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了解容量的概念,知道容量是表示物体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
•认识容量单位“升”,知道“1升”是多少,并能在生活中找到接近1升的容器。
•认识毫升:•认识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能正确使用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表示液体的容量。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掌握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理解算理。
•笔算除法:•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包括试商、调商等过程。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商的变化规律:•探索并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学习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并描述看到的形状。
•理解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搭积木比赛:•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知识。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统计表:•学习用统计表整理和表示数据,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理解统计表中数据的意义,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条形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条形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通过列表来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能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可能性•认识可能性:•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体验可能性:•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回顾并巩固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含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括号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1认识容量和升丨苏教版共13张PPT

√
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 适的答案下面画“√”。
1升 10升 100升
√
4升 40升 400升
√
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升 30升
√
我喝了5杯
谁是冠军?
我喝了2杯
谁的容量比较大?
谁的容量比较大?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常用 升作单位,也可以写成“L”。
19升
4升
1升
净含量VS容量?
2.5L
80L
1.2L
你知道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 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标注十六又 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的 一升可比现在的一升要小得多。此后 的两千多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你知道吗?
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 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 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 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 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 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 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 量是1升。
1升有多少?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1)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1)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容量的定义;2.知道升的定义;3.了解升的大小关系;4.能正确读写升、毫升单位;5.能够从容量大小比较中,理解容量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升的定义和大小关系、读写升和毫升单位;2.教学难点:升和毫升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入容量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容器,让学生说一下你们知道哪些容器,如:瓶子、杯子、罐子、锅、按摩器等,然后问一下学生,瓶子能装多少水呢?这个多少水就是容量的概念。
2.引入单位的概念:告诉学生容量有很多种表示方法,例如:瓶、杯、升等等,而在学习容量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特定的单位。
(这里要对容量的不同单位做一下解释)(二)讲解1.内容: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一下容量的大小差异,再介绍一下最常用的容量单位——升(L),并说一下1升表示的是一个空间大小的量。
让学生将自己家中使用的常见容器量一下大小,看看可以分别装多少会升。
2.升的大小关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1升相当于多少毫升,然后让学生如果有2个上了盖子的瓶子容积分别为500毫升和600毫升,让学生拿一个超大盖子把它们一起装起来看装满之后容量是多少。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两个毫升数相差悬殊的容器,看看它们装满后差距有多大(比如一个升和一千毫升),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毫升与升的区别以及升之间的大小关系。
3.升与毫升的换算:介绍一下1升有多少毫升,然后通过一些练习来让学生感受一下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这里要注意,不要只让学生对着课本做练习题,可以将一些杯子、瓶子、容器等拿来实际演练一下,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巩固巩固就是小测验,可以在纸上或者在黑板上发一些题目,考查学生对于升和毫升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反思1.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很充实,许多常见容器的图片和升的大小关系图都是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的。
2.教学方法:在引入学习目标的时候引入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容器的大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在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时采用了实际操作的方式,这也更加生动有趣。
(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课程名称:认识升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课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1. 了解升的概念2. 学习升与倍数的关系3. 掌握升的换算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升的定义,并能正确使用升这个单位来计量物体的容积。
2. 通过实际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升和倍数的关系。
3.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换算方法,进行容积计算和问题求解。
教学重点:1. 升的概念和定义的引入。
2. 升与倍数的关系的讲解。
3. 升的换算方法的讲解。
教学难点:1. 升与四舍五入的关系不容易理解,需要通过练习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2. 学生对升的认识不深入,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感受升的概念。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白板、笔记本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引入认识升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升是一个容积单位,并和其他化学实验和平时使用的量杯进行对比,逐步让学生了解升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看图和判断其升数,慢慢掌握升的概念,教师解释其大概意思。
3.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感受不同物品所占的容积,从而理解升的概念。
第二课时:1. 通过声音传播、温度变化等情景示范,教师引入升与倍数的关系。
2.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解升与倍数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给予肯定和指导并教给他们一个口诀。
3. 让学生尝试使用倍数和升进行转换和计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升与倍数的关系。
第三课时:1. 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升的换算方法。
2. 教师讲解升和四舍五入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实际操作中,升的数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3. 让学生通过升与倍数的互相转换,解决一些实际的容积问题,并互相讨论和检查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授,学生们逐渐理解并掌握升的概念、升与倍数的关系以及升的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照片展示、实验、情景示范等,旨在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重量等单位的认识,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的认识,特别是升这一单位,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升的形象,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毫升的实物或模型,PPT课件,练习题。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容器,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油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容器的容量单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升这一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升与毫升之间的联系。
同时,教师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升与毫升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升的形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准备好的升容器进行倒水、测量等操作,亲身体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升》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认识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但对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进行升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进行升的简单换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毫升的量具,生活实例的图片或视频。
2.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或视频,如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发现升是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并与学生讨论升与其他计量单位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升的概念,讲解升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1升等于1000毫升,以及升与其他常用计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升的换算练习。
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升换算题目,巩固学生对升换算关系的理解。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升的换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1.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中的升的概念;•能够正确绘制并标识升的形状;•能够正确读写升的各种表示方法。
2. 教学内容1.什么是升?2.升的形状3.升的表示方法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通过幼儿园的经验带出“量”的概念;2.引出升量特点,如方便、使用广泛等。
3.2 讲解升的概念1.通过图和手写定义,让学生明确升的概念;2.再加上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升的作用,并与同学一起讨论。
3.3 辨认升的形状1.通过观察器物,先通过眼睛看到升的特征,并分别标识;2.通过实物对比讲解升的形状,让学生对于升的值有一个更具体的表现;3.让学生一个个说出升的形状和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和归纳。
3.4 学习升的表示方法1.运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升的概念;2.在黑板上让学生练习升的表示方法,掌握水平线与垂直线的运用方法;3.让学生在本子上反复练习,掌握好升的表示方法并做好标注。
3.5 按层级检测1.让学生按照学过的内容自己画出升的图形并标注,让老师自评分;2.带着学生看齐标准答案,对比评判。
3.6 课后预习利用课桌上的习题册,让学生在家再次熟悉本节课的内容,并在课堂上检查。
4. 教学方式1.教师引导式教学;2.小组合作互动式教学;3.个人自主探究式教学。
5. 教学评估1.经验性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2.成果性评估: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和考试。
6. 教学反思1.本课核心在于升的基本概念和形状,特别是在形状层面,需要再多花些时间,引导学生能够精细分辨每一种不同的形状;2.必须将显而易见的升与难以识别的升的特征一起分辨和讨论,让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3.应该加强学生的习题总数、提高学生的习题分数,培养学生的习题概念和运算能力。
1.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升》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体积,通常用“升”作单位。 3.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升可以用
符号“L”表示。
课堂作业
估计下面容器的容量,在比1升大的容器下面画“√”。
√
√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 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 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 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升 少,通常 用升作单位。升可以 用字母“L”表示。
1升有多少呢?
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 下面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1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
1升=1立方分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升为单位的容器?
将量杯里的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 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先估计,再倒一倒。
下面的容器各可以盛水多少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 有什么收获?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2.认识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升的方法, 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 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 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容器。 你知道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