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知道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课堂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讲学习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科学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二、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分电力、电讯技术、交通运输三组收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看人类灵魂的智慧之光是如何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潇洒地行走,在湛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让我们进入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
(2)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主要能源是蒸汽,因此被称为“蒸汽时代”,动力机是蒸汽机,以它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
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发现与应用1、教师讲解: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作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动力而占据统治地位。
一系列与电有关的重大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跨进了“电气时代”。
提出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在电力的应用方面,先后出现了哪些重大的发明?学生回答: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发明: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制成伏打电堆;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1876年,英国人贝尔发明电话;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人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出耐用碳丝灯泡,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第一篇: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
“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
《第二次工革命》教学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课时】1【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师生相互问好师:同学们,我家住在城里,今天早上六点钟,我起床洗漱完毕后,大家猜猜我是怎样到学校来的?学生:(骑摩托车、坐汽车)师:汽车和摩托车都是第二次工业的科技成果。
我在享受它们所带来的舒适和快捷的同时,还在密切关注本月国际上一个重要的科研奖项的报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报道吗?学生回答的过程老师放视频(2009年诺贝尔奖)过渡: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有很多版本,刚才我们看了凤凰卫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设置的诺贝尔奖物理奖2009年获奖者的报道,下面我们来看看介绍第二次工业的其他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我们的教材,我们把它称之(教科书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教材我们采取分组阅读的方法,第一组读第1、2段;第二组读第3、4段;第三组读第5段。
看看教科书是怎样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过渡: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同学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设一个情景剧,亲自体验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和影响。
我来当导演,负责提供剧本和对剧本的解读,谁想来当副导演啊?(老师布置任务解读剧本)师:剧中的主角是生活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威廉父子,william出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是棉纺织工厂主,Young William出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是石油冶炼工厂主。
生:上班途中…William是棉纺织工厂主,他的厂房建在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区内,使用蒸汽机做动力,儿子Young William是石油冶炼工厂主,使用电做动力,厂房建在曼彻斯特石油工业区。
1895年10月26日早上父子俩在家用完早餐,准备前往工业园区。
请大家猜猜他们父子俩会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讨论)学生回答:(两人都坐…;或William坐火车、汽船,Young William坐汽车、电车)过渡:威廉父子有可能都坐汽车或火车,或一个人做汽车,一个人坐火车,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9.跨学科整合,提高综合素质:结合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张描绘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遐想,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时期吗?这个时期有什么特别之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会运用历史比较法,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产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直观感受。
4.针对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学生在价值观、国际视野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创新及其影响。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学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法。
3.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创新和影响。
b.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背景、发展特点和影响。
2.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了解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了世界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技含量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支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推动了科技创新。
(2)新材料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新材料广泛应用,如钢铁、铝、塑料等新材料,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3)新工艺不断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工艺不断出现,如流水线生产、自动化生产等,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4)新能源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使用逐渐普及,如电力、汽油等,使生活更加便捷。
(5)新产品的涌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大量新产品,如汽车、飞机、电话、电视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
2. 讲授(30分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背景、特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应用。
4. 总结(5分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5. 课堂练习(5分钟)完成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特点。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应用。
3. 课堂练习: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时间框架、主要标志和国家。
学生能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化学、通讯和交通等领域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学生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会合作学习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精神,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不同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如何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标志。
讲解电力、化学、通讯和交通等领域的重大发明和创新,如爱迪生的电灯、贝尔的电话、莱特兄弟的飞机等。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具体的发明或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发明家或企业家,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创新精神。
课堂总结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强调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影响。
2.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 背景介绍(5 分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3. 发展历程(10 分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包括起始时间、主要国家、主要领域等。
4. 主要成就(15 分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等。
5. 影响(10 分钟)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
6. 小组讨论(10 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启示。
7. 总结(5 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二、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了解第二次工业
革命中主要发明创造;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产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主要条件和主要的发明创造。
(1)
主要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
英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资金
资本的原始积累
劳动力
自由身份(圈地运动)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
市场
广大的海外市场
(2)
主要发明创造
领域
主
主要发明
影响
电的广泛使用
发电机、电动机、发电厂、
技术
电灯、
、电车、电影放映机
人类进入
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创制:
、
、
使用:内燃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
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
交通新纪元到来
化学工业
染料、塑料、药品、炸药、人造纤维丰富人们生活
传统工业
炼钢技术钢材取代木材和铁
时代到来
通迅技术
电话、
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
响——(1)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
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A、经济上
B、政治上
c、对外关系上
3、阅读第三子目内容,分析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世界市场的发展(3)其它影响:生产力发展,殖民扩张方式改变,重新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思想变化。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合作探究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间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发生国家
始于在英国,然后向欧美大陆扩散
发生条件
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
标志性成就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新兴工业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采煤业、冶金动
力
蒸汽动力
能源
煤
交通工具
火车、汽轮
通讯工具
有线电报
主要特点
科学与技术未结合,发明主要来自发明家的经验积累经济结构
由农业国转到工业国(轻工)
影
响
生产力
手工业
机械化,蒸汽时代、工业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以工厂制为组织形式,
生产关系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对外侵略方式
以输出商品为主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原因:
形成的途径
形成的过程:
对世界市场的评价:
五、知识检测:
、(XX年海南卷,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XX年上海文综,12)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
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法国
3.(XX年海南卷,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
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4.(XX•江苏模拟)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到大企业的演变。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5.(改编题)1889年世博会在法国举行,修建的埃菲尔铁塔,后来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主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其依据是
A.钢铁和电的使用
B.蒸汽和石油的使用
c.电和石油的使用
D.电和蒸汽的使用
6.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7.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8.(XX•扬州模拟)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9.(XX•湛江二中模拟)20世纪初,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英国)普通公民早上被美国闹钟叫醒,……从早餐桌旁站起后,这位公民匆忙走出家门,赶一辆纽约制造的电车,……。
在那里,他走进”杨基“电梯,电梯将沿着美国人装的梯轨线把他送到办公室。
毫无疑问,他办公室里的所有用具都是美国的。
”文中反映的情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A.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
B.英国彻底衰落
c.美国全面超过英国
D.美国工业发展迅猛
0.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
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
帝国主义瓜分后的非洲(1914年)
(1)与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相比,16世纪以后的国际商路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简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现象?试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六、知识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③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或答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垄断组织含义:
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
垄断的内容包括垄断商品生产、垄断商品价格、
垄断商品市场。
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卡特尔(德)、辛迪加(俄)、托拉斯(美)、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