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_第三节_盐类的水解

CH3COONa(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现 碱性的实质: CH3COO- (弱酸阴离 子)水解。
离子方程式 CΒιβλιοθήκη 3COO- +H2O整理版ppt
CH3COOH+OH-
6
②请同学们按照前面同样的方法分 析NH4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
两强不水解,溶液显中性 两弱双水解,酸碱相对性
越弱越水解,酸碱性越强
整理版ppt
12
练习:判断下列盐类是否能够水解, 酸碱性如何?
NaCl K2SO4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显中性
CH3COONa Na2CO3
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AlCl3
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CH3COONH4 CH3COONH4 = CH3COO- + NH4+
KAl(SO4)2·12H2O 、MgCl2 、 FeCl3
整理版ppt
17
三.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水解的离子结合H+或OH-的能力。
对应的酸性(碱性)弱越,水解程度 越大,其溶液的碱性(酸性)越强。
例:比较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在同条件下 pH的 大小:
(1)Na2CO3和NaHCO3
(2)Na2S和NaHS
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跟水所电 离出来的H+ 或OH-结合生成弱电
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 盐电离的弱离子与水作用生成弱电解质 ,促进水的电离。使C(H+)≠C(OH-)。
盐+ 水
水解
中和 整理版ppt
酸 +碱
10
思考: KNO3、NaCl能水解吗?为什么?
第三章 第三节 重力野外工作方法

一、重力勘探的阶段和分类 1.重力预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工作地区 的大地构造分区的概念,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和 其他物探工作的依据。 2.重力普查:目的是划分区域构造、圈定隐伏岩体 范围和圈出成矿远景区和地质填图等。 3.重力详查:目的是寻找局部构造或隐伏岩体,较 确切的划出成矿远景带。 4.重力精测:目的是确定地层或矿体的产状要素, 提出钻孔设计意见等。
基点网联测可以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方法,即 采用A→B→A→B的观测路线。这样的方式可以分 别计算出A、B基点间两个非独立增量来,最后由 这两个非独立增量的平均值计算出该段的总平均 值,称为一个独立增量。 仪器在基点联测时,要求在每个基点上水平 零点读数应为三次。其平均值为这个基点上的读 数,并记录时间。在实际工作中,三次读数时不 必提起仪器,而只是通过旋转计数器使亮线偏离 零刻度线一定位置后,在水平状态不变的情况下, 重新零点读数即可。为了减小误差,应使亮线沿 同一方向偏离零线。
二、面积测量测网的布置与敷设 重力测网 gravimetric network 又称重力普通 网,是重力勘探野外观测中一系列测点所构成的 普通网。重力测网的大小和形状由勘探任务及勘 探对象的大小和形状来决定。当勘探对象有一定 走向时,多采用矩形网,反之,多采用方格网。 网格的大小,在普查时以不漏掉有意义的地质体 为原则;在详查时则以查明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 常的变化细节为原则。
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或地质体长轴走 向;对于近似等轴状地质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 测点密度要求一般以有2-3条测线、每条线有3-5 个点通过异常区为原则。
三、重力基点网的建立与联测 按设计要求,为了控制普通测点的精度,减 少误差积累和提高效率,基点的位置选择尽量确 定在易找、交通方便、标志明显、易于永久保存 的地方,且要分布均匀,在地形条件差的地段要 多增设基点,同时基点要有统一编号。 基点网联测可采用一台仪器多次重复观测或 多台仪器重复观测。其目的是提高基点联测精度, 保证基点值的精度高于普通测点观测精度2~3倍。 所以基点之间重力差值(称增量或段差值)至少 应由两个以上独立增量的平均值来确定。
第三章 第三节 二力平衡 惯性

7.一个跳远运动员助跑以后跳得更远,是因为()
A.速度快,惯性大,跳得远B.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跳得远
C.利用惯性,跳得远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有利”的一面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12.如图10所示,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D.人踩到西瓜皮上会滑倒
9.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
A.向前运B.向后运动
C.无相对运动D.无法判断
10.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10.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个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A.一定不是平衡力B.一定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第三章 第三节论辩

论辩
一、论辩概说
墨子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
“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胜。”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 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论辩的定义:
论辩就是对立双方围绕同一问题,用一定 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说服对方或者 战胜对方而相互论争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 也是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
2.双刀法
双刀法亦即我们在逻辑技巧中介绍过的二 难推理。在与对手的论辩中,人们总希望置对手 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双刀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 生的一种技巧性较强的战术。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的人,可使论敌逃不出自己预先布置好的陷阱。 也就是说,对手必须在给定的两次结论中选定或 陷入其中一项,而任何一项都于他不利,所以此 法最为雄辩家所乐用,被称之为论战中的“杀手 锏”。
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与 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马克•吐温说:“你真漂 亮。”那位不懂礼节的女士却说:“可惜我无法同 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立即回答:“那没关系, 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2.专题论辩
是指在专门场合对某一领域的特定议题进行的辩 论,包括法庭辩论、会议辩论、外交辩论、毕业答辩 和竞选辩论等。各种形式的专题辩论存在着论辩场合、 参辩者身份、论辩目的等不同,因此各有其特点。如 法庭辩论具有庄重、公正、平等的特点;商贸谈判则 具有合作、有理、有利、有节的特点。 不管各种形式的专题论辩各自有何特点,进行论 辩时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必须熟悉此种专题论辩常规 的程序和规则,明确此种论辩的目的和特点,事先作 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
二、论辩的特点 1.针锋相对 因为论辩双方的观点是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所以 其论辩内容必须是针锋相对的,一方要针对另一方的观 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维护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正方: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三个特性: 第一是形象性,第二是感染性,第三是功利性„„ 反方:《聊斋志异》里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 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用来吓唬 小孩。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谢谢!
第三章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如何做?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让创新
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
制机制障碍,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青年人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三章 第三节 幼儿智育

9
3.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探究能力, 促进幼儿与外部世界积极互动 (1)发展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2)发展动手能力
(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3)发展思维能力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10
(4)学习有关智力活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认识能力) (观察、记录、操作实验) (5)了解事物间的基本联系,尝试解决生活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
24
(3)地位: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 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 (4)要求: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并融入幼 儿的实际生活、游戏中进行长期培养,孤立的专 项训练是违背幼儿学习品质成长规律的
25
3.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充分了解幼儿所需、所爱,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集体教学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开展 思考:幼儿何时需要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获取知识? (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瞄准需由集体教学来完成的任 务)
14
15
(3)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尝试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智力, 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知识
16
2.日常生活活动中融入智育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发展幼儿智力的 教育)
3.积极开展符合幼儿需要与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
(1)含义: (2)优势:教师将幼儿自发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幼 儿知识经验更加系统,便于幼儿迁移和运用(高效、全面系统) (3)劣势:忽视个别差异
17
思考:幼儿园有哪些智育教育活动适合采用 集体教育形式?
(认识天气、交通信号、文化习俗等)
18
知识结构化程度高的(抽象、复杂 的“前学科”知识体系,让幼儿能够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第三章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的利用: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年, 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 诺曼底地区。此战役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低潮 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陆军要 求在高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空降部 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最终指 挥部选择在6月6号(农历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
西南季风
高考真题演练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 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 题。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 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 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 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 哪一海区? ②处。
有些沿岸海区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 走, 海平面降低,附近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 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 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
盛行风 低纬 东北信风(北半球) 信风 东南信风(南半球)
中纬 西风
西南风(北半球) 西北风(南半球)
极地 东风
东北风(北半球) 东南风(南半球)
季风
风海流名称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西风漂流(寒流)
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南极环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密度流 由密度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哥
加
湾
北大西洋暖流 那
暖
利
流
寒
流
东格陵兰寒流
北赤道暖流
巴
南赤道暖流
西
暖
流
西风漂 流
印度洋 洋流分布 图
南赤道暖流
厄 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3.2.2 影响液态食品粘度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每上升 1℃,粘度 减小 5%-l0%。粘度和温度的关系可以用 Andrade 方程表示:
式中,T——热力学温度; A——常数; B——H 与 R 的比值; △H——表面激发能; R——气体常数。
44
下图表示一种高粘度牛顿液体的粘度一温度关系的实测例。 对于非牛顿液体,粘度和转速有关。所以,测定各种转速 下的粘度一温度关系,就会得到倾角不同的平行线。
有假塑性流动性质的液体食品, 大多含有高分子的胶体粒子,这些 粒子多由巨大的链状分子构成。在 静止或低流速时,它们互相勾挂缠 结,粘度较大,显得粘稠。但当流 速增大时,也就是由于流层之间的 剪应力的作用,使比较散乱的链状 粒子滚动旋转而收缩成团,减少了 相互勾挂,这就出现了剪切稀化现 象。
26
体系呈现假塑性的原因: a.现在一般认为体系之所以呈现假塑性,是因为分 子定向排列(在外力作用下,分子从无序到有序移 动)以及聚集体解体的缘故。 b:大分子构型的改变。
一开始结构破坏很快, 而随时间的变化有一部分 键较为牢固难以打破,且 剪切力越大,未被打破的 键就越少, 反映为t越大, 则平衡时的ηa就越小。
39
触变体系与假塑性流体有些类似
体系
触变体系 假塑性体系 剪切变稀 可逆
变化趋势
可逆与否
变化情况
撤去外力后 恢复很慢 撤去外力后 恢复很快
40
3.2 剪切粘度影响因素 3.2.1 液态食品分散体系的粘度表示方法
6
四.研究流变学的主要方法
① 数学法:即根据实验测定的流变性质建立数学模
型,再用此数学模型来描述流体流动规律。
②实验法(结构法):将测出的流变性质与物质
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结合结构分析,从结构上找出
产生流变性质的内在因素。
7
五. 发展历史
1.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流变学的测量方法,
70年代中期流变学测量开始在工业中得到广泛的 应用。
21
自然界中真正的牛顿流体是不存在 的,然而很多实际液体在剪切应力很宽 的范围内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流变 学家也就把这些流体归为牛顿流体。 最典型的牛顿流体是水。可归属于 牛顿流体的食品有:糖水溶液、低浓度牛 乳、油及其他透明稀溶液等。
22
3.1.2 非牛顿流体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不满足 的 关系,且流体的粘度不是常数,它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而变化,这种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的剪 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
第三章 食品流变学
1
绪
一、什么是食品流变学
论
1. 是一门对食品品质进行评价的科学
感官评定:以人为主体,主观的评价方式 流变学:以仪器为主体,客观的评价方式 2. 流变学研究的主要是食品的动觉(力学)性质
2
二 . 质构与流变的关系 1.定义
质构:不同种类的细胞或组织在食品中分布或组合
的方式;
人手或嘴触摸或咀嚼食品时的感觉
塑性流体的流动特性曲线不通过坐标原点。 对于塑性流动来说,当应力超过σ0时,流动特性符合 牛顿流动规律的,称为宾汉流动,不符合牛顿流动规 律的流动称为非宾汉塑性流动。把具有上述流动特性 的液体分别称为宾汉流体或非宾汉流体。
36
3.1.4 触变性流体
触变性是指当液体在振动、搅拌、摇动时粘性减少, 流动性增加,但静置一段时间后,又变得不易流动的 现象。
31
胀容现象
低剪切
粒子在强烈的剪切作用下结 构排列疏松,外观体积增大,这 种现象称之为胀容现象。
32
胀塑性流体在食品中较少遇到。 只 有很少一部分溶液和悬浮液在一定 的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胀塑性流体。 最具代表性的胀塑性流体是蜂蜜。
33
s
h h
g
非牛顿流.1.3 塑性流体
46
对于具有一定浓度的液体,也就是说,当分散相 粒子浓度较高,粒子之间的碰撞、凝聚、聚合有可能 使有效体积分数发生变化时,布莱克曼推导出了一般 化粘度公式:
当把括号内的项展开成级数时,上式变为:
是带有附加浓度修正项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悬浊液浓 度和表观粘度曲线的形状,在较低浓度时接近于一条 直线,但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这与实验所得 的结果是一致的。
16
流动与剪切速率
17
剪切速率:表征流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应变状况 剪切速率的物理意义是指流动时流体内部在垂直于 流动方向上的速度梯度。 记作 粘度系数(η),简称粘度 σ=η× 单位为S
-1
粘度是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比值
粘度的大小表征流体流动时内部摩擦力,即粘滞阻力的 大小。
18
3.1.1 牛顿流体-理想流体
47
(b)分散相粘度:当分散相为液体时,剪切力会使球状 的分散相粒子发生旋转,因而会引起内部的流动。这 种流动的程度与分散相的粘度有关。假设分散相的粘 度为η',Taylor 推出了如下流体动力学公式:
(c)分散相的形状:对于粒子形状的影响,有人推导出了 含形状因子的公式:
式中,F—形状因子; ρ1—浓度,单位体积微粒质量 (kg/m3); ρ2—微粒密度(kg/m3)。当微粒为球状时,相 当子流体具有对称的阻力,因此 F=1。 当微粒为一根细小纤维时,在流场中将会沿流线排列, 从而具有最小阻力。显然,这时微粒的存在所引起的 干扰被限制在它自身的容积中,爱因斯坦公式的比例 常数 a=1。其他形状微粒的场合应在这两种极端情况 范围之间。所以 F=0.4~1。
式中,k为粘性常数,又称浓度系数。显然当n=1 时,上式就是牛顿流体公式。
23
设 ,则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状 态方程可写成与牛顿流体相似的形式:
上式中ηa称为表观粘度,与η不同的是:ηa 与浓度系数k和流动指数n有关,且是剪 切速率的函数。也就是ηa是非牛顿流体 在某一特定剪切速率下的粘度。
24
非牛顿流体分类
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物质在力的作用
下变形或流动的科学
3
流变性质 小于或等于重力 感官指标 外观流动性 质感手感或口感 粘度 稠度 粘弹性 或弹性 质构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大于重力
4
二. 研究的主要指标
流变学:粘度 (viscosity)
稠度 (consistence)
弹性 (elasticity)
2.促进食品与流变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食品 质构与流变性质的测量为评价食品的感官质量提 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新的仪器和分析软件不断 涌现。
8
六. 食品的流变学分类
1.液体(流体)食品:在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流动
9
2.固体食品:在力的作用下只发生变形
10
3.塑性食品:
介于液体食品和固体食品之间,在小应力 作用下不产生流动而是象固体那样发生变形, 在应力超过某一界限时才开始流动.
这类体系的特征是:当剪切速率一定时,随时间的推 移,应力和表观粘度ηa都随之下降。
37
σ
t
一定
静止时,不对称粒 子通过粘附力(或次级 键)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或聚集体),随剪切 的延续(时间的推移), 粘附力(次级键)逐渐 被打破,故而ηa逐渐变 小。
触变体系的流变特性曲线
38
ηa
3
2
1
t
> 1 2 > 3
(3)、换算粘度ηd 换算粘度表示单位浓度的的液中粘度的增加比例。
有时用相对粘度的对数与浓度的比来表示换算粘 度,即
42
(4)特性粘度
换算粘度表示在一定浓度的分散相中由子很多 分散粒子的相互作用而增加的粘度对每个粒子 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如果忽略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可用如下极限粘度来表示,即基本反应 了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的内摩擦。
当作用在物质上的剪切应力大于极限值时,物质开始流动,否则, 物质就保持即时形状并停止流动。 剪应力的极限值定义为屈服应力,所谓屈服应力是指使物体发生 流动的最小应力,用σ0表示。 塑性流体的流动状态方程为:
式中, μ——塑性流体的稳定性系数; n——流动特性指数;少。 σ0——屈服应力。
35
粘性是液态食品最基本的特征,在研究液 态食品的粘度时,为了方便,规定了一些不 同定义的粘度。 (1)相对粘度 在一般情况下,分散体系溶液的粘度比分 散介质的粘度大。设η0表示分散体系介质的粘 度,η表示溶液的粘度(表观粘度),则 ηr称为相对粘度。
41
(2)、比粘度ηs 在同一温度下,一般来说η >η0 ,相对于溶剂来 说,体系粘度增加的分数称为比粘度。
时阻力增大,ηa增大。
30
剪切作用 撤去外力 静止时,紧密堆积,空隙小,连续相充满粒子周围; 在较小剪切力作用下,连续相仍然在粒子周围,润滑粒子 的相对运动,阻力小,ηa小。 当受到较大剪切力作用时,粒子发生重排,由紧密排 列变成多孔性的疏松排列结构,连续相不能再充满粒子间 隙,粒子之间直接接触,相对运动时阻力增大,ηa大。
45
(2)分散相的影响:分散相的影响因素有分散相的浓度、 粘度及形状。 (a)分散相的浓度:分散相为球形固体粒子的液体,影响 其粘度的是分散相的体积分数。爱因斯坦根据流体动力 学方法,推导出如下公式:
式中,υ——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α——常数。 当分散相为理想的刚体球,且粒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时,α取值为2.5。即当a=2.5时, 上式 称为爱因斯坦 公式。 爱因斯坦公式是理想状态的理论公式。当粒子 表面存在水化层或分散介质吸附层、粒子变形、粒子有 粘性时,该公式则不适用。但对很稀的悬浮液也可以近 似地应用此式。
(a)假塑性流体:在 中,当O<n<1时,即表观粘度随着 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少的流动,称为假塑性流动。因 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减少,所以还称为剪切稀化流 动。符合假塑性流动规律的流体称为假塑性流体。 假塑性流体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较大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显示 剪切变稀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