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1994年以来数据的实证分析

《 西部金  ̄) 2 0 1 3 年第 4 期
信贷规模直接调控向货币政策 间接调控转变 ,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 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一时期从 1 3 %降
至8 %。贷款基准利 率保持稳定 ( 在 1 9 9 5 年 3季度 至 1 9 9 6年 2 季 度调高 至 1 3 . 5 %,其他时 间保 持在 1 0 . 9 8 %) 。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 目标来看 , 货币供应量( M 2 ) 在此期 间年均增长 2 9 . 6 3 %, 各项贷款年均增长
行 了一系列的调整 , 并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本文的研究重点 旨在分析后金融 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较之前是否有显著改善 , 从而探索现阶段更为有效 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一
、
文献综 述 与研 究框 架
国内学者对于我 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 , 并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
《 西部金融) ) 2 o 1 3年 第 4期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
— —
1 9 9 4年 以来 数据 的实证 分析
张 宏 亮
(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 陕西西安 7 1 0 0 7 5 )
摘 要 : 本 文 分 别 从 长 期 均 衡 视 角和 短 期 动 态 变化 两 个 方 面 研 究我 国 货 币政 策 的 传 导 机 制 . 并 对 不 同 时期 货 币政
控 历程 划分 为三 个 阶段 :
阶段一( 1 9 9 4 年一 1 9 9 8 年) : 规模控制与货币政策工具 间接调控并存 阶段 。这一时期 的调控手段逐步由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2
作者简 介 : 张宏 亮( 1 9 8 0 一 ) , 男, 统计师 , 硕士 , 现供职于中国人 民银行西安分行 。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制手段之一,它是指用货币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价格进行调节,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是考验一个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部分。
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利率、银行流动性等方面,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总量、投资、生产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水平是对货币市场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同时,货币政策还会对市场利率、抵押物信贷权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经济行为,这些都是货币政策的间接效应。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传导机制的局限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预期的影响、各种市场机制等。
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导链条的中断,即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完全传导到受影响的实体经济中;二是传导速度的缓慢,即货币政策调整后,其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实体经济中得到反映。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的感知和反馈机制,加快市场化决策过程的实现;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各项政策之间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合力,以构建更加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三,强化货币政策框架的效益调节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的预期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市场利率以影响实体经济;二是流动性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流动性以影响实体经济;三是预期调整机制,即货币政策预期的调整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当前的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基本建立,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却有时不尽如人意。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等手段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贸易流量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政策。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就业增加、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货币供给与消费水平、外汇储备等角度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一、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政府调控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政策工具,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可以分为主导型和配合型。
主导型政策是指主要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信贷投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配合型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汇率和进出口政策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市场稳定。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精细化调控,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并注重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尤其是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此外,货币政策也更加注重去杠杆化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因素和突发情况。
二、货币供给与消费水平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内外货币单位总量,它会对消费水平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给扩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不足则可能导致经济萎缩。
在中国,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对消费水平也会有影响。
在中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货币供给量扩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
因此,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货币供应量和消费水平,以达到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目标。
三、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外币资产,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境外投资和贸易往来对国际汇率、利率、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经济政策工具。
该政策手段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稳定和增长。
然而,随着货币政策使用的不断增多,以及对其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它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显著影响经济运行的能力。
有效的货币政策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就业和提高经济增长。
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监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通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实现货币供应量增加和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消费和贷款活动。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有效的,因为经济增长并稳定。
然而,在经济运行到高波动性时,货币政策往往失灵。
如果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央行必须收紧货币政策,以平衡经济波动和通胀。
尽管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实现稳定和增长的重要工具,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受到时间滞后、波动性增强、信贷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变动的复杂性影响。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失灵不仅是由它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其他因素,例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都对货币政策造成了影响和挑战。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和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高于货币政策。
此外,技术进步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例如,数字货币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
此外,全球化趋势也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和自由化,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受到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被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所抵消。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全球经济因素。
总之,货币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旨在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然而,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
(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
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
(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
(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
(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
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
(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
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主流是一致的,都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调控、拉动经济增长是有效的,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赵金霞、张建友(2010)在《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总体上还是有效果的,只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崔建军(2007)认为,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一直伴随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轮换压力,货币政策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亦步亦趋。
此外,他还通过分层次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的结论,尽管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斌(2001)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经济变量(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影响是暂时性影响,在长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
而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贷款等名义变量的影响却是永久性影响,长期将使这些名义变量达到新的水平。
此外,虽然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对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产生影响,但作用的时间也不超过40个月(不到3 年半的时间)。
张雪兰、杨丹(2010)基于1996—2009年间我国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有显著的影响,对支持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尽管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存在很明显的时滞问题,但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政策目标间的相关性却不是很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继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Bennett和Dixon(2001)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国有企业依赖银行融资使得央行颁布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直接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比西方国家更强的内生性,其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而也不存在多大的有效性。
Peeble(1992)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Friedman的货币数量论并不适用于解释中国货币、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但是,正如Chow(2002)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
中国的货币供给虽然较之西方国家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但在货币当局政策工具日益多样化和调节方式更加广泛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受实际货币政策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相对于价格和产出的变动,货币供应量具有更强的外生性,也即货币政策具有较大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但其有效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那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有哪些呢?只有通过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的分析,我们才能找出相应的对策,使货币政策能更好的发挥有效性。
通过对一些学者文献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文也(2002)、滕永洲(2008)、张雪兰、杨丹(2010)等都提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影响。
文也(2002)认为,我国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行为。
滕永洲(2008)则对政府的制约行为做了更为详实的描述,他指出,央行独立性受政府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政府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向央行分支机构借款,最终对总行“倒逼”导致央行过多发行基础货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央行透支或直接借款弥补财政赤字,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通胀。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田桂贤、段慧君(2008)认为,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之中,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外部时滞问题,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进而对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的这一传导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准确来说,这主要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现实原因所造成的,并不能为央行所左右,应该属于外部因素范畴。
而赵宏程(2010)则在其《货币政策有效性综述》指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他认为,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着渠道收缩和阻滞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者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存在过度扩张,这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文也(2002)立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活性与通畅性,然而我国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的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不符合我国国情,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在我国缺乏金融市场支持,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削弱作用。
(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黄洁文(2009)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货币市场的种种缺陷导致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运行低速低效,缺乏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平台,妨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
此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存在不均衡的发展造成了虚拟货币需求猛增,相应地就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以及资本市场本身的非规范发展,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这两者都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文也,2002)。
(4)我国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关于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黄诺楠(2007)提出了以下观点:由于我国结汇时投放的人民币属于基础货币,外汇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使得央行收回货币流动性的措施推动了市场利率上升,导致外汇流入,抵消了央行的对冲操作,使得央行陷入被动的困境(5)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开放的经济环境对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结果与预期效应之间难以把握。
赵宏程(2010)认为开放的经济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为繁杂,这种繁杂主要表现为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相互影响、以及国际经济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上升,导致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力度有所下降。
(6)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程度的影响黄诺楠(2007)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姻亲关系与裙带关系造成了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使得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受阻。
陈茜(2008)、滕永洲(2008)对此亦持相同观点。
(7)其他影响以上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的主流观点,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赵宏程(2010)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透明度以及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也影响着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我国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程度和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透明度以及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刘启峰,张凯,廖慧杰.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S2)2.孙丽,解凤敏,我国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博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兼评当前的货币政策[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12)3.刘丽君. 央行加息的深层次分析[J]. 中国总会计师 , 2007,(08) .4.易宪容. 从最近央行加息看货币政策走势[J]. 董事会 , 2007,(10) .5.王颖,陶加强. 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探析[J]. 管理科学文摘 , 2007,(10)6.周英章. 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径[D]. 浙江大学,2002 .7.吴军. 经济转轨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A]. 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 [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