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对联组合关系有几种类型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大家都知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字文化,个性鲜明,寓意深远,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重大喜庆活动中备受重视。
由于中国文字的古老性和艺术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联的形式一直繁多而丰富,但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只有14种。
第一种对联形式是四幅对联,也称为“四首”。
这种形式非常古老,历史悠久,它由四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
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下首,上下首四句诗均有固定的韵脚押韵,是被认为最为严谨简洁的古风诗歌格式。
第二种对联形式是三幅对联,也称为“三首”。
它由三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下首,中首为两句诗衔接古风和诗,上下两首必须押韵。
第三种对联形式是双幅对联,也称为“双首”。
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下两首必须押韵,而且四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境界、意境和主题的对应。
第四种对联形式是“醇香”,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上首全部以“左醇”“右甘”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五种对联形式是“双倾”,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第一首为两句,第二首也为两句,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双”“右倾”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六种对联形式是“长短”,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长”“右短”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七种对联形式是“卷轴”,它由一首押韵的诗句组成,结构是:中首,这首诗以“左轴”“右卷”结尾,中首的前七个字与后七个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八种对联形式是“山河”,它由两首押韵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河”“右山”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九种对联形式是“凤凰”,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凤”“右凰”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2、以格律论对,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
(1)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奏对拍,再加上平仄对立,没有不规则重字,就可以认定为工对。
成都青羊宫八挂亭联:西出函关佛子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该联是写老子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为周柱下史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词性、结构、节奏都是一致的,平仄又合乎联律要求(只有“佛”字为古入声,但处在非音步位置,不论),又没有出现不规则重字,堪称工对。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
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完全一致,平仄无一字不对(“出”字古入声),属工对。
(2)宽对: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工对,在某方面有宽松之处,就是宽对。
请看李渔题武汉老子祠联: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此联的词性,只有一处有问题,就是上联“吾”为代词,下联“自”为介词。
平仄的问题较多:“峰”、“吾”失替;“上”、“话”、“说”失替;“知”、“千”失替,“论”、“自”失替;“下”、“上”失对;“占”、“说”失对;“留”、“知”失对。
特别是下联第一分句,七字全部为仄声(“佛”、“说”古入声),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此联虽然是出自大家之手的名联,只能算宽对。
淮安周恩来故居联:擎马列旗帜,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碧河。
联意自不必说,此联词性、结构、节奏均无问题。
平仄的问题较大。
从全联的用字看,属古声联。
上联“列”与“帜”失替,“命”与“业”失替;下联“柏”与“节”失替。
“列”与“水”失对,“命”与“柏”失对,“业”与“节”也失对。
只能算宽对。
工和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
既使今人视为工对的联,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是宽对,这里的关键是标准不同。
在名词的使用上,古人严,今人宽。
今人认为,只要是名词就可成对;而古人则将名词是分为三十个小门类,必须小门类的字词相对才算工。
楹联种类_对联大全

楹联种类楹联的主要分类楹联有许多规则,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主要有:按对仗分、按内容分、按修辞分、按使用场合分、按趣味分等。
(一)、按对仗分:从骈文到律诗再到楹联,人们创造了许多对仗方法。
最常用的可分为言对(即一般的词语对仗,不含事典)、事对(典故对典故)、正对(相关相承)、反对(相反相成)、流水对(上下联合成一句,各自不能独立成句,如“即从巫峡穿巴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借对(借义或借音)、当句对(上下句内部分句自成对偶)、隔句对(上联的分句与下联的分句对偶)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常用但却颇见匠心的联对方法,如:1、谐音对。
利用同音词属对,造成特殊的情趣,叫谐音对。
明解缙所作一副名联就用了谐音对: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2、拆字对。
《坚瓠集》载一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样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上下联后半断均拆前段四字。
3、嵌字对。
19xx年4月,前清翰林、湖南巨绅王运撰一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横批是“帝观者清”。
这副楹联是骂袁世凯的,上联嵌“民国何分南北”六字,下联嵌“总统不是东西”六字,不仅对得工巧,而且骂得痛快,成为名噪一时、流芳千古的妙联。
有人为秋瑾墓题一联,中嵌“秋瑾”二字: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4、隐字对。
袁世凯称帝时,有人撰一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是“五世其娼”。
上联隐去“八”,下联隐去“耻”,这是骂袁世凯“王八”、“无耻”。
5、迭字对。
西湖孤山花神庙有联云: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十对迭字,无一挂单,且无拼凑痕迹,自然贴切,可与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迭字媲美,真是巧夺天工。
6、歇后对。
清朝宗室有人名双富,别号士卿,曾当某者监使,因贪污盗窃被撤职,有人送他一联:士为知己;卿本佳人。
上联套用“士为知己者死”而隐去后二写,下联用《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成句,而隐去后一句,表面看来是奉承,实际是骂他作贼,当死。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六禁忌对联基本格的六要素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
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不举例了)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对联的类别

对联的类别(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简称UB),也被称为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
学校以研究生教育见长,现有13个学院,共开设400多个学士、硕士和博士专业,是全美最大、开设课程最多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整个东北部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比起诗词来,更复杂一点。
因此,要想说清楚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
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
(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
A,忌三连平。
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
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
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
(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
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
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
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
(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
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
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
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
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
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常见的对联组合关系有几种类型?
对联组合关系有: 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
目的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2.句子中常见的语法成分包括哪些?
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一】.关于对联平仄相偕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的各个单句内,音节点(即:偶数位上的字)上的字的平仄要交替。
即:平仄平或者仄平仄。
2,对联的上下联句之间,对应的音节节奏点(即:偶数位上的字)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对。
即:平仄相反。
3上联或下联不管多少分句,其最后一个分句的句脚,也被称为联脚。
关于联脚的平仄,本着对联“音要稳”的原则。
通常我们规定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即:上联的联脚的平仄应该是仄声,反之,下联的联脚应该是平声。
同时这项原则也符合上一要求的“平仄相对”的原则。
4,关于多分句的对联,各个分句的句脚也同样要相谐。
其相谐的原则是:各个分句的句脚单独列出,也应符合马蹄韵的原则。
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顶平”“仄顶仄”的原则。
【二】.对联的语意节奏有哪几种类型?
1律式节奏2词式节奏3分句式节奏4语意式节奏
1. 反对的特点是什么?(20分)
对立性:上下联的主体内容上存在明确的相反事物,包含情感态度、行为举止、人物形象、结局效果,即上下两联同时并存并且产生强烈的对比;
统一性:场景相同或统一的事或人对某种问题的看法等等。
2.上下联意的对比和反衬常见的有三种情况是什么?(20分)
1句意的相反或相对,突出上下联各自所说事物的特性,大多都有反义的词或者是词组在里面。
2. 时间或者空间的对比或反衬。
比如用过去和现在相比、天与地对比等,突出各自时段、不同空间的不同特征来。
3. 全联中或许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存在,但句意仍然截然不同,所以还是反对。
3.什么叫流水对?(20分)
一般认为上下两联构成复句关系。
形于流水,意思联贯。
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有的单看一联都不能组成完整的意思,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
上下联存在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
由于它是用复句的关系来说便是诗句之间有顺承或者连贯的关系。
因此,读者在口诵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前后关系可以是动作上的连贯,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关联;既可以描绘形象又可以描摹抽象,时间和心绪上的连贯。
4.上下联单纯的复合关系包括哪三类?(20分)
并列、因果、转折三大类。
5.因果类对仗复句包括哪两种?(20分)
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两种。
1.对联的六个要素是什么?
字数相等,平仄相协,内容相关,词性对品,结构相称,节奏相同。
2.上下联要表达的意思相互关联是指什么意思
相互关联指的是上下联两部分,要么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要么内容相反,要么对比映衬;还有一种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不能中断,上下联存在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
3.什么是正对?
正对是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各写一事,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主题当中.
4.正对是合掌对的别称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同对偶不等于对仗一样,正对也不等于合掌。
正对是个大范围的概念,而合掌对仅是正对里的一部分.正对是最容易出现合掌的对子,而不是所有的正对都是合掌.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
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而正对是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各写一事,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
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主题当中.
5.什么是合掌?
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
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合掌,就是我们说的重复,上下联意思重复。
6我们对合掌持什么观点?
1.合掌是存在的,不是网络语言。
而是我们文体进化的产物.它的定义是:上下联完全(或基本)以同义词相对仗现象。
2. 对联和律诗可以合掌。
3.初学者可以不忌讳合掌,等到熟练运用后再讲究。
4. “合掌”只针对诗、联的对偶句而说,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不受此限;
5.对于律诗看待合掌的问题上,一定要组合其背景和整首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不要去武断地说合掌了
1.什么是新韵平仄?什么是古平仄? (20)
新韵平仄:
新韵平仄就是现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就是以1234声,12为平34为仄。
古韵平仄:
古韵平仄就是平、上、去、入,平为平音,其余三个为仄音。
2.新韵平仄和古平仄的区别? (20)
因音韵变化,有一部分古入声字现在已归入新韵平声,即阴平阳平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