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导语】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励,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让我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善,它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

作者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内容,期望会对你有帮助,更多杰出,连续更新!【一】《诗经》两首文学常识《诗经》,又称《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年龄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可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奠大乐歌。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情势及赋(铺陈)、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三种表现手法。

字音字节氓(méng)之蚩蚩(chī)——匪我愆(qiān)期将(qiāng)子无怒——乘彼垝(guǐ)垣(yuán)尔卜尔筮(shì)——以我贿(huì)迁言笑晏晏(yàn)——不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为裳(cháng)——其黄而陨(yǔn)士贰(èr)其行——咥(xì)其笑矣淇则有岸(qí)——隰(xí)则有泮(pàn)于(xū)嗟(jiē)鸠(jiū)兮——反是不思实词1、说明下列加线实词1.氓之蚩蚩(蚩蚩:虔诚的样子)2.匪我愆期(愆:拖延)3.将子无怒(将:愿,请)4.乘彼垝垣(垝:破坏,倒塌;垣:矮墙)5.体无咎言(咎:灾祸)6.无与士耽(耽:沉溺)7.女也不爽(爽:过错)8.靡室劳矣(靡:无,没有)2、词类活用1.雨雪霏霏(雨,名作动,下)3、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犹可说也(说,通“脱”)3.于嗟鸠兮(于,通“吁”)4.岁亦莫止(莫,通“暮”)《离骚》文学常识《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必修1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依据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2.《雨巷》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成名作《雨巷》而被叶圣陶赠予“雨巷诗人”的美称。

3.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4.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

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向太阳》。

5.《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后汉书》作者是南朝范晔。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依据记录历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6.《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7.《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高一古诗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古诗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古诗文常考知识点总结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高一学生们备考中的一大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古诗文,我将在本文中总结一些高一古诗文常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古诗文基础知识1. 古诗文体裁:古文和诗歌是古代文学的两大重要体裁。

古文包括骈文、骚体、辞章、散文等。

诗歌则包括古代各种韵文形式,如绝句、律诗、七言诗等。

2. 古代文人:古代文人是指以才华出众、文学成就高的人。

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杜甫、白居易等。

了解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对于理解古诗文有很大的帮助。

3. 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的格律非常重要,包括韵脚、平仄、字数等。

掌握这些格律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朗读古代诗歌。

二、古诗文的阅读技巧1. 了解背景知识:古诗文常常与历史事件、文化风俗等有关。

在阅读古诗文时,了解背景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意境。

2. 词句理解: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词句有时与现代用法不同,需要我们仔细理解。

同时,古代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夸张、对比、比喻等。

3. 作品精读:对于一些重点作品,我们需要进行精读。

认真品味其内涵、把握其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写作技巧1. 锻炼写作功底:古诗文要求有较强的写作功底。

通过多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能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古代修辞手法。

2. 理解作者意图: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在写作时,我们要尽力理解作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夸张、拟人、对仗等。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四、古诗文的鉴赏方法1. 鉴赏诗歌的音律:古代诗歌的音律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吟诵等方式感受古代诗歌独特的音韵美。

2. 评析作品的意境:古代诗文常常通过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上古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于上古诗词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知识点全梳理,对于学生的诗词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到的上古诗词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以便于学生对上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

二、《诗经》知识点梳理1. 《诗经》的概况:《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成为后世诗文创作的重要源泉。

2. 《诗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诗经》的作者多为先秦诸子和诸侯,如《周南》作者为孔子,《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的君王和贵族。

3. 《诗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诗经》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楚辞》知识点梳理1. 《楚辞》的概况:《楚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其瑰丽的艺术形式和奔放的思想风格而著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楚辞》的代表作及作者:《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屈原;《九歌》是《楚辞》的另一代表作,作者是宋玉。

3. 《楚辞》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楚辞》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音乐和韵律的美感,内容上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生命运四、《古文观止》知识点梳理1. 《古文观止》的概况:《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散文集大成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2. 《古文观止》的选材与风格:《古文观止》的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

3. 《古文观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大量杰出作家的作品,包括司马迁、刘向、韩愈、欧阳修等。

五、总结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古诗词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诗经》、《楚辞》和《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的梳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上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记背手册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古诗文知识全梳理-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记背手册0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古诗文知识全梳理-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记诵手册05 统编版(选必下册)教材古诗文知识全梳理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文常目录选择性必修下册 (1)1*《离骚》(节选)【第三段】战国.楚.屈原 (1)2*《蜀道难》唐.李白 (3)3*《蜀相》唐.杜甫 (4)4*《陈情表》西晋.李密 (6)5*《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11)6《孔雀东南飞并序》 (14)7《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18)8《归去来兮辞并序》东晋.陶渊明 (25)9《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 (31)10《石钟山记》宋.苏轼 (34)注:序号上标有*表示必背记诵篇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离骚》(节选)第三段战国·楚·屈原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5.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6.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今义:技艺巧妙。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这样。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

转折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古义:高耸的样子。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可危)。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三、重点词语1.谇:谏争。

替:废弃,贬斥。

謇朝谇而夕替2.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偭规矩而改错3.溘:突然,忽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4.尤:责骂。

攘,忍受。

忍尤而攘诟5.伏:守,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约束鸷鸟之不群兮合群2.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在早上,在晚上既替余以蕙纕兮用香蕙3.动词作名词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4.形容词作名词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和圆凿5.为动用法哀民生之多艰为……哀痛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6.使动用法: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步余马于兰皋兮使……缓行7.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推崇,看重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加高,加长五、重点虚词之: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固时俗之工巧兮/鸷鸟之不群兮/何方圜之能周兮/悔相道之不察兮/及行迷之未远/岂余心之可惩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又申之以揽茞代词,我亦余心之所善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固前圣之所厚助词,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六、句式1.宾语前置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定语后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之”作标志)3.状语后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乎”相当于“于”)4.被动句謇朝谇而夕替(意念被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意念被动)2*《蜀道难》唐·李白(一)通假字匪通“非”(二)古今异义1、危古义:高。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一、古代文学史】1.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代表性人物有杜牧、王之涣等,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

2. 宋代文学:在唐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代表性人物有苏东坡、辛弃疾等,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3. 元代文学: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性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现代文学】1. 现代散文:特点是自由散漫、抒发个人情感,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诗歌:注重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代表性的作家有徐志摩、胡适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基本构造:文白、多音字、义项的选择等。

例如:“感君王化龙,使我得为凤。

”(《木兰辞》)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典、比、夸、讽。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四、现代修辞方法】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你是我的太阳。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思想,以达到表现目的。

例如:“大海在呼唤着我。

”3. 排比:通过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结构进行并列,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对以上四个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

在实际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高中统编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

高中统编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

高中统编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古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是必修内容之一,而其中的经典之作更是应该熟读于心。

以下是高中统编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的列表。

一、古诗的定义与分类古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一种以韵律美和语言美为主的文学表现形式。

按照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古诗可以分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多种类型。

二、古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使得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2. 拟人:将非人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

3. 对仗:诗句的平仄声数和音调的搭配,使得整体的节奏和谐。

4. 夸张:将某一细节或情节做出夸张的描述,以突出其特点。

5. 排比:在表达同一主题的词语或句子中,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安排,达到强调和修辞效果。

三、古诗的代表作1. 《诗经》: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 《离骚》:楚辞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主题为离别和怨恨。

3. 《庐山谣》: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以写景描写著称。

4. 《长恨歌》:唐代李白创作,以描写史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对武则天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5. 《静夜思》:唐代李白创作,形象地描绘出月色的美妙和深宵中的风景。

四、古诗的阅读方法1. 正确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的意图和主题,注意关键词汇的理解。

2. 分析句式和词语:重视句式和词汇的联想与想象,理解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奥妙。

3. 欣赏诗歌韵律:通过朗诵或吟诵,体验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探究诗歌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人生哲理。

总之,古诗是和我们文化紧紧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的探究,可以增加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修养,为我们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色彩和美好。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二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背的古诗词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古诗词知识点,供高二学生参考。

一、古诗词的基本概念1. 古诗词的定义:古诗指古代的诗歌作品,古词指古代的抒发情感、抒发思想的文学形式。

2. 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可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

3. 韵律:古诗词注重音韵美,常采用押韵和平仄对仗等手法。

二、古诗词的创作背景1. 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创作和传承古诗词的主力军。

他们多才多艺,通常受到士人的教育,并追求高雅的情趣和艺术境界。

2. 社会背景:古代社会风云变幻,文人常以诗词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三、古诗词的类型1.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以豪放、深刻、凝练的风格著称,代表作有《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宋词:宋代的词坛非常繁荣,宋词注重音韵和抒发情感,流传最广的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3. 元曲:元曲是元代的戏曲形式,曲调优美,含义深刻,代表作品有《西华山》、《长生殿》等。

四、古诗词的名句和典故1. 名句:名句是古诗词中的精华部分,常用于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2. 典故:古诗词常引用历史典故,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典故源自《诗经·秋风辞》中的“白发日已陋,冯唐谧其容”。

五、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1.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借助自然的壮丽和细腻来表现人的情绪和思绪。

2. 描写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运用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用到比喻、拟人、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1.说⎩⎪⎨⎪⎧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我曰 游说,劝说2.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③不辞.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审讯3.鄙⎩⎪⎨⎪⎧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边邑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4.错误!5.若⎩⎪⎨⎪⎧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7.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8.其⎩⎪⎨⎪⎧①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②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③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反诘语气, 难道四、重要实词1.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2.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3.何厌.之有 满足 4.唯君图.之 仔细考虑 5.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弃 7.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8.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4.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6.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8.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损 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12.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4.阙秦以利.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六、文言句式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译文: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句)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七、名句填空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八、课内文化常识1.《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执事:文中是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4.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6.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之人。

3.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6.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三、一词多义1.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②图穷.而匕首见 极,尽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贫穷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尽,尽头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⑦穷.兵黩武 用尽2.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牵、拉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⑤相如引.车避匿 调转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带领⑦恭疏短引.序⑧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⑨引.而不发 拉开弓3.见⎩⎪⎪⎨⎪⎪⎧①图穷而匕首见. 露出,出现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拜见,会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召见,接见⑤慈父见.背 用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 看见的东西4.兵⎩⎪⎨⎪⎧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②不得持尺兵.兵器③不及召下兵.侍卫5.发⎩⎪⎨⎪⎧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6.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 副词,果真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实在7.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连词,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②顾.笑武阳 回头看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8.乃⎩⎪⎨⎪⎧①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连词,于是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你们的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副词,就是9.以⎩⎪⎨⎪⎧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连词,表目的,来②以.试人,血濡缕 介词,用③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介词,按照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连词,因为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介词,表原因,因为四、重要实词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对待 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并列 4.唯.大王命之 希望 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宽容、原谅 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 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 8.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9.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物 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掷击 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5.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6.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7.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8.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9.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10.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11.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2.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3.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六、文言句式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译文:父母和同族的人都被杀害或被收为奴婢。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句)译文: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持有一点儿兵器。

5.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宾语前置句)译文:又报将军的血海深仇,怎么样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赐,悬赏他的头。

7.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译文: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10.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省略句)译文: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1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省略句)译文: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12.见燕使者咸阳官。

(省略句)译文:(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七、名句填空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八、课内文化常识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共33篇。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2.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3.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6.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似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郎中:宫廷的侍卫。

8.易水:河流名,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因荆轲刺秦王前与太子丹于易水送别而闻名。

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