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全文 详细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朗月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朗月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古朗⽉⾏》是唐代诗⼈李⽩所作的⼀⾸五⾔诗。

作者⽤浪漫主义⼿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古朗⽉⾏》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古朗⽉⾏》原⽂ gǔ lǎng yuè xíng 古朗⽉⾏  [唐]李⽩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时不识⽉,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作⽩⽟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疑瑶台镜,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在青云瑞。

注释: 朗⽉⾏: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呼作:称为。

⽩⽟盘:⽩⽟做的盘⼦。

译⽂: ⼩时候我不认识⽉亮,将它呼作⽩⽟盘。

⼜怀疑是瑶台仙⼈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篇⼆】⼩学⼀年级语⽂《古朗⽉⾏》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

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1、布置学⽣观察⽉亮。

2、本课⽣字卡⽚,⽉亮的图⽚,朗读课⽂的录⾳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复习导⼊新课 1、背诵李⽩的诗《静夜思》。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 2、揭⽰课题。

板书:3古朗⽉⾏。

认读课题中的⽣字。

注意读准两个后⿐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诗也是李⽩写的。

⼆、观察图画,范读课⽂。

1、出⽰挂图。

联系课前观察,说⼀说:图上的⽉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

听听诗⼈是怎么说圆⽉的。

三、⾃学课⽂(教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反复读课⽂3遍。

2、⽤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6篇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6篇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6篇篇1在本学期中,我承担了古朗月行的教学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古朗月行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准备在古朗月行教学开始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深入研究了古朗月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教学意义,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其次,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如视频、图片、音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古朗月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绍古朗月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二是讲解古朗月行的基本规则和玩法;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月饼、赏月等;四是引导学生思考古朗月行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互动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古朗月行的魅力。

三、教学成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学生基本掌握了古朗月行的基本规则和玩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操作;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三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古朗月行的兴趣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文化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一、教学内容《古朗月行》选自大班教材《幼儿园古诗欣赏》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的《古朗月行》。

2. 诗歌内容:朗朗上口的诗句,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

3. 诗歌意境: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和理解古诗《古朗月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古诗卡片、月亮和星星道具。

2. 学具:画纸、水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月亮和星星道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夜晚的美景。

(2)引出唐代诗人李白以及他的诗作《古朗月行》。

2. 例题讲解:(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逐句解释诗句,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3. 随堂练习:(1)幼儿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

(2)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 创设表达空间:(1)让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月夜景色。

(2)分享画作,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古朗月行2. 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月夜景色,并尝试背诵《古朗月行》。

2. 答案示例:月夜景色描述:月亮挂在天空中,星星闪烁,地上的一切都显得很安静。

背诵《古朗月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

2. 拓展延伸: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古朗月行》含反思教案:《古朗月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内容为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

诗中描绘了童年时代的诗人对月亮的幻想和追求,展现了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幼儿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字卡。

2. 学具:铅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特点,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学习(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朗读诗歌,边读边解释诗歌中的生字词,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出示字卡,让幼儿认读生字词,并用字卡进行组词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让幼儿进行书写和口头回答。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古朗月行》的和关键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诗歌《古朗月行》的内容。

2. 家长辅导幼儿书写诗歌中的生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字卡等教具,引导幼儿学习诗歌《古朗月行》,幼儿在朗读、认读生字词和随堂练习环节表现积极。

但在生字词书写环节,部分幼儿出现笔画错误,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古朗月行》这首诗歌描绘了童年时代的诗人对月亮的幻想和追求,展现了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歌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诗歌的朗读和理解,还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提到的能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是本节课的重点。

《古朗月行》全文及分析

《古朗月行》全文及分析

《古朗月行》全文及分析《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了月亮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原文如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的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天真认识。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到了青云之上。

这几句充满了童趣,以孩子般的视角和天真的想象,展现出月亮的洁白和神秘。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四句中,诗人的想象进一步展开。

先是看到仙人垂着两只脚,然后看到了团团的桂树。

白兔一直在捣药,那捣好的药又是给谁吃的呢?这些想象既奇妙又充满了浪漫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明亮的月亮在夜晚变得暗淡。

这里的蟾蜍象征着破坏美好的事物,暗示着世事的无常和美好易逝。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曾经射落了九个太阳,使得天上人间都清净平安。

这两句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眼前月亮被侵蚀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感慨月亮的沉沦和迷惑,觉得这样的景象实在不值得观看。

忧愁袭来,心情如此悲伤,简直让人肝肠寸断。

这里的忧,不仅仅是对月亮的担忧,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忧虑。

从整首诗来看,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将月亮的变化与人生的感慨紧密结合在一起。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诗歌运用了比喻和想象。

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形状和光泽。

通过对仙人、桂树、白兔等神话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氛围。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月亮的好奇和喜爱,也有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和悲哀,更有对人生无常、社会动荡的忧虑和无奈。

《古朗月行》全文与赏析

《古朗月行》全文与赏析

《古朗月行》全文与赏析《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开篇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儿童的视角和天真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对月亮的最初认知。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在青云之上。

这几句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纯真和无邪。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几句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和神奇。

诗人想象月亮上有仙人垂足而坐,桂树长得郁郁葱葱,白兔正在捣药,不禁好奇这药是给谁吃的呢?通过这些奇妙的想象,进一步增添了月亮的神秘色彩。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这里的蟾蜍指的是传说中月中的蟾蜍,它侵蚀着月亮,使得月亮变得残缺不全,光明的夜晚也因此变得昏暗。

这两句暗示了世间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悲哀。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传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让天上人间都变得清朗安宁。

这与前面月亮被侵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和正义的向往。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感慨月亮变得如此沉沦迷惑,已经不值得观看,心中的忧愁无法排解,悲伤到了极点。

这里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忧虑和无奈。

整首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感受相结合,既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又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

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儿童的天真烂漫。

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神话元素,使诗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在情感表达上,诗的前半部分充满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好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而后半部分则随着月亮的残损,情感转为忧愁和悲愤,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深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_教学月总结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_教学月总结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范文_教学月总结古朗月行是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月所教授的重点课文之一,通过本月的教学,我不仅对古朗月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今天我将对本月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在本月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文的导入和情境营造。

古朗月行是一篇充满浪漫主题的诗歌,我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了导入的情境,通过播放音乐、展示月亮的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

在这种情境的营造下,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文的解读和讲解过程中,我采取了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还注重了课文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验。

古朗月行是一首富有情感表达的诗歌,通过诗人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课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上进行倾听、朗读、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我在课文教学中还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了课文的内涵。

古朗月行中涉及到了一些天文知识,我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月亮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通过本月对古朗月行的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情感和跨学科能力。

我自己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朗月行》教学归纳.doc

《古朗月行》教学归纳.doc

《古朗月行》教学总结-一、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通过多媒体再现古诗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出示第二句诗的动画画面时,许多学生不禁都叫起来:白玉盘里有房子,它在云朵飞呢。

不,那是月亮把地上的房子照在上面了。

学生对多媒体的演示的反映就是对古诗情境美的感悟。

我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

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二、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

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

在想象读的这个环节,学生的读后,我问: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反映是多元的,而且非常的活跃,也许就是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化的反映吧。

三、在处理学生朗读上,在本节课里我有两次的范读,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

但是在让学生理解后读古诗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语调、语速都模仿我的。

在怎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对古诗的感悟,通过声音和表情呈现出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树立一个我为什么这样读的思想。

这样学生的读书才能真正地体现个性。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古朗月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古朗月行》原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二、《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阴精:指月亮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望上去 凄怆:qī chuàng指凄惨和悲伤 译文: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 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可我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只觉得心 里十分凄惨悲伤 这四句诗具有讽喻意味,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古 朗 月 行(
唐 ) 李 白
《古朗月行》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关于题目《古 朗月 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呼作:称为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把月亮比作了白玉盘和镜子 那么,月亮与白玉盘、镜子有何共同点呢?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 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 “呼”、“疑”二字,写出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蜍所啮食而残损,变
得晦暗不明。
• 蚀: shí,同“食”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
• 圆影:指月亮 • 大明:月亮
,宠幸杨贵妃,权奸 、宦官、边将擅权, 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 落:射下
。诗中“蟾蜍蚀圆影
• 乌:指太阳
,大明夜已残”似是 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
蟾宫折桂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qie)
诜(shen)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 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 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臣鉴贤良对策,为 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用广寒 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 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即 月亮之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相传蟾宫中有桂 树,唐以来牵合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 试及第。简言之,攀折月宫桂花,在科举时代比喻 应考得中。
所以乌指的是“三足乌”,代指太阳。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 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 留下一个,使天上人间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 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 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 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 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 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 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 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 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 焚。
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有私情,吴刚一
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 亮砍伐不死之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 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 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 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 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 枝叶捣碎。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 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团团:圆圆的样子 • 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 • 餐:吃,食
•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仙人和桂树影影绰绰,一轮 圆月中白兔在捣药。
• 写出了月亮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 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圆圆的大桂树也出 现了。传说月中白兔捣成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 吃的?
嫦娥奔月 嫦娥,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中的人物,上古时
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 其美貌非凡。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 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
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
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
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译文: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大家都听过“后羿射日”的故事: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 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 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和羲 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 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 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 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 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 难。为了拯救人类,神箭手后羿张 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 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 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 太阳。
蟾蜍讽喻奸臣擅权,月蚀讽喻朝政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奸 臣当道、朝廷乌烟瘴气的不满和忧虑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当时正值唐玄宗晚年,他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 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 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 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 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这也 是李白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啊。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 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 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 名;还指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冠军,社会生活中 人们参加各种考试,取得较好的名次。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 月所造成,月亮被蟾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如 早在唐代以前的南北朝时期, 就有一位诗人鲍照写了《朗 月行》,写美人对月而歌。 “古”就指的是古人(前人)就 有这个题目。
朗月:明朗的月亮。
行:诗歌文体,属于乐府诗, 歌行体。是初唐在汉魏六朝 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南朝宋的鲍照所创,他模 拟乐府,又自创格调,创造 了七言为主歌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