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

合集下载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是什么意思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是什么意思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是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和四项基本功。

唱功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

梅尚程荀、马谭张裘无不以独具个性的唱迷倒观众而白成一家。

至今内行也好,外行也好,总会问一个演员是“哪派”或“学什么派的”,指的就是以唱腔的独特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可见唱之重要。

念功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是与唱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

念功上演员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要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

三要念出白口的抑扬顿挫,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和唱腔一样,要有轻重高低,疾徐长短;四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做功即身段动作的表演。

京剧中的一举一动,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都要有规范,有章法,都要有舞蹈的韵律,都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要讲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打功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

京剧的“打”严格要求腰、腿、把子等各种基本功。

把子,即京剧表演中使用的兵器道具,也称刀枪把子,持把子武打、交战因此被称作“打把子”。

所以把子亦引申为武打的同义词,训练武打技术的基本功则称把子功。

关于京剧的知识

关于京剧的知识

关于京剧的知识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源于北京,并与其他戏曲艺术一起,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京剧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备受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京剧的历史开始于清朝的嘉庆年间,当时的四川蜀剧、河北曲剧和山西梆子等戏曲形式都流行于京城。

这些戏曲形式在传入北京后,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交融。

京剧作为一个汇聚了中国北方戏曲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京剧主要有四个元素:唱、念、做、打。

唱就是指京剧特有的唱腔,它是表现京剧故事情节的关键途径。

京剧的唱腔有八个音高,用“板眼子”、“大板眼子”、“半声”、“二黄”、“三黄”、“嘶”、“夭”、“细嗓子”等不同的唱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念则是指京剧的念白,它主要用来传达剧中的对话和情节的推进。

做是指京剧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

打指的是京剧的武打,它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舞台布景和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

京剧的舞台通常是建在室内,舞台中央有一个转台,用来转换场景。

为了表现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场景,京剧演员穿着不同的服装,如明黄色的道袍和黑色的道袍用来表现贵族和官员,红色的翻领给人以热情和豪迈的感觉,绿色的衣服则与军队有关等等。

京剧的表演风格非常古板,但它却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精神魅力。

京剧演员以其高超的歌唱技巧、精湛的身段表演、深邃的诗意和卓越的悟性赢得了包括外国观众在内的无数粉丝。

许多京剧作品也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带向了世界各地。

除了舞台表演外,京剧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历史资料和艺术气息深入人心。

京剧的源头就包含着中国古代戏曲、歌唱、舞蹈和乐器等美学元素。

在演艺过程中,京剧的演员强调艺术的“张弛有度”,以饱满的心态和表达方式,把戏曲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京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京剧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美学艺术和生命哲学等方面。

京剧的四项基本功

京剧的四项基本功

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项基本功,也是京剧演员在舞台上刻画⼈物的基本⼿段,是每位京剧演员所必须掌握的。

京剧这⼀⾏标准很⾼,民国时期的富连成、荣春社、鸣春社,建国后的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般都要学七年,学员从⼗岁或者⼗⼀⼆岁开始学,七年之后仅仅是获得了能成为京剧演员的可能性,要想有所作为还要拜师,继续深造,在舞台实践的同时还要请先⽣雕琢。

此外,个头、嗓⼦、扮相等先天也是成为京剧演员的重要因素,即所谓三分勤奋、七分天赋。

⽆论表演什么⾏当、以后发展前景如何,“唱念做打”是每个初进戏校的学员学习的基本内容。

⼀、唱京剧把唱放在第⼀位,因为唱是交代故事情节、抒发⼈物情感和戏剧冲突尖锐的时候演员来表达性格和情感最重要的⽅式。

梅(兰芳)、尚(⼩云)、程(砚秋)、荀(慧⽣)、马(连良)、谭(鑫培)、张(君秋)、裘(盛戎)⽆不以独具个性的唱⽽迷倒观众⽽⾃成⼀家,⾄今内⾏也好,外⾏也好,总会问他是那派他是学什么派的,指的就是以唱腔的独特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可见唱之重要。

当⼗⼀⼆岁的戏校学⽣报名之后,学校经验丰富的⽼先⽣就会根据他的天赋条件、个头、嗓⼦、扮相、天⽣的⽓质给他归⼀个⾏当,男孩主要学⽼⽣、花脸、丑;⼥孩就是学青⾐、花旦或者学⽼旦、武旦.⽼⽣的唱的⼀般是《⼆进宫》或《⽂昭关》。

最著名的就是伍⼦胥的那段⼀轮明⽉照窗前,⼗⼀⼆岁的孩⼦领会不了伍⼦胥陷⼊绝境的那种⼼态,就是模仿,⽼师唱⼀句学⽣跟着唱⼀句,这叫⼝传⼼授。

⼀般是⽼师唱,三个字学⽣跟着学,这⼀段唱学下来能够达到字正腔圆、节奏准确,⼤约⼀个⽉时间。

学旦⾓、青⾐的⼥孩先要学发声,⽤假声来唱《⼆进宫》或者《⼥起解》,虽然她们不知道苏三的悲剧,但是⼀开始就要学⽟堂春的“含悲泪忙往前进”。

京剧到样板戏全国普及的时候才有了谱⼦,很多⼈看着谱⼦唱,但怎么唱怎么不是京剧味,京剧不是⼀看谱⼦就会了的,那样的话京剧就太容易了。

净⾓的开门戏(三关⼀园)《⼆进宫》(《⼆进宫》是⼀出⽣旦净并重的唱功戏,因此各⽣、旦、净⾏的均可以此戏做为学员学唱的开蒙戏),拿⾝段的戏就是张飞,⼀个星期琴师到每个课堂来⼀次,在主教⽼师的指导下,学⽣⼀个⼀个地唱⼀遍,开始体味如何与琴师合作,这是最基本的⼯夫。

京剧身段谱口诀·基本功

京剧身段谱口诀·基本功

京剧⾝段谱⼝诀·基本功京剧⾝段谱⼝诀·基本功钱宝森⼝述潘侠风整理京剧是综合艺术,是由唱,念,做,打四个⽅⾯组成的.做为⼀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语⾔和声⾳,都必须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扮演的⾓⾊的⼈物性格和内⼼情感.内⼼情感,除通过语⾔,声⾳表达外,精神⾯貌主要还得依靠外形的动作——就是那些舞蹈⾝段.⼀个演员的舞蹈⾝段,使得好,使不好,使出来的⾝段美不美,那就要看他的基本功怎么样啦.什么叫基本功哪凡是在私底下练的,在舞台上见不到的东西,都叫基本功.⼀般的基本功,指的是'毯⼦功',不是⾝段基本功.现在我先说说'毯⼦功'.怎么叫'毯⼦功'哪因为练这些基本功的时候,都是在地上先铺⼀块毯⼦,叫学⽣们在毯⼦上练,在毯⼦上翻,所以叫'毯⼦功'.这为的是学⽣们要是摔了碰了的,有毯⼦接着,总不会摔碰得太厉害.我⼩时候,练'毯⼦功'都是先'拿顶',随着再'上腿'[注:教武功的先⽣左脚(或右脚)蹬着椅⼦(或凳⼦),把练功学⽣的腰部,平放在左腿的⼤腿上,学⽣的头和双腿搭拉在先⽣⼤腿的两边⼉,先⽣⽤⼿来回晃动.这主要是锻炼学⽣腰部的活动.但是要注意:先⽣⽤左腿的时候,学⽣的头应当在左边,先⽣⽤右腿的时候,学⽣的头应当在右边.],'下腰';拿'前桥','后桥';甩'⼩翻',抄'⼩翻顶'.这个阶段过去,再练些短跟⽃(也叫⼩跟⽃):翻个'⼩翻','前扑',来个'单提','蹑⼦','按头',跑个'虎跳','踺⼦';长跟⽃(也叫⼤跟⽃):'虎跳前扑','⼩翻提','虎跳蹑⼦','串⼩翻'等等.但是这些就都不属于基本功了.在头⼀个阶段过去,拿开毯⼦,就该'撕腿'啦[注:现在教学⽅法改进,取消了'撕腿',以'轧腿'算是正功啦.].撕上⼆刻钟左右,站起来遛遛腿⼉,活动活动,再开始踢腿.踢腿分'正腿','旁腿','⼗字腿'.在过去'轧腿','耗腿'都算是私⼯,学⽣没事的时候,⾃⼰私底下练,先⽣们是不把它列在所教的课程⾥.以上所说,是⼀般武功基本功;⾝段基本功那⾸先得说是'轱辘椅⼦',其次再练'整云⼿'和'旦⾓云⼿'.轱辘椅⼦——京剧⾝段谱⼝诀(⼀)'轱辘椅⼦'是⾝段基本功,是初学演员们必修课程中最主要的⼀门.它练的是腰上的劲,眼⾥的神,是⼀切舞蹈动作的基础.演员们在舞台上所使的舞蹈⾝段,都离不开'轱辘椅⼦'的劲.这门基本功练好了,⽤处是很⼤的.我学戏时候,学'云⼿',打'把⼦','拉戏'才⽤了⼀年零七个⽉;可是轱辘椅⼦倒轱辘了整整的四年,还是⼀天不间断的四年.可见当初对这门功课的重视啦.练这门功,要找⼀把⽼式样的⼤椅⼦.椅⼦的形式是:类似太师椅,⽽不是太师椅,要两边⼉没有扶⼿的.椅背⼉要⾼,⼈坐在椅⼦上,椅背⼉的最上部要在⼈的膀环⼉下边⼉.椅背⼉不要全实的,中间仅要三分之⼀的实背⼉,实背⼉两边都要空的.这三分之⼀的实背⼉不要板平的,要微弯的,上半截要平,下半截要往外凸出的.初步练习的时候,主要是⾛劲.准备姿态是这样:⼈端坐在椅⼦上,两⼿五指伸开,扶在左右腿的马⾯[⼤腿跟⼉的下边,磕膝盖的上边叫'马⾯'.]上,两只脚要蹬在椅⼦下边⼉的横撑⼉上,⼈的腰部要与椅背⼉贴紧,但要稍留⼀些空隙.这个空隙,仅仅能勉强塞进两个⼿指头去就可以啦.由腰部往上,就不要贴着椅⼦背⼉了.练习的时候,动作是这样:(1)⼼⾥想着好象要⽤胸⼝往前碰,两眼向前直看,由右往左匀,['匀'就是晃,⽤的是腰上的劲.]匀到左肋巴扇⼉贴着椅⼦左边柱的上端,不能再往左匀了,后背就贴着椅⼦背⼉随往上长⾝,随往右轱辘.(2)轱辘到椅背⼉右头的时候,胸⼝对着什么地⽅就往什么地⽅碰,碰到右肩头要离开椅⼦,再往下缩腰,膀梢⼉离开椅背⼉,晃左肩,画⼀⼤的弧线,提右肩,闷⽓拿神.这门功应左右循环着练,还要不间断地每天练,练熟了,就能找着这个'劲'啦.整云⼿——京剧⾝段谱⼝诀(⼆)'整云⼿'是练⾝段基本功时候⽤的⼀种'云⼿'.整着⽤——就是把这⼀个'整云⼿'练全了,在舞台上是见不到的.可是演员们在舞台上所表演的舞蹈动作⾥,差不多都⽤得着,都是拆着⽤的.演员们要是能把'整云⼿'练好,功底⼉就磁实多啦!在舞台上表演起舞蹈动作来,就能够运⽤⾃如,得⼼应⼿;使出舞蹈⾝段来,就显着好看,⾃然,不板不僵.在谈'整云⼿'之前,先说说'云⼿榫⼉'.['榫⼉'俗称榫⼦,就是⼀般⽊器家具上两部分结合的地⽅.它的形状是⼀块⽊头上做出凹的形状,另⼀块⽊头上做出凸的形状,这两块⽊头是恰好能插在⼀起的.]'云⼿榫⼉'是起'云⼿'之前的⼀个舞蹈姿势.不仅是'整云⼿'⽤,其他各种'云⼿'也都应当⽤.⽤'云⼿榫⼉'有什么好处哪⽤它可以避免'⼀顺腿'.[动左胳膊的时候,左腿也随着动起来,这就叫'⼀顺腿'.]准备姿势是这样:⾝⼦站在台中,两脚站成丁字步.舞蹈动作是这样:(1)上⾝向前斜揿,左肩头与左脚尖⼉上下斜对着,换出前后⼿,前(左)⼿不离马⾯,后(右)⼿不离胯.(2)两膀前后张开,就像有⼈⽤绳⼦扽着似的,⾝⼦微斜,斜的程度,以脚不离开地为⽌.(3)顺着这个倾斜的劲头⼉,伸出左臂,左⼿的⾼度,遥与肚脐取平.(4)右⼿微向后杵,右肩斜向下垂;左肩微抬,左⼿往回绕⼀个⼩圈⼉(注意不要露肘),圈到⾝后斜对脊椎⾻,⾝⼦稍微往上匀⼀个⼩圈⼉;同时,右⼿由下往上,由外往⾥⾼举到头部.(5)底(左)⼿移到⾝前,⼿的中纹要对准肚脐;上(右)⼿的⼿⼼向下,⼿的⼤指尾节要对准眉攒上边的坑⼉,这是⽼⽣⾓⾊⽤的姿势.下⾯的连续动作,就是'整云⼿'了.'整云⼿'的准备姿势是这样:假定⾝⼦是站在台中,右脚尖对着第5⽅向,左脚尖对着第8⽅向;底(左)⼿的中纹对着肚脐,上(右)⼿⾼举,⼿的⼤指尾节对准眉攒上边⼉的坑⼉.两只胳膊要撑圆了,不要露肘.两只⼿地位的前后,怎样做个标准哪假如上⼿落下来,能和底⼿合在⼀起,就合乎要求啦.舞蹈动作是这样:(1)往上长腰,底(左)⼿先向右推,由上(右)⼿的肘下经过,再由右往左画⼀弧线;同时,上(右)⼿由上向下劈掌.左⼿落到对着第7,8⽅向之间,右⼿落到⽐右乳稍⾼⼀点的地⽅.(2)右⼿往下沉,往外长;同时,左⼿往上提,上⾝⾃右向左匀半个圈⼉.右⼿落到遥对着胸⼝的地⽅;左⼿的⾼度要遥与胸⼝取齐,空胸,低头,眼看着地,(见图⼋)对着第8⽅向拿神⼀望.(3)左⼿往远处长,随着长的劲往下沉;右⼿往上稍抬,两眼看着右⼿,向右画⼀弧线.左⼿伸向第7,8⽅向中间;右⼿落到过了右乳⼀点⼉.(4)下颏⼉⾛到右乳的时候,低头看地,闷⽓,左⼿向左画⼀个圈⼉;同时,右⼿往下沉,向右画⼀个圈⼉.(5)左⼿攥空拳⾼举,遥对着眉攒,两眼注视着左拳;同时,右掌遥对着胸⼝,往外推,向后沉,上⾝向后贴,以脚不活动为度.(6)缓腰,左⼿的空拳直着往下拉,经过⿐,胸,直到肚脐为⽌;同时,右臂平伸,向右画⼀弧线.左⼿空拳拉到肚脐的时候,右臂就落到右胯.(7)⾝向前揿,右臂由后向前横着往左甩,上⾝往左晃半个圈⼉,左⼿空拳穿右臂的肘,右掌点左腕,拉到左肘,右⼿再向前⼀推,双臂下沉,拿神亮像.旦⾓云⼿——京剧⾝段谱⼝诀(三)'旦⾓云⼿'与'整云⼿'的性质⼀样,在舞台上'整着'是见不到的.但是⽤处很⼤,唱旦⾓的演员在舞台上所使的舞蹈⾝段,甚⾄于趟马的舞蹈动作,全是由这个'云⼿'上拆下来的.唱旦⾓的演员要是把'旦⾓云⼿'练好了,对⾝段表演上的帮助是很⼤的,最低可以帮助你三,四成⼉.'旦⾓云⼿'的形,是:搭于腕,底⼿垂,上⼿够于⿐.它的劲,是:松于腰,垂于⾻.在过去,旦⾓都是男演员扮演,所以当时唱旦⾓的,必须要带媚⽓.媚⽓是怎么来的哪那就在于劲的运⽤了——先把眼⽪稍微往下⼀搭拉,不要张嘴吸⽓,要⽤⿐孔吸⽓,闭嘴⼀闷⽓,'媚'就出来了.'旦⾓云⼿'的准备姿态是这样:不站丁字步,是两脚平站,中间要隔⼀脚的档⼦.舞蹈动作是这样:(1)先把两只眼睛的上眼⽪稍微往下⼀搭拉,紧接着就闭嘴闷⽓,往下松腰.但是要注意,以上的动作要同时进⾏,不能分割开了.(2)这时候眼神要半怒半嗔,头⾃右向左摆,两眼⾃下向上瞅,⾛⼀个S形绕回来.(3)同时,胸⼝轻轻地往前⼀碰,左胯也要随着往前碰,这时候重⼼就移到左腿上啦.左脯⼦往上扬,右肩随着往下轧;尾⾻稍微往下垂,好像是要往右腿的腿洼⼦那⼉坐似的,两腿随着向左弯曲,⾝⼦形成三道弯⼉.(4)在向上瞅的时候,重⼼就移到右腿了.⾝⼦向右贴着⼀点⼉,右脯⼦往前⼀撞,⾃脚脖⼦往上直到胯⾻晃⼤半个圈⼉.(5)左⼿由外披⼉马⾯向前抬起,抬的⾼度要对着肚脐稍下⼀点⼉的地⽅,左臂往后张,假如中指要是翘起来,要对着左乳;右⼿顺着尾⾻往下画⼀弧线.(6)左⼿由肋下往后圈,再由外往⾥,向前画⼀弧线;右臂向前甩,由上往下落,左臂⾃下向上托,形成右腕搭在左腕的上头,右⼿⼼向下,左⼿⼼向上的姿势.(7)在右臂将要往前甩的时候,两只眼要瞅着离右脚尖⼉差不多三尺来远的地⾯,眼随腰⾛,两眼向左上⾓⼀挑,随即向前平视,搭拉眼⽪,⽤⿐孔出⽓⼉,这才把腕搭上,⽓往下⼀沉,再⽤'思索眼'.['思索眼'就是在想事的时候,两只眼向下凝视的⼀种眼神.](8)搭腕要搭在肚脐的左下⽅.往下松腰,但不是直着往下松,上⾝要微微地晃⼀个不太明显的圈⼉,随着这个劲,再往下松腰.(9)⼼劲是这样:左脯⼦似乎是要向前碰,左膀⼦下头⼀点⼉稍微向后⼀贴,向右上⽅长⾝.(10)双⼿同时向左外⽅推,推到马⾯外披⼉的上头,上(右)⼿往上提,够于⿐;底(左)⼿往下垂,垂到遥对着肚脐相平的地⽅.(11)在垂底(左)⼿的时候,两只眼⾃左往右撤,[不论是⾃左向右,或是⾃右向左,⽤眼睛看左,中,右三⾯,就叫'撤眼'.]撤到右乳,再注视着右⼿.这时右⼿拉开,拉到⾼与右乳取平.(12)右⼿的⼿⼼朝下,⾃上向下,由外往⾥舀,眼神随着右⼿转⼀个弯⼉,两眼看地,低头,空胸,下巴颏⼉⾛到对着左乳那条线上的时候,脊椎⾻第三节⽤劲,甩头正视,向第8⽅向⼀看.(13)右⼿抬起遥与右乳平,左⼿对胯.胸⼝往前⼀碰,右膀⾼抬,对着右乳;左⼿下沉,⼿⼼朝下,⾃下向上,朝⾥⼀舀,舀完落到与腰带相平的地⽅.(14)两眼跟着右⼿;左⼿向外推⼀个弯⼉,经过第7⽅向,推到第8⽅向,再往上抬,抬到⾼与⼝齐.⽤'含羞眼',⾯带羞容,向右偏头,下巴颏⼉⾛到右乳为⽌.(15)左⼿弯曲,⾃上往下画,指向胸⼝;右⼿⾃外向⾥,平画⼀个⼩圈⼉,向⾥翻腕⼦,两臂合拢.左⼿⼿背贴着右⼿⼿腕的时候,右腕由⾥向外翻,左腕随着也往外翻,翻过去,再拉开.(16)右⼿落在遥对着右乳的地⽅;左⼿落在遥对着左乳的下⽅.胸⼝往前⼀撞,右⼿⾃上向下画⼀个圈⼉,右腿向后⼀掖,缩腰⼀亮,⽓要沉,脸要绷,脚步落'反丁'.以上⼗六⼩节舞蹈动作,就是⼀个'旦⾓云⼿'.'旦⾓云⼿'为什么要'搭于腕,底⼿垂,上⼿够于⿐'哪因为这个'搭于腕'的姿势,看起来显着秀⽓;'底⼿垂,上⼿够于⿐'的动作,为的是要透露出⾝段的媚⽓来.那么为什么⼜要'松于腰,垂于⾻'哪就是因为腰上要是⽤这种劲,使出⾝段来,让⼈看着柔软,不那么'板'得慌.所以我说,旦⾓演员要是把'旦⾓云⼿'练好了,⽤处是很⼤的.'旦⾓云⼿'不但是旦⾓学会了⽤处很⼤,就是唱花脸的,也照样应当学会了.像花脸戏⾥,《嫁妹》的钟馗,《九莲灯》的⽕判,《铡判官》的张洪和所有与'跳判⼉'类似的舞蹈⾝段,都是'旦起净落'.花脸的⾝段⾥,凡是美的地⽅,差不多都是由'旦⾓云⼿'⾥化出来的.另外,像《青风寨》的李逵,假扮⼩姐那场,戴上凤冠,穿上霞帔了,就应该完全⽤旦⾓的劲啦,那就更需要有'旦⾓云⼿'的基础了.三形六劲⼼意⼋⽆意者⼗——京剧⾝段谱⼝诀(四)⼀个演员能不能有成就,主要是靠⾃⼰的勤奋,苦练,钻研,创造.'⽅法'只能帮助你往'成就'那条路上⾛,⽽不能代替你去完成你所应该完成的⼯作.不论是什么功夫,都是逐渐进步的,⼀个演员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三形,六劲,⼼意⼋,⽆意者⼗'这个⼝诀,就讲的是演员练功,功⼒修养的进度标准.'三形':在舞台上不论使⽤任何⾝段或亮像,地⽅⼉能够摆准了,让观众看着像样⼉啦,要按练功夫的程度来说,也就是三分.'六劲':练功练到懂得运⽤劲头了,⽤的劲还不是犟劲,把劲还得要透到外形上来,这就到了⼋分程度啦.'⼼意⼋':⼼⾥这么⼀想,劲随着就来了,⽽且,还能随⼼所欲地把'神'带出来,这已经就到了⼋分程度啦.'⽆意者⼗':⼼⾥⼀想,也不⽤特别注意,⾃然地把⾝段使出来,⽽还能把⼼劲和外形结合在⼀起,形成⼀种妙造⾃然的神韵.到了这种⽕候,才算到了⼗分程度.但是,这'⼗分程度'做先⽣的是教不出来的,只有学习的⼈学会⽅法之后,⾃⼰去练,才能找到熟能⽣巧的劲头⼉.我⼩时候听说:唱⼩⽣的徐⼩⾹徐先⽣演《凤仪亭》,在演到吕布戏貂蝉的时候,他能让额⼦,紫⾦冠上插的那两根⼉翎⼦,⼀根动,⼀根不动;并且能让右边⼉的这根翎⼦,由貂蝉的脸上划过去,⾃动地经过⾃⼰的⿐⼦,吸⽓⼀闻.表⾯上看,这是脖⼦上的劲,其实也是腰上的劲,因为脖⼦也是要受腰劲来⽀配.这⼀⼿⼉,要不经过刻苦锻炼,是做不到的.还有,唱⼩花脸的杨鸣⽟杨先⽣演《思凡下⼭》的⼩和尚,在下⼭的时候,⾛着'矮⼦'耍⽔袖,左右两只⽔袖反着⽅向要耍得⼲净利落,⼀点⼉不拖泥带⽔.他⽔袖耍得这么好,还不算是绝活.真称得起绝活的,那得说是他的耍念珠⼉.在⼩和尚下⼭的时候,杨先⽣随⾛着'矮⼦',随晃摇着脑袋,转动脖⼦上挂的念珠⼉.把念珠⼉从头顶上碰出去,念珠⼉离开脖⼦,起在半空,形状还不能变,还得是圆的;'矮⼦'还要照旧⾛着,念珠⼉落下来,还得要套在脖⼦上.如此连续三次,样⼉不变,这能说不是绝活吗!虽然是⽤脖⼦把念珠⼉转圆了,可也是腰上的劲.把念珠⼉撞出头顶,起到半空,那就是两个肩膀头⼉上那点⼉⾻头的劲⼉了.这两位⽼先⽣⽣前所使的绝活,都是由勤学可练⾥得来的,决不是先⽣⼀教,就教会了;也不是三天两早晨就练会的.⽇⼦久了,功夫纯啦,才能够这样得⼼应⼿.有句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在个⼈.'我看真是⼀点⼉不错.⼀脚,⼆劲,三⼼理——京剧⾝段谱⼝诀(五)同样的⼀个剧本,甲演员演,平平淡淡,不能把剧本的精华演出来;换了⼄演员来演,就能以另⼀种⾯貌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总的⼀句话,是演员表演⽔平问题.甲演员的表演⽔平低,受本⾝条件的限制,就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剧本的精神.⼄演员的表演⽔平⾼,他通过⾃⼰的丰富想象⼒,对剧本有了深刻地体会,对⼈物能进⾏创造性的刻画,把⾝上的风度,⾯部的神⽓和内在的情感,结合在⼀起,所以他的表演就能够⽣动,感染⼒强.演员们要能够领会'⼀脚,⼆劲,三⼼理'这个⼝诀的精神,对于舞台上的表演就有很⼤的帮助.'⼀脚,⼆劲':是说演员在使⽤⾝段的时候,⾸先要注意脚底下,其次,才能注意⾝上的劲.换句话说,就是先站好了脚步,才能谈得到劲头⼉的运⽤.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脚步是最要紧的,⼀举⼀动,都有准尺⼨,准地⽅⼉,⼀丝不得含混,都要见棱见⾓⼉.因为脚底下站对了地⽅,劲才发得出来;脚底下要是站不对,站不好,就发不出劲来,所以说脚步是最要紧的.'三⼼理':就是说不论什么⾏当的演员,扮好了戏,在没出台的时候,先想想⾃⼰在这出戏⾥,扮演的是什么⼈物,什么⾝份,多⼤年岁,演的这出戏是什么情节,要根据剧中⼈的思想,⽣活,把⾃⼰化到⾥边⼉去,揣摩好了⼈物⼼理,才能塑造⼈物形象,才能把这个⼈物的思想感情,从外形上表达出来.就拿《群英会》打黄盖来说吧:黄盖挨打以后,阚泽搀黄盖⾛到帐外的时候,周瑜和黄盖有这么⼀段表演——周瑜两只⼿掏着翎⼦,怒容满脸,注视着刚刚⾛出帐外的黄盖.黄盖的左⼿搭在阚泽的肩膀上,右⼿向左⼀推'⽩满',稍微地晃了晃头,轻轻地'唔呦'了⼀声,右⼿⼜有意⽆意地摆了两下⼉.从这段表演的表⾯上看:周瑜是余怒未息,⽬眦欲裂.黄盖是年迈⽓衰,受了重刑有些⽀持不住,但⼜⽆可奈何.其实他们的⼼理活动,并不是这样.他们两个⼈的内⼼感情:周瑜打黄盖是真打,不打重了,瞒不过细作的⽿⽬!可是黄盖到底是年岁⼤啦,⽤刑之后,周瑜很担⼼:黄盖是不是经得住他虽然装出了满脸怒容,⼼⾥头是很关⼼黄盖的安危,所以他才两眼注视着黄盖.黄盖也很了解周瑜的⼼情,怕他不放⼼,稍微地摇了摇头,摆了摆⼿,这是个暗⽰,告诉周瑜:'不要紧.'让他放⼼.以上这段做⼯,必须有内⼼表演,才能表达出剧中⼈的思想感情.所以说,戏曲演员在表演舞蹈⾝段的时候,必须要把内⼼的思想与外部的动作结合起来,那也就是要把'⼀脚,⼆劲,三⼼理',都联系在⼀起.分。

京剧知识科普

京剧知识科普

京剧知识科普:
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被誉为“国粹”,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一些京剧知识科普:1.起源与历史:京剧起源于中国,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吸收了各种戏曲艺术的精华,
如昆曲、汉剧、秦腔等。

京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熟期和繁盛期。

如今,京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的代表。

2.角色与表演:京剧的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京剧中,演员的表演包括唱、念、做、
打四个方面,它们是京剧表演的基本功。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类角色又有不同的细分。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剧情的发展。

3.音乐与舞蹈:京剧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京剧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包括各种板
式如慢板、快板、原板等。

京剧的舞蹈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4.服饰与道具:京剧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服饰以华丽、精致、富
有装饰性为特点,能够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道具在京剧中也被广泛使用,如刀枪剑戟等武器,以及桌椅板凳等家具,它们都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辅助。

5.传统与创新:京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传统特色,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在现代京剧
中,许多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主题和价值观,同时也吸收了现代戏剧和音乐元素,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分为唱、念、做、打四个方面,下面将分别
介绍。

唱:
1. 嗓音:京剧唱腔咬字清晰,压韵准确、音高稳定。

2. 发音:润腔、抖音、分明、磨嘴、尖嘴等是京剧的主要发音
技巧。

3. 声音来源:在唱腔的表演中,需要根据角色性格刻画和情感
表达来掌握好声音来源的感觉和妙趣。

念:
1. 快板念白:快板念白的特点是节奏明快,声音清晰,声调升
降处表现鲜明,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慢板念白:慢板念白以节奏稳妥、语气娓娓动听为主,需要
在语音和语气的掌握上做到恰到好处,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混合念白:混合念白是把快板和慢板相互交错、混杂运用的
念白,同样需要合理运用节奏、语音、语气等因素,以表现人物
的情感抑扬顿挫。

做:
1. 望、听、闻、思、想、怨、忧、悲、恨、恼等表演形式:这
些表演形式需要结合角色性格和情感展现,以配合唱念打的演出,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形态。

2. 套路:套路指的是角色结合唱念打,表现其形态、动作和身
形等因素,凸显出其戏中人物形象。

打:
1. 武戏:武戏是京剧演员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能,需要
在武器技能、轻重缓急、身法套路等方面进行完整的表演。

2. 常规动作:常规动作包括探头、摆手、踏步、转身、攀藤、
行走、奔跑、跳跃等,需要在动作的形态、力度、速度、配合唱
念等方面精细的把握。

总之,京剧表演艺术手法需要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进行
整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形态,突出角色的特点,表现其
性格和情感。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什么意思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什么意思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什么意思
唱念做打意思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具体介绍如下:
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

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

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是指唱、念、做、打,是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是戏曲表演的基础,也是评判一个戏曲演员表演水平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项基本功。

一、唱唱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使用喉音来唱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以及表达剧情的发展。

它包括了高亢、低沉、悠扬等不同的音调。

在唱中还需要注意声音的节奏和调子,要根据剧情变化来掌握节奏和调子。

同时,在唱中还需要注意正确发音和语言流畅度,使观众能够听懂并理解剧情。

二、念念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使用口腔来念出角色所说的台词,以及描述场景和描写人物特征等内容。

念需要注意声音抑扬顿挫和语言韵律,使观众能够听出台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同时,在念中还需要注意正确发音和语言流畅度,避免口齿不清或者读错字的情况发生。

三、做做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以及描绘剧情的发展。

做包括了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等多种形式。

在做中需要注意形象和美感,使观众能够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来理解剧情和角色性格。

四、打打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使用武术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战斗场面或者其他特殊场景。

打需要注意技巧和安全,演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够掌握各种武术动作。

同时,在打中还需要注意形象和节奏,使观众能够看出角色之间的斗争和对抗。

结语以上就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这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场完整的戏曲表演。

对于每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掌握这四项基本功并不容易,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一)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三)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四)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

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京剧的唱念做打,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

角色之间密切配合﹐演员与乐队之间相互默契,才能做到场面紧张而有条不紊,战斗激烈却具有美感。

唱念做打还具有难度很高的技术性,高水平的演员大多能运用娴熟、精确的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有些还属于特技性质,如髯口功、翎子功等,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惶恐或慌乱。

水袖功、甩发功、髯口功等是一般演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在京剧界里常能听到人们谈起京剧基本功的“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

我认为应该是“五功四法”才更有道理。

五功即唱、念、做、打、舞;四法为手、眼、身、步。

舞台上很多程式动作如“走边”、“趟马”等等,都是舞蹈化的,所以这项“舞功”演员是要具备的。

五法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可以解释出来,但“法”字显然解释不通,所以我认为“四功五法”应改称为“五功四法”才更合理。

京剧的基本功也分几个层次,如腿功、飞脚、旋子和翻筋斗等等,都属于最底层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应称之为基础功。

五功的——唱、念、做、打、舞,这五样基本功,就应属于高层次的基本功了。

其中唱功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楚。

再进步到唱腔有韵味就要有一定的功力了。

念功也称为“道白”,这又比唱功更难,梨园界有一句话——“千斤话白四两唱”。

可见在京剧舞台上念功的重要性与其难度之大了。

京剧的念白是要靠演员念出阴阳顿挫与韵味来的,这就要比唱出来的韵味难度大多了。

做即表演,与四法中的眼法紧密相结合,演员运用各种面部神态将人物内心的活动表达出来。

因为我们演员是要在台上演戏、演人物的,所以做功是所有演戏的演员都应具备的。

但做功又不是每个演员都可以掌握和运用自如的。

这就要看演员的艺术造诣与艺术修养了。

京剧的艺术家们到后来比的就是这门“做”功。

【梨园世家·李孟嘉】
京剧的把子功,俗称打把子,很多人都会,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得好,京剧演员的打与练武术的打不一样,京剧演员要求手里非常有分寸,要讲究绵软,不能伤人。

现在有些演员不太重视打把子,认为学会了把子的套路就已经掌握了把子功,其实这只是刚刚入门,谈不上什么功力的。

把子功的最高阶层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

舞功,是指京剧的舞蹈,即形体表演,这种功先要有好的老师教导什么是规矩。

之后还需要演员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敏锐的目光,才能够进步。

看不出好看与难看的演员是不容易有进步的。

四法中手法的表现有指、掌、拳等。

眼法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的表演方法。

身法即身段。

步法就是京剧舞台上所用的各种台步,如圆场、醉步等等。

步法在以前很讲究,什么行当、穿什么服装,走什么步法都是不同的,如花脸走虎形步;老旦牛形步;武丑鸡形步;方巾丑象形步;彩旦鸭形步;生行用什么步;闺门旦、花旦、泼辣旦等走的步法也都不相同。

还有演清朝戏的台步也不同于其他戏。

现在这些前辈艺术家们从大自然中领悟,经过提炼,再运用到戏曲舞台上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我们这代人当中有谁能够多继承一些这样的传统东西,我想这就是对京剧事业的莫大贡献!(北京京剧院李孟嘉)
作者简介:李孟嘉,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武生演员。

1974年出生,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从艺师伯王金璐、王鸣仲、尚长春,老师叶蓬、杨少春、马玉璋、李景德、刘学钦、江长春、杨长秀、米福生、武春生、丁震春等。

15岁开始得到祖父李洪春的亲传。

又跟伯父李金声、李玉声、李润声,父亲李世声学武生、武老生和红生戏。

所演剧目:《鱼肠剑》、《雅观楼》、《八大锤》、《蜈蚣岭》、《战冀州》、《战马超》、《宁雁岭》、《回荆州》、《小商河》、《挑华车》、《闹天宫》、《对刀步战》、《林冲夜奔》、《赵云截江》、《古城会》等。

在戏校学习期间曾随中国戏曲学院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演出,在《闹天宫》中扮演孙悟空。

2005年应英国中华文化中心邀请,赴英国讲学并示范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