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
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构思,展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
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和人物的悲剧心理。
首先,悲剧意识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小说以贾府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过程。
贾府原本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最终走向了毁灭。
作者透过贾府的兴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悲剧意识。
无论是贾府的兴旺还是衰败,都是命运的安排,人们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
这种悲剧意识贯穿整个小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心理也是《红楼梦》的重要元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是一个世家子弟,从小就被宠爱成长。
然而,他却深陷于红尘之中,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与痛苦中。
他渴望真爱却无法得到,最终以病死的方式离世,成为整个故事的悲剧英雄。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华出众、性格独立的女子,她深情而不被深情,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命运的安排而自愿离世。
她的悲剧心理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这些悲剧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情节也凸显了悲剧意识和悲剧心理。
例如,贾府的草木花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谢,预示着一个盛极而衰的命运。
而贾府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生命力,随着人们的命运变迁而发生变化。
这种对时间和命运的把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贯穿整个作品,通过对命运、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揭示,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遇。
虽然小说中存在悲剧的元素,但它也展示了人类的坚韧与勇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作者:张子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人们在谈及《红楼梦》的时候,往往很难规避《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心理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红楼梦》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悲剧性作品,它描绘了封建时期个人、家族以及社会的悲惨命运,整部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凄婉哀怨的感傷。
本文从作者曹雪芹本人、宝黛爱情故事和整个家族的衰败等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这本书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解读1、了解曹雪芹的一生,折射无常的生命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户之家。
他的家族与当时的皇族有关,家族也曾经有过鼎盛的繁华着锦时期。
但在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之时,曹雪芹的家族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而当时贵为世家公子的曹雪芹也从钟鸣鼎食的皇亲国戚沦为阶下囚,在北京西郊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曹雪芹的一生可谓是尝尽了世间冷暖,曹雪芹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经历了这一切世态炎凉和沧桑巨变的曹雪芹好像坠入无底的命运深渊,他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定无情和人生的变幻莫测,并产生了“色”“空”“梦幻”等一些厌世消极的念头。
然而,正是他的曲折人生和传奇经历为他创作《红楼梦》这部巨作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源泉和创作契机。
《红楼梦》之所以称为“梦”,就是因为曹雪芹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写照都凝聚在“梦”这个虚无缥缈而又恍惚无定的字眼中,同时“梦”字也反映了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深刻思考。
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体现了出来,整部小说从一种生命的荒谬和虚无中开始的。
曹雪芹还在书中说“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次数立意本旨”。
2、分析宝黛爱情故事,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代表,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我们将从宝玉和黛玉的生活、身世方面来解读宝黛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拯救与逍遥——从贾宝玉论《红楼梦》的精神苦难

神王国里的受难行者” 。本文主要立足于《 红楼梦》 前八十回的内容 , 论述 贾宝玉对世事“ 拯救不得, 逍遥
不忍” 的精神矛盾 , 及其隐藏在为天下女儿“ 葬情” 的痴性下,成人与孩童” “ 的角色挣扎, 以此一探《 红楼 梦》 言说 的人 类精 神 困境 。 关键词 《 红楼梦》 贾宝玉 拯救 逍遥 精神苦难
CANGS ANG
拯救与逍逢
— —
从 贾宝玉论《 红楼 梦》 的精神苦难
吴 情
摘
要
《 红楼梦》 里贾宝玉对众女儿的痴性至情为无数人言说 , 这个被称为“ 混世魔王”位列“ 、 诸
艳之冠” 的宝玉, 在现实世界的劫难中行走 , 看遍美好真性毁灭的悲剧, 他是“ 现实世界 中的怪癖之人 , 精
《 红楼梦》 极尽细致地书画了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双 自然 、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儒家 重苦难 , 在肉体必将破碎的表象下 ,红楼梦》 《 进一步地 文化 的血 缘伦 理 之爱 、亲 亲 ”原则 是 以等级 制度 为基 “ 雕镂 出精神苦难 , 即拯救不得 、 逍遥不忍的永恒矛盾。 础 的 ,父 权与 君权 高 于一 切 ,忠孝 ”置 于所 有情 爱之 “ “ 情不 情 ” 的贾 宝玉是 “ 现实世 界 中 的怪 癖 之人 , 精神 王 上。对人 ,尤其是对于有着 自由个性 的人始终是轻视 国里 的受难 行 者 ”寄托 了作 者曹 雪芹 对 于未来 的情 怀 的 , , 轻看爱 的价值 。 意 愿 : 人世 的苦 难 中 , 著 真 诚地 相 爱 , 怕 是毁 灭 在 执 哪 作为儒家文化遭遇精神困境时的补充 ,道家则把 的结局 , 亦是有价值 的存在。红楼世界中( 暗喻现实世 人引向自然 , 引向弃绝爱心与 隋欲的淡泊逍遥之境。 然 界 )“ ,物我 无分 , 天人 无 分 , 阳无 分 ” 阴 的境 界也 许是 达 而庄禅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在理性上 , 庄周超善 不到的 , 但谁也阻止不 了贾 宝玉( 芸芸众生 ) 做一个怀 恶 、 超是 非 、 因果 、 爱憎 的绝 对无 我之 空 , 超 超 引发 了对 着“ 孩童” 般纯真之心的“ 成人” 他以泪哭女儿 , , 以情祭 爱心 的轻视和虚无主义 ,使 中国的诗人们 的冷漠素质 “ 女儿 , 最终 也便 负担起 这红 楼 的精神 悲苦 。 愈 为深厚 ”1 [ 2 。 2“ .情之 一 字 , 以维持世 界 ” 所 。 《 红楼梦》 的伟大之处 ,也是他的( “ 曹雪芹 ) 悲剧之 氟 。1 ■ 鬣 l 一 l ) : 垦 蠢 蠢 一 _ 一 , 指 《 红楼梦》 能够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 不在于其精 所 生 ”就 是传 达 了“ 对 世 界人 生 的一 切 事 物 的理 解 评价 标 准问题 ”l 学 观 。 【 3 的美 妙绝 伦 的叙 事 手法 、人 物塑 造 ,而是 借 由一块 宝玉 的 认识 的看 法 问题 , 《 红楼梦》 之前 , 甚至之后 的文学作 品, 在处理人物 “ 幻形 人世 ”成 为 “ 痴情 种 ” , 情 的一 回故 事 , 图要解 决 试 的精 神归 宿时 , 基本上 遵循 这样 两条道 路 : 个 “ 而上 之 意义 上 的 隋案 ”【 即 : 大 荒无 稽 的 形 ’, 在 l J 怀 才人 世 一 遭诽 受 挫一 拯 救 世 事 ( 家 )例如 屈 儒 , 世界 , 芸芸众生如何承受艰难 困苦的不幸生活?“ 知其 杜甫等人 ; 或者 : 怀才人世一遭诽受挫一逍遥 出世 不可 ,奈何而安之如命”的命运感又如何得以安置生 原 、 ( 、 释 道家 )例如嵇康 、 , 陶渊明之辈。 前者是极力营求经 命? 济仕途 、 匡扶天下的悲哀 , 后者则 以“ 无感情作为人之 1 儒道 互补 的精神 矛盾 。 . 精神解脱的代价” 。 谈 及在 世 为人 的拯 救 与逍 遥 ,需 在 中西文 化对 比 《 红楼梦》 却是以上两者的超越。 她将人的 自 、 然 本 中才 可见 一斑 。 真 的 “ ” 高 到所 有 学派 、 情 提 道统 、 宗 之 上 的地 位 , 禅 歌 西方 精神 世界 的 “ 二希 ” 传统 —— 希腊 理性 精神 和 上天下地 , 资始资生 , 罔非一情字结成世界”1 [ 她将 4 。 犹 太希 伯来 基督 教精 神是 人本 与 神本 的反 复批判 和 互 颂“ 众家公认的“ 钗 相融合 , 人本 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贯彻始终 , 自由与爱 儒道互补的精神理想赋予破碎 的结局( 黛合一” 的典型人物秦可卿之死 )由此她给挣扎 的 式 , 是其精神世界的最大主题。 中国的“ 儒道互补 ” 天人合一” 与“ 强调的却是人与 众生指出第三条路 :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博大精深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仍然具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的红学家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开发其新境界,深入探寻其中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取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浅谈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宝库,其中蕴含的意义相当丰富。
曹雪芹先生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其中命途多舛的多个人物的悲剧描绘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悲剧世界。
叔本华在其悲剧学中把悲剧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极恶之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源于盲目的命运而引发的悲剧,第三种是由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中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人物身份的贵贱、各自为营的立场、纷繁错杂的人物关系,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
纵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其中的悲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的悲剧《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巨著,其中单是有姓名的人物已有四百余人。
而曹雪芹先生笔下重点刻画的人物,如体弱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多情的贾宝玉、精明圆滑的王熙凤、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无一不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所处的时代、现实与思想的激烈冲突与矛盾,让这些在小说里真实生活的人物各自毁灭,成为了封建社会下悲剧的牺牲品。
(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最为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却因各自的性格问题以及截然不同的出身而不被家人看好,一者出家断尽尘缘,一者在他人洞房花烛之夜终于香消玉残无人怜。
一个是“金玉良缘”,虽然备受祝福却还是归于陌路。
在角色人生毁灭的同时,受到封建礼教摧残的爱情也随之毁灭。
(三)社会的悲剧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族的繁荣兴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封建主义思想统治下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作者:张文慧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
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
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内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
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
”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
曹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
《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
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
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身为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公子,不喜欢读孔、孟之书,不喜欢从事仕途经济,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不稀罕功名利禄,不怕世人诽谤,这与封建时代的男人的正道背道而驰,当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他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自由的生活,主张“世法平等”;对女性(主要是女儿)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所以他“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无疑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男尊女卑”封建宗法观念的抗争与颠覆。
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之人,内心却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悲剧是注定的。
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二)清代人涂瀛在他那篇着名的《红楼梦论赞》中说“宝玉圣之情者也。
”宝玉作为普天下第一情种,正如警幻仙姑所云,“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①情种也好,意淫也罢,在宝玉这里就是一种泛爱主义的表达:“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
这是绝对的女性崇拜,当然主要是少女崇拜。
贾宝玉的巨大悲哀之一,就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不能永驻,青春梦幻世界不能永葆其美。
正因为他如此泛爱而且痴情,所以留恋青春、珍惜万般、痛惜离别,岂知天下从无不散的宴席,爱博的失落导致忧患的日甚。
宝玉无疑是天底下最富有感情的人,而就是这样的有情之人,却让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先是秦可卿之死,继之是秦钟之死,后有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还有晴雯之死等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对生活的感受,对悲凉的领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这使得宝玉的悲剧更为加重。
宝玉与黛玉一见钟情,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是他曾见过的旧相识,有若远别重逢一般。
在十九回当中的同床共枕亲昵时,就连黛玉也承认宝玉就是自己命中的魔星。
之后,他们生死相托、心心相印的情感之舒卷,便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深化,类似的宝玉妙语例如“我也为的是我的心。
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层出不穷,令人解颐。
直到宝玉巧借《西厢》语录婉转求爱,哑谜般的爱情表白这才明晰起来。
针对人们盛传的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之说,宝玉一概不理,还向黛玉赌咒发誓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他还郑重确立心底亲人的排序,“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宝玉将性爱和情爱区分得极开,有性非所爱,有爱非所性,与林黛玉的爱情便是例证。
这对总是在心心相印、一直在试图走进对方心灵的情侣,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越轨逾矩的苟且之事。
自然,宝黛之恋绝不止于宿缘外貌的相配,灵根慧悟的相惜,更在于生活情趣的相近,人生理想的相通。
当史湘云论说经济一事,宝玉便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及至见黛玉伤感,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这更是对建立在理想志趣基础之上至为明确的情爱承诺。
宝玉与黛玉相爱是对封建婚姻礼法的超越和严重挑战,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合理合法的“正理”。
特别是宝玉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更是表达了他的坚定和决心。
“木石前盟”是自由的相爱,“金玉良缘”则是尘世的安排。
宝黛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爱,是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宝玉抛弃了“金玉良缘”,则是对世俗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
只是贾宝玉的秉赋虽倾向于林黛玉,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正如明义在题《红楼梦》最后时咏道:“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而他们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根据脂砚斋批语和前八十回透露的种种线索,人们一般认为应该是黛玉为宝玉泪尽而逝,然后才有宝玉与宝钗的结合。
但宝玉心中永远爱的是林黛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所以,尽管宝玉与宝钗结了婚,但结果却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②“人之生也,与忧俱在。
”宝玉是来历情劫的,他以为情是永恒的,为可恃之物。
可是在现世中,他却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而当他终于连恋爱、结婚的自由都被剥夺时,他只能是在出家的空幻中,完成了悲剧人格的一贯性,而且他的出家,也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而是根植于对整个人生感到幻灭而悲悯,所作的一种清醒的抉择,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宝玉的悲剧一方面是直接经验的悲剧(自己人生与爱情的悲剧),另一方面是间接经验的悲剧(眼看人世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一个被毁灭),使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于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最后只好悬崖撤手,出家为僧。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
然而僧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③何其芳先生对宝玉的悲剧命运作了最恰当的解说:“宝玉对现实世界原来一无兴趣,也一无所取,只觉得这以黛玉为主的女儿王国还可以容他栖息,其实可以说是暂时避难……后来大观园花落人亡,尤其是黛玉一朝惨死……他于是只能设想着那原从天上降凡的女儿王国已经又还都于天上的太虚幻境去了……宝玉也就只有抛弃以世人为主的现实尘寰,投奔以自己为主的空想世界而去。
”④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据脂砚斋所言,宝玉应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
”。
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定的窒息。
据王国维引叔本华之说,悲剧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⑤由此看来,作品中宝玉的悲剧应是归于第三种。
宝玉的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不能满足的欲望,身边美好事物一次又一次被撕裂的痛苦,成就了不朽巨着《红楼梦》,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美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其精神内涵所折射出的力量的根源就是小说的悲剧精神。
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东西越有价值,就越是悲剧,《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
《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而生活中的真实往往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红楼梦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那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中产生的。
作为中国悲剧的典范,把一幕幕人生悲剧汇合到家族的大悲剧中,由家族的大悲剧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命运感。
人生有如此多的缺陷,倘若消极对待的话,就会走向丧失意志,悲观厌世的另一端。
当我们超越题材的表层意义来体会时,便会感到这种缺陷的揭示能激发人们更加珍惜时光,执着现世,努力在尘世奋斗,具有强烈的劝世作用,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