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影像诊断学比较

合集下载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一、简介骨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骼内生长形成的瘤。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骨转移瘤在X线上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骨膜反应等改变。

具体表现为骨质疏松、骨骺增宽、骨皮质膨胀、骨不连续性破坏、骨小梁破坏等。

2·CT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转移瘤的病灶及周围组织的改变。

CT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等。

在骨质破坏区域可见骨小梁破坏和骨皮质侵蚀。

另外,CT还能评估病变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MRI检查MRI能提供更多关于骨转移瘤的信息,包括病变的范围、侵犯到的骨骼结构、骨髓病变等。

骨转移瘤在MR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增强后可呈高信号。

4·PET-CT检查PET-CT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来检测骨转移瘤,能全身性地评估骨骼及其他部位的转移情况。

正常骨转移瘤表现为高代谢区域。

5·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全身骨骼的异常代谢活动。

骨转移瘤在骨扫描上表现为局部或广泛性的异常放射性同化。

三、骨转移瘤的分类根据骨转移瘤的原发肿瘤类型和骨转移的方式,可将骨转移瘤分为两类:溶骨型骨转移瘤和骨硬化型骨转移瘤。

溶骨型骨转移瘤表现为骨质破坏,而骨硬化型骨转移瘤表现为骨质增生。

四、骨转移瘤的分布骨转移瘤可发生于全身的任何骨骼部位,但常见的部位包括脊柱、股骨、骨盆、肋骨等。

具体的分布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X线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X线影像图像2·CT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CT影像图像3·MRI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MRI影像图像4·PET-CT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PET-CT影像图像5·骨扫描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骨扫描影像图像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恶性肿瘤:指恶性生长,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分析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分析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分析目的:探究并分析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试验组采用X线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对照组采用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对原发肿瘤好发部位及转移率进行探讨研究。

结果: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是乳腺癌、鼻咽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线诊断骨破坏检出率为45.21%,CT诊断骨破坏检出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转移瘤患者采取X线和CT扫描方法进行诊断,但应根据临床上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方式,提高诊断率。

标签:骨转移瘤;X线;CT;诊断;价值分析骨转移瘤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肿瘤,约为骨原发性肿瘤的35~40倍,是由于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骨骼所发生的肿瘤,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对骨转移瘤的消极态度已有了明显转变,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寿命。

X线检查方便直观,CT检查能通过合理应用窗口技术在现实肿瘤骨质改变和软组织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患者症状及病史等选择适当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6例骨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骨转移瘤,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3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试验组患者进行X线(采用日联科技生产的X-ray LX1000型X线机)诊断分析,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42~64岁,平均(49.3±1.6)岁,病程1.2~14年,平均(6.8±2.0)年;对照组患者进行CT(采用瑞侃生产的3btv2-CT型CT机)方法进行诊断,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40~65岁,平均(66.3±1.2)岁,病程1.5~12.7年,平均(7.1±2.1)年;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效果分析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效果分析

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瘤安排X线放射诊断、CT诊断两种不同诊断技术的效果,以此为疾病诊断确定最佳诊断方案。

方法: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骨转移瘤的患者抽取58例,分别安排X线诊断、CT诊断,设为X线组、CT组,对两组诊断后疾病检出率和转移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CT组检出率高于X线组,P<0.05;对骨转移瘤中癌症类型占比分析,占比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鼻咽癌、肝癌;骨转移位置主要在脊柱、头颅、四肢、盆骨、肋骨等处。

结论:骨转移瘤临床通过X线诊断、CT诊断等技术均可以对骨转移确诊,明确转移位置和转移肿瘤疾病类型,其中CT诊断的检出率更高,适用于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推广。

【关键词】骨转移瘤;X线;CT;诊断效果;在2014年世卫组织报告提出恶性肿瘤是导致我国死亡首要原因,也是致全球死亡主要原因。

所以,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治疗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骨转移瘤多源自骨骼系统外组织器官转移到骨引起的恶性肿瘤疾病,与骨肉瘤发病率比较,超出40倍左右。

对全身系统而言,骨转移瘤发病率仅次于肺脏、肝脏。

研究发现,近年来,骨转移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肿瘤病史人群,骨转移瘤是恶性肿瘤转移到骨组织的并发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甚至出现高钙血症和骨髓衰竭等病理改变,对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缩短患者的寿命[1]。

有统计发现,在发生骨转移后,肿瘤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

骨转移瘤及早诊断,才能实施科学的治疗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最常见的影像学技术有CT、X线等方法,其中X线通过X线穿透性的特点,配合荧光、摄影等效应,当X线通过人体后,由于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对X线吸收的差异,将其体现于胶片上[2];CT是使用影像技术,对患者身体的某部位进行横断扫描,以此对人体某个部位发生生理性改变进行观察[3]。

X线与CT这两种技术都可以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对这两种技术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诊断对比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诊断对比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诊断对比目的:对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在脊椎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X线平片、CT和MRI检查。

结果:X线平片、CT及MRI对脊椎转移瘤的总出率分别为48.3%、73.0%、94.4%,MRI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不同椎体部位转移瘤(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的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MRI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类型转移瘤(椎管受损、软组织肿物、病理性骨折)检出率比较,MRI显著高于其他两种(P<0.05)。

结论:通过对三种方法的检出情况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后得出,三种检查方法相互间不可替代。

常规X线平片可对多数的转移瘤做出诊断,CT可以发现早期病变,MRI诊断准确率最高。

在经X线平片、CT发现异常而无法确诊时,再进行MRI检查,可以提出检出率,避免漏诊。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agnosis value of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imaging in vertebral metastasis.Method:The images about 86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metastasis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1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paracentesis or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received the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examination.Result:The detection rate of vertebral metastasis based on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was 48.3%,73.0% and 94.4%.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ray plain film and CT(P<0.05).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results for metastasis of different vertebral parts(cervical vertebra,thoracic vertebra,lumbar vertebra,sacral vertebra),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ray plain film and CT(P<0.05).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tastasis(spinal canal fracture,soft tissue mass,pathological fracture),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ray plain film and CT(P<0.05).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detection rate and applications features,three methods are irreplaceable.The conventional X-ray plain film is applied for the major diagnosis of metastasis.CT is applied for the diagnosis of early lesions.MRI has 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When the abnormality is found but cannot be confirmed through X-ray plain film and CT,MRI can be applied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issed diagnosis.[Key words] Vertebral metastasis;X-ray plain film;CT;MRI;Diagnosis恶性肿瘤发生脊柱转移为临床多见,据流行病学统计脊椎转移瘤发生率约为8%左右[1]。

转移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转移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始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研究 。
骨转移灶的 C T诊断亦决定 于骨皮质 的破坏程度 ,并且 当伴有骨质疏松或退行 性病 变时 , 诊断更加 困难 _ 4 ] 。C T扫描 范 围局 限 。 且对肿 瘤细胞髓腔 内骨髓浸润 灵敏度不高 , 容 易
个 的骨 转移 患者转 移灶 的检 出率 明显 低于 核素骨 显像 , 另 外, 在诊断 良性病变方 面 , 核素 骨显像 的敏感性更高 。B a l i i f 和B o a d a E , ] 则认 为联合 应用 D WI B S和骨显像 可 以提高骨 转 移瘤 诊断的灵 敏度 及阳性预测值 , 并可检 出骨骼 系统 外转移 灶等 。但 由于受 呼吸运 动及 心脏 搏动等伪 影影 响 , 全身扩 散 加权成像对肋骨 、 胸骨等部位病灶显示不佳 [ 8 ] 。
或高于周 围骨髓信 号 , 这 主要是 由于不 同病变进程所 导致 病
灶 内水分子含量有差异及病灶周 围反应性骨增 生所致。多数
坏骨小梁 . 进而侵犯骨皮质 。x线检查 能够 显示骨转移病灶
的形态 , 有无骨质破坏 、 骨膜反应 以及 与周 围组织 的关 系等 ,
信号不典 型的病例 加做 压脂 处理 后均表现为高信号 , 从 而可 与血管瘤 、 退行性 变等 良性病 变鉴别 , 以更好地 支持骨转 移
2 MR I 诊 断
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转移 到骨骼 时 , 常先发生 骨髓 浸 润, 后侵犯骨皮质 。磁共振成像对骨髓 内脂肪成分 和水分 子 相对含量 的变 化非常敏感 , 早期 即可产 生 阳性信号 , 故对 仅 存在 于骨髓腔 内的早期转移灶有很 高的灵 敏度 , 能准确显示 侵犯部位 、 范围及周 围软组织情况 , 并可 以多平 面成像 。与 X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和CT诊断方法在骨转移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72例骨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放射诊断)和对照组(CT诊断)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在观察组患者中,经X线检查,检出骨质破坏19例,检出率为52.78%,其中包括溶骨型14例、成骨型3例和混合型2例。

在对照组患者中,经CT诊断,检出骨质破坏30例,检出率为83.33%,其中包括溶骨型23例、成骨型5例和混合型2例。

与放射诊断相比,CT诊断对于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100%>50%)、特异度(93.75%>53.13%)以及准确性(97.22%>52.78%)相对更高(P<0.05)。

结论:在骨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的准确性相对更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转移瘤;放射诊断;CT诊断骨转移瘤是骨外组织原发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所致,患者骨组织内形成肿瘤,骨质受到破坏,并会产生骨痛和神经压迫等症状,还可能引起骨折及高钙血症,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危害。

该疾病的危险程度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应及早的进行治疗和处理。

在疾病诊断中,影响学诊断显然是良好的选择,借助放射和CT诊断的方法,能够清晰的发现病灶,及时发现骨转移瘤,进而采取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疗等方法,提高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效果,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1]。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72例骨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射诊断和CT诊断在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两者的优劣,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疑似骨转移瘤患者,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分别应用放射诊断(36例)和CT诊断方法(36例),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0/16,最高龄78岁,最低龄41岁,平均年龄(55.25±5.94)岁。

骨显像与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骨显像与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发部位 , 由于转移灶 多为 血行 播散 , 随机 多发 病灶 j 因 但 呈 ,
此, 全身骨 显 像 能 检 出全 身 多 发性 病 灶 。本 组 病 例 发 生 于 MR 扫描野外 的病灶 总数 为 2 0个 , 5 . % , 示 了骨显像 / 3 占 05 显
[ 摘
要 ] 目的 : 评价骨显像与 M I R 在早期诊 断骨转 移瘤 的价值。方法 : 7 对 2例经病理 证实为恶性肿瘤 的患者 同时进行 骨
显像及 MR 。结果 : I 骨显像 阳性率 8 .% , I 6 1 MR 阳性率 7 .% , 22 两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O 0 ) 同时骨显像检 出转移病灶 .5 ,
明显多于 MR 。结论 : I 骨显像与 MR 均 能早期诊 断骨转移瘤 , / 但骨显像 敏感性 更高 , 且可 以一次成 像就 能观察 全身 骨骼系统 , 是
骨转移首选检查方法 。M I R 虽特 异性 高但 受扫描野的限制 , 可作 为一 种辅 助方法 , 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
[ 关键 词] 骨显像 ; I骨转移瘤 MR ;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 骨转 移 , 期发 现骨 转移 对临床 治 早 灶数增 多 , 证实真 阳性 , 1例则证实为血管瘤 。 另
断层 T 加权成像 。 1
I4 结果判 断 : 2位 以上有经验 的核 医学及 MR 医师分别 . 由 I 独立地对 图像进行 判断 , 骨显 像表现 为 明显 的放射性 浓聚 凡
或稀疏缺损 和/ MR 的 T 加权 像表 现为 T 低信 号强 度且 或 I 。 l
浓聚 , 易发 生假 阳性 , 容 在实 际工作 中要 注意结合临床分析 。
核素骨扫描的优势在 于一次检查 可得 到全身骨 骼的扫描 结果, 当前仍作 为探测 恶性肿 瘤患 者有 无骨转 移 的首选 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学比较[摘要] 目的:评价x线、骨显像(ect)、ct、mri和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全组130.例均行ect及x线检查.ct检查90例,mri检查66例。

原发肿瘤为肺癌(32.1%).乳腺癌(268%).前列腺癌(19%),鼻咽癌(4.2%)和甲状腺癌(36%)等。

结果:ect 阳性率80%,x线阳性率60%,ct阳性率70%.mri阳性率85%。

在同样大小扫描野的情况下,ect比x线多检出109个病灶,比ct多62个,比mri少19个病灶。

结果:mri和ect较ct、x线敏感性较高,但mri的特异性较ect则更高。

因此,当怀疑有骨转移时,应首选ect 并结合x线检查,也可直接做mr检查。

[关键词] 骨;转移瘤;影像检查;影像诊断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肿瘤的发病率增高,骨转移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提高。

当患者既往有肿瘤病史,特别是恶性肿瘤病史时,出现骨肌系统的不适和疼痛,x线检查提示骨质缺损和破坏,应首先考虑骨转移,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便缓解病人症状延续病人生命。

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有:x线、骨显像(ect)、ct、mri等,现将上述4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0例骨转移瘤中,男95例,平均年龄58.6(29~76)岁,女35例,平均年龄50.6(23~73)岁。

前列腺癌45例(34.6%),乳腺癌38例(29.2%),肺癌20例(15.4%),甲状腺癌
18例(13.8%),食管癌、胃癌各5例(3.8%),结肠癌4例(3.1%)。

上述病例均已临床或病理证实。

1.2方法所有130例患者均行ect显像及x线检查,103例行mri 检查,97例行ct检查。

其检查间隔时间小于一个月,ect显像采用ge公司双探头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常规静脉注射99tc—mdp (亚甲基二磷酸)740mbq,注射3h后进行全身前后位显像,也可进行局部病变显像。

扫描速度11min/m。

ct为ge64排128层螺旋ct (lightspeedvct),层厚5.0~8.0mm,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观察,19例增强扫描。

mri采用philips1.5t磁共振仪,常规做横断、冠状及矢状位t1wi、t2wl成像。

2 结果
2.1130例中全部x线检查,阳性130例,阳性率(敏感率)60.0%(78/130),特异性92.7%(38/41);ect检查130例.阳性104例.敏感率80%(104/130),特异性65.2%(43/66);ct检查90例,阳性63例,敏感率70%(63/90),mr检查60例,阳性率85%(51/60)。

2.2影像学表现:(一)x线表现:78例阳性中单发病灶23例,
占29.5%,多发性病灶55例占70.5%(55/78)。

骨转移瘤的基本x
线征象是骨密度和骨结构异常。

根据x线表现骨转移瘤一般认为骨转移瘤分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这种分型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具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及可重复性,亦易于掌握和应用、此外囊状扩张型也不少见(尤其是甲状腺癌、肾癌为多)外围型(四肢末梢):如50%指骨转移来自肺癌等、此二型形态,部位不同于熟知的前三型,
由此看来增强加囊状扩张型,外围型是有临床、影像意义的.(二)ect表现:104例阳性中多发为85例.单发19例,85例见多骨多处浓集灶,多位于脊柱、骨盆、肋骨等,为典型表现。

18例单发点状片浓集灶,l例呈放射性稀疏。

(三)ct表现:63例阳性中多发40例,单发23例,溶骨性55例(87.3%),呈不规则斑片状或膨胀性破坏,边缘不清。

混合型5例,骨硬化与溶骨破坏间杂存在。

成骨性3例,呈多发斑点状密度增高。

病理性骨折5例。

软组织肿块17例,其中边缘清楚9例,边缘不清楚8例;密度均匀l3例.不均匀4例,平均ct 值平扫50.2hu、增强后78.2hu。

脊柱转移17例.其中椎管壁破坏ll例,椎体弓根破坏6例;硬膜囊受压7例。

椎管变形3硎,神经根受压或不清13例。

椎旁软组织肿块腰大肌受侵2例,附件受累6例,单纯椎体破坏4例。

(四)mr表现:mr检查51例阳性中,多发31例,单发20例,mr信号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少数表现为混杂信号,特异性较高。

3 讨论
3.1骨转移的分布特点:胸廓以肋骨转移多见,特别是第四至第
十肋骨的腋中线与肩胛线附近。

锁骨转移多位于锁骨近端,肩胛骨以关节盂附近好发。

骨盆转移可同时在髂骨、耻骨和坐骨发现病灶,如果多个病灶融合,则表现为大片的骨质溶解区。

髂骨与股骨近端常可同时被侵犯。

四肢骨中以股骨和肱骨近端最易受累,其次为骨干。

此外以横隔为界的原发肿瘤骨转移有一定的倾向性,似乎以横隔为界,膈以上的原发性肿瘤易转移到肋骨、胸骨、肱骨、肩胛骨、
胸椎骨、颈椎骨、颅骨、及手骨.膈下的原发性肿瘤易转移到盆骨、股骨、腰椎骨及耻骨.而乳腺癌则无倾向性.由此看来寻找原发肿瘤对不明原因的骨转移瘤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综上所述,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x线虽与ct漏诊、误诊比较高,但经济实用。

ect与mri较ct、x线均有较高的灵敏度而mri特异性则更好,但往往因价格昂贵,扫描范围局限、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会得
到广泛应用。

所以判断肿瘤骨转移时ect理应为首选,结合x线,仍有不确定时,可直接行mri检查,此外有文献报道用18f—fdg标记行pet/ct,可以通过形态学和代谢影像结果高灵敏地诊断肿瘤骨转移灶,因此有条件的话,最好综合各种检查进行综合诊断,提高诊断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