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合集下载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演奏诠释——兼谈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艺术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演奏诠释——兼谈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艺术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演奏诠释——兼谈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艺术论坛l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演奏诠释兼谈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艺术囤韩露姚海娇摘要:2O世纪9o年代.电子音乐全面发展.MIDI技术的应用.电脑音乐的发展,电子类乐器的成熟.无一不在对传统音乐领域提出挑战.双排键电子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成熟的.它可以一个人就演奏大型交响乐.本文以《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为例子.细致地讲解了双排键电子琴怎样演奏古典乐曲,这给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关键词:双排键交响乐演奏法在2o世纪初,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乐器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美国诞生了一种被称为”电子管风琴的乐器”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他有两层的手键盘及脚键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音乐, 计算机音乐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日本YAMAHA公司迅速崛起,1959年,世界第一台全晶体管双排键电子琴(Electone)”D —l”在日本诞生了,九十年代,电脑技术飞速发展和制造工艺的日益精湛,使双排键脱离传统模式,融合成为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子编曲机的综合体,才达到今天的水平.双排键的演奏范围很广,它可以演奏古典的管风琴,交响乐,室内乐到现代的摇滚乐,爵士乐且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双排键电子琴不仅要求演奏者掌握一定的作曲理论及不同乐器与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且具有演奏,改编,创作,制作的综合音乐技巧.一,弹奏前的案头工作1.身体的准备在此方面需要我们做的是:每次在弹琴之前要进行手键盘和脚键盘的准备,要充分活动手指,弹奏一组音阶:腰部要挺住,肩部要松弛但别松懈.脚要轻轻的放在键盘上腿部要和脚键盘形成90度角,这是弹琴前的放松好像比赛前的热身一样, 要进行充分热身才能保证运动中不受伤,在弹琴前活动手指和全身,才能保证曲子弹得完整,动听.2.对作品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掌握美学中讲乐曲的创作是由三次组成的,第一次是作曲家的写作,第二次由演奏者的演奏来完成,第三次是观众的欣赏完成.这三个环节必不可少,少了哪个曲子都不完整的,作为演奏者要了解第一创作的目的很重要,首先我们要了解作曲家的生评,创作目的等.以德沃夏克为例,他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拓展了有斯美塔那开创的捷克民族音乐道路. 《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最着名的一首标题性交响作品,用“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没有指挥过它”来评说,也不为过.这个作品的初稿完成于1893年5月,此时作曲家已来到美国,他应美国纽约皇家音乐学院创办人琴妮? 瑟勃夫人之邀,出任该院院长.此曲第一一次彩排,德沃夏克接受了琴妮?瑟勃夫人的建议,加上了”自新大陆”的标题,所以在双排键的谱子里也有”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字样.3.对作品曲式,调式(凋性),结构等框架的理解一首交响曲作品,最初的准备需演奏者掌握,了解作品的体裁,题材,曲式,调性,配器等音乐结构这就是常说的”案头”.每个乐章诸如:体裁,曲式,乐段,主题分布结构及乐曲高潮部分出现及再现.《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来到美国的第一首作品,《第九交响曲》严格按照古典套曲结构组成,分为四个乐章,虽然结构上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但其中表现出的深邃意境, 沉思的韵味,鲜明的民族色彩,感人至深的旋律,的确另人陶醉,扣人心弦,给人以独特的美感.4.不同音色触键决定交响乐中不同演奏效果交响乐队编制分为四大组:铜管乐组,木管乐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四个部分组成.素有”一人乐队”之称得双排键电子琴且具有模拟,制作出不同音色及节奏的电声乐器.双排键电子琴触键决定了着所使用不同乐器的发音及音响效果.纵观交响乐曲,双排键电子琴须掌握不同乐器的触键才能实现技巧的再现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性.使用铜管组乐器需演奏者掌握手腕带动手指的强断奏:木管组乐器,弦乐则需要根据作曲家作品的某乐章与乐段的需要,例如:表现田园风光式的音乐, 采用木管或独奏小提琴拉奏,以手腕带动指尖连奏且加柔弦式的演奏方法,用以体现弦乐吹奏,拉弦式的演奏方法,尽而达到声音柔和,绵长等.二,对作品的演奏及注释当拿到一首交响乐作品,如何再现作品内涵,掌握不同背景,乐段的曲式结构,创作的了解,作曲家时代背景,音乐主题是摆在演奏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慢板(Adaiio)一稍快的快板(AHlegro- molto),e小调,2/4拍.音乐开始,是一段4/4拍的慢板序奏,共24小节,其主题与随后出现的快板部分有微妙的联系它类似一个主导单动机,起贯穿统一全曲的作用.这个主题由大提琴深沉而宁静的奏出,由于速度缓慢,加之市弱奏,所以在盘上演奏时手指要作出柔弦的感觉,用指尖触键,再长音时更要注意触键感觉,心里也要有这个曲调,而且弹时心里要边唱边弹奏,演奏出大提琴深沉而忧伤的感觉,再弹奏这段序奏的时候,感觉作曲家要表现的好像是刚到美国时的感觉,他站在甲板上凭栏眺望,岸上那里是他心目中的怎样一个新世界呢?呈式部主题激奋,昂扬,前四个小节是一个精神饱满的乐思,它以向上的琶音开始,由宽阔的音域和切分的节奏,充满了戏剧因素.这时音色以圆号在弦乐的伴奏下奏出,弹奏时要注意弹出圆号的气口;后4小节的第二乐思,好像是前面的答句, 以固定节奏型为基础,音域在狭窄的四度以内,由木管用断奏劾强音吹出,具有鲜明的民间舞曲性质:(见谱例1)谱例1这个主题中的两个对比对象,前者突出了黑人歌曲中所有的切分节奏,后者富于斯拉夫民间歌曲的音调,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主题具有强烈震撼力.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广板(1ango),降D大调,4/4拍.这个乐章非常感人,音乐开始是6小节的引子和弦之后,英国管在弦乐和弦伴奏下奏出了主题,它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和神妙的情趣,体现出一种黑人灵歌的歌谣与斯拉夫民族气质结合的独特韵味,(见谱例2)谱例2这支曲调后来被填上各种以怀念故乡为内容的歌词,改编成独唱或合唱曲,广为流传,以至有人误认为它是一首古老的美国民歌.要表现这种韵味需要自己先被曲子感染,让自己先感受到这种韵味,只有先打动自己的音乐,才能去打动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弹出一个好曲子的前提.在这个乐章里出现了一支由田园气息的对比的小调旋律,它力度很弱,再低音提琴伴奏下,由单簧管奏出,温柔但又显得忧郁,像是作曲家对遥远故乡自然风光的恋恋回想(见谱例3) 谱例3第三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活泼的快板(Moito, Vivace),e小调,3/4拍,这个乐章具有舞曲性质.第一个主题建立在e小调上,为方整地4小节乐局结构,它具有迅速的节奏特点,情绪热烈活泼.由长笛,双簧管奏出,而后单簧管紧随其后,彼此形成两个声部模仿,在一个交响乐团里这是由几个人完成,而在双排键演奏上就由自己独立完成,所以这是你自己必须担当指挥的位置,手,脚,分别担任不同的乐器演奏,形成一种一人演奏同样可以代替几个人合奏的效果,这就是双排键最让我们骄傲的地方,在演奏这段的时候,要分清什么是主旋律,使各个声部听起来清晰,而且连接非常自然,做到这样和谐统一是很难的.第四乐章,终曲,奏鸣曲式,火热的快板(Allegroeonfuoeo),e小调,4/4拍.这是个激动人心的乐章,它气势宏大而雄伟,充满活力与热情,是整首交响曲戏剧发展的高潮,也是全部乐思发展的总结.乐章开始是暴风雨般的引子,一下就抓住了听众的心,这是一支进行曲性质的,朝气蓬勃的曲调,由小号和圆号威武雄壮地走出.(见谱例4)谱例4当弹这段曲子的时候,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部和指尖,让人感觉一下子声音就全部释放出来,而且有力,清晰,有强有弱,每个音的音头都要再一个点上,非常强有力度和暴发的力量,让人为之一振,并且印象特别深刻,这段引子很重要.在这个主题后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演奏音乐不断发展,出现一个三连音音型组成的音流,这个音流不断向前奔涌, 具有内在动力.这个地方也是弹奏的难点,它需要你弹得很快而且清晰,均匀,而且有小提琴拉奏的感觉,是要处理好的地方.在慢板的也就是副部主题是一个流动抒情,气息宽广的曲调,具有田园风味,在弦乐伴奏下,由独奏单簧管温暖柔美奏出.(见谱例5)谱例5结束部,出现一个新主题,它结构方整但内涵对比,情绪饱满而活跃.虽然是凯歌般辉煌的音响,但这段不能弹的太急,要稳住,每一下触键都要有力,从而才会给人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创作体现了他的风格, 并非哲理思考的结果,而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流露出的质朴感情的结晶,作品中,美国的”印地安”主题与捷克的”波西米亚”主题的性格对置始终贯穿全曲,使这首交响曲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使其更具戏剧特征.全曲显示出作曲家严谨,巧妙的旋律,则更进一步使这首曲子成为经典作品.三,对双排键电子琴演奏方法的几点说明:1.对全曲各乐章要求速度保持一致,使乐曲具有可听性,可赏性.2.全曲各乐章要注意模仿各种乐器的特性,发音原理,手指触键,达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3.各乐章的强弱,力度,音色起伏,及不同的音乐符号,通过不同强弱触键及右踏板的力度控制,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4.弹琴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互相交替的过程,在演奏交响曲时,乐曲的每个部分怎么演奏,在你的思维里要有一个总的构思,这关系到你能否弹好乐曲的关键所在. 5.找不同版本的磁带,CD,VCD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奏,使自己对这一类型的音乐有更多的了解.参考文献:[1】何平,邱晓枫.外国作曲家及其音乐名着[M】.,华月出版杜出版, 1999.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音乐鉴赏

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音乐鉴赏

充满力量的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欣赏有感此次音乐鉴赏选择的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第一乐章。

第一次把此交响乐完整听完时,并没有具体的感受,只能大概在整体上隐隐感受乐章所表现的宏大的气势,其中强弱对比更突显“强”时的震撼。

虽然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的确能传达一定的情绪,让聆听者和创作者能穿越时空而交流,但在我看来,当不甚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对音乐所表达的客体没有概念时,很难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所看所想,只能大致感受到情绪的轮廓。

因此,我对作者以及作者创作此交响曲时的背景作了些许了解。

此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The New World”,结合历史常识,大概也猜到应该是描述美国工业革命后一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的确,彼时德沃夏克受邀至美国,也正是感受到了新兴国家喷薄而出的力量,才谱下了如此乐章。

乐章弱起,弦乐带出,不吵不闹,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两个小停顿,半音出现,仿佛预示着将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宁静中又暗生力量。

接着,管乐进来,悠扬而带有力量,吹响的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不久,一个停顿后,鼓、弦乐、管乐全体起,震撼而感觉乐团都要从耳机里蹦出来了!这便是真正前进的号角,这代表的是新大陆的人民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准备建立新的强国。

然而,这段气势磅礴的乐曲里,却也总是有细腻而渐弱的部分相间其中。

在一个社会进行大变革的过程当中,总会有反对的声音存在,又或是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感到的胆怯和恐惧,无论如何,变革总是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是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点点的胆怯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因此,乐章中每一次的渐弱后都会被更强的段落所否定,流露出的是坚定和力量,并且一段又一段的重复,不断加强,更显气势,更能让聆听者感受到变革的决心。

继续欣赏接下来的乐章,不断地矛盾冲突后悠扬的管乐传递出的是开创新生活的喜悦,或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感觉那几段或许是当年五月花号开出普利茅斯港时最好的配乐,它承载的就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即将到来新世界的期待。

致新大陆赏析

致新大陆赏析

致新大陆赏析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

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

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致新大陆》既是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波西米亚色调的美国大陆——简评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2011-03-13 20:00:00)著名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出色的交响乐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这部作品中很多旋律都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其中第二乐章的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甚至还填上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而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怀念故土。

在中国,这段旋律被改编成乐曲《思故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为人们所熟悉。

一、乐曲题目辨析此作品的标题为“e小调第九交响曲”,它还有一个副题:From the new world。

在中国,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人们对于西方作品的“某小调或某大调第几交响曲”、“作品某某号”这样的曲目命名方式非常不习惯,大家更加喜欢“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曲名。

所以此曲在中国往往更多地以其副题为正题,而其原本的标题“e小调第九交响曲”反倒没有其副题出名。

但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有时就称为“新世界交响曲”,另一个则是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自新大陆”,也被称作“新大陆交响曲”。

而后一个名字“新大陆”的流行程度要高于前者。

这是艺术史上很奇怪的事情,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分析。

其实,这个副题并不复杂,“自新世界”,就是最准确的翻译,由此将其称为“新世界交响曲”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自新大陆”翻译的出现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1954年是德沃夏克逝世五十周年。

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德沃夏克确定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

当时新中国急需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宗旨——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核武器等也是中国的要求。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

这部交响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遥远的祖国—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

作品在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民间音乐的某些素材的基础上,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著称,交响曲由既对比又统一的四个乐章组成。

德沃夏克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

引子由大提琴演奏的一段沉缓的曲子,使人的心灵先平静下来。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乐章强烈、热情的节奏。

由圆号吹奏出果断而坚定的第一主题,可以体会到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

尔后出现了具有乡村舞蹈色彩的第二主题,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这与第一主题完全矛盾,主题走向两个极端。

而后以长笛引出清新悠扬的第三主题,小提琴相呼应,流露出更忧伤的心情,让人听后可以感觉到悲凉气氛。

第三主题是第二主题的升华,可使其的矛盾更剧烈。

以后,这三个主题在展开部分交替出现,进行不断的分裂和展开,使得异国他乡的环境同思念家乡的心情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对比、冲突。

最后再现,出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况。

第二乐章最缓板,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其中充满了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中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

第一主题,由双弦管演奏,让人感觉前方迷路重重,不知所措,而后小提琴反复演奏一段旋律,心中无限迷茫。

这一主题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向死神招手时的心情变化,曲调激动、悲伤、孤独又痛苦。

这是悲凉、伤感的主题,是作者思乡的一种表现。

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曲调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最后,第二乐章以泣不成声的曲调诀别,在神秘的气息中结束。

自新世界

自新世界

自新世界著名的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因为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也被称作《新世界交响曲》。

提起这一部作品,首先令人想到的自然是其经典的第二乐章中的《念故乡》部分,由英国管独奏出那个经典的旋律,往往令人浓烈的乡愁之情溢满于怀,但是今天我们的主题却不是乡愁。

在《新世界》交响曲中,德沃夏克运用了大量的黑人音乐素材,又溶入了他的波希米亚情结和斯拉夫音韵。

纯朴的五声音阶、独特的切分节奏使《新世界》交响曲充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有着丰富、强烈、新奇的斑斓色彩。

所以毫无疑问,《新世界交响曲》正是由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而诞生的杰作。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新世界交响曲》的最终章——第四乐章Allegro con fuoco (如火般热烈的快板),如果您已经点开了上面的音乐,想必您也应该体验到一场耳朵的盛宴。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能像冬日之火一样温暖你的故事。

春天来到昙华林昙华林,武昌旧城一个汇聚了历史所有沧桑的地方,单是这个名字,就可以窥见光阴留下的烙痕。

作家方方,居武汉四十余载后,终于将目光渐渐聚集于此,2007年,方方笔下一个名为《春天来到昙华林》的一长串故事在这个让人无法不感怀的斑驳背景下上演:文章开始就是一个平常却打动人心的画面:春天,老墙上的一茎草芽,炉子的青烟,华林母亲熏出的泪,一个个镜头摇过,平静地掠夺着心底的震颤。

而结尾处,同一个场景再次出现,一岁翻过,物是人非,母亲的“泪流得更长”,心底的震撼更巨。

但于常人,没有切肤的伤痛,“人一走,记忆也走了,而且一去不返”,“只有春天年年记得来一趟”。

华林生于昙华林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正是昙华林可以让他用镜头代替着语言,用胶卷透视着心灵。

嘉诺撒教堂,唇齿间摩擦过,韵味悠长的一个名字,象昙华林一样有着某种异域风情的诱惑。

或许正是一个象征,从华丽到废弃,从绚烂到悄无声息,如风雨剥蚀后生死之光影定格。

然而,也是昙华林,这个如今“杂乱而肮脏,满目疮痍”的地方,让华林只能在逼仄的空间里成长,只能更为关注的是内心深层的东西。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故事上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故事上

在世界著名交响曲中,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 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是演奏最多、录音最多的。

不少音乐爱好者是听了这部交响曲步入交响圣殿的。

在全国中学音乐教材第五册中就选有此曲目。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在舞台上演奏的就是此曲的主题,而刘欢为这部连续剧作曲的主题曲,也是由此曲的主题发展而成。

《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还被人们编成不同形式的器乐曲演奏,甚至填上歌词,起名为《念故乡》到处传唱,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此曲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和他创作这首名曲的故事。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是继“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之后,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

他父亲是尼拉哈基维克小镇上一家小客栈老板兼屠夫。

德沃夏克从小生活在农村,受到民间音乐熏陶,喜欢上音乐和小提琴。

按照当地风俗,长子长大后要继承父业,所以德沃夏克从12岁起,当了两年屠夫学徒。

这时,一个叫安东宁·李曼的音乐家发现德沃夏克很有音乐天赋,说服他父亲将儿子送到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音乐。

1859年,德沃夏克毕业后,在布拉格临时剧院任中提琴手。

十余年间,他虽然写过不少作品,也举行过几次音乐会,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

德沃夏克生活十分因难。

1875年,他申请奥地利政府给“清寒的天才青年艺术家”的补助金得到批准。

此后几年,他连年申请,有限的助学金对这名穷音乐家起了无法估量的效果。

德国著名作曲家布拉姆斯是这个助学金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1877年,当他看到德沃夏克送来的《摩拉维亚二重唱》曲谱之后,十分赞赏。

布拉姆斯写信向柏林出版商弗·西姆洛克推荐这个作品,信里说“出版这种非常新奇的作品,你一定会感到极大的兴趣。

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作品,德沃夏克都能写:歌剧、交响曲、四重奏、钢琴曲……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卓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穷困的人,我请求你特别予以考虑。

”西姆洛克接受了布拉姆斯的建议,出版了《摩拉维亚二重唱》,并且约德沃夏克仿效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写一套《斯拉夫舞曲集》。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创作背景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创作背景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创作背景
《思故乡》是它的改编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交响乐经典作品里较为通俗的一部。

创作年代较为晚近和作品本身的成功固然使它易于流行,而另一个辅助因素是这部交响曲里的一个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还填配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

在中国,二三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的《思故乡》就是它的改编曲,所以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在中国也为人们所熟悉。

德沃夏克是捷克卓越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捷克历史上被称作波希米亚,在这块土地上自古广出音乐人才,波希米亚乐师流入欧洲各地文化城市,对德奥古典音乐传统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这里有“欧洲的音乐学院”的美称。

捷克名城布拉格的居民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许多音乐家曾在这里获得最初的成功,如莫扎特、帕格尼尼、老约翰·施特劳斯等等。

这里的人民也有分明的爱憎,1848年欧洲革命,老约翰·施特劳斯投向保皇党,写了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遭人唾弃,出走国外,在布拉格演出便遭当地市民抵制,甚至砸了他演出的场所。

德沃夏克1866年到1873年在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乐队指挥是斯美塔那,后来两人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作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
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

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
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片段8);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片段9)。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

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片段10);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片段11)。

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安东·德沃夏克简介
安东·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

十三岁时,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

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

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

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

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

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

他是一位富有Q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D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Y护。

在捷克民族D立Y动的影X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十八岁的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

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

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

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了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当时德沃夏克已经六十岁高龄了。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新大陆交响曲》。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

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b小调
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等。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风在布拉格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
(1)交响曲九部,从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确编号分别为c小调、bB大凋、bE大凋、d小调、F大调、D大调、d小调、G大调,e小调。

(2)歌剧:《国王与矿工》、《顽固的农民》、《万达》、《农民无赖》、《德米特里》、《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阿尔米达》等12部。

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欢迎,不亚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

(3)合唱曲:《赞歌》、《圣母悼歌》、《幽灵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调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感恩赞美诗》等。

(4)管弦乐曲:除上面9部交响曲外,尚有《交响变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欢节》),交响诗5首(包括《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国里》、《狂欢节》、《奥赛罗》,合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

(5)室内乐:钢琴三重奏4首(最后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乐三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五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六重奏一首。

由于他的作品的影响力,很多文学创作都会引用他的一些曲子。

比如著名话剧作家喻荣军创作的话剧《去年冬天》里面就有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
代表作
《e小调第九交响曲》(Op.95)——《新世界》,又译《自新大陆》,详见《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大提琴协奏曲》(Op.104)
钢琴曲《幽默曲》(Op.1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