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全国糖病患病率调查报告

全国糖病患病率调查报告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报告摘要:本篇报告旨在调查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现状,并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我们采用了大规模的抽样方法,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且存在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这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将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患病率。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糖尿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
2. 调查方法2.1 抽样方法我们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省份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个省份中再进行抽样。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每个省份中选择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然后从中抽取样本,形成最终的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疾病史、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体检等方法,全面了解受访者的健康状况和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全国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XX%。
其中,城市地区的患病率为XX%,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为XX%。
3.2 地区差异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糖尿病患病率差异。
某些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低,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3.3 年龄差异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在我们的调查中,XX岁以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较低,而XX岁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3.4 影响因素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家族病史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中国糖尿病报告

中国糖尿病报告引言糖尿病,又称为糖尿病症,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引起的慢性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率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
根据病因和特点,糖尿病可分为类型1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特征为血糖浓度升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2. 中国糖尿病流行状况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至 2020 年底,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 1 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9%。
其中,类型2糖尿病是主要的糖尿病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病例。
3. 影响中国糖尿病的因素3.1 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粗粮为主转变为富含高脂肪、高糖分的西式饮食。
过量的能量摄入、不良的膳食习惯导致了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3.2 缺乏运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的运动水平显著下降。
长期久坐不动导致肥胖率上升,进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3.3 高压生活和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因素之一。
压力使得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导致血糖升高。
3.4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多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4. 糖尿病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应对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4.1 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鼓励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有效管理心理压力。
4.2 早期筛查加强对于潜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关键词:糖尿病、现状、调查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糖尿病现状调查入手,深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国糖尿病现状分析1、患病人数和趋势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每年新增病例数以百万计。
这种增长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2、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水平在医疗资源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但医疗水平存在差异。
而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
3、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目前,糖尿病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方法。
然而,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存在误区,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例如,有些患者过于依赖药物治疗,而忽略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
4、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对病情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健康意识的患者往往难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吸烟等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带来的问题探讨1、糖尿病对患者健康带来的危害糖尿病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2、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糖尿病的管理和救助面对严峻的糖尿病形势,医疗机构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管理和救助措施。
例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诊治能力培训、开展糖尿病宣传和教育活动、提供医疗救助等。
然而,目前这些管理和救助措施的实施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
3、社会影响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糖尿病高发年龄是40~59岁

我国糖尿病高发年龄是40~59岁
*导读:我国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比欧洲等发达国家整整提前了20年!这是北京大国医堂中医研究院糖尿病科专家沈春宇日
前透露的。
……
我国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比欧洲等发达国家整整提前了20年!这
是北京大国医堂中医研究院糖尿病科专家沈春宇日前透露的。
沈春宇介绍,目前世界上糖尿病发生的趋势正在呈现两个极端现象,发展中国家,以我国为代表,40~59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人群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发达国家,如欧洲,由于老龄人群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主要是60~69岁的人群。
尤其要注意的是,50岁前患上2型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的恶化速度一般较快,平均在被诊断为糖尿病2.5年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会失效,而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另外,同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较,50岁之前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更难控制,因而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更高。
郭晓蕙教授说,40~59岁正是社会的劳动力主体,这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大量增加,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会对家庭和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另一个要引起重视的现实是,在地球上,每10秒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死亡,在同一个10秒钟内就有两例新的糖尿病发生。
按这个数字计算,一年内全球就有三百万人死
于糖尿病,六百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增长的“糖尿病大军”中。
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没有糖尿病者的2~4倍。
沈春宇提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所导致的肥胖,是50岁之前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如果50岁之前能够注意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就会明显降低。
中国糖尿病的趋势

中国糖尿病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计糖尿病患者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5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的趋势在中国格外引人注目。
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从1994年的200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13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三分之一。
首先,中国糖尿病患者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日益增长的富裕阶层,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肥胖问题成为导致糖尿病快速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也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增加。
其次,中国的老龄化也是糖尿病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有效的延长。
然而,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为他们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相对不健康。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届时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医疗保健体系的进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意识提高,糖尿病的病例越来越多被及时诊断和治疗。
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糖尿病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也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了,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数量。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糖尿病的趋势可能会继续增加。
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继续改变。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和快速的饮食,这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其次,老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将继续增加。
此外,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更多的人会选择主动进行糖尿病筛查,这也有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有效利用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过高,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一、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已达1.16亿人,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为12.8%。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到了绝大多数。
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高于城市地区。
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使得中国人民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此外,遗传因素和遗传背景也对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患糖尿病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诸如视觉问题、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疾病等等。
其次,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此外,糖尿病也会增加社会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就医负担。
四、加强糖尿病防控的必要性面对中国糖尿病的严峻形势,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其次,个人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元化,增加运动量,避免不良习惯的养成。
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的监管和管理,为糖尿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五、未来展望尽管中国糖尿病的现状非常严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糖尿病的防治形势将会得到改善。
未来,我们期待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精确治疗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我们有望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糖尿病地图》要点解读

中国糖尿病地图解读
• 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情况: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约23%, 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合并率约13.78%,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约 10%至40%,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约21%。这表明糖尿病并 发症的患病率也很高,需要重视防治。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率 与控制率整体较低,已诊断患者中治疗率及达标率不足50% 。这表明在已诊断的患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受了治疗 ,且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郭立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根据中华医学会 糖尿病学分会最近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 防治指南(2020年版)》,我国2型糖尿病 的患病率在过去的40年间呈现出持续增长 的态势。其中,2015至2019年期间的我国 2型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4.92%,而 1980至1984年间的这一数字仅为1.29%。 这表明我国的糖尿病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加 强防治工作。
膳食结构变化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 1982年到2012年,居民的粮谷类食物和蔬菜、水果摄入量基 本持平,但仍低于推荐量。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 蛋白质摄入量有所上升,但豆类和奶类的消费量略有下降, 远低于推荐量。这种膳食结构的变化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病率 有影响,因此,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 病至关重要。
总体患病率
• 中国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在过去的 40年间持续增长。2015年至2019年期 间,中国的2型糖尿病总体患病率达到 了14.92%,而在1980年至1984年期间 ,这一数字仅为1.29%。这表明,随着 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中患有2型糖 尿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表1 1980~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估算
病率高于女性。
中国糖尿病地图解读
2007年以后二者近乎同步增长
糖尿病流行现状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现状
并发症发病率高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 病、肾功能不全等。
并发症筛查不足
由于筛查意识不强和医疗资源不足等原因,部分患者确诊时 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中国糖尿病管理和治疗现状
管理不到位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仍存在不足,如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 手段单一等。
地区分布
不同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 存在差异,与地区经济发 展、饮食文化等因素有关 。
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现状
控制率低
虽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在实际控制中,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 达到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的控制目标。
控制手段不足
许多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综合控制手段的了解,如运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
糖尿病在老年人和肥胖人群中的患 病率较高。
糖尿病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挑战
健康和经济负担
糖尿病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慢性病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
糖尿病的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需求巨大,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治疗手段不足
部分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新药研发缓慢、治疗费用昂贵等。同时,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糖尿病流行的原因和影响因 素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基因变异和遗传缺陷可能增加个体患糖 尿病的风险。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职业
某些职业如服务业、制造业等劳动强度较大,可能导致身体活动不足和不良的生 活习惯,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
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
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近1/1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
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
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从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上升幅度超过城市。
一方面,农村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基数小,可能会在统计上呈现较高的增长率,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上升较快,而体力劳动强度在逐年降低。
我国糖尿病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 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
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
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
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从糖尿病发病病理上来看,患糖尿病的概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中年以后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尤其是老人,如果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加以注意患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
首先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时期,父母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就有可能从父母遗传获得疾病易感性,也就是有易感基因的存在,这些易感基因只是增加了发病的几率,要与内环境或外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相互作用就可能发病。
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发生在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内。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或者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阻力增加,这一现象又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研究发现,骨骼肌上一种用来把葡萄糖由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蛋白质(一种葡萄糖转运体)数量减少,这一结果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老龄化,年龄上升导致身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增多,如果肥胖,就更容易患糖尿病。
年老者体力活动较年轻人明显减少,降低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
年老者易患多种疾病,而有些常用药物容易促进血糖的升高,比如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β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阿司匹林等。
年龄的上升也会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脉冲振幅降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注意。
从目前情况来看,糖尿病发病率虽然随着年龄上升而上升,但是青年人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老年人,儿童患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在不断上升。
其中肥胖是导致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青年人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他们经常有“加餐”的习惯,对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情有独钟,这些不良习惯和食品容易导致他们体重异常增加导致肥
胖。
青年人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健康意识薄弱,不能糖尿病前期病情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治疗措施。
我国糖尿病的控制任重道远,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今后还将继续提高和上升,医疗卫生机构应该着眼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全民健康意识得到同步提高后,人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提升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