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临床分类
外科学ppt课件腹外疝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腹外疝 理论课

第二节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
• 腹股沟斜疝的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 突出的肿块。 • 一、易复性斜疝
• 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用手 按住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平 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回纳消 失。 • 回纳后以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浅环,病人咳嗽 时,指尖有冲击感;按压腹股沟深环,疝囊不突 出,移去手指,可见疝块由外上向内下鼓出。
•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 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rnia)。 •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多见。 •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 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至。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 内而形成。
第一节 概论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
• 二、难复性斜疝: • 胀痛稍重,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 滑动性疝尚有消化不良症状。
第二节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
• 三、嵌顿性疝 • 通常发生在斜疝,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 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第二节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股疝 鉴别诊断
• • • • • 1、腹股沟斜疝 2、脂肪瘤 3、肿大淋巴结考 4、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5、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第三节 股疝 治疗
• 积极手术治疗
• 三种手术方法: • McVay修补法 最常用 • 无张力疝修补法 • 腹腔镜疝修补术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自学)
• 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的概念、病因。 • 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 则。
疝分类及防治_

疝分类及防治_疝分类及防治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构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
十分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愈加明显。
病因病理疝气的构成原因疝气的构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疝[shàn],英文为hernia;俗名疝气。
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俗称“小肠串气〞,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患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会给腹壁增加额外压力的动作或活动,如:慢性咳嗽、或哮喘,如吸烟者的咳嗽;喷嚏,肥胖〔腹部过肥〕;大小便时腹部受力〔用力排便〕;怀孕〔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举起重物时腹部受力;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
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
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
固然男性得疝气比女性愈加普遍,但疝还是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
疝囊是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
疝囊颈是疝囊比拟狭窄的部分,是疝环所在的部位,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各种疝通常以病门部位作为命名根据,例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
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胧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但较少见。
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中医关于疝的描绘(医源资料库):疝,病名。
指内脏凸出或因寒袭而致引痛之类的病证。
腹外疝的分类

腹外疝的分类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部分通过腹壁缺陷突出到腹外
的情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
根据腹壁缺陷的位置和疝囊的部位,腹外疝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肠道或腹膜通过腹股沟管的缺陷向下突出。
男性中更为常见,女性也有发生,但相对较少。
2. 肚脐疝:肚脐疝是指肠道或腹膜通过脐部的缺陷向外突出。
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成人也可能发生。
3. 疝气管疝:疝气管疝是指食管或胃部向上穿过膈肌缺陷进入胸腔。
这种类型的腹外疝比较罕见。
4. 腹壁疝:腹壁疝是指腹膜或腹腔内其他脏器通过腹壁肌肉或腹壁疝孔突出。
这种类型的腹外疝通常是先天性的。
腹外疝根据疝囊的大小、范围和内容物,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单纯性疝、复发性疝、嵌顿性疝等。
不同类型的疝需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因此分类对于治疗选择和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1 -。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要求和重点

腹外疝
疝环:腹壁薄弱或缺损处 疝囊:囊袋状物(颈、体、底) 疝内容物:大网膜和小肠最常见 疝外被盖:筋膜、肌肉、皮肤、皮 下组织
(三) 病理分类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可复程度、血供情况) 若腹内脏器成为疝囊 易复性疝 容易回纳(最常见) 壁的一部分时,称滑
动性疝
难复性疝 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不引起严重症状 (大网膜)
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静脉血流淤阻)
绞窄性疝 不能回纳,出现动脉血运障碍
三、 护理评估 Nursing assessment
健康史 腹部外伤或手术史
术前评估 身体状况(易复、难复、嵌顿)
❀ 腹股沟斜疝(inguinal hernia)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
腹外疝(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是由腹腔内的脏 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 体表突出而形成得包块,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 一。
(一) 病因病理 Etiology and pathology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原因—如腹白 线发育不全等 后天性原因—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感染等
(2)无张力疝修补术: 材料:合成纤维网 最大优点:创伤小、术后无须制动、复发率低。
腹
腔
镜
疝
修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补
术
后
治疗要点及反应——手术治疗(最有效)▲
(4)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 试行手法复位
指征: –嵌顿时间在3-4h,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未发生肠袢坏死)
经腹股沟管,再穿出外环,可进入阴囊。 ❀ 腹股沟直疝(diret inguinal hernia)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突出者
腹股沟疝

Bassini手术缺点 • 手术后恢复慢 • 术后腹股沟区疼痛 • 术后疝复发率高
有张力手术
无张力疝修补(tension-free operation)概念的提出和应用
传统张力手术 (tension operation)
无张力手术 (tension-free operation)
显著地降低了手术后疝的复发率
(一)非手术治疗(Non-surgical treatment )
• 1.婴儿部分有自愈可能,主张在一周岁内 婴儿,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 •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 术者,可配用疝带。
• 3.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 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可以 试行复位。
腹膜前间隙(从后方看)(Posterior View / PrePeritoneal Space)
腹股沟管解剖(Dissection of Inguinal canal)
• 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 • 外口即外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裂隙。 •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有部分腹内 斜肌。 • 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壁内、 外侧分别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一可复性肿块,易在站立、劳动、 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 • 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 •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疾病的发展 •肿块可逐渐增大 •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 •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腹外疝病因(Etiology of Abdominal Hernia)
• (一)腹壁强度减弱: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 • (二)腹内压增加:如慢性咳嗽(如吸烟者和老年人支气 管炎)、慢性便秘、晚期妊娠、腹水、排尿困难等。
《外科学》普外科重点知识总结

普外科1.腹外疝的临床类型:▲①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
②难复性疝:疝内容无不容易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与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疝。
③嵌顿性疝: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嵌顿性疝。
有:Richter疝(无系膜侧肠管壁疝),Littre疝(小肠憩室疝),Maydl疝(逆行性疝);前两一般仅嵌顿,无梗阻;后者易坏死。
④狡窄性疝: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2.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具备下列情况的可先进行复位手术:⑴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⑵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性梗死者。
⑶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一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一坏死,需要手术。
★3.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4.放腹腔引流管的指征:(1)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2)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发生渗漏(3)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及渗血(4)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5.剖腹探查的指征:(手术探查指征)★★(1)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者(2)肠蠕动音逐渐减弱、消失或出现明显腹胀者(3)全身情况有恶化趋势(4)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者(5)血压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甚至下降者(6)胃肠出血者(7)积极救治休克而情况不见好或继续恶化者。
腹外疝教案

教案首页第一次课授课时间 2017.7.7 教案完成时间_2017.7.5__ 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最多发生在腹部,腹部疝尤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腹内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疝块)。
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二)腹股沟直疝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直疝不进入阴囊,故极少发生嵌顿。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1.腹壁强度降低发生腹外疝的局部腹壁均为强度减弱的区域。
造成腹壁强度减弱的原因有先天性结构缺陷和发育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肌功能丧失和缺损。
前者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以及腹白线发育不全等,后者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或肥胖所致肌萎缩等。
2.腹内压力增高腹内压力增高既可引起腹壁解剖结构的病理性变化,利于疝的形成,又可直接或促进腹腔内脏器官经腹壁薄弱区或缺损处突出形成疝。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症)、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因素。
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的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一、疝的分类及临床表现分类根据疝的可复程度和血供情况等,腹外疝可分以下4种类型:1.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