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

合集下载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张炜在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小说家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个小镇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人性诱惑。

小说以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小镇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对于现实的揭示与反思上。

《芙蓉镇》以小镇被城市化的过程为背景,展现了小镇上居民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物质文明的侵蚀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作者通过对小镇居民个体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破裂、人性的扭曲与欲望的膨胀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悲剧性的后果,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因为城市化进程失去土地而辗转于城市的老人,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这种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揭示与反思,给人一种悲情的感受。

小说的喜剧色彩则体现在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

尽管小说中揭示了一系列困境与问题,但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展现了善良与理想主义的一面。

小说中塑造了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困境面前保持乐观与豁达的态度,释放着喜剧色彩。

主人公阿桂是一个人格完整、品性高尚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解决了许多问题,对于困境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小说中一些平凡的居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善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给人一种欣慰与喜悦的感受。

《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揭示社会问题与人性积极性的结合,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小镇居民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人性中的矛盾与欲望。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以悲与喜的交织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小说还通过对于善良与理想主义的弘扬,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悲喜剧的叙述风格使得《芙蓉镇》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反思与积极力量的现实主义作品。

欲望与政治化之间:再观电影《芙蓉镇》

欲望与政治化之间:再观电影《芙蓉镇》

欲望与政治化之间:再观电影《芙蓉镇》作者:王进进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摘要在电影《芙蓉镇》中,李国香、王秋赦和胡玉音、秦书田构成了一个犬牙交错的矩形方阵:有斗争性的权力同日常的吃喝、性的生活样态的苟合;有以“革命”名义进行的人格欺辱的打压。

这些融汇为芙蓉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群体性生存状况的悲歌,从中可以窥见人性中触目不忍却难以避免的复杂因子。

关键词女性李国香欲望运动《芙蓉镇》作为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一,自1986年问世以来,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界抑或电影评论领域,均获好评。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芙蓉锁》,除却体感其“反思”的厚重之外,即影片展现建国后60年代、70年代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在这一大气候之下的芙蓉镇(民族国家的缩影)人的生存体验。

明显的印象是,影片在塑造美蓉姐胡玉音、秦书田等人的形象之余。

把作为芙蓉镇政治理念代言的李国香、王秋赦放在了一个对立的位置:时时处处在说,之所以芙蓉镇遭遇政治灾难,在于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的存在。

同时发见影片存出些许旁曳的枝桠,它们林林总总编织出荚蓉镇的欲望化的语言之阵:李国香与胡玉音的纠葛,并以此衍生出王秋赦与秦书田的错位对应:乃至谷燕山、黎满庚甚至黎桂桂的生存漂移。

不管是政治运动的弄潮儿。

还是罹难者,在谢晋的艺术手笔里,都觅得了相应的活动空间:除却斗争对立,互文的暧昧性充斥其间。

或许正因为这些,反思“芙蓉镇”,反思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不因为文学意义上的“反思文学”运动的停止而终结。

圩场遭遇:女性的李经理嫉妒漂亮的芙蓉姐《芙蓉镇》开端就很“芙蓉镇”地展现了那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食乃性也,是人都要吃饭,对于芙蓉镇的人们来说。

都要吃芙蓉姐的米豆腐。

芙蓉姐夫妇一个憨厚老实,一个热情好客,到他们家吃米豆腐的人一方面在享受美味,另一方面则在歆享芙蓉姐的生命活气,连右派分子秦书田都不例外。

没成想。

这一火辣自然的生活在外来人李国香那里成了眼中钉肉中刺,“那些男人们,都象馋猫围着鱼腥似的。

简评《芙蓉镇》

简评《芙蓉镇》
当然,该影片也有温情的一面。最让我感动的是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书田之间的爱恨情仇。影片讲述了他们在被打倒后一起扫大街过程中的相互照顾与呵护。期间有一幕讲的是胡玉音生病发了高烧,秦书田像往常一样去扣她家的门,结果发现她生病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秦书田没有死命拉胡玉音起来,完成她应该扫的马路,而是让他好好休息,自己一个人承担起了打扫整条街的担子,而且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也没有向上级汇报。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偷偷躲进胡玉音的房间里,照顾她,为她煎药,而且眉间流露出了他对她的担心。后来,胡玉音病好了,他们的关系也变的微妙了。有一个片段讲了胡玉音烧好米豆腐等秦书田回来的事。她在开门前不停地理着自己的头发,可见她对秦书田的在意与爱意,让人忘却了当时时代的冷酷无情,似乎看到了少男少女间的青涩与美好情怀。胡玉音看着秦书田吃米豆腐,不停给他加小菜,他们眼神里传达出的感情在当时残酷无情的时代里,特别引人注意,也让观众的心情得到一丝丝的升温。另外不得不提影片对老头谷燕山这一形象的塑造。一开始是被卷入胡玉音的案件,他顽强到底,就是不招自己卖给胡玉音几千石大米,他的这一形象与黎满庚的贪生怕死形成对比,凸显是是人间正气。再后来是大家都在批评讽刺胡玉音与秦书田这对鬼夫妻时,他冒着被组织将其划入与胡玉音一道的反叛分子的危险,去做了他们的婚礼见证人。他的义气,他对人间温情的坚持,让观众为他竖起大拇指。我想这也是影片导演的用意吧!在“黑夜”里给我们看到的“光明”,让人彻彻底底地痛恨冷酷,羡慕温情,更加让人情的温暖得到突显,达到了他呼吁温暖人情回归的用意。
题目
芙蓉镇上的风雨柔情
——简评电影《芙蓉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电影《芙蓉镇》的情节入手,讲述了胡玉音买米豆腐建新房;李国香突然遭批斗黎满庚为了自己出卖胡玉音;王秋赦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讨好李国香;王秋赦贪婪地摸胡玉音像木偶的乳房;芙蓉镇上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秋赦;一个“右派分子”因为生病让自己的孙子代自己集合,接受点名与训导;桂桂被杀死;胡玉音与秦书田被打倒后一起扫大街过程中的相互照顾与呵护;胡玉音烧好米豆腐等秦书田回来等具体情节,分析其导演对电影情节的安排、对人物的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当时环境气氛的渲染,从从影片主题的几个方面,(1、影片揭示了在那段历史中,革命运动的荒谬性;2、影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贪婪与自私;3、影片揭示了当时社会人道的缺失;4、影片突出表现了冷酷中有温情的一面。)表达了对电影极具杀伤力的手法的赞叹以及作者在观看后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对中人性的感悟。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剧情发展脉络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小说以一个小镇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和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扭曲。

在叙事中,莫言巧妙地将悲剧和喜剧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小说中的悲喜剧元素相互交织。

小说以一个小镇为背景,描述了镇上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这些事件常常使人感到悲伤和绝望,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可笑和讽刺的成分。

在小说中,杀妻的李士秋最终变成镇上的英雄,被人尊敬和景仰;骗子们因为他们奇特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行为而成为了小镇的偶像。

这种悲喜剧的交织,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元,给读者带来了戏剧性的体验。

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是以悲喜剧的方式进行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极其丰满和立体,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有的小人物经历了悲惨的遭遇,却始终坚持乐观和善良;有的人物表现出人性的丑恶和残酷,却也有着自己的光辉瞬间。

莫言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喜怒哀乐。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读者在欢笑和泪水中体验到了人性的无常和深刻。

小说中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揭露也体现了悲喜剧的叙述风格。

通过对一个小镇上种种荒诞事件的揭示,莫言展现了社会的扭曲和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说中对官商勾结、权力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揭示,以及对于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欲望的渴望的讽刺和嘲笑,都是以一种悲喜剧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嘲讽和揭示,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也深感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悲喜剧的体现。

莫言运用多种手法和技巧,如夸张、反转、隐喻等,让叙事更具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尤其是小说中大量的对白和幽默语言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了喜剧元素。

莫言也善于用冷静的笔调和平淡的叙述方式来描写悲剧性的事件,使得悲喜剧在小说中得到了平衡和统一。

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给小说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悲喜之间思考人性和社会。

浅析《芙蓉镇》

浅析《芙蓉镇》

浅析《芙蓉镇》《芙蓉镇》是由谢晋导演的,这是一个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芙蓉镇上的美丽的女摊贩胡玉音和右派分子秦书田“秦癫子”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的荒唐运动中的悲惨遭遇,芙蓉镇里的人,所经历的事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部影片对于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的历史进行了严肃客观的回顾和深刻的批评。

影片中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唯一不变的都是那颗被社会一直摧残着的心,说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更是那个时代中的人性。

秦书田是一位有思想有内涵的人,他的思想凌驾于万物之上,虽然他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却有着那个时代人们没有的乐观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悲剧式的乐观精神”,他和胡玉音已经是右派分子,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打扫街道,胡玉音是满声的抱怨,而秦书田却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边扫地边跳起舞,还教会了胡玉音这种跳舞的方法,其实教会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心态。

在秦书田要被抓起来的时候,他告诉胡玉音一句话“要像牲口一样好好的活着”这是多么卑微的自我作践的一种方式,但是在那个年代里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书田的乐观精神不是源于认知的肤浅,而是一种看透人性的一种豁达,他会大方的接受不雅的反派分子的称号,甚至为了和胡玉音在一起,说自己是畜生,他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上演癫狂勇敢而不失浪漫的做法。

胡玉音是影片的主线索,主要讲述的是她在那个时代的人生经历,也是她的美丽大方和受欢迎才引起李国香的嫉妒,从而引发后来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胡玉音是那个时代里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但是在那个压抑的充满冷暴力的社会里,她的反抗是无力的。

胡玉音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对爱情充满着渴望,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美丽也是一场浩劫,引起了李国香的嫉妒,开始组织领导破坏了她的初恋,接着工作组又把她变成了寡妇,就像失去水的莲花,被人丢弃在石板街上,最后差点死去,还好有那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秦书田陪伴着她,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在自己怀孕的时候,秦书田也被抓了起来,自己只好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只为等待有一天能重见光明,她那反抗的精神也已经被磨光了,可见这个时代的摧残力度是有多大。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摘要:小说《芙蓉镇》是当代著名作家古华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起热议,在文坛享有广泛赞誉。

从悲剧缘由、喜剧色彩和辩证的悲喜剧叙述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对小说叙述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以1963年农村经济复苏、1964年“四清”运动、1969年文化大革命、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个时期为节点,讲述了胡玉音、李国香、秦书田、谷燕山等人物在政治运动中的悲喜遭遇,揭露了“左”倾思想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发展的深刻反思。

一、悲剧缘由1.天灾人祸的摧残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将直接导致人们的生存悲剧。

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由于自然灾害,芙蓉镇作物连年欠收,圩场由三天一圩变成星期圩,后来变为了十天圩,甚至半月圩。

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三餐清汤寡水,许多人因此患上了水肿。

到了“文革”时期,天灾人祸更是双双而至。

红卫兵声称要让“黑鬼们”劳动改造,“反动分子”们被逼迫在烈日下高强度劳作,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红卫兵的鞭打,他们要忍受屈辱和饥饿的折磨,就连骄傲的李国香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默默隐忍。

2.封建毒瘤和政治运动蒙蔽人心小说的女主人公胡玉音,人称“米豆腐西施”,她勤劳善良、乐观大方,是美好的代名词,可是命运给她的生活罩上悲剧的色彩。

当青梅竹马的恋人黎满庚为了前程想要抛弃她时,胡玉音没有怨恨,只将不幸归于自己命不好。

后来她嫁给了老实巴交的黎桂桂,夫妻两相濡以沫,也算是生活美满,但玉音总为无后自责,哭得枕头帕子都湿了。

就连李国香这个强势人物也清楚地知道:“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失落,只有依附男子,按男权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标准来塑造,并通过取悦于男性来改善自己的境遇。

”这一语道出封建思想残害人心,男权主义的压迫给女性带来的巨大痛苦。

政治运动浩浩荡荡,恐怖的气氛裹挟着芙蓉镇,使小镇没有一丝生气,没有人能从中全身而退。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读《芙蓉镇》有感_读后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读《芙蓉镇》有感_读后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读《芙蓉镇》有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读《芙蓉镇》有感《芙蓉镇》作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历来文人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到位的评价。

如李松林先生的《古华创作论》中,就着要点分析了《芙蓉镇》的人物、语言以及艺术结构等,“寓政治风云于民情风俗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变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的特色。

初读《芙蓉镇》,恰被邱老师提问有何感慨,一时半会不知如何作答,如今,我想我能说出个一言半语了,不过这个一言半语也有些炒冷饭的做派,也有着抓着那些陈旧的话题不放的意味。

人性和人心都很难去评价,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在发生道德舆论事件时,很多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点他人,也包括我自己。

但谁是好人坏人还真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书中的王秋赦,他一直想着回到土地改革,坐等分钱,分住宅,因此在李国香一行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拉拢他时,他毫不犹豫“跟随党的路子走”,这时候能判定王秋赦是个坏人吗?不能!毕竟他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懒惰,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到了事情的后半部分他联合李国香为了一己私利残害胡玉音、秦书田等正义人士的时候,就真的是坏人坏事都做尽了。

在细读王秋赦一角的时候,我对作者在语言上面下的功夫很是佩服,秋赦——秋蛇,秋天的蛇是慵懒的,慢条斯理,但攻击性以及致命性也是不容小觑,从角色的定名上就暗含着人物的品性。

首先,我重申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乃至道德品质的影响。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母胎早教。

各式各样的早教公司早早地登上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依然会有小孩子做出残忍的事情。

有人说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进行早教,也有人觉得这是天性使然。

后者就又展开了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激烈讨论。

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或者说是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小到家风家教,大到整个朋友圈以及他所触碰到的小社会。

1966年前的芙蓉镇是淳朴的,是充满爱的,可是66年以后,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改变了,芙蓉镇也就变了,变得冷漠,人心中的那点善良,就像大石头下压着的草,没有死掉,但是也不能露出头,渐渐地,麻木了。

浅析小说《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小说《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小说《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芙蓉镇》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奇。

小说作者古华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透过人物性格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本文主要分析小说《芙蓉镇》中胡玉音和李国香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芙蓉镇》;时代;女性形象一、《芙蓉镇》简介《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整篇小说以女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的悲惨遭遇作为全文的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被扭曲压抑的灵魂,通过这些在男权意识和权利的压迫下痛苦呻吟的女性灵魂揭示了人性走向现代化所经历的惨痛命运。

这些女性在融入男权的道路上要么扭曲压抑了自我要么迷失了自我,那些为了融入男权体系而压迫同为受压迫者的女性同胞,她们的反抗道路也是极不明智的,没有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自我解放道路。

《芙蓉镇》中的生活以小见大,从侧面引射出了中国当时在“左倾”错误领导下的现状,揭示了平凡的人在腐朽社会中的不懈斗争。

《芙蓉镇》是一部发生在中国混乱年代的小说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几个人物便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活圈,深刻反映出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与浮躁,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痛苦。

小说开头便交代了女女主人公胡玉音的身份、职业,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持家有道的普通农村妇女,胡玉音与丈夫摆摊卖米豆腐,生意红火且受人喜爱,在那个动乱年代被扣上了新富农的帽子,丈夫被逼自尽,自此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受到排挤压抑,李国香妒忌胡玉音深受男人们的喜爱,处处找她的茬,但是“芙蓉姐子”胡玉音在生活道路上一直都受到两个男人的保护,小说最后也是以“大团圆”的结局结束。

二、《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一)俏丽善良的“芙蓉姐子——胡玉音”胡玉音不仅外貌美,而且心灵美,浑身充满了女性的魅力:黑眉大眼,面如满月,体态动情,胸脯丰满,这是她的美丽之处;就是咒骂调笑她的顾客眼睛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这是她的妩媚之处;待客热情,不管是生客熟客,无论穿着优劣,都是笑脸迎送,这是她的率直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昧时代人性扭曲的女性悲剧
--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在电影《芙蓉镇》中,人物李国香性格的扭曲和政治命运的浮沉都是导致故事主角胡玉音、秦书田等人物,命运转折、悲欢离合的直接原因。

李国香是整个故事的引线,贯穿《芙蓉镇》的始终。

在当时60年代的中国,“极左路线”猖狂,“文革”十年的愚昧时代,造就了许多荒唐愚昧人格扭曲的人,导致了普通百姓(胡玉音、秦书田)无奈悲苦的命运。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李国香是“政治运动”“政治权力”的“代言人”,也是荒唐狂热“政治运动”下的牺牲品,一个脱离正常人生轨道的悲剧女性。

究其原因有二: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二、女性欲望压抑过久心理扭曲的变态宣泄。

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
《芙蓉镇》通过对湘南小镇青石街上一系列小人物命运浮沉的描写,表现了中国社会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的极端,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左派”、“右派”、“阶级成分”的划分,“阶级斗争”的倡导······李国香作为国营食堂的经理,看到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生意红火,男性顾客对胡的爱慕和欣赏,嫉妒愤恨其美貌、善良、幸福的家庭,便怒气冲冲地利用手中的职权(越权)要查营业证,最后抵不过乡亲和谷燕山的回护,灰溜溜离开。

又因为粮站主任谷燕山不愿与其相好,李国香怀恨在心,利用胡玉音盖新楼、谷燕山供粮之事,擅自滥用手中权力对胡查账、令谷写交代,等包括后面“四清”
运动的进行,划分胡为“新富农婆”阶级、秦为“右派”,都是李国香利用政治权力进行个人私愤宣泄的体现。

李之所以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假公济私”,都是由于“文革”这个疯狂的年代,“极左”思想对普通百姓的毒害--蒙昧、盲从的心理,极易受到“不良革命分子”的煽动、蛊惑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如“四清运动”中,批斗秦书田,李国香那番煽动、“道貌岸然”的干部发言。

而台下乡民的漠然、敢怒不敢言······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压制和压迫的结果。

除此之外,“文革”前后时期,对“偶像崇拜”的迷信,“权力权威”的盲从蔚然成风,李国香是其中的一员。

李国香是一个有欲望、有野心的女人。

“政治革命”中,李国香无道德底线地玩弄运用政治权力,从中获得自私狭隘的“革命快感”,是人性灵魂扭曲的典型。

当然,作为戏弄“革命分子”(秦书田)的“革命者”在“文革”期间,变成“被革命者”--批斗、淋雨、挂破鞋,这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除去李国香作为“革命者”的悲剧性,我们更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去看待其作为一个欲望压抑、心理扭曲的女性的不幸。

二、女性欲望压抑过久心理扭曲地变态宣泄
李国香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有其正常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影片中,李却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单身女人状态。

无论是谷燕山还是黎满庚,都拒绝了她。

于是,李国香就变得尖酸、刻薄、嫉妒、变态。

虽然握着权力,顶着“经理”、“主任”的光荣头衔,可也是“心酸的光荣”。

因此,李国香开展的“政治运
动”中,融入了她太多的私人愤懑,成为报复、泄愤的工具、途径。

一如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所说的“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
生活的人,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这些人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对别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嫉妒。

”当谷燕山要脱裤子证明清白时,这对喜欢谷的李国香(任何一个女性)来说都是莫大的侮辱。

另外,面对曾经批斗自己的“背叛者”王秋赦,李屈服于内心的性和欲望,以权力诱惑王秋赦,与其苟合。

没有感情权色交易的结合,对女性来说是巨大的悲哀。

较为男性,女性的心理更为敏感、脆弱,抗压承受力更弱,身心需求无法满足,情感屡遭伤害,是十分容易走向极端,从而表现在行为上。

最后,“文革”结束,十年之后,李国香人到中年,带着一身“卑鄙的光荣”“平步青云”,才要结婚。

可见,“文革”对人性欲望的压制是残酷的,秦书田和胡玉音结婚,遭到批斗、判刑,也是体现。

“只讲政治”“只搞运动”,忽视对人性的关怀、道德的约束,都是李国香心理扭曲的根源。

因此,有幸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拥有个性解放、追求幸福自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价值,感到由衷地高兴。

愿我们以史为鉴,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