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中
产业新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分析

•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 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支持
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分工模式
• 扁平化、专业化分工模式,实现高效集约化管理 • 集团旗下有三大专业公司负责不同分工项目
4
新
加
裕
坡
廊
贸
集
工
团
部
腾飞 园区开发与招商
裕廊国际 咨询规划与建设服务
裕廊港 港口与物流运作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获得新加坡政 府土地资源、财 嘚嘚
政和税收等多种优惠支持
•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参与国家长远工 业用地需求
土地安排
• 先由政 府通过贷款或提供税收补贴支付,满足 嘚嘚 先期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
•设立科技园和国际商务区
•配套服务提高园区竞争力
•从服务基地向创新型基地 转型
工业转型推动 区域城市化
区域 配套完善
成熟阶段
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产业升级
裕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起初依托自身港口优势以物流及传统制造加工业启动,中期石化 重工产业驱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后期带动高科技研发和服务业发展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概况
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集科技工业、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化产业新城
中心区(居住、 商业、办公)
新兴工业和 无污染工业区
轻工业和一般 工业区
港口和重工业 区自由贸易区
石化区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1961-1968
•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标准厂房
区域初步发展
居住区 市中心
• 而后再实施资金揉入主题多元化政策,包括银
行贷 款、发放债 券等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一、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00平方公里土地、480万人口的小国家。
然而这个小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突破了自身在土地、人口及资源等方面的局限,化解了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经济波动因素的冲击,在东南亚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与香港、台湾、韩国一起被称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
2007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163美元,位于世界第21位;2006年人均出口额49100美元,位于世界第1位。
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方式、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园区战略,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并最终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与招商由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团-裕廊集团(JTC)负责实施。
裕廊集团成立于1968年,归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控股管辖,下设裕廊港(Jurong Port港口与物流运作)、裕廊国际(Jurong International咨询与建设服务)和腾飞集团(Ascendas园区开发与招商)三个全资子公司。
四十年来,裕廊集团将红树林沼泽地改造成为了现代化的裕廊工业区,开发了39项工业地产,开发了30多个工业园区,覆盖面积7600公顷,建设开发了1,400套预制标准厂房设施、超过100万平方米的高层厂房。
其中重点的园区有两个商务园、三个芯片制造园、一个生物医学园及裕廊岛,成为7000多家公司的家园。
这些工业园区吸引了国内30%的就业人员,创造了25%的GDP。
二、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历程新加坡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的产业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开拓技术企业型。
作为一个有效载体和开放平台,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推动了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和转型,成为当地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园区的战略升级和管理创新,使工业园区又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巨大引擎。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讲解学习

工业园区域拓展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5 (500公顷)
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一流的基 础设施,完善的辅助配套,以满足园区内 员工生活,工作,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9
工业园区域拓展
国际高技园区, 班加罗尔, 印度 2000 (27公顷)
班加罗尔国际技术园区是印度高新科技 园区的典范。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 工作,生活和娱乐配套设施,使园区备 受投资商的欢迎
3
未来五年拨款161亿元的分配
• 70%投入能取得经济成果的研发活动,比上个五年的 65%拨款要高。设立“企业结盟基金”(IAF)帮助 由本地公共研究机构பைடு நூலகம்企业的合作项目。如罗氏药剂 与本地研发机构设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 19%为未来创新活动开创知识资本。提供有競争性资 金给研究机构,以刺激创新和最佳点子以及鼓励研发 组织进行更多合作。并在产业未形成前进行投资,为 未来创新项目的基础研究提供知识资本。
高素质人力 资源
高技能劳动员工 低缺勤率
战略合作伙伴
• 服务型安商亲商环境 • 能快速地启动项目
- 一站式的准证批示 - 税务优惠政策 - 提供出租熟地,标准厂房,宿舍住
房
13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经验
❖ 明确指导性招商的理念
( ) 以市场导向与战略导向型搜索客户,多种销售手法引进外资
❖ 清晰招商策略
提供临港工业区(约78平方 公里)产业定位、概念性总体规 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启动区控制 性规划的规划咨询服务。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下
新加坡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大士生物医药产业园
规划面积:3.7km2 ,第一家企业进驻园区:1998年 开发模式:产业集群组团的发展模式 招商方向:著名大型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及各类生物医药公司 已进驻企业数量:11个,批租土地面积介于:4-20公顷 2001年进驻的GSK迄今已投资逾15亿新元在新加坡工厂
裕廊成功经验总结与介绍

业区建设之路——新加坡裕廊的启示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堪称工业区发展的典范,负责工业区建设的裕廊集团,现在也已经成为极具实力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实体。
1961年8月,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成立,裕廊工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初期阶段,主要进行土地拓荒的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基础设施和厂房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局负责产业政策、投资、建设、招商、服务等各项相关工作,对投资厂商提供贷款及税收优惠,而对招商对象则没有特定标准,来者不拒。
1968年6月1日,经济发展局的工业园区部独立出来,成立了裕廊镇管理局(JTC),美孚、埃索等大型公司先后入驻园区,化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裕廊工业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工业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拨款开发,快速提供成熟土地,提升了投资吸引力。
同时,工业区抓住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机会,重点发展化工产业。
1980年,JTC制定了十年总体规划,先后建设新加坡科学园、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配售中心。
1984年,JTC在中国投资成立了深圳赤湾石油基地。
此时,裕廊工业区基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的特点,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重点发展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并开始发展海外业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裕廊工业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推出一系列创新的举措1991年,JTC被新加坡政府任命为裕廊岛开发项目代理商;1992年,建成新加坡第一个国际商业园区;1994年,推出组合式标准厂房;1995年,芯片制造园区开始建设;1997年,推出“21世纪工业用地计划”。
在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园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裕廊工业区通过不断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了园区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裕廊集团通过强化公司化运作,继续加大业务拓展力度。
2000年,JTC开始公司化运作,精简机构,给予更大自主权,并发行40亿新加坡元的公司债券,建成机场物流园区,提供第三方物流和增值物流服务;2001年,整合裕廊港、裕廊国际、腾飞三个公司,分别负责港口与物流、咨询与建设、园区开发与招商业务;2003年,综合性化工物流园启用;2004年,建设纬壹(one-north)科技城;2007年,裕廊油气储存岩洞动工;2009年,投资8.9亿美元,兴建相关隧道、溶洞设施……经过40多年的发展,裕廊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发展成为全球化学品枢纽之一、世界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石油转口贸易中心、世界十大石化中心之一,拥有世界第三大散装液体码头,下辖35个子园区、7000多家公司,雇佣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贡献25%的GDP,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800亿新元,同时,全球顶级石油、石化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以及第三方服务公司,如孚宝、欧德油储等入驻,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310亿新加坡元。
孙国伟(新加坡裕廊国际总规划师中国项目新加坡工业化发展经验

孙国伟:(新加坡裕廊国际总规划师<中国项目>新加坡工业化发展经验提到新加坡这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没有淡水也没有石油,但是取得举世瞩目经济成就,在整个发展中,工业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工业发展的一些经验。
我的介绍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化的历程。
新加坡现在和过去截然不同的风貌,从建国出1965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发展,才有今天的成就,新加坡的经济经过40年的发展到2008年新加坡总人口484万,创造了国内生产总之1790亿美元的水平,人均达到36390美元,去年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变成负数,但是新加坡已经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经济体,从建国开始,工业化比例不断增长,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20%到25%之间。
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各个阶段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从建国初期的六十年代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主要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的解决就业,实行全民就业。
到七十年代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如电子业和造船业等等。
同时也开发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厂房。
到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政府开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到了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比如市化工产品、芯片、生物医药产业。
从九十年代后期到2000年,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开始发展起来,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政府投下巨资支持研发以及创新。
新加坡工业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工业不断提升的过程,推动工业主要的部门是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
贸工部下面有四件法定机构,其中包括国家科技研究所、国家企业发展局,经济发展局、裕廊集团、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我们裕廊集团主要角色在参加新加坡总体规划、配合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国家长远工业发展计划,土地需求以及分配。
我们也负责新加坡所有工业园区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
成立四十多年来,裕廊集团在新加坡已经开发了45个工业园区,六千六百公顷的工业地产,以及为七千多家跨国与国内企业建设了工业厂房以及450万平方公里的标准厂房。
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园成功因素分析

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园成功因素分析摘要: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土地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却拥有裕廊岛这个世界级炼油和乙烯生产中心。
本文将从裕廊岛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政策三个方面分析裕廊岛石化工业园从初期规划到发展成如今的化工簇群的成功经验。
同时也给我国建设中的工业园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裕廊岛化工簇群工业园裕廊岛概况新加坡裕廊岛,位于新加坡西南海滨,距市区约10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新加坡政府在本岛南部的7个小群岛,用填海的方式连接而成的人工岛屿。
裕廊岛在上世纪60年代只有两家炼油厂。
1991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对裕廊岛进行全面规划,将七个小岛连成一片,并于90年代中期开始填土工程。
新加坡政府已经投资约52亿美元用于岛上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炼制中心和乙烯生产中心。
目前裕廊岛的产业以炼油、乙烯及下游石化产品为主,截至2010年,已有95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
包括荷兰皇家壳牌(shell)、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美国雪佛龙(chevron)、美国杜邦(dupont)、美国伊斯曼(eastman)、德国巴斯夫(basf)、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s)及日本三井化学(mitsui chemicals)等业内巨头。
迄今为止,裕廊岛吸引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超过300亿新元,雇员达8千多人,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自2006年以来,能源与石油化工业成了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总产值的最大贡献者,2008年能源石化工业总产值增长到s$970亿,占2008年制造业总产值的38.6%。
裕廊岛成功因素分析裕廊岛通过集中投资,形成了“化工簇群” (chemical cluster) ,簇群主要有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构成。
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关系,物料通过管道在园区内输送,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和企业的投资成本。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摘要, 业了改业业业面貌~新加坡建立了业业~业业了以吸引跨公司投业业主的业展道路。
其工业的成功建区国园区立使新加坡业业了快速工业化~且业至今日依然保持业展活力。
新加坡裕廊工业是业洲最早成立的业业之一。
二业后~新加坡是一缺乏业源、工业基业区区个落后、失业率高的业丸之地。
业了改业业业面貌~新加坡建立了业业~业业了以吸引跨公司投业极区国业主的业展道路。
其工业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业业了快速工业化~且业至今日依然保持业展活园区力。
其业业模式一直是业洲其他业展中家借业和模的业象。
一、荒业之地到工业中心国仿从裕廊位于新加坡业西南部的海业地业~距市业区10多公里~面业业60平方公里。
此地原本区业荒业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业和丘陵~但是具有建业业代化工业的良好自然地理件。
区条1961年政府业在裕廊定划划6480公业土地业展工业~业出园区并1业新元业行基业建业。
1968年园区内的房~港口、业业、业路、公路、业力、供水等各业基业业施建业基本完成~同年厂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业管理局(JTC)~业业业业业业管理裕廊工业和全其各工业。
区国它区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业已建立了内30多工业~共占地个园区8025公业~已业业5069公业~包含了7000多家跨公司和本地的高技业制造业公司~业国GDP的直接业率业献25%~雇佣国了全1/3以上的业业力。
其中裕廊业管理局公司(JTC Corporation)是业些工业的主要业业园区者。
二、循序业业的三大业段裕廊工业的业展建业前后分业三业段,园区个1、业业密集型业业主业业段(1961-1979年),此业段的入企业以业业密集型业业业主~主要是业了区解新加坡就业业业~改业其工业落后的面貌。
业业业一业段的业展~新加坡的业业业业生了巨大的业业决构~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介绍及经验

1、总体概况裕廊工业园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10多公里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新加坡政府创办,园区规划面积64.8平方公里。
区内约有7000家本土及跨国公司进驻,从最初的出口加工制造等逐步向通讯技术、生命科学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演化,推动了新加坡进入新兴工业国家。
在发展初期根据新加坡发展国际物流中心的需要,结合新加坡靠近中东产油区的区位优势,选择传统加工,但市场前景好,特别是适合发挥自己区位优势的石油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后逐步推进升级,发展电子、通讯等高科技产业。
2、产业布局裕廊具有建设现代工业园区的良好条件:这里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良港;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路、公路干线;裕廊河流经区内,可提供工业用水;土地大部国有,征用费用低廉;多山丘砂石,可用于平整沼泽,填海造地。
另外,园区招商主要针对三类客户群体,分别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至园区内;技术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部门至园区内;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部门到园区内。
根据产业性质来看产业布局:东北部离城区和高校较近处规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海相对独立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安排发展钢铁、造船等大型骨干企业。
紧邻港口的小岛区域为石化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特种化学品产业。
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了住宅区和各种社会服务区。
石化区已有78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
园区内目前有2个炼油厂、3个乙烯厂和1个电厂。
知名的扩过石油公司有杜邦、克罗达、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大型石油公司。
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主要发展电子、电器等产业,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进驻,包括三星电子和德国世创电子等大型跨国企业;同业也引进了包括生命科学、软件开发等200余家知识密集型企业入驻。
住宅商务区主要为园区企业提供住宅服务,提供综合生活、休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 5%
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
发展目标: 1)亚洲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中心
工作 55%
居住 33%
教育 7%
2)专业的生物医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
3)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管理中心 4)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中心 。
* 加强研发机构与工业产业的互动联系
国家科技研发与创新组织框架
领导委员会
研发创新创业 理事会
贸工 部
国立研究基金 会
贸工部,教育部, 环境部/委
具体执行机构
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与增加研发资金
* 2004年部长级研究与发展委员会 * 2006年成立由总理主持的 研究,创新与企业委员会
全国总动员发展以“知识创新和创业”主导的经济模式
年
12 12
对策四 打造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设施
新生水厂
通讯设施
港口
化工污水处理
区域冷却系统
机场
13 13 化工公共管廊 地下公共管道 道路
对策五 精细打造产业空间载体:工业园区
经济有效发展的 空间载体 • 推动经济多元化和 工业化 • 吸引投资 • 增加政府收入 • 降低相关基础设施 建设成本 • 促进就业和提升 技 能
对策三
制定与检讨工业用地长期发展的措施
土地再发展方案
提升土地贡献率
检讨现有政策
•
•
整体重建
• 促进土地 生产力水平
租约延期和 续约政策 价格政策
• 选择优质地块 转型提升
设立企业入园 门槛
• •
土地分配政策 • 退出 机制
11 11
对策三 土地集约化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长期工业用地需求和供给评估 产业生产力水平矩阵模型
BSF (Biopolis Shared Scientific Facility A.Star)
四期
建
共享科学技术平台
隶属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的业务单元,主要提供的生 命科学研究及技 术测试共享平台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DNA测序仪、流式细胞仪、高内涵筛选系统、基因芯片系统、 组织学系统、蛋白分析系统、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衍射等。
44
新加坡工业化成功是吸取教训不断提升的结果
工业化进程中 曾遇到的问题
工业污染 土地资源缺乏
劳工和技术 人员短缺
货币升值 导致生产 成本上升
产品附加值 低、 缺乏竞争力
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减少
55
成功的主要经验 ----- 有限资源 无限创意
有效 征用 土地
普通教 育和职 业培训
创造 土地/ 空间
科技研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 科技局需引进世界领先科研家牵头带领成立新研究 院和制造浓厚的研发氛围 • 科技局成立新研究院 – 基因研究(GIS), 生物分子 细胞(IMCB), 纳米科技与生物工程(IBN), 微型电子(IME),化学与工程科学(ICES) *科技局引进世界尖端科学家主持实验室研究工作。
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 制定整体规划实现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有序平衡 • 构建工业集群形成 集聚效应 提升土地 生产力水平 • 为远期产业升级预 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14 14
工业园区是新加坡工业化的有效载体
洁净科技园 纬壹科技城 实里达 宇航科技园 晶片园 罗央航空 工业基地
裕廊 工业区
大士生物 医药园
20 20
对策七 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
高度重视工艺教育的发展,不断增加 投入,不断进行教育体制与结构的 改革,努力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为 工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和技能。 • • 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生产的教育体制 调整与扩充高等院校,调整和充实 学科和专业,适应现代工业进步的 要求 教学、科研服务与先进科技生产有 效对接
16
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准则和筛选
考量因素—经济增加值(VA)
行业类型
用地生产力增加值 ($平方米)
从业人员生产力增加值 ($)
低增加值产业 (冶金、纺织、机械) 中等增加值产业 (造纸、玻璃、家电、食品)
300
30,000
700
50,000
高增加值产业 (化学、服装、出版、光机电)
1700
90,000
* 强大制造业技术基础和引进尖端科技与研发
相辅相成
* 近期公共研发领域将与经发局2018年制造业发展
计划相结合
* 科技局成立两大委员会推动公共研发工作和项目
- 生命科学委员会(BMRC) : 强化生命科技研究机构的核心能力
与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组促进转化成果 - 科学与工程委员会(SERC) : 推动工业领域(电子,通讯,化 学和工程)相关的科技研发工作
以市价回购低附加值、低容 积率产业 强化土地利用 引进高附加值产业群如生物 科技、多媒体产业群
77
对策二 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发展需要创造土地和空间
大士服务中心
樟宜机场
MSD厂区
机场物流园
大士生物制药园
商务园
大士电厂
原有土地 填海形成的土地
裕廊化工岛
裕廊化工岛填海前
88
裕廊化工岛填海后
向空中拓展
特高增加值产业 (电子、通讯、生物科技)
3000
250,000
注:新加坡都市型工业指标
17
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准则和筛选
考量因素—工业地段投资强度(S$/m2)
用地类型 普通地块 一般制造业 优质地块 城区地块 科技知识型行业 普通地块 优质地块 商务园 商务园 普通地块 仓储物流用地 优质地块
最低投资在厂房建筑和、基础设 施及绿化景观 750 900 900 750 900 1500 750 900
* 科技局的研究院和实验室宗旨是打造新加坡成为 “生物医药科学枢纽” -基因研究,生物信息,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 *科技局的研究院和实验室五年内共有740项专利注册 和6800科学研究出版刊物。
鼓励私人企业重视和拓展研发领域
*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和加强私人企业研发领
域及提高企业研发支出
*提高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家GERD的三分之二
增加值(30%) 企业运营业绩(5%)
固定资产投资
(55%)
智力投资
(45%)
员工的增值
(50%)
用地的增值
(50%)
推荐容积率
(50%)
现状容积率
(50%)
研发投入
(30%)
员工结构
(40%)
定性说明
(30%)
注:新加坡裕廊集团内部评估程序
19
对策六 完善的产业政策
以亲商为原则,裕廊集团实行“4P” 策略 为不同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
对策二
向地下延伸
堆叠式厂房 Stack up factory
地下油库
浮动油库
大士服务中心
Rock Cavern
Floating tanker
向海面挺进
99
拓展空间 垂直整合
纬壹科技城--启汇城
对策二
休闲俱乐部
空中走廊和花园 商务和研发区域
公用会议室
400座的实验剧场 10 10
零售餐饮服务
one-north MRT Station
完善 的产业 政策 打造产 业空间 载体–工 业园区
对策
土地 集约化
打造 世界级 工业基 础设施
66
对策一 有效与有序征用土地
新加坡政府给予裕廊集团强制 征用土地的权力 • 为快速工业化提供基础 • 业主可对赔偿款额提出上诉 但无权反对土地征用 • 为受影响业主提供适当替代 产业援助
协商与自愿性集体回购
园区共享商务平台:多媒体大礼堂、会议室、公共交流
空间、餐厅、咖啡厅
2
启汇信息传媒科技园
启汇城:一期
私人公寓
3
公寓住宅
工业化和园区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前瞻主导
• 产业发展必须以战略规划先行
• 工业园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 • 工业园的规划与设计要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 • 工业园的开发需有序按照规划方针执行
作为目标 • 经发局负责吸引研发项目进驻,以各类优惠和鼓励 政 策进行境外招商工作
*经发局也引进私人基金,非营利机构的私人研发
试验室以支助战略产业的研发工作
* 经发局成立EDB Bio* One 基金资助起步公司和
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与创新活动 Novarti, GlaxoSmithKline, Vanda, ES Cell Int.
1. 政策(Policies)--- 透明、弹性、
亲商协商 2。产品(Products)
• 工业用地(如商务园,特色工业园, 物 流园等)
• 现成厂房设施
• 创新孵化器/科技楼
3。价格(Price) • 以土地租赁制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 物有所值的厂房产品
4。程序(Processes)--- 通畅快捷、一站式
新加坡生物科技及制药产业- 纬壹科技城
规划面积:2km2 发展策略: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模式
空间4大板块,发展年限:15-20年 Vista Xchange(汇达林): 是园区的交通枢纽、企业总部和时尚生活文 化区
Life Xchange(汇源坡): 生命科学中心(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 Biopolis)
•
•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促进经济增长
22 22
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总蓝图 (2015年):
研发,创新与创业主导的发展模式
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总体策略
* 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与增加国家研发经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