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政府、企业、学术界、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动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创新创业,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包括政府、产业、学术界、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五大主体,形成了协同创新、协同创业的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在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制定出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政府还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产业界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界在实现创新创业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经营经验,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实际的产业支持。

产业界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作为创新创业的智囊团,他们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成果,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业培训和服务,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金融机构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创业贷款和优惠政策,从而帮助创新创业者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金融机构还可以为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进一步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可以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双创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和支持。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独立学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

独立学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

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1期独立学院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朱超锋㊀矫庆泽㊀唐小勇㊀詹世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广东珠海519088)㊀㊀摘㊀要:对产学研以及 政产学研用 模式的由来及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对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总结和实践探索,得到的一些成果作为 政产学研用 的案例,以提供给其他地方作为借鉴.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构建;实践;协同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 64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G2272.2019.01.004∗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 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协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机制研究 (2014001J);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 新工科背景下 新能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08J X G G );珠海市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201610P );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 第八批培养对象(831779)作者简介:朱超锋(1983G),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㊁教学研究;矫庆泽(1960G),男,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科学;唐小勇(1981G),男,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工艺过程.通讯作者:詹世景收稿日期:2018G11G18㊀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分工与组合的形式多样化,在原来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上,构建了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政产学研已是被广泛应用的学生培养模式,但当前产学研模式有一些弊端:多注重企业与高校的联合,较忽视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应充分考虑政府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将产学研模式进化为 政产学研用 模式,将市场 无形的手 与政府 有形的手 相结合会更为有效.特别是在国内,政府对行业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更要充分考虑政府指导作用及企业的反馈作用.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㊁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过程中急需引入外部资源,对于资源整合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探索及实践动力.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代表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供其他高校参考.1㊀政产学研用 模式的由来1.1㊀产学研模式最早产学研模式起源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很多科技公司在硅谷创建起来,利用当地大校的高层次人才,及当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使公司运行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硅谷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高科技中心.北京中关村借鉴国际产学研模式,综合各方优势,也取得成功.其共同的特征:有丰富的高科技人力资源(北大㊁清华㊁北理工等高校聚集地),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背景,有国家的大力支持等.以前的产学研模式只强调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因素下,政府以及协会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政产学研用 作为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1.2㊀政产学研用模式政产学研用 是指:政府㊁企业㊁高校㊁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协调组织㊁管理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加强宣传,营造合作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法规等来推动产业进步. 政产学研用 合作要依据产业现状开展,同时应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不断变革创新.2㊀政产学研用关系分析围绕市场需求,以 政产学研用 模式集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互相配合,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促进,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2.1㊀以政 为基础政府应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营造合作氛围,消除体制壁垒,重点加强人才引进㊁培养的支持措施,将市场导向和政府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61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M O N T H L Y N O .1㊀20192.2㊀以产 为主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力量,才能明确产学研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得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落到实处,使社会受益.2.3㊀以学 为促进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前沿技术研究中具有天然优势.合作中,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资源和知识优势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2.4㊀以研 为核心研究所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具有成果转化的便利条件,能很好地把研究成果与生产相融合,处于核心地位.2.5㊀以 用 为导向 用 指的是市场和客户需求,是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以 用 为导向.3㊀政产学研用 的协同创新模式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合作各方采取的合作方式及类型不同的标识.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基地模式㊁实体模式㊁市场需求模式㊁科技园/创业园模式和虚拟模式.3.1㊀基地模式基地模式是合作各方本着优势互补㊁互惠互利㊁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合作平台.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简称材院)与乐通化工合作建设的基地为学生的实习㊁就业㊁产业研究等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企业的研发与本院的研究方向能很好地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企业研究水平,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得企业㊁学院㊁研究团队㊁学生等多方受益.3.2㊀实体模式实体模式是指高校㊁企业和研究所合作各方根据市场需求,按出资比例成立合作企业.根据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校主体型㊁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3.3㊀科技园/创业园模式科技园/创业园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牵头政府和企业一起建设,各方以产权为纽带,主要从事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等.3.4㊀市场需求模式市场需求模式是指合作各方基于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合作,主要有技术开发型㊁技术转让型㊁技术咨询型和技术服务型四种模式.3.5㊀虚拟模式虚拟模式是由合作各方围绕特定的任务或目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一个较为紧密的跨时空合作联盟,能以最低的成本㊁最快的反应速度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4㊀政产学研用 模式构建与运行实践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研究所等各方所承担的责任㊁拥有的优势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都是不同的,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也有较大差别,需构建一种模式来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以材院为主体实践政产学研用模式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平台作用.4.1㊀校企合作材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专业学院之一,设有材料㊁化工㊁应化(新能源)㊁环境㊁生物㊁安全㊁食品7个专业.珠海市拥有打印耗材㊁生物医药㊁石油化工等支柱行业,产业集中度高㊁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需要解决的共性及个性化的技术问题.材院抓住机遇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 北理工-乐通化工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北理工-方正科技P C B 事业部联合研发中心 北理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等12个研发中心㊁研究院(室),并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了珠海市化工与材料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有上百家企业.以校企联合和行业协会为纽带,建立了48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5个是省级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强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并获得省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部分行业解决了许多共性的技术问题,也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为 复合型㊁应用型 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4.2㊀政校合作政校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4月,珠海安监部门在材院 安全工程实训中心 的基础上给予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扩建市级 消防安全体验中心 .该中心不仅为企业提供消防㊁安全技术培训,而且向市民和中小学生开放参观,旨在增强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省㊁市相关领导也多次到访参观指导. 消防安全体验中心 现已成为材院 政校合作 的经典项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另外,材院还承担相关部门开展的食品检验工和化学检验工培训与考核工作.4.3㊀政校企合作2008年,校企合作成立的 北理工-乐通化工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得到了珠海市科工信贸局5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立 珠海市油墨涂料技术及中试公共实验室 ,开创了 政校企合作 新模式.2014年12月珠海71独立学院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1期市高新区在材院 环境监测中心 的基础上,给予25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立 珠海市京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并取得C MA 认证.该公司承担着珠海市高新区日常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测工作,也为社会提供检验检测㊁技术咨询等服务.珠海京工的成立,不仅提升了珠海市高新区环境监测水平,为政府节省了公共资源,也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 政校企合作 的典范.4.4㊀政产学研用 为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目的,构建了政产学研用的模式并进行了有效实践.2015年10月由学校牵头,由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㊁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㊁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成立 珠海市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并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珠海市政府300万元的资助.中心有效打通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实现了源头到用户的串联,解决了许多行业共性问题,对珠海市印制材料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赞誉.近两年,又先后成立了 珠海市生态农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和 珠海市清洁生产与环境污染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开创了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及育人工作新局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成效和服务功能,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诸多技术瓶颈问题,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根据学校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学院近年就业率维持在98.8%以上.5㊀结论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已有许多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实践者分享了宝贵的经验.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这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契合,合作应讲求实效,以优势互补㊁互惠互利㊁共同发展为原则,实现多方共赢,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㊀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9G91.[2]㊀王成军.中外三重螺旋计量比较研究[J ].科研管理,2006(6):19G27.[3]㊀赵娜.五位一体的 政产学研用 合作策略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97G98.[4]㊀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4):40G43.[5]㊀刘力.走向 三重螺旋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44G48.[6]㊀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 政产学研用 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6G58+62.[7]㊀张永安,张盟.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28G31.(责任编辑㊀吴㊀汉)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o f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M o d e l o f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l l e ge s Z HU C h a of e ng ㊀J I A O Q i n g z e ㊀T A N G X i a o y o n g ㊀Z HA NShij i n g(S c h o o l o fM a t e r i a l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Z h u h a i 51908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 o r i g i n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h em o d eo f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a c h i n g,r e s e a r c h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o l l e g e s ,t h em o d e l o f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G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w a s p r a c t i c e d i no u r s c h o o l f o rm a n yy e a r s .S o m e o f t h e r e s u l t s c a nb e u s e d a s c a s e s o f t h em o d e o f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l i c a t i o n i no t h e r p l a c e s .K e y wo r d s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Gt i o nm o d e l81。

产学研结合创新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

产学研结合创新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
创 新 理念 不 同的是 , 协 同创 新 强 调通 过 国家 意志 的 引
及两者之间的平衡 ; 知识 的获取 、 分享和扩散 ; 协 同创 新 过程 中知识 活动 过程 不 断循 环 ,通 过 互动 过 程 , 越 来越多 的知识从知识库 中被挖掘出来 ,转化为资本 ,
并且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和范 围效应 , 为社会创造巨 大 的经济 效益 和社 会效 益 。在科 技经 济全 球化 的环 境 下, 实现以开放 、 合作 、 共享 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 明是 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的重要途径。 充分调动企业 、 大学 、 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 主体 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跨学 科、 跨部门、 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 , 对
[ 3 】郑 伟. 河南省各 地 市产 业结构转 换综合评 价分析 Ⅱ 】 . 湖 北经 济 学院学报. 2 0 1 0 . 7 . 7 ( 7 ) . 【 4 ]公 晓晓, 薛东前 , 裴艳飞. 陕西各市产业 结构转换的综合研 究
Ⅱ ] . 江西农 业学报 . 2 0 0 8 . 2 0 ( 2 ) : 1 3 4 — 1 3 7 . 【 5 】李晓, 张建平. 产业结构 转换能 力的比较分析—— 以吉林省 为例 卟 东北 亚论 坛 . 2 0 0 8 . 9 . 5 ( 1 7 ) .
进展。 合作 的绩效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增值 的
效 率 和运行模 式 。 基于此 , 本 文 认 为所 谓政 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是指 政
( 政府 ) 、 产( 企业 ) 、 学( 高校 ) 、 研( 科 研机 构 ) 等 创新 主
导和机制安排 , 促进企业 、 大学 、 研究机构发挥各 自的 能力优势 、 整合互补性资源 , 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 , 加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赖程 度都 明显高于其它国家。
协同理论是 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 9 世纪7 0 年代创立的,
协 同创新作为 国家发展战略,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 的科技政策,
加强对科 技深入 持久 的投入 , 逐步形成政府、 产业界、 学术界
创新 理论是 由经济学家 熊彼得最早提出的, 上海复旦大学杨玉 和 各种 社会力量 相互合作 的协同创 新体系, 共 同推动科技 发 良院士综合这两种理论后认为,“ 协同创新是相同或相似单元 展 , 并在应对全 球经济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力促进美国 之间通 过合作, 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 放大效益, 形成高效 经济活力 的恢复, 创造了 “ 新 经济”神话 。
政产 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口 何红嫒 何 涛
【 摘要】 g 2 o l 1 年我国首次提 出 协同创新后, 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 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
与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 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以期 为我国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 展
提供 启 示。
【 关键词 】 创新型国家 政产学 研合作 协同创新体系 内 涵 发展
2 0 1 1 年4 月, 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 1 0 0 周年大会上 , 胡锦涛 有序 的创新机 制的行为过程” , 即创新资源 和要素有效汇聚,
同志首次提 出协同创新的概念 , 同年8 月, 在深 圳举行的全 国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 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 人才、 资本、 信
投入 的高度 热情 。 在克林顿 执政 期间, 美 国全社会对科 技投 好 的研发 环 境 、 雄 厚 的人 力 资 源 吸 引了大 量外 国公 司在 其 本土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基金项目:泰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008)摘要: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和影响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解析了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根据我国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盖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

政产学研用是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

因此,分析不愿协同、不想协同、不好协同和难以协同产生的根源,消除不利因素,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中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管理、产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是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即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为一体,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与最终用户对接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的一次深化,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创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的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方式,同时实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还需要用户创新的充分参与[1]。

二、政产1学研用关系分析政产学研用关系主要以政府为中心,由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校三方面包围中心的关系,由图1所示。

通过整合五个部分的资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以“政”为基础“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的管理。

以“政”为基础主要指的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指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通过培养人才,以实现
创新发展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
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培养这些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

还应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要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应加强与高校和
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
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企业还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进
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和
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供更多
的教育机会。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
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
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2、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培养更多 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强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学术和研究机构应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应积极推动政产 学研用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西安曲江为例,政府提供 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 件。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为文化创意 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产业集群效应
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以文化产业园 区为载体,汇聚了众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系统。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使得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交 流,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这种模式强调了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协同 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效应、学术 研究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及用户需求为导向等方面的解析,我们 可以看到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性和优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模式复制过程,还需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 新。此外,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建立有 效的机制和平台,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创意 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这种模式 强调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这种模 式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依靠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现。

本文结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阐述并界定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内涵,说明企业开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提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政产学研;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09-02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显得日益必要。

企业比其他创新主体能够集结更多的资源,不仅仅在政策支持上优先,在资源、市场的获取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方式推动了自身发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技术创新一再得到认同与支持。

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限制,技术创新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借助其他资源、组织进行协同创新,扬长避短。

若想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经这个优势,就需要不断丰富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不同的要素,与技术创新主体或组织共同、相互作用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由于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强大支持,可以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道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 研究述评创新是信息、知识时代应用广泛的概念,自从熊彼特提出广义的创新概念,包括多种创新形式,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等[1]。

发展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开展对创新的研究,特别是针技术创新研究,这对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alt rostow 提出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并确认“技术创新”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2]。

范·杜因划分了技术创新过程,即不面向社会需求的基础科学、面向社会需求的科学发现、发明、开发、创新和扩散,其中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即技术创新的成功应用[3]。

另外,弗里曼也认为技术创新只有实现首次应用,才体现了其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我国专家学者傅家骥从企业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认为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从而重新组织要素,建立高效能、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或建立新组织的综合过程[4]。

许庆瑞认为技术变革过程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技术创新是发明后技术的第一次成功商业应用[5]。

柳御林指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扩散[6]。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及过程均做出了阐述与解释,但技术创新的成功应用与技术创新组织分不开,从组织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1.2 协同创新 1965年,anosoff在研究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协同问题[7]。

协同主要是指组织内及组织间的协同。

协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协同理论、协同思想引入技术创新中,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认识。

彭纪生提出“技术协同创新”概念,解释了技术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协同创新特征,运用数学与经济学知识进行论证,但未深入探索企业微观层次技术创新要素的协同机制[8]。

吴林海提出技术协同创新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定义,宏观则指国家创新体系,微观则是指技术创新的各环节,资源与主体等的整合协同[9]。

陈劲研究了市场与技术协同创新管理,分析构建了可行的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10]。

针对协同创新的研究欲来越多,但是针对具体类型的企业结合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却较少。

协同创新作为有效提高企业绩效的技术创新形式,受到理论界、实业界的重视,特别受国家政策扶持、具备技术创新资源的企业,更需要注重协同创新,结合产学研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内涵界定2.1 政产学研内涵界定政产学研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四个方面。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与氛围,政府不仅需要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更需要给予人才、激励、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撑,加强宏观调控,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配置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秩序。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清楚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洞悉市场需求,是各类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以及受益者。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资金、人才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目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是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

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具有新的理论、思想,具备高技术人才,是掌握高新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模式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紧密结合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政产学研旨在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协调、互动等方式,整合资源与优势,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以政府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

2.2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界定协同创新特征包括:高效率,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信息共享,技术创新主体间通过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组成的技术创新平台实现知识、信息共享;持续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写作、互动,推动、实现持续性创新。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强调的不同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协作、创新以整合各要素,充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协同创新实现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作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受益者。

2.3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虽然具备大量的资源、要素,但依然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想要实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需要注重以下方面:①国家政策的支撑扶持。

国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势必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②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得技术创新受到重视,企业萌发技术创新意识,但需要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将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有效整合,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③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的独立创新远不如合作创新更为高效,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化配置,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够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弥补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缺陷,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加强信息、知识的交叉共享,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要素,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能与外部主体一同吸收知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协同创新是技术创新平台,整合了人才、资金、技术与信息各种资源、要素,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使得技术创新主体降低风险、减低成本、提高效率。

3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3.1 模型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供应商、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实现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核心,不仅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同时根据市场需要、技术进步等需求向其他创新主体发出信息,各创新主体在各种需求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共享信息,优化配置资源,从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协作,实现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

如图1所示。

3.2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3.2.1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在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中,企业不仅仅不需要政府部门在资金与科研支撑计划的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来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与氛围,尤其实在行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信贷融资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通过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结合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有效促进围绕企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促进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转。

3.2.2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知识支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集结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源泉,能够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输送人才,以技术人才为纽带,联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都拥有优秀的研究团队,以及专业的实验室及设备,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2.3 其他主体的服务支持。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协同服务支持。

如金融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提供信贷服务;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行业等方面的有效、实时信息;法律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分析。

这些中介机构的服务弥补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时融资困难、信息匮乏、管理散漫等不足,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企业欲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加强与供应链上的各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同时关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把握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同时明确自身需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共享人才、信息等资源,实现微观层面上的协同创新。

4 结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行业发展趋势、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明晰现行技术创新的发展瓶颈,联结内外部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的构建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思路,为企业日后的技术创新开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企业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自身需要为出发点,以自身为主导,结合政府政策,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互动,如此才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与实现。

参考文献:[1]schumpeter j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2]rostow 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3]郭宏.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5]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柳御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7]ansoff. corporate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1965.[8]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吴林海,彭纪生.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5):74-76.[10]王方瑞,陈劲.突破全面创新: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249-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