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过氧化物酶是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种子萌动以前,它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很少,待幼芽长到0.5 -1 厘米以后,它们的过氧化物酶才得到充分的表达。
这说明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多寡和有无,与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与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形成及特定的生理状态等均有密切关系。
而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组织,在细胞发育和代谢调解中起重要作用。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这一特点可用于研究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和个体发育、组织分化等。
品种资源工作者借助同工酶分析品种的地理分布与亲缘关系来指导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工作。
育种工作者常用同工酶来作为鉴定植物的种间杂交, 特别是远缘杂交的生化指标。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
要对同工酶展开研究,首先要实现对它的分离,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基于“差异转化”的思路,层析和电泳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大分子分离方法。
但由于二者技术细节上的差异,层析更常用于大分子的分离纯化,而电泳则主要用于大分子的分离检测。
因此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同时本实验利用电泳现象对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离纯化和分析鉴定,通过电泳技术的实际操作体会电泳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比较分析电泳技术和其它分离技术如层析技术的不同,进一步学习应用更为广泛和纯化水平更高的分离技术。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了解过氧化物酶(POD)在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测定POD活性的方法,并分析不同因素对POD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酶,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2O2)分解为水(H2O)和氧气(O2)。
在实验中,通过测定在一定时间内POD分解H2O2产生氧气的量,来评价POD的活性。
反应方程式如下:2H2O2 → 2H2O + O2本实验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POD活性。
愈创木酚在POD催化下被氧化,生成对苯醌,进而与氯化铁形成紫色络合物,通过测定紫色络合物的吸光度变化来反映POD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植物叶片(如马铃薯、菠菜等)- 过氧化氢(H2O2)- 愈创木酚- 氯化铁- 磷酸氢二钠(Na2HPO4)- 磷酸氢钠(NaH2PO4)- pH计- 离心机- 分光光度计- 研钵- 试管- 移液器- 电子天平2. 实验试剂:- 0.1 M磷酸盐缓冲液(pH 7.0)- 0.1 M H2O2溶液- 0.5 M愈创木酚溶液- 0.1 M氯化铁溶液四、实验步骤1. 酶液提取:将植物叶片洗净、剪碎,加入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在研钵中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液转移至离心管中,4℃、12,000 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即为酶液。
2. 测定酶活性:取5支试管,编号为1-5,分别加入以下试剂:- 空白组:0.1 M磷酸盐缓冲液1.0 mL、0.1 M H2O2溶液1.0 mL、0.5 M愈创木酚溶液1.0 mL- 实验组:0.1 M磷酸盐缓冲液1.0 mL、0.1 M H2O2溶液1.0 mL、0.5 M愈创木酚溶液1.0 mL、酶液0.1 mL将各试管混匀,置于37℃恒温水浴中保温5分钟。
取出试管,立即放入冰浴中终止反应。
使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60 nm处测定各试管吸光度。
3. 计算酶活性:以空白组吸光度为基准,计算各实验组吸光度变化值(ΔA)。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酶活性:酶活性(U/g·min)= ΔA × 0.05 × 10^3 / 酶液浓度五、结果与分析1. 不同植物叶片POD活性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植物叶片的POD活性存在差异。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在现在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1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方法和步骤一、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目的要求: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
植物过氧化物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过氧化物酶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实验方法分析植物生理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物酶(P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酶,催化H2O2分解产生O2和H2O。
愈创木酚法是一种测定POD活性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POD催化H2O2将愈创木酚氧化成茶褐色产物,该产物在470 nm处有最大光吸收值。
通过测定该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可以计算出POD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2. 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容量瓶、量筒、试管、吸管3. 试剂:100 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 6.0)、愈创木酚溶液、30% H2O2、20 mmol/L KH2PO4四、实验步骤1. 制备酶提取液:取马铃薯块茎约0.5 g,加入5 mL磷酸缓冲液(pH 6.0),研磨均匀,过滤,收集滤液,4℃下保存备用。
2. 测定酶活性:a. 设置酶活性测定体系:取2 mL酶提取液,加入1 mL 30% H2O2和1 mL愈创木酚溶液,混匀,立即放入分光光度计中,于470 nm处测定吸光度。
b. 设置对照体系:取2 mL酶提取液,加入1 mL磷酸缓冲液(pH 6.0)和1 mL愈创木酚溶液,混匀,立即放入分光光度计中,于470 nm处测定吸光度。
3. 计算酶活性:a. 酶活性 = [(A1 - A2) / (t2 - t1)] × 0.01 × (1.977 - 0.874) / 10 × 0.01 × 250.027575b. 其中,A1为酶活性测定体系的吸光度,A2为对照体系的吸光度,t1为酶活性测定体系测定时间,t2为对照体系测定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马铃薯块茎中POD的活性为0.027575 U/g。
2. 结果分析:a.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马铃薯块茎中含有一定量的POD,且活性较高。
实验五过氧化物同工酶PAGE分析

成分
含量
作用
A液(30%Acr-0.8%Bis) 2.65mL
交联剂
B液(Tris+EDTA) 4.75mL
缓冲液
C液(TEMED)
10μL
加速剂
D液(10% AP)
50μL
催化剂
四、操作步骤
样品制备 称取小麦幼苗叶片0.5 克,放入研钵内,
加 pH8.0 样品提取液1mL,于冰浴中研 成匀浆,转入离心管,在高速离心机上以 8000rpm 离心 10 分钟,倒出上清液, 以等量 40%蔗糖混合,并加2滴溴酚蓝, 即为样品液。
同功酶是机体调节酶活性的一种方式,在各种生物体中 广泛存在。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因此, 测定这种酶的活性或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某 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二)过氧化物同工酶及其活性染色(P98)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试剂:
A液:30%Acr-0.8%Bis B液:Tris+EDTA C液:TEMED D液:10%AP 电极缓冲液:硼酸钠-硼酸(pH8.3) 0.5%溴酚蓝 染色液:0.1%联苯胺 样品提取液:pH8.0Tris-HCl缓冲液 40%蔗糖溶液
四、操作步骤
凝胶制备
四、操作步骤
装槽、上样
30-50μL
四、操作步骤
电泳 接好电源线(上槽接负极,下槽接正极)。
打开电源开关,调节电压,以10V/cm稳 定电压电泳,待前沿指示染料溴酚蓝下行 至距胶板末端1-2 厘米处,即可停止电泳。
四、操作步骤
剥胶、染色
实验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五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其活性与植物的代谢强度及抗寒、抗病能力有一定关系,它在代谢中调控IAA水平,并可作为一种活性氧防御物质,消除机体内产生的H2O2的毒害作用。
测量这种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熟悉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常用方法及灵敏度较高的化学发光法及其测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
在有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该物质在470 nm 处有最大吸收,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470 nm 处的吸光度变化速率来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
菠菜、油菜
四、仪器用品与试剂
分光光度计,研钵,移液管,吸管。
愈创木酚,30%过氧化氢,磷酸缓冲液pH 6.0,反应混合液。
五、实验步骤
1、称取植物材料各0.5 g ,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5ml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以4000 rpm 离心15 min ,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2、取酶液1mL,加入反应混合液3 mL,立即于470 nm 处测定吸光度(OD)值,每
六、实验结果
以每分钟OD变化值(ΔA470 /(g·min))表示酶活性大小。
过氧化物酶活性= ΔA470×V T/(W×t)
式中:
ΔA470——反应时间内OD变化值。
V T——提取酶液总体积(mL)。
W ——植物鲜重(g)。
t ——反应时间(min)。
实验五_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五_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测定一、实验原理1. 过氧化物酶(POD)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压力、紫外线辐射、微生物侵入和病原体感染等外界刺激下,植物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会显著增加,以保护植物免遭伤害。
2. 过氧化物酶是一种氧化酶,催化产生氧气的反应(如下):ROOR′+ 酶———> R′OH + O2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实验基于上述反应,利用巴尔的显色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催化下的氧化反应速率。
二、实验步骤1. 将100mL的3% H2O2(v/v)制成浓度为60m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
2. 按0.5mL、1mL、1.5mL、2mL、2.5mL 5个等份,取出浓度分别为6、12、18、24、30mmol/L的H2O2溶液,放入5个试管中。
4. 将1mL的20mg/mL酶溶液加入中等浓度(12mmol/L)的H2O2溶液中,混合均匀。
缓慢倾斜试管,使溶液彻底混合。
5. 取出一根手指,将其浸泡于硫酸铁铵溶液中。
将试管倾斜,瓶口与硫酸铁铵溶液接触,放入深100°C的水浴中加热2min。
将溶液混合均匀。
6. 将试管移出水浴,冷却到室温后,再加入1mL的硼酸缓冲液,混合均匀。
7. 测定吸收值(深紫色的铁化合物阴离子形成)。
利用光度计在546nm处测量。
8. 按照如上步骤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下的H2O2溶液。
三、结果分析1. 计算各试管中产生的氧气量,并绘制曲线(以5mmol/L,10mmol/L,15mmol/L,20mmol/L,25mmol/L的浓度为横坐标)。
2. 计算过氧化物酶活性(OD/min/mg)。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检查瓶塞和试管,确保没有损坏。
2. 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试剂用量来添加试剂。
3. 热水浴器的温度应为100°C。
4. 硫酸铁铵溶液应略微加热一会儿,以充分溶解。
5. 实验过程中避免强光照射。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一、目的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研究表明,植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含同工酶的种类和比例都不相同,它们与植物的遗传、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及抗性等都有一定关系,因此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测定同工酶谱是认识基因存在和表达的一种工具,在植物的种群、发育及杂交遗传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测定这种酶的活性或其同工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同工酶,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强,测定结果便于观察、记录和保存。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分离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酶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染色方法显示出酶的不同区带,以鉴定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通过本实验要掌握电泳技术的原理、方法、装置、凝胶配制等知识,熟悉主要的操作过程,同时对同工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原理1.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近几十年来,电泳作为一项有效的分析、分离和制备技术发展很快,在生产、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用电泳技术分离、分析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有较高的分辨率,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若将带净电荷q的粒子放入电场,则该粒子所受到的引力F引可用数学式表示如下:F引=E·q(1)式中E为电场强度,单位为“v/cm”,表示电场中单位距离上的电位差。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真空中,则带电粒子会朝着电极加速前进并且最后与电极相撞。
但在溶液中,由于电场的牵引力F引与加速运动的粒子和溶液之间产生的阻力(即摩擦力)F阻相对抗。
故上述现象不会发生。
根据Stokes公式,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在介质的粘度:F阻=6πrηv (2)式中F阻是球形粒子所受的阻力,r是球形粒子的半径,η是溶液的粘度,v是粒子移动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原理: • 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 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 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 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 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 少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 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 实验仪器及设备:显微镜、注射器、载盖 玻片。 • 实验试剂:1、0.5%硫酸铜。 • 2、联苯胺混合液配法:0.2克联苯胺 加100毫升蒸馏水再加3%双氧水2滴。
• (二)方法 • 1.用注射器从鱼尾柄血管抽取血液。 • 2.将一滴血滴于载玻片一端,用另一玻片或30 度倾斜推血涂片,待其稍干。 • 3.将涂片放入0.5%硫酸铜中浸30秒-1分钟。 • 4.倾去硫酸铜水液,直接放入联苯胺混合液中反 应6分钟。 • 5.蒸馏水冲洗,室温晾干。 • 7.镜检或封片后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