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房颤与脑栓塞(医学百科)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因心脏疾病引起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脑缺血性损害。
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大、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比较肥胖;发病多在清晨或凌晨时间。
1. 发病年龄较大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这些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较高,这些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2. 基础疾病多样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心房颤动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这些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心脏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血液的淤滞,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缺血性损害。
3. 体型比较肥胖根据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患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较高。
这可能与肥胖人群较容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4. 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
这可能与人体生物钟的变化有关。
清晨人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较高,而抗凝血物质的含量较低,使得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几率更大。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法。
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溶栓药物,使得血栓得到溶解,从而恢复血流通畅,减少脑缺血性损害。
溶栓治疗具有治疗效果好,迅速恢复患者脑功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出血的风险。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血小板治疗的优点是其副作用较小,适用于对溶栓治疗存在禁忌的患者,也可以用于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样、体型比较肥胖、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凌晨。
抗栓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法。
在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治疗办法

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治疗办法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栓塞,绝大部分患者会先在脑部发病,出现严重栓塞现象。
研究发现这种病症多是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引发的,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比如洋地黄、华发林等效果都不错,另外要注意患者情绪,不能过于激动等。
一、心源性脑栓塞介绍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进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二、心源性脑栓塞疾病治疗对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来说,药物需要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治疗脑栓塞。
目前治疗心房颤动的常见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洋地黄,胺碘酮等。
对于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来说,药物需要能可以控制心室率和抗凝血。
目前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常见药物有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华发林等。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来说,药物需要能够杀灭感染细菌。
目前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对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来说,药物要有溶栓作用。
常见的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有硝酸甘油,氯吡格雷,地尔硫卓,他汀类药物等。
以上就是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一些常用的药物。
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
不同的心脏疾病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患者在使用治疗药物时要谨慎,要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用药。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由心脏或大血管源性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血管造成脑血管栓塞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常常突然发生,并伴有明显的症状,例如突发性严重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无力等。
这些症状常常在几分钟内达到顶峰,持续时间较短。
2. 部位特异性症状:栓塞部位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
如果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患者表现出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如果栓塞发生在小脑或脑干供血区域,患者表现出眩晕、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3. 一过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的症状常常是一过性的,表现为短时间内发作的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这种一过性的症状是由于栓子经过脑血管后又被重新排出所致。
4. 合并心脏病的存在:心源性脑栓塞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例如瓣膜病、心房扑动等。
患者可能有心脏病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针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主要采取抗栓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栓塞导致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常用的抗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来延长凝血时间,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抗凝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栓的作用。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溶栓治疗:在心源性脑栓塞发生后短时间内,可以采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以尽快清除栓子。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4.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栓塞导致的脑血管闭塞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血管外科手术,如血管搭桥、血管成形术等,以恢复脑血流。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部位特异性症状,并常常是一过性的。
抗栓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等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需要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的进展

影响因素
年龄
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和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率升高。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可能与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 率较高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 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03
CATALOGUE
血管成像技术
如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评估脑血 管病变程度和范围。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血流Biblioteka 度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助于诊断和监测脑栓塞。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和凝血状态。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可发现心脏疾病和心房颤动等栓子来源,有助于诊断心源性 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房颤等高危因素 ,以及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症状。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偏瘫、失 语等。
评估认知功能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认 知功能。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或MRI
可发现脑部栓塞病灶,明确栓塞部位和范围。
加强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和早期 干预研究,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 亡率。
潜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开发新的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以降低心源性脑栓塞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手术治疗
研究手术治疗在心源性脑栓塞中的应用,如心脏瓣膜 置换或修复手术等。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提 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由心脏源性血栓或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起脑血管栓塞的一种疾病。
心源性栓塞是脑栓塞性疾病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占据了很大比例。
了解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以及抗栓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1. 突发性症状: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通常是急性发作的,病人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症状,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言语困难、面部表情异常等。
2. 多发性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小的栓子同时或者连续性地在脑部的血管内发生梗塞,因此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多个脑部缺血症状。
3. 心脏病史:心源性脑栓塞通常与心脏病有关,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心脏病史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
4. 症状可逐渐加重:在一些情况下,心源性脑栓塞的症状可能并不是急剧发作的,而是逐渐加重的。
病人可能先出现轻微的言语困难,然后逐渐加重到肢体瘫痪等严重症状。
5. 合并其他心脏病症状: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发病之前或者发病时,常常存在其他心脏病症状,如心绞痛、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
6. 脑部影像学表现:心源性脑栓塞的病人通常在脑部影像学检查中可见一侧或双侧脑部血管阻塞,以及梗塞灶。
了解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对于临床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通常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降低栓塞的发作风险。
2.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一些禁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者合并有其他出血风险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解除栓塞物:对于一些重度的心源性脑栓塞,特别是有明显危及生命的脑血管栓塞,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者外科手术,以尽快解除栓塞物,恢复脑血流。
4. 控制心源性疾病:在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对心脏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如有效控制心房颤动、预防心肌梗死等。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脑栓塞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比较常见,其他非心源性脑栓塞如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和异物栓等均较少见。
脑栓塞在临床上主要指心源性脑栓塞。
近来研究表明,心源性脑栓塞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可能更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
[病因及发病机制]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心房、心室壁血栓及心脏瓣膜赘生物,少数来源于心房黏液瘤,也见于静脉栓子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和缺损的房间隔迁移到脑动脉(称为反常栓塞)。
导致脑栓塞的病因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atrial firilation ,AF,简称房额)、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肌病及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左心房黏液瘤、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扑动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内膜纤维变性等。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脑栓塞50%。
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耳。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房颤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在低剪切率和其他因素作用下激活凝血级联反应,最后形成红细胞-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导致脑栓塞。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10% ~ 20%发生脑栓塞,栓子主要成分为红色血栓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白色血栓)。
狭窄的瓣膜表面不规则,逐渐出现粘连、钙化等心脏瓣膜病变,均可以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常合并房颤,导致心房和心室扩大,这些因素均显著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脑栓塞约占心源性脑栓塞的10%。
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左心室心肌梗死形成的附壁血栓,心尖部尤为多见;少数来源于左心房。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依据TOAST 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亚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约占30%,不仅如此,在大约占30% 至40% 的隐源性卒中病例中,有高达60% 的病例可能在之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
近期,来自美国的学者Sacchetti 教授发表在Semin Neuro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综述,详细总结了此类卒中的评估、诊治策略,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定义依据TOAST 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是指源于心脏的血栓所致的动脉栓塞。
心源性栓塞存在三种发生机制:血流稳态异常或心脏结构损害所致左心腔的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或静脉系统至动脉系统的反常栓塞。
临床表现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常为皮层受累),在起病时即达疾病高峰。
通常,最初的严重功能缺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有所改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栓的自发溶解及栓塞血管再通。
怀疑心源性栓塞者的诊断评估•脑实质影像学•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的患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最初的头CT 可能发现慢性皮层梗塞灶,可能提示既往的栓塞事件。
MRI 在检测急性脑缺血中优于CT。
DWI 常可发现一个至数个边界清楚的皮层梗塞灶,且位于不同的血管供血区。
若梗塞灶均位于同一血管供血区,需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至动脉栓塞或低灌注。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栓塞累及皮层,但也可以出现皮层下、丘脑及脑干卒中,临床医师需从临床表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中区分腔隙性梗塞及心源性栓塞。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梗塞,尤其是年轻患者或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其他不常见的病因如夹层、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
•心脏评估:(1)重视肌钙蛋白的检测•依据AHA/ASA 指南,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者均应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
入院时肌钙蛋白的升高可在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
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作为致死率的预测因子。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指因心脏病或心血管病变造成的脑栓塞,常见的病因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瓣膜疾病等。
抗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从抗栓治疗的目的、药物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和消除血栓,避免心源性脑栓塞的再次发生。
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浆凝固因子活化形成,因此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
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
氯吡格雷是一种黄酮类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凝集素受体的激活。
这些药物常用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
抗凝血药物是指能防止或延迟血液凝结的药物,常用的有华法林、肝素等。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从而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肝素是一种注射用的抗凝血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栓的形成。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肌梗死、心瓣膜疾病等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抗栓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用药的剂量和频次进行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其次,抗栓治疗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特别是在抗凝血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此外,抗栓治疗的同时,还需对心脏病或心血管病变进行病因治疗,如进行心脏手术、植入心脏起搏器等。
综上所述,抗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可以防止和消除血栓,避免心源性脑栓塞的再次发生。
然而,在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次,随时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并结合病因治疗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强调抗栓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脑栓塞——房颤与脑栓塞(医学百科)
●房颤流行现状
李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曾先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
1990年以来,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参加多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防治领域国家重点项目和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房颤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5%,比一般人群高3~5倍,老年人中有1/4的脑卒中发生与房颤有关。
要预防心源性脑卒中,特别是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就需要从对房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入手。
了解我国人群中房颤流行和治疗状况,对于制定房颤的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正在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的总结分析工作,从初步的分析结果得出:我国35岁以上人群房颤年龄调整患病率约0.8%,其中多数为非瓣膜性房颤;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60岁以上增高明显;房颤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者非瓣膜性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
●治疗房颤防治脑卒中
▼房颤的药物治疗
杨新春: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
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
房颤患者的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控制心律和抗凝治疗等。
AFFIRM(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 up Investigation Rhythm Management)试验对房颤患者进行控制心室率和控制心律两种长期治疗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心室率控制与心律控制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没有差异。
尽管控制心室率效果也很好且较为安全,但是由于房颤存在,使得栓塞的风险依然存在。
有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25%~30%由于房颤引起,欧美等国家60%~80%的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而在国内的调查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仅仅为2%,即使在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也仅为7%。
目前,国内对于房颤的抗凝治疗存在较多的问题:是否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种类的选择、剂量的运用;怎样防止出血等。
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2~3mg/d,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是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INR在2~3。
此外,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脑栓塞,但相对也容易发生脑出血,应用华法令时要加强监测和观察。
很多药物可以与华法令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具有减少脑卒中的作用,但效果明显低于华法令。
人们对非药物——射频消融治疗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房颤的导管内射频消融治疗
马长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卫生部强生中青年临床医学三等奖等。
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内血流淤滞、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很容易并发血栓栓塞,其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为5%,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但增加了出血风险,严重出血年发生率为2%~4%。
同时由于华发令的抗凝疗效受到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严密的监测患者凝血指标。
目前国内调查显示,仅有2%的
病人接受了抗凝治疗。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一直是众多心房颤动患者追求的目标,但目前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转复房颤方面普遍存在转复成功率低,副作用偏大的情况。
而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可以使80%左右的患者心房颤动终止,并维持窦性心律,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从而使患者无事件(脑卒中等)生存率明显提高。
目前国外几个大型治疗中心的经验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已近成熟,对发作频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及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在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导管消融治疗可以作为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的阵发性房颤和伴有脑卒中高危风险(例如既往有脑卒中史)持续性房颤的一线治疗。
对于房颤发作不频繁,但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阵发性房颤和症状性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可以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患者不愿服用药物时的一项临床治疗选择。
▼房颤的外科治疗
孟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常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北京医学》、《中华医学杂志网络版》特邀审稿人。
中国的房颤患者大约有800万。
房颤起源于左心房,目前认为有肺静脉促发学说和折返形成机制学说。
房颤是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在外科领域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是迷宫手术,该术式针对房颤发生的多折返学说机制,通过手术使电活动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该术式治疗房颤,窦性转复率高。
研究表明,行迷宫手术后脑栓塞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但是迷宫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患者可接受性较差,每年全世界只有几百例患者接受此手术。
射频消融治疗和微波冷冻等改良迷宫手术是目前最好的外科治疗房颤的方法。
左房隔离术和窦房结、房室结隔离术目前临床已基本不再采用。
●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治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
在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心源性,其中,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仅仅有大约5%,可见,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还远远低于实际的发病率,其原因主要是对心源性脑卒中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缺乏脑卒中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
一般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路径是:首先通过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和相关的辅助检查,除外包括低血糖、偏头痛、TIA等在内的假性卒中;进一步需要鉴别患者是腔隙性还是皮层综合征;对于皮层综合征患者应该进一步进行心脏检查以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等。
心源性卒中属于栓塞性卒中,来源于某一区域的栓子,可以是固体、气体或者液体(脂肪)。
心源性栓塞的种类主要包括:1. 红细胞-纤维蛋白血栓 2. 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 3. 细菌-心内膜炎血栓 4. 纤维蛋白、钙化、粘液性质为主的血栓。
而动脉来源的血栓以胆固醇结晶为主,二者可以通过病理学区分开来。
心源性栓塞的典型影像学特点是:1. 容易多发 2. 容易发生在皮层以及皮层-皮层下交界区 3. 可以出现大面积梗死,但是在影像学上有其特点,如可以在梗死区内出现正常的脑组织影像。
此外,在临床上,无症状栓塞多发生在同一个半球的皮层区域,并且常常为多发。
对于原位血栓形成与栓塞的鉴别十分重要。
支持脑栓塞的证据有:
1.临床症状发作突然,发病后病情立即达到高峰
2.部位主要位于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主要分支区域,即皮层及皮层-皮层下交界的区域,并且经多普勒检查,缺乏血管狭窄的证据
3.临床或者影像学提示病灶位于多个血管分布区域,或者灰白质交界区域
4.在豆纹区或者丘脑的地方,临床似为腔隙性脑梗死,但是梗死灶大于1厘米,或者梗死灶位于小脑半球
5.心脏、主动脉弓、或者其他大血管发现有栓子脱落迹象
6.有明确的高度栓塞发生危险的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在心脏手术、介入治疗后的患者。
房颤引起脑栓塞的过程是:栓子脱落,沿升主动脉,进入左侧颈总动脉,到达颅内。
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以左侧居多,因为左侧颈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而右侧颈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
栓子直径大于血管直径时,栓子嵌顿,脑组织缺血坏死。
我们要重视心源性脑卒中,重视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但并不是说只要有房颤只要有脑卒中,就一定是心源性卒中,还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的特点,例如颈动脉是否有问题,过去是否有TIA发作病史等。
链接
心源性脑栓塞包括由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疾病引发的脑栓塞。
在TOAST 分型法中,列出了造成心源性栓子的高度、中度危险因素,详见表1。
表-1 心源性栓子的来源
高度危险的栓子来源中度危险的栓子来源
机械心脏瓣膜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二尖瓣环状钙化
心房纤颤二尖瓣狭窄不伴心房纤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间隔缺损
4周之内的心肌梗死卵圆孔未闭
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心房扑动
左心室血栓单独出现的心房纤颤
扩张型心肌病生物心脏瓣膜
左心室区段性运动功能不良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左心房黏液瘤充血性心力衰竭
感染性心内膜炎左心室区段性运动功能减退
4周之后,6个月之内的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