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突触
《基础医学各论3》资料: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神经活动级别 形成 反射形式 数量 适应性 预见性 完成反射所需脑结构
非条件反射 初级 先天遗传 较固定 有限 比较有限 无 皮层下中枢
条件反射 高级 后天习得 多样而易变 无限(可建可退) 高度完善 有 大脑皮层
㈠ 反射与反射弧 :
●非条件反射:机体固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
1. 突触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膜的整合作用 • 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integration)
EPSP + IPSP(总和)→ 膜电位去极化 (-70 mV → -52 mV) → 阈电位 → AP 2. 首先产生AP的部位 —— 轴突始段 始段膜上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大 3. 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 • 沿轴突传向末梢 —— 完成兴奋传导 • 逆向传至胞体 —— 有助于细胞状态刷新
哺乳动物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分类
分类 胆碱类 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气体类 脂类
主要成员 ACh DA, NE, E, 5-HT, His Glu, Asp, GABA, Gly SP & other tachykinins*, Opioid P.*, HRP*, VP, OXT, Brain-gut P.*, NP*, CGRP, NPY, etc. Adenosine, ATP NO, CO PGs*, Neuroactive steroids*
• 传递特点 与突触后成分非一一对应 距离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 是否有效决定于有无受体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 影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的因素 * 递质释放量与进入末梢内的Ca2+成正相关 [Ca2+]o↑或[Mg2+]o ↓ → 递质释放量↑ 到达末梢的AP频率和幅度↑→Ca2+内流↑→递质释放↑ * 突触前受体 (presynaptic receptor) 的调制作用 * 影响突触囊泡着位 (docking) 的有关蛋白
神经细胞之间怎样传递信息

神经细胞之间怎样传递信息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复杂的过程传递信息,这个过程涉及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状态、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突触的功能。
下面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过程:
1.神经冲动产生:当神经细胞被刺激时,其细胞膜内外的电
位差会发生变化,导致神经细胞兴奋(动作电位的产生)。
这些兴奋状态通常由外部刺激、感知信息或其他神经细胞
的信号触发。
2.神经冲动传播:产生的兴奋状态会通过神经细胞膜上的离
子通道传播。
兴奋状态将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长而细的
细胞延伸部分)传递,形成动作电位的传播。
3.突触传递: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它会触
发突触的活动。
突触是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点。
由于
细胞膜的特殊性质,动作电位无法直接在神经细胞之间传
递。
相反,它触发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4.神经递质释放: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后,会引起突触小
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些神经递质是化学物质,将在突
触间隙(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中释放出来。
神经递
质将通过扩散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传递兴奋或抑
制信号。
5.后续神经细胞响应: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细胞的受体结
合后,会导致其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
这可能会使下一个
神经细胞兴奋,传递信号,或者抑制下一个神经细胞,阻
止信号传递。
这一过程将继续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发生,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通过这种兴奋-抑制相互作用,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能够在神经系统中传递。
这个过程在大脑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我们能够感觉、思考、运动和作出各种决策。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在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的关键步骤之一。
人们对突触传递的研究使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突触传递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两种方式。
化学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最常见的传递方式。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分子的释放和再吸收来进行信息传递。
电突触传递则是指直接通过细胞间的连接通道传递电信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化学突触传递的过程。
在突触传递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间隙进行信息传递。
突触间隙是神经元细胞膜的边缘之间的一小段距离。
当一个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时,它会引起细胞内电势的变化,导致钙离子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
随着钙离子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钙离子与神经递质带来的囊泡融合在一起。
这种囊泡内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扩散,到达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
一旦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它会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
神经递质与受体之间的结合会导致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从而改变细胞内电势的状态。
这些电势变化会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一系列反应,从而传递信息。
具体来说,这些电势变化可能会引起新的神经冲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产生,从而把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与化学突触传递不同,电突触传递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在电突触传递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细胞间的通道直接传递电信号。
这些通道被称为电连接。
当一个神经冲动到达一个神经元的电突触时,它会通过这些电连接快速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电连接的存在使得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速,因为电信号能够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播,而不需要经过化学递质的释放和扩散过程。
但是,相对于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较低,不容易进行调节和改变。
总结起来,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突触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突触的名词解释解剖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点。
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也是学习、记忆和思维形成的基础。
了解突触的名词解释和解剖学结构,对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一、突触的定义和分类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连接区域。
它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类型,传递信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进行。
电突触则是通过电流在神经元间直接传递信息。
二、化学突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的结构主要由突触前端、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端三部分组成。
1. 突触前端:突触前端是信息传递的起点。
它位于突触前神经元树突的末端,内含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和突触膜(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当突触前神经元被激活时,突触小泡与突触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2. 突触间隙:突触前端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突触后端。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端和突触后端之间的微小间隙,通常只有20-50纳米。
突触间隙内的环境对突触传递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3. 突触后端:突触后端是信息传递的终点。
它位于突触后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表面,含有神经递质受体。
当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它们会与突触后端上的相应神经递质受体结合,进而触发后续信号传导。
三、突触传递的机制突触传递是指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它经历了几个主要步骤:释放、结合、传递和调节。
1. 释放:当突触前神经元接收到足够强度的信号时,突触小泡与突触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2. 结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端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形成突触效应。
3. 传递:突触效应触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将信息从突触后端传到接收神经元。
4. 调节:突触传递的强度和效率可以通过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进行调节。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强度和效率可以受到神经活动、学习和环境等因素的改变。
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突触传递

(二)电性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structure: gap junctions; connexons property:abdominal nerve cord
Furshpan的实验
螯虾的腹神经索 内侧巨纤维 外侧巨纤维——与每个腹神经节发出的
运动巨纤维(腹神经节发出的)形成巨突触,电突触为单向兴奋 性的电突触。突触延搁很小, 或无(0.1-0.2ms)
4. Loligo giant axon
IPSP电紧张性扩布至突触后膜周围细胞膜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N-M接头 (运动终板)的
结构:
接头(终板)前膜
接头(终板)间隙
接头(终板)后膜。
接头间隙
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
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
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处可能是电传递,也可能是化学传递 1930-1947,电镜技术的应用,证实了化学性突
触的结构,使神经元学说得到了普遍承认 1964,Eccles,神经元间依靠电传递 Dale,神经元间依靠化学物质传递;一个神经元
的所有末梢释放同一种化学物质 电性突触的发现
二.突触的类型
1.按接触部位: 轴—树性突触,轴—体性突触,轴—轴性突触 树—树性突触,树—体性突触,树—轴性突触 2.按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电性突触,非典型性化学性突触,
小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alet-potential,mEPP) Katz等将微电极刺入蛙骨骼肌终板区 进行细胞内记录。可
观察到一电位变化。随机出现的,约每秒一次的,形状与刺激 神经诱发EPP相似,但振幅仅约0.5mv 的去极化电位。称这种自 发的去极化变化为小终板电位(mEPP)。 个别束泡自发释放, 引起微小变化。
突触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突触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突触是一种连接神经元之间的微小结构,它起着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关键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突触承担着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功能,是信息交流的关键媒介。
本文将探讨突触的生理学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突触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性。
突触的生理学概念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也是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关键位置。
突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位于神经元的末梢,突触后膜位于相邻神经元的触突上。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微小间隙,通过这个间隙,信号可以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传递信号。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当神经元兴奋时,电信号会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到突触前膜,并导致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入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以感知神经递质的存在,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应。
与化学突触不同,电突触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来传递信息。
电突触是一种少见但重要的突触类型,它存在于某些神经系统中,特别是在脊椎动物中的肌肉和神经元间。
电突触通过突触间隙中的离子导体架起了电连接,这样电信号就可以在相邻的神经元之间直接传导。
突触的功能突触作为神经系统的连接器,在信息传递和处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元网络中,突触连接了大量的神经元,并且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
当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扩散到突触间隙,并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来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这种传递的信号可以通过突触的可塑性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学习、记忆和适应能力。
突触的可塑性是突触的重要特性,它指的是突触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突触可塑性主要包括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
当神经元重复活动时,突触的连接强度会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长期增强。
相反,如果某种刺激过度持久或过于强烈,突触的连接强度可能会减弱,这称为长期抑制。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ppt)

外部过程: 其它神经元的突触输入
改变启闭钙通道
改变钙通道门控
4种调制靶点
改变K+或Na+内流
作用于Ca2+内流的下游机制
(7)慢传递与快传递
快信息传导 :直接产生突触后电位,<1 mS
是突触传递的基本形式
慢信息传导 : 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以秒计
是一种调制机制
二、突触整合(synaptic integration)
特征:大量突触囊泡
(3)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约 20 nm
含电子致密物质
(4)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含多种特异的蛋白质,主要是受体蛋白、通道 蛋白,还有一些能分解神经递质使之失活的酶类。
特征:颗粒和细丝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触传递
synaptic transmission ①突触前神经元: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间隙:化学物质-→突触后神经元 ③突触后神经元:化学信号-→电信号
突触蛋白、突触小泡蛋白、突触结合 蛋白、囊泡整合蛋白家族等
②突触前膜蛋白质
突触融合蛋白、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 生长相关蛋白-43等
③胞液中的蛋白质
N 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可溶性NSF 附着蛋白
Synapsin GAP-43 (green)
(6)神经递质突触前释放的调制 内在过程: 由静息膜电位或动作电位发 放的变化所引起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 脑皮层维持兴奋和抑制动态平衡的新机制,并画出了一幅大脑皮 层“太极图”,这项研究有助于分析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 统疾病。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 (PLoS Biology)杂志上。
神经元突触发育及信号传递

神经元突触发育及信号传递神经元是大脑中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突触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这是我们感知、思考、运动等活动的基础。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它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子突触两种类型。
这篇文章将介绍神经元突触的发育、结构和信号传递的相关过程。
神经元突触的发育神经元突触的发育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大部分突触的形成是在胚胎期或新生儿期完成的。
突触的发育涉及到一系列结构、生化和细胞信号事件。
最早的突触形成于胚胎期,当神经元经历增殖和迁移后,它们开始向正确的神经元投射轴突,并向目标神经元分化出树突。
在这个阶段,突触前体细胞向特定的突触部位运输突触前体蛋白,这些蛋白负责新突触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元突触的分子结构神经元突触由两个密切的细胞膜相接,一个为突触前结构,另一个为突触后结构。
在突触前结构中,突触前密度(PSD)是突触的关键分子结构。
PSD 主要由多种蛋白质组成,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烷酸酸受体(AMPA)、钙调蛋白(CaMKII)、密切的盐酸切割肌动蛋白(CSP),这些蛋白质直接参与突触传递的信号。
在突触后结构中,钼蓝蛋白、磷酸酉囊泡乙酰胆碱酯酶(VAChT),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主要降解酶之一。
突触后密度中的神经元膜上的蛋白350(NEUROD1)和突触带蛋白43(SYP43)也参与了突触传递的信号。
神经元突触的信号传递当突触前结构上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小隙中,它们被突触后的受体捕获。
这些受体是通过特定的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通过接收和反应于突触前结构释放的神经递质,突触后结构能够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它们可以通过行动电位或内部信号级联引起神经元的反应。
突触传递的信号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由化学物质释放引起的生化反应链。
此外,突触的传递也可以通过突触后电位引起。
信号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由突触前结构释放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脑有10 神经元, 个神经元大约有 个神经元大约有1000个突触。 个突触。 人脑有 11神经元,1个神经元大约有 个突触 视网膜中央凹: 视网膜中央凹 1:1 synapse; 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 250 Inhibitory on cell body; 10000 Excitatory on axondendritic synapses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000 synapse 小脑的Purkinje cell: 10 billion synapse. 小脑的
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中的抑制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囊泡中递质释放 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通透性↑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CL-通透性↑ 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I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使轴丘难以达到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状态
五.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一 化学性突触( ) 1.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chemical 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 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
synapse) ) 2. 神经 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
(二)电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电性突触(
2. 神经- 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 - 肌肉接头 ( , N-M接头) 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接头 1)N-M接头 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的 结构: 结构: 接头间隙
接头(终板) 接头(终板)前膜 接头(终板) 接头(终板)间隙 接头(终板)后膜。 接头(终板)后膜。
三.突触的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化学性突触( ) 1. 中枢内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2.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电性突触( (二)电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1. 中枢内的化学突触 (Chemical synapse): 占 左右。 体内突触的 99%左右。 左右 1)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成分 (Presynaptic element) 轴突末梢。富含MT 轴突末梢。富含 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 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 小泡(Synaptic vesicle)。 小泡 。 突触小泡内含突触递 突触小泡内含突触递 质(Neurotransmitter)。 。 突触小泡外覆的突触 突触小泡外覆的突触 素(Synap结构: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突触的功能: 突触的功能: 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化学性突触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电 化学性突触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电 性突触通过带电离子移动。 性突触通过带电离子移动。
(二)电性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
概念:在缝隙连接处由离子通道及连接蛋白形 概念 在缝隙连接处由离子通道及连接蛋白形 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从而形 成.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 从而形 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 成突触间的电偶联,使经缝隙连接传递的动作 成突触间的电偶联 使经缝隙连接传递的动作 电位可在细胞间快速传播而不至于失真。 电位可在细胞间快速传播而不至于失真。 简言之:在缝隙连接处由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 简言之 在缝隙连接处由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 胞间流动,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 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称 胞间流动 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 称电性突 触。
突触( 一.突触 synapse)的概念 突触 的概念 狭义: 狭义:是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和另一神经
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的突触间隙组 突触前膜, 成。 广义:在神经元与效应器, 广义:在神经元与效应器,感受器细胞与神 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接点, 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接点,在结构和功能上与 突触类似。 突触类似。
二.突触的类型
1.按接触部位 轴—树性突触,轴—体性突触,轴—轴性突触 树—树性突触,树—体性突触,树—轴性突触。 2. 2.按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电性突触。 3.按信息传递方向 交互型,串联型,并联型,复合型(小球型)。
二.突触的类型
4.按突触间隙的宽窄和突触囊泡的大小
Gray I,间隙>30nm,囊泡直径30-60µm,兴奋性突触 Gray II,间隙<20nm,囊泡直径10-30µm,抑制性突触 5.按传递信息的性质 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
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 受体结合,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与终板膜上的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尤其是Na 通透性↑ 终板膜对Na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1.中枢内典型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突触前部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突触前部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突触后部是指与突触前膜对应的突触后神经 元的局部效应区,通常称为突触后膜, 元的局部效应区,通常称为突触后膜,突触 后膜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后膜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2)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是细胞间隙 ,含钙离子和递质酶。 突触间隙 含钙离子和递质酶。 突触传递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 突触传递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或被 递质酶水解。 递质酶水解。
3)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 为 树突末梢或胞体 突触后成分 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 受体(Receptors, 化学门控 膜。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 转变为电信号 离子通道) 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离子通道 , 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单向传递:由突触前传向突触后 存在突触延搁: 存在突触延搁:AP由突触前末梢到突触后神经元产 生AP AP的时间较长.在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约0.5~ AP 0.9ms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去极化才开始。这段 时间称为突触延搁. 受影响因素多: 受影响因素多:凡影响递质的合成\运输\释放\ 灭活,受体的敏感性\受体的数量等因素均可影响 突触的传递.
principle)
(四)递质共存和共释放
递质共存: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另外一种或一种 递质共存 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另外一种或一种 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共同被包在同一个突 触小泡内,或分别包在不同的小泡中, 触小泡内,或分别包在不同的小泡中,但共 存与同一个突触小体内的现象。 存与同一个突触小体内的现象。 共释放:当神经元受到有效刺激时, 共释放:当神经元受到有效刺激时,神经递 质和调质同时被释放的现象。 质和调质同时被释放的现象。
四.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一)神经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概念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 (三)内源活性物质的种类 (四)递质共存和共释放
(一)神经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概念 1. 神经递质的概念 由神经元合成\储存, 由神经元合成\储存,在神经元受到有效刺 激时可以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激时可以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刻直接引 起突触后膜短时效应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起突触后膜短时效应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内源性活性物质( 2.内源性活性物质(调质)的概念 内源性活性物质 调质) 由神经元\其他细胞合成并储存, 由神经元\其他细胞合成并储存,在神经元受 到有效刺激时可以释放, 到有效刺激时可以释放,间接引起突触后长时 效应的大分子化学物质。 效应的大分子化学物质。
(三)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种类
1.神经肽类 如阿片肽,速激肽等 神经肽类 如阿片肽, 2.神经激素类 如催产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神经激素类 如催产素, 释放激素 3.细胞因子类 细胞因子类 子等. 子等. 如神经生长因子, 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
递质共存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Dale’s
第三章 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 (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突触的概念 突触的概念 二.突触的类型 突触的类型 三.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结构 四.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五.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六.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可塑性 七.神经回路与神经网络 神经回路与神经网络
(一)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
化学性突触的兴奋性信号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囊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尤其是Na 通透性↑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 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E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