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宋初期与中期的词

合集下载

第二章·宋词发展概述

第二章·宋词发展概述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百花争妍、千峰竞秀的盛况,真是异军突起,华彩纷呈,使宋词显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与唐诗、元曲相映成辉。

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一千三百多家,词作共一万九千九百余首。

作家之众,作品之多,艺术之成熟,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空前绝后。

以致于“歌台舞榭,竞睹新声”(吴曾《能改斋漫录》),故有一代文学之称。

同时宋词派别林立,风格纷呈。

从宋以来,人们对此研究颇多。

宋词的时代特色也非常显著,人们所说的宋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确定了词体不同于诗歌的阴柔美特征。

下面就宋词的昌盛气象、宋词繁荣昌盛的原因、宋词的词体派别研究以及宋词的时代特点分别论之。

第一节宋词的昌盛气象词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起源于隋唐之际,发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

唐五代是宋词的准备时期,元明是宋词鼎盛之后的衰微时期,固然不能与宋词比盛;即使是清词号称“中兴”,毕竟是鼎“盛”之后的复“兴”,已落于第二位,难以与宋词之“盛”并驾齐驱。

宋词的鼎盛表现于下面几个方面:一、创作成果繁荣丰硕首先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空前。

宋词作家与作品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与孔凡礼先生辑补的《全宋词补辑》来统计,现存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词人共1493人,词作共21055首,其中有1569首为姓氏失传的无名氏之作。

这个数字既反映了宋词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宋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数量而言,宋词与清词相比,不可言多;但是与唐五代词相比却大显盛况。

据新编《全唐五代词》统计,《正编》共收有姓氏可考的词人83家,性质确定的词作有1962首(不计《副编》所收作者60余人、性质不定的作品863首)。

可见,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巳在唐五代词创作的基础上翻了十倍有余,显示出宋词创作的空前盛况。

其次表现在宋代词人别集也大量涌现。

别集也就是作家的个人专集,它既是检验一个作家创作成就大小的标志,也是衡量一种文体繁荣与否的指标。

古代文学宋元时期要点整理

古代文学宋元时期要点整理

宋代文学分体、分期概说1.宋代文学分体:以诗、词、文最为发达,话本次之、戏曲又次之。

2.宋代文学分期:北宋初期:诗:白体、西昆体、晚唐体词:晏殊、柳永北宋中期:诗:欧、苏、王等词:苏轼北宋末期:诗: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秦观、张耒、晁补之)词:秦观、黄庭坚南宋初期:诗:江西诗派词:李清照南宋中期:诗:陆游、范成大、杨万词:辛弃疾南宋末期:诗:姜夔词:刘克庄等1、宋初有哪三体,代表人物分别是谁?(1)白体。

代表人物:徐铉、李昉、王禹偁,改革晚唐五代诗弊,倡导白居易平易流畅的诗风。

(2)西昆体。

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3)晚唐体。

“晚唐派”诗人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

代表人物:1、林逋等隐逸诗人2、“九僧”和寇准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张、意义和影响。

1、背景:文风浮靡卑弱,古文传统中断,形式主义泛滥;政治上变法呼声高涨。

柳开、王禹偁是先驱人物。

2、主张:A.文以明道,文道并重;B.学习韩柳古文、杜诗,主张文从字顺、陈言务去。

3、发展阶段:A. 反对五代宋初浮靡之风;B.反对西昆体雕琢空洞之风;C.反对太学体矫枉过正之弊。

4、意义和影响:A.彻底清除了形式主义文风;B.树立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传统;C.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北宋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总之,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纯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3、苏舜钦和梅尧臣的诗风比较。

诗风之异:1、苏诗直陈时弊,痛快淋漓。

梅诗触及时弊较平和含蓄。

2、苏诗感情奔放,充满激情,意境广阔。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变革。

在唐朝末年,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诗歌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情感表达的能力。

北宋初年,文人开始追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于是诞生了宋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文学变革。

二、宋词的发展1. 宋词的初期发展(北宋初年)北宋初年,宋词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当时的词人主要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追求古朴、简约的表达方式。

他们以唐代的诗歌为基础,借鉴古文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宋词的中期发展(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宋词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的表达,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词的内容,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和自然景物,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宋词的晚期发展(南宋时期)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三、宋词的特点1. 真实感和情感表达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成为独特之处。

词人们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词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2. 音乐性和韵律感宋词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词人们通过对词的音韵美的追求,使词的表达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初唐词的影响(北宋初期)北宋初期,受到初唐诗的影响,宋词开始形成初步的风格。

初唐诗的特点是豪放、奔放,宋词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感情表达和细腻的描写。

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他们的词作大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追求。

第二阶段:宫廷词的兴旺(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宫廷词开始兴旺起来。

宫廷词是指在宫廷中创作的词作,题材多以宫廷生活、宴会、宫女等为主题。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更加严谨,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他们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量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第三阶段:江南词的繁荣(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宫廷词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江南词的繁荣。

江南词是指在江南地区创作的词作,题材多以江南水乡、田园体面、爱情等为主题。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陆游、杨万里等。

他们的词作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为特色,通过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爱情的表达,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风情和文化。

第四阶段:元曲对词的影响(南宋晚期)南宋晚期,元曲的兴起对宋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曲是指元代创作的戏曲作品,它在形式上更加灵便多样,内容上更加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李时中、郑光祖等。

他们的词作在形式上借鉴了元曲的特点,增加了对话的成份,使词作更加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宋词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初唐词的影响、宫廷词的兴旺、江南词的繁荣和元曲对词的影响等几个重要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思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 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相思泪.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范仲淹的词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范词 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 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 新的审美境界, 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 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 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 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后山诗话》: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 后山诗话》 尚书郎张先善著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 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 堕飞絮无影" 世称诵之, 影","堕飞絮无影" ,世称诵之,谓 张三影" 之"张三影".
二,张先的词
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 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 眼中泪,意中人" 眼中泪,意中人". 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 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 用功能; 用功能; 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 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 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

简述北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北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北宋词的发展历程
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期北宋词的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030年)。

在这个阶段,北宋词仍受到唐诗的影响,因此风格较为古朴、正统。

词人通过对生活与情感的描绘,表达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和思考。

代表词人有李商隐、柳宗元等。

第二阶段为中期北宋词的发展(公元1030年-公元1127年)。

在这个阶段,北宋词开始脱离唐诗的影响,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

词人开始注重语言的婉约、略带委婉的表达方式,同时追求曲调的优美和声韵的和谐。

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等。

第三阶段为晚期北宋词的发展(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在这个阶段,北宋词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巅峰。

词人开始追求审美的极致,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爱情、自然、山水等为题材,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思考。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总的来说,北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从唐诗的古朴正统到逐步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北宋词融合了古词的遗风,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宋代文学史

宋代文学史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间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城市的歌舞伎艺、乐曲新声因此十分兴盛,帝王及达官贵人都普遍爱好,一方面用以满足生活的娱乐享受,一方面用以点缀皇家的“太平盛世” ,词就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在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基础上大量发展起来。

第一节晏欧与北宋前期词一、宋仁宗时期词坛复兴的缘由宋初60年词坛沉寂,到宋仁宗时期,著名词人柳永、晏殊、欧阳修、宋祁、张先等登上词坛,宋词的创作才逐渐步入高度繁荣并迅速发展的轨道。

仁宗朝,词坛复兴的两大缘由:1.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最高统治者有意倡导士大夫歌舞享乐之风。

到了仁宗时期,政治得到巩固,新一代的文人在新朝环境中成长,在这种歌舞享乐的文化环境中,最适合用词的形式进行创作。

2.王易《词曲史•衍流第四》:“有宋词流之盛,多由君上之提倡。

北宋则太宗为词曲第一作家,真、仁、神三宗俱晓声律;徽宗之词尤擅胜场。

”如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宋史乐志》)统治者的提倡,燕乐新声的大盛,是宋词复兴最直接的文化背景。

二、小词观念在宋前期,一般人的词学观念还是承袭晚唐五代,还是把词看作是“小道”、“薄技”,是个人的玩意儿。

因此,词技虽有发展,词境虽有提高,但还没有大的突破。

(三、渊源和成就冯煦《蒿庵词话》:“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

”冯氏所指宋初诸家,实只是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并没有兼包柳永和张先。

如果说,晏欧主要源自南唐的话,那么张先就更多地接受了花间词风,柳永又在花间词之上远承早期民间词。

但就其主流而言,宋词的第一渊源自是五代词。

1. 多数词家熟于小令,对慢词少有涉猎。

2. 歌者之词在五代词的基础上有发展,张先走得不远,柳永则把宋词引入了一条新路。

此下章详论。

3. 宋前期词引人注目的贡献还在于,把传统的歌者之词逐渐发展为士大夫之词。

他们的词,在绮席歌宴中,浓艳的脂粉气淡化了,清雅的文人意趣加重了。

四、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1、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江西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北宋前期的词风,仍然沿袭了晚唐五代词的风格,内容上依然是男女恋情,形式上多写小令。

但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词,形式与风格,虽还继承南唐的遗风,但他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度,没有花间词的轻薄华艳。

北宋年寿最长的词人张先,字子野。

生性浪漫。

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

其写影名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被历代词评家赞赏。

词集名《张子野词》。

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讲授篇目: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幕遮》[碧云天]欧阳修:《卜算子》[去年元夜时]《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蝶恋花》[庭院深深]、《踏莎行》[候馆梅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第二节晏殊和晏几道北宋初年的晏殊和晏几道父子二人,以其词作著名于当时,世称“二晏”或“大小晏”。

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不卑俗、淫艳、轻薄,在词的发展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升平富贵之态;小晏则以深婉低回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词情体貌各呈异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晏殊(一)生平:晏殊,字同叔。

临川人(今属山西),谥元献。

他在十六岁时,就因才学出众,以神童招试,擢秘书省正字,受知赏于真宗,仕途一直非常顺利。

官至仁宗朝宰相。

他在政治上虽没有什么突出成就,但曾引用了一批贤能的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王安石也受过他的奖掖,号称贤相。

他对文学格外关心,所交往的多达官文学之士。

叶梦得《避暑录话》:“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相与赋诗,率以为常”。

(二)晏词的特点1、晏词虽有富贵气,也有华丽的色彩,但绮而不俗,一洗花间词的浓艳,情调闲雅,怀抱旷达,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轻佻,表现了风雅人士的情趣。

名篇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2、晏殊词能将理性的思绪,融入抒情之中,使其词极具语言张力。

二、晏几道(一)生平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杨慎《词品》评曰:
如何理解王国维评此词 说“著一‘弄’字而境 界全出”?
“情景如画,画一不能 自至,绝倒绝倒!”
张先词的内容虽然主要是写‚心中事, 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并没有 超越传统的相思恨别的范围,但他从两个方 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 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 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他现存165 首词,有七十多首用了题序)。改变了以往 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 纪实性和现实感。 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 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正 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陈廷卓《白雨斋词话》卷一)。
《采桑子》(十首之五)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 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 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 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 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 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 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 女爱情题材。不过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 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 幻感。 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 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作品讲析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 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 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寇准《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 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 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 慵将照。依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 连芳草。
林逋《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 有离情。 君泪盈。 妾泪盈。罗带同心 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些士大夫之词,能以清丽淡雅的辞句来写 景抒情,不乏个人的佳作,但还没有造成整体 的声势,至于继承五代词风之余绪能加以发 展并有较大影响的作者当推晏殊等。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 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此第三境 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 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晏殊词讲析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夕阳‛、 ‚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 意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 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 悟。整首词表现的是一种爱惜春光、爱惜生 命、对人生哲理的认识的情绪。 ‚无可奈何‛一联是传诵的名句,工整 精巧而自然浑成。
晏殊词艺术特点——含蓄典雅,温润秀洁
1、脱于鄙俗而写出‚气象‛,‚气象‛ 指以淡雅之笔写出富贵之态,以清新之笔写 出男女之情。显得神清而气远,蕴藉而雅健。 2、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 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 心情。 3、善于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对人生所 持的人生态度,尤其善于抒发对人生所持有 的旷达之情,因而显得意境格外高远。
总体说来,欧阳修的词虽也继承了晚 唐五代婉约词风,但是在他的词里已 经明显没有了花间词人那种铺金缀彩、 脂香粉腻的习气。他的大部分爱情词 虽也写得情致缠绵,但都意境清丽, 至於他那些写景抒慨之词,就更显得 清疏俊洁,不仅在题材和写法上超越 前人,在风格上也突破了传统。这也 与他自己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取 得了某种程度的联系。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 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 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 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 曲‛:初盟,别离,重逢。 ‚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 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 ‚歌尽‛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 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 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纤浓绮 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 推赏。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首感旧怀人,精美绝伦。一起即写楼台高锁, 廉幕低垂,其凄寂无人可知。而梦后酒醒,骤见此 境,尤难为怀。盖昔日之歌舞豪华,一何欢乐,令 则人去楼空,音尘断绝矣。即此两句,已似一篇 《芜城赋》。‚去年‛一句,疏通上文,引起下文。 ‚落花‛两句,原为唐末翁宏之诗,妙在拈臵此处, 衬副得宜,且不明说春恨,而自以境界会意。落花, 微雨,境极美;人独立,燕双飞,情极苦。此上片 文字颇致密,换头,乃易之以疏淡。‚记得‛两句, 忆去年人本服饰。‚琵琶‛一句,言苦忆无已,乃 一寓之弦上。‚当时‛两句,则因见今时之月,想 到当时之月,曾照人归楼台,回应篇首,感喟无限。 而出话之俊逸,更无敌手。
欧阳修具有名歌风味的词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他 借鉴和吸收民歌的体裁(“定格联章体”)及表现手法, 使其词具有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 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渔家傲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 悉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 上香房翠。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 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 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 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 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 着之致,所以尤高。” ——王国维《人间词话》
晏殊的《珠玉词》
1、娴雅的情调: 2、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 不纤佻。 3、情中有思的意境。 4、高超的情景交融的技巧。 “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
《蒿庵论词》)
二、欧阳修
欧阳修对词的发展贡献: 1、题材虽写男女爱情,闲情逸趣,但 欧词写男女恋情,离别情绪,摆脱了对女子 容貌、服饰描写,注重描写心理。 2、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写人生遭遇, 抒发情感。 3、风格创新
此词情柔语丽
代表作是《渔家 傲》和《苏幕遮》:
第二章 北宋初期与中期的词
第一节 五代词风的延续
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间的经济繁荣,社会安 定,城市的歌舞伎艺、乐曲新声因此十分兴 盛,帝王及达官贵人都普遍爱好,一方面用 以满足生活的娱乐享受,一方面用以点缀皇 家的‚太平盛世‛ ,词就在这样的特定社会 环境下,在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基础上大 量发展起来。
第二节 北宋词风的演变
一 晏殊
晏殊(991--1055) 江西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 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 至宰相。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 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 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 《集选》一百卷。主要作品有《珠玉 词》三卷,存词一百三十余首。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叔原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 得之天然,将不可学。‛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 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 一时独步。‛ 冯煦《蒿庵论词》: ‚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 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 罕其匹。‛
四、晏几道
(一)生平简介 黄庭坚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四 痴‛):‚仕官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 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 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痴也。‛(《小山词序》) 于此,足见小山他仍未失却童心,难与一般俗 人合流。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 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 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 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 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 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 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 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 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 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 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在晚唐五代西蜀、南唐词人的努力下, 词坛上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 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 美的审美轨范。 与晚唐五代词人相比,宋初的一些词人 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所 不同的是词的风格比较清新、淡雅、婉 转。如:
王禹偁《点绛唇· 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 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 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 意。
上片写行人。由写景到抒情,又从抒情 到写景。在写景的同时,以流不断的春水隐 喻诉不完的离愁。 下片写闺人。由近及远,从思妇楼头到 山外行人。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 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已远,春山则 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 不能目睹,惟存想像而已。写来极柔极齐词话》评曰:
‚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 得不让伊独步。‛ 末二句也许受到杜甫诗 ‚夜阑更秉独,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 之一),及司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 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