准备好做实验的空间; 3. 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抹布,以备实验以后搞卫生。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胡椒粉 居然全跑到塑料勺子上面了,而盐巴呢,像一群听话 的孩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弄不清状况的同学们开 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拟人手法使用得贴切又恰 当,把调味料受静电作用后的反应描写得灵活生动, 可爱活泼。实验现象十分清晰。)
描写实验氛围的好句
小作者的行文比较不错。先写了失败的经历,把实验写得一波 三折,同时设下悬念。之后又通过妈妈的口来解开悬念,这样写, 比起单独说理,从形式上来说要活泼自由,更加能吸引读者,同时 也让文章充满了生活趣味。文章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从实验中产 生的愿望,深化了主题,又写了自己在实验中的糗事,让读者哈哈 一笑的同时也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并让文章更有情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文段,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实验开始了,我把胡椒粉和盐巴混在一起,再用筷子 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勺子在毛巾上使劲地搓。过了一会 儿,我把它放在胡椒粉和盐巴的上面,我看到胡椒粉跳到 了勺子上,盐巴也被吸到了勺子上。
这一个段落不是那么细致和生动,你能给它优化一下吗?
我们一起看看修改后的片段:
实验后同学们的感受: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的实验啊!勺子不仅能吸起调味料,还会按顺序来 吸,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三个感叹句连用,增强 句子的气势,充分表达出“我”对此的惊奇和叹服 心境,篇很好的实验作文,小作者的描写很有层次。文章
先写了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和妈妈的对话揭示了实验背后的科学 原理,层次分明,过渡顺畅自然。在写实验过程的时候,小作者观 察非常仔细,特别是对实验成功时胡椒粉和盐巴动静的拟人描写, 充满了动感,让人如见其状。
你能让混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自己分离吗?怎么 样,跟我一起来试试吧!(《盐巴和胡椒粉的分离》)
——提问式开头,自然引出下文对实验的描写。
“啊,胡椒粉和盐巴分开了。”三(2)班传来一 阵欢呼声。他们正在进行一个实验。(《有趣的实验》)
——先闻其声式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巧妙引出 下文。
记得妈妈在厨房做菜时,有时候不小心把胡椒粉与 盐巴混在一起,总要抱怨这个佐料要重新买了。没想到 今天老师带我们做的实验,恰好可以解决妈妈的苦恼。 (《分离实验好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