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色谱技术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色谱技术通过利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在固体、液体等介质中的差异,实现对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围绕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药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内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药研发数量不断增加。
而药物的合成、纯化、稳定性和生物效应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保障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评估。
药物分析是药物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
药物分析可分为药物质量分析、药物稳定性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杂质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质量分析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可为药物研发和制造提供可靠的质量指标和控制手段。
药物稳定性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药物在储存和使用中的变化情况,为制定药物储存和使用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药物纯度分析则能够快速判断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符合质量标准。
二、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固、液分离特性的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技术可用于药物杂质含量分析、药物定量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用于药物分子结构的确定。
2. 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特性进行分离的技术。
液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例如,药物含量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残留分析等方面。
此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的分子识别、化合物定性等方面。
3. 常见的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比较常见的色谱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离子色谱法(I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色谱法(CE)等。
各类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应用需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待分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选择。
三、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在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常受到许多限制。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 对 已知 化合 物进 行定 性分 析及 结构 鉴定
酯在 5~5 0 m l ( r = 0 . 9 9 9 8 ) 范 围 内线性 良好 , 加样 回收率 为 9 4 . 7 %, R S D为 2 . 8 % 。测 定 结 果显 示 , 9批 不 同产地 的独 一 味药材 中山栀 子苷 甲酯 的含 量差 异较
( 6 0 :3 6 :4 ) 为流 动相 , 测定 细 辛属及 马 兜铃 属药 材 中
铃 酸 A进样 量 线 性 在 0 . 0 1~ 0 . 2 5/ x g范 围 内 , 平 均 回
( C) , 进 行梯 度 洗 脱 , 结果显示绿原酸、 木 犀 草 素 和 蒙
r n l ( r =0 . 9 9 9 3 ) , 1 0 . 5~ ml ( r =0 . 9 9 9 6 ) 和 1 . 2~1 2 . 0 x I g / m l ( r =
种 。另有 2 0种 成 分 分 别 为 各 产 地 所 独 有 , 但 含 量 甚
泛 地应 用 于环境 保 护 、 药 物分 析 、 食品安全、 生 命 科 学 微 , 其 他 的成分 则 在 2种 以上产 地上 存在 。
等 领域 。根 据分 离方 法分 为 薄层 色谱 法 、 气 相 色谱 法 、 2 对 药 品质 量 的控 制 柱 色谱法 、 高效液 相 色谱法 离 子交换 色谱 法 等 … 。随着
天津 药学
T i a n j i n P h a r m a c y 2 0 1 4年
第2 6卷
第 1 期
6 5
药物分析中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药物分析中气相色谱法的应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是一种分离和检测物质的重要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
本文将介绍气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一、气相色谱法的原理与仪器气相色谱法是基于物质在稳定的无机固体载体上的协同分配和游离扩散分离的原理。
它通过样品的蒸发、气化和传质过程,使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与色谱柱相互作用并分离,最后通过检测器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的仪器主要由色谱柱、进样器、载气系统和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色谱柱是气相色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应根据样品特性和分析目的进行,常用的有毛细管柱和填充柱。
进样器用于装载样品,可选择液相自动进样器或气相进样器。
载气系统是将样品送入色谱柱的介质,主要有惰性气体如氮气、氦气等。
检测器用于检测分离后的物质,常用的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光电离检测器(PID)等。
二、气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成分的分离与定性分析气相色谱法可以对药物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分离并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和检测器,可以对药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酯类、酮类、醇类、酸类等进行分离,从而对药物的成分进行鉴定。
同时,气相色谱法还可用于检测药物中的杂质、残留溶剂等。
2. 药代动力学研究气相色谱法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及体外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药物代谢途径、消除速率、代谢产物的结构等信息。
此外,气相色谱法还可用于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度、药物分布在不同组织中的测定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3. 药物含量及纯度的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也可用于药物含量及纯度的定量分析。
对于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药品,通过气相色谱法可以对其含量进行精准测定。
此外,气相色谱法还可用于检测药物中杂质的含量及纯度的测定,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气相色谱法的优点1. 分离效果好:气相色谱法通过优化色谱柱和进样条件,可以实现对药物中各个成分的高效分离,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研发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药物研发与生产中,药物分析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成分、组成以及质量,保证药物品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作为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高效、准确地分析复杂药物体系中的成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利用在固体表面上固定的较细小的粒子作为固定相,将化学样品分离的技术。
具体原理是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色谱柱,各成分分别被不同类型的固定相吸附,发生不同程度的速度差异从而实现分离。
2.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成分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药物成分。
目前,许多药物的成分具有多强制的性质,因此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2) 药物代谢物分析:在药物代谢的过程中,药物会被分解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不同的药物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代谢过程。
(3) 药物稳定性分析:药物在制备、贮存、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环境改变,例如温度、湿度等。
由于不同的药物成分和环境条件所致,药物会出现降解和分解,并且会对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药物稳定性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稳定。
(4) 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手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药物样品进行检测,可以依据检测结果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及时排除不合格的药品,从而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许多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 高分辨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出色的分离能力,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药物中微小成分的变化。
(2) 高效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快速的分析速度和高度的自动化程度,因此可以实现高效的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分析化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药物分析中,HPLC广泛应用于药物含量测定、杂质分析、药代动力学、药物失效机理分析、药物交互作用等方面。
因为其高灵敏度、高分离度、高准确性、高重现性等优点,被誉为现代化学分析的“铁路”。
HPLC分析原理简介HPLC的分离原理是根据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互相作用力不同,利用固定相呈现出的分子选择性吸附作用来实现分离。
在HPLC分析过程中,固定配合物和悬浮在流动相中溶质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使流动相中的溶质与固定相结合并阻止经过的过程成分的运动而实现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药物含量及其杂质检测药物含量及其杂质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内容。
通过HPLC可以对药物及其杂质进行可靠、灵敏、准确的检测。
例如,HPLC可以用于测定药物的纯度、杂质、活性成分、含量等。
例如,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通过HPLC分析测定头孢曲松钠药品中的含量,结果表明该药品中含有98.4%的头孢曲松钠。
2.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可以分析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物治疗效果和合理用药的依据。
因此,HPLC 非常适合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例如,使用HPLC测定维生素B2代谢动力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内标法选取L-色氨酸等内标物,然后用HPLC分离并测定维生素B2及其代谢产物蒽醌,结果表明HPLC是非常适合于测定维生素B2代谢动力学的方法。
3.药物失效机理分析药物的失效机理是因为药物有可能产生不希望的肝毒性或其他副作用,使得药物失效。
HPLC分析可以用于药物失效机理的分析。
例如,HPLC可以用于分析站立喹啉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站立喹啉受热环境下会分解,并产生过氧化物,导致药物失效。
4.药物交互作用分析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使药物的疗效大为降低或增强。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被研制出来。
而药品的研发过程中离不开药物分析技术的支持,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技术之一。
本文将对HPLC技术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HPLC技术的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
首先,化合物在可逆的载流剂中溶解,然后在固定相上分离。
相比于传统的溶剂萃取等技术,HPLC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2. HPLC技术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HPLC技术在药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为HPLC技术可以对大多数药物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
2.1 药物成分的分离药品中常常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原料药、杂质和副产物等。
通过HPLC技术,可以将这些化合物高效、准确地分离。
例如,在阿司匹林中,HPLC技术可以分离出水解产物与未水解的原料药,从而可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2.2 药物含量的分析制药企业需要对药品的含量进行检测,从而确保药物的质量。
HPLC技术在药物含量的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一些药品中,HPLC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药物中所含的化合物量来确定药品的含量。
2.3 药物纯度的检测药品的纯度检测是制药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过程。
同样,HPLC技术也可以很好地用来进行药品纯度的检测。
例如,在对青霉素进行纯度检测时,HPLC技术可以检测药品中所含的杂质。
3. HPLC技术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除了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外,HPLC技术在药品研发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1 药物代谢产物的分离药物的代谢产物往往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途径。
HPLC技术可以高效地分离代谢产物,从而为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药物配方优化在药物配方设计的过程中,HPLC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各种化合物的互作机制,并通过优化配方来提高药物的活性和安全性。
4. 总结总的来说,HPLC技术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的分离和检测技术。
随着药物的快速研发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分析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药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等方面。
引言: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等进行分离、纯化和定量的过程,是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其高分离效果、快速和灵敏的检测特点,成为现代药物分析领域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
本文将以具体的实例来阐述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一、药物的分离与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离与纯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某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为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离和纯化。
首先,通过样品的前处理,如提取、萃取等,得到药物中的目标成分。
然后,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根据上样体积、流速等参数进行条件优化,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
最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出的药物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出含有药理活性成分的纯品,并为后续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样品。
二、药物的质量控制: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料药和制剂的纯度分析、含量测定和杂质检测等方面。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药物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例如,对于某种含有多个成分的制剂,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每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出其相对含量。
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杂质的检测,如有毒杂质、掺假成分等,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分析药物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药效学特性。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刘翠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提高了对药物的使用要求。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提升,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中,能够有效提升分离效能,并且可加快分析速度,同时有较高的专属性,广泛应用于复杂成分分离、药品研发以及质量控制等。
本文就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药物分析;色谱法;应用引言随着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学科交叉的加强,药物分析学势必将得到更迅猛的发展,在新药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药物分析学将发挥所长,解决更为关键的药学科学前沿问题。
1药物分析学科的现状随着21世纪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与药学的融合趋势日益加深,药理学、医学等生物学相关学科的科学问题对药物分析学形成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研究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是药物分析学又一个正在拓展的领域,而药物分析学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生物学、医学、理学和工学的技术支撑,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
众所周知,哪里有药物,哪里就需要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药物分析学。
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离不开各种药物及其杂质或代谢物的分析方法;各类药物组学(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转录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代谢组学、药物细胞组学等)研究中,分析和鉴定技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药物的体内过程探究更是需要药物分析学提供高灵敏的分析检测技术。
而药物分析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学科的促进,药学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学学科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通過与相关学科的深入交叉和合作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分析方法先行的作用。
2色谱法概述色谱法是现代化学分析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药物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外,色谱法主要分为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从分离原理角度分为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以及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审评三部张哲峰摘要: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色谱方法原理以及在药物研发,尤其质量控制中应用的注意之处,并列举了申报资料中色谱法应用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色谱法类型常见问题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组分分离,再逐个分析,因此是分析混合物、检测化合物纯度的有力手段,因而在药物研发中广为应用,包括原料药、中间体、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涉及的待测物包括手性或非手性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包括制备工艺研究、中间体控制、质控检验、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过程。
因此,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色谱法的几种常见类型1、HPLC法:(1)手性液相色谱将“手性识别”或“手性环境”引入色谱系统中,以形成暂时非对映异构体复合物,从而直接分离药物对映体;或将对映体衍生化生成非对映体,而得以分离。
即分离光学异构体可用手性固定相、衍生化后在非手性固定相上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手性添加剂形成非对映体来实现。
(2)离子交换色谱使用表面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
带负电荷的交换基团(如磺酸基和羧酸基)可以用于阳离子的分离;带正电荷的交换基团(如季胺盐)可以用于阴离子的分离。
不同离子与交换基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在树脂中的保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被相互分离。
可用pH程序洗脱。
(3)离子对/亲和色谱常用反相离子对色谱,用缓冲液和加入的对离子(与被分离的样品荷相反电荷)分离。
分离受pH、离子强度、温度、浓度和共存的有机溶剂类型的影响,亲和色谱,一般用于大分子,使用配合体(共价结合在固体基质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与其同类的抗原(分析介质)反应,生成可逆转的复合物,通过改变缓冲条件洗脱。
(4)正相色谱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
常用固定相:二醇基、醚基、氰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有机分子。
适于分离水溶性的极性、强极性化合物,此时较小极性的组分比较大极性组分更快地洗脱。
(5)反相色谱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
常用固定相:烷基、苯基等非极性有机分子,最常用ODS柱或C18柱,其极性很小,适于分离非机性、弱极性离子型样品。
是目前药物研发中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模式,通常用紫外检测器,用水作基本溶剂,选择性受溶剂强度、柱温和pH的影响,一般来说较大极性比较小极性组分洗脱更快。
紫外检测器可以用于各类液相色谱,这类检测器要注意的是氘灯老化后的灵敏度降低,其灵敏度因仪器的设计和/或者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异。
用紫外检测器和反相HPLC组合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原因是:①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大得多的化合物可能被掩盖(在溶剂前沿或死体积时同时洗脱);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小得多的化合物洗脱出来晚,甚至保留在柱上。
为避免此情况发生,最好使用梯度洗脱法。
②无紫外吸收或在检测波长处吸收相差较大的多种化合物,有时在某一检测波长处不能被检出,因为通常只用一个检测波长。
为避免此情况发生,可改用其它类型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许可时,最好使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6)分子排阻色谱以多孔凝胶(如葡萄糖,琼脂糖,硅胶,聚丙烯酰胺等)作固定相,依据样品分子量大小达到分离目的。
大分子不进入凝胶孔洞,沿多孔凝胶胶粒间隙流出,先被洗脱;小分子进入大部分凝胶孔洞,在柱中被滞留,后被洗脱。
根据样品性质可分为两类:凝胶过滤(GFC)—用于分析水溶性样品,如多肽、蛋白、生物酶、寡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多糖;凝胶渗透(GPC)—用于分析脂溶性样品,如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SEC主要依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因此与样品、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无关,因此不采用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来改善分离度。
2、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基于挥发性样品由作为流动相的载气运载,通过色谱柱内的固定相时发生吸附和解吸附过程进行分离。
通常GC分析的样品是低分子量、易挥发、高温稳定的化合物。
药物和药物制剂中的残留溶剂适于GC分析。
常用的检测器有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卤化物的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用于含硫或磷化合物的火焰光度检测器(FPD),以及用于含氮或磷化合物的氮磷检测器(NPD)。
填充柱已多被毛细管取代来改进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分析物位置与HPLC一样,用保留时间(Rt)表示。
3、薄层色谱(TLC)薄层色谱是一种最简便普通的色谱技术,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已少用)的方法。
对于本身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检出技术包括荧光、紫外和喷雾显色剂。
分析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Rf值(化合物的展开距离与溶剂前沿的比值)来表示。
三种方法中,薄层色谱最普通,因为薄层板上所有的组分都可用适宜的检测技术检出,但通常不如HPLC准确和灵敏。
虽然选用适宜的检测技术,TLC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但分析变异比HPLC大。
二、色谱法在药物研发中的一般应用TLC法主要用于药物的定性鉴别,可从斑点的位置(Rf值)与颜色两方面对药物进行定性,优于HPLC和GC法(只能从色谱峰保留时间把握药物的定性性质),定量时仅用于有关物质的限度检测(半定量),结合不同原理的检视技术,TLC 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使各有关物质斑点均可显示,但变异比HPLC法大;HPLC和GC法的主要优势为定量,但如果运用得当,尤其在含量测定或有关物质项下已采用本法的情况下,利用对照品与供试品保留时间相同的特性作为鉴别依据,既不必专门实验又增加了鉴别的专属性,是非常可取的。
由于分离分析的定量优势,HPLC或GC法成为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生物样品中药物的定量,HPLC或GC法为最常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鉴别色谱法对同系物或具有相同母核药物(尤其制剂)的鉴别具有光谱法和化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方法专属性须经充分验证,确保结构相近化合物或最难分离物质对在拟定色谱条件下能良好分离。
申报资料所用鉴别法的色谱条件多数与有关物质、含量测定一致,实际上,在后两者的方法学研究中,多以合成中间体、起始原料以及降解产物考察其专属性,但在鉴别中,则以能够与结构相似的同类药物良好分离为主要考虑,故在专属性验证中宜得到体现。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遇到同一物质在完全相同的色谱系统中保留时间不一致的情况,药典中对保留时间(斑点位置)的一致性未予具体规定。
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1)注意色谱系统的稳定性,流动相(展开剂)与固定相相匹配,在C18柱的反相色谱系统中,流动相有机溶剂比例不低于5%,避免C18链的随机卷曲将造成色谱系统不稳定导致组份保留值波动的现象;TLC的色谱展开要适中,使主斑点的Rf值在0.2~0.7间。
(2)操作中另配制一供试品与对照品等量混合的溶液,进样(点样)后出现单一色谱峰(斑点)作为鉴别依据,以弥补该法之不足。
2、有关物质检查2.1 TLC法因设备和操作简便、检视(显斑)方法多而较常用,但由于其变异性大,应充分验证系统的适用性,使各斑点Rf值在0.2-0.7之间,并应分离清晰。
新版欧洲药典提出了斑点分离度计算公式:Rs=1.18α(RF2-RF1)/ωh1+ωh2(Rs:分离度,α:溶剂前沿,RF2、RF1:比移值,ωh1、ωh2:斑点宽),可积累经验予以采纳。
杂质检测可用对照品比较法或自身对照法,前者用于已知杂质控制并需杂质对照品,也可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自身对照法应注意杂质斑点与主成分斑点色调应一致,具有可比性,必要时可选用荧光薄层板,利用荧光熄灭法检视,或两种检视方法结合应用。
结果的判断,除控制杂质的斑点数与限度外,也可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浓度的对照溶液分别比较。
如某药品,用自身稀释成1.5%和0.5%两种浓度的对照液,供试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个,允许1个超过0.5%,但不得过1.5%,其余杂质斑点均不得过0.5%作限量要求。
在TLC法的方法学研究中,可配制多个展开剂系统及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几种组合的试验,将主成分与已知的中间体、副产物、降解物或异构体斑点的颜色及分离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最佳色谱系统。
同时要采用适宜的稀溶液验证其灵敏度,确定合适的检视方法,处理好灵敏度与杂质限度的关系。
并通过适当改变展开剂比例及pH值,考察检测方法的耐用性。
由于影响TLC法重现性因素较多,如薄层板质量、点样技术、展开室温湿度等都可能影响色谱分离度或灵敏度,需在质量标准中对分离度和灵敏度做出明确要求,如:实验时,除供试液、对照液点样外,主药与另一结构相近化合物(最难分离物质对)混合溶液,以及另一低于标准限度的对照溶液同时点样,要求混合溶液应显示分离良好的斑点,后者应显示清晰斑点,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HPLC法首选C18柱;流动相首选甲醇-水系统,必要时加入某种溶剂如乙腈或少量酸碱溶液、缓冲液等,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填充剂适用pH2~8的流动相,pH大于8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此时应选用包覆聚合物填充剂、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非硅胶填充剂或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耐碱填充剂;pH小于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解脱落,此时应选用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作用的二异丙基或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等耐酸填充剂;如分离不好可选用其它类型柱和流动相,对某些品种需用特定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可注明适用的牌号;检测器首选UV检测器,流动相合适时,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可能更好,可积极研究,成熟时予以采用。
采用的定量方法有:(1)杂质对照品法,即外标法。
仅限于对已知杂质的控制,如采用该法,则应注意对该对照品进行定性研究,并制订其质量要求。
(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于已知杂质的控制。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实质上也是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但其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相同,适用于具有与主成分相同或类似发色团的杂质,因一般情况下,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此法不致发生太大误差。
(4)峰面积归一法,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同等因素,可产生较大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