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令中国古代的酒令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

《诗经·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又立之史。

"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

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

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

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见于史籍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

唐代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

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

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

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

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

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

酒令与修辞

酒令与修辞

二 、 文 回
把 相 同 的词 语 或 句 子颠 倒 过来 运 用 , 形成 一 种 回环 往 复
筹等侑酒游戏形式 , 点是通 俗活泼 ; 特 雅令 一般指 口头文 字 的巧妙运用 。这类 酒令 文学 色彩 较 浓郁 , 味也 显得 较 高 趣 雅, 是酒令 中的精华部分 。雅令 的制作与运用 与修 辞关系极 为密切 , 其令趣很大程度来 自于修辞 的辞趣 。本文拟就修 辞
难 似 易 , 尺 竿 头 呈 巧 艺 ;易似 难 , 百 执手 临歧 话 别 间。 动 似 静 , 顷 碧 潭 如 明镜 ; 似 动 , 万 静 ຫໍສະໝຸດ 桥 酒 旗 影 相 送 。 、
析 字
析字是通过离合增损字形 来形成一种特殊 的表达 效果。 如有的诗文 中称“ ” “ 鸟 ” “ ” “ 凤 为 凡 , 谢 为 言身 寸 ” , 等 都属
于此类。酒令有许多是运用析字方式构成 的。 例 1 拆 字 令 :
蜜蜂——蜂 蜜 湖南——南湖
例 2 颠 倒 释义 令 :
中图分类号 :H 5 . 1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85 (0 0 0 0 7 0 10 4 8 2 1 )3— 0 3— 3
酒令 , 我国民间一种传 统的娱乐 方式 , 是 一般 用 于宴饮 场合 。它最早诞生于西周 , 完备 于隋唐 , 明清 时期 形成 高 在 峰 。它形式活泼 , 取材广泛 , 雅俗共赏 , 有佳趣 。既可怡 情 饶 助兴 , 又可益智广 闻 , 因此千百年 来在 民 间流 传甚 广 。唐 代 诗人 自居 易 曾有 诗 云 : 花 时 同 醉破 春 愁 , 折 花 枝 当 酒 “ 醉 筹” 描写的就是饮 酒行令 时的场景 。后汉学 者贾逵 曾撰 写 , 《 酒令》 一书 , 清代学者俞效培也 曾广为搜 集古今 酒令 , 辑成 《 酒令丛钞》 四卷 行世 。酒 令之所 以有如 此 活跃 的生命 力 , 有 以下几方面 的原 因: 一是 它 的趣 味性 。宴饮 传 盏 飞觥 之 际, 佳令叠 出 , 语解颐 , 妙 宾至尽欢 , 何等惬意 ; 二是 它的知识 性。大凡诗词曲赋 , 民谚俗语 , 日月星辰 , 虫鱼花 鸟……都 可 以成为创作酒令的材料 , 涉及 的 内容 十分广 泛 , 知识 非常 丰 富; 三是 它的实用性 。凡婚 丧嫁 娶 , 宾朋酬 唱 , 风饯行 , 接 良 辰宴聚 , 皆可行令助兴 , 酒开怀。既可活跃气氛 , 侑 又可增进 感情 , 因此深受人们 的喜爱 。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民俗节庆中,酒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其他节庆,酒令与酒谚语是人们热烈欢庆的必备元素。

本文将介绍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中常见的酒令和酒谚语。

一、酒令1. 四声连鸣这是一种热闹非凡的酒令,要求参与者依次念出“一二三四”的数字,每个数字前加上酒杯数,例如:“一杯~二杯~三杯~四杯!”最后一杯喝下时,所有人齐声喊出“连鸣!”,并一饮而尽,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2. 杯中追击这是一种有趣的酒令,要求参与者在杯中倒满白酒,然后迅速喝光。

随后,一位参与者说出“一杯”并举杯,其他人跟随着说出“二杯”、“三杯”,以此类推。

当有人喊出“杀杯”的时候,所有参与者要一饮而尽,这是一个考验眼力和反应的酒令。

3. 敬爱长者这是一种以尊敬长辈为出发点的酒令。

在敬酒环节中,年轻人起身举杯敬长辈,并说出“长者您老,我们敬您”等祝福语,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这是传统酒桌上常见的酒令,将敬老尊贤的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酒谚语1.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一句经典的酒谚语,意味着当两个知己喝酒时,千杯也不过短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交流感情、拉近友谊的重要媒介。

这句谚语表达了酒能够让真正的知己更加亲近的含义。

2. 酒肉朋友这是形容关系疏远的朋友,只在酒席上才会相聚的意味。

酒肉朋友是指那些平时没有太多交集,却因喜欢饮酒而在酒桌上聚集的人。

这句谚语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揭示了酒文化在社交圈中的特殊作用。

3.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通过比喻表达出真才实学不怕被深藏起来的意思。

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有真才实学,有迷人的魅力,都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真正的能力和才华不需要靠外在的炫耀。

总结:中国酒文化在民俗节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酒令和酒谚语是其中的亮点。

通过参与各种酒令,人们能够在热闹欢庆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

中国酒文化的奇葩_酒令

中国酒文化的奇葩_酒令
6

;< 杨宗正=
品 *789:
—酒令 中国酒文化的奇葩——

代文人饮酒时喜欢行酒令,以酒令为饮酒助 兴, 往往妙趣横生, 特别是唐宋以来, 诗词盛 旧笑春风” —原是桃花, —— 为什么说是菜花呢?只因 “ 桃花净尽菜花开” “ ; 旧时王榭堂前花” —原 —— 是 燕, 为什么说花?只因 “ 红燕自归自花开” ) 。 —酒令官先念一句诗,要求宴饮者 “ 联句令” —— 在规定时间内以诗的尾字起头, 引出下一句诗来。例 如, 酒令念出 “ 两个黄鹂鸣翠柳” 联句便以 “ 柳” 字为 首, 吟出 “ 柳浦桑村处处同” , 下一位接着吟出 “ 同是 江南寒夜客” , 第三人再接, 诵出 “ 客路多逢汉骑营” ……如此相接吟咏, 层出不穷。 “ 拆字令” —— —此令难度较大,要求将一个字拆 开成不为两个或三个字, 再引出一句古诗来。例如明 代官员陈询, 因得罪权贵而被谪, 同僚送行, 饯行席间 行酒令。酒令官云: “ 轰字三个车, 余斗字成斜, 车车 车, 远上寒山石径斜。 ” 一人接曰: “ 品字三个口, 水酉 字成酒, 口口口, 劝君更尽一杯酒。 ” 陈询接着说: “ 矗 字三个直, 黑出字成黜, 直直直, 焉往而前不三黜。” 反应了主客间惜别和直言相吐的心情。 关于酒令, 有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人, 终日游手 好闲, 不务正业, 又嗜酒如命, 靠打白食过日子, 被人 称为 “ 白食鬼” , 人们不愿意让他白喝酒, 常以行酒令 来刁难他。一次, 某甲和某乙到酒店喝酒, 酒尚未开始 喝, “ 白食鬼” 就不请自来, 某甲便提议行酒令, 要求把 “ 来来去去” “ 、 有去无来” 、 和 “ 腰中无钱” 联系起来, 组成四句话, 说不出来的不准喝酒。 某甲说: “ 来来去去 机上梭, 有去无来水上波。机上梭, 水上波, 腰中无钱莫 把酒壶摸。” 某乙接着说: “ 来来去去天上雁, 有去无来 弓上箭, 天上雁, 弓上箭, 腰中无钱不要进酒店。” “ 白 食 鬼 ”一 时 语 塞 , 正在他苦思冥想之时, 不知不觉放 了一个屁, 他马上灵感来潮, 说道: “ 来来去去喉中去 气, 有去无来放个屁, 喉中气, 放个屁, 腰中无钱常受 你们的气!” 两人无奈, 只好让他喝酒。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

酒令篇——中西合壁令“中西合璧令”是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俗语酒令,它把洋里洋气的外国谚语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俗语“合二为一”地作为令词进行游戏。

这种酒令最适宜在学过外语或喜爱外国文学者之间进行。

我们知道,无论是外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俗语,它们都是运用了各种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形成了语言精炼、意味深长、铭刻人心、脍灸人口等特点的。

然而也是由于各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各呈异趣,才产生了各自俗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

今天,我们将两句含义相同,而风格迥异的中西俗谚,采撷一处,在席间以你一言我一语的方式行酒令“斗嘴”。

土洋结合、中西合璧,既和谐,又参差,煞是有趣。

例如起令者说了一句比喻宁可在小地方作主、不愿在大地方听命于人的中国俗语:“宁为鸡口,莫为牛后”;接下来就得再说一句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外国谚语,如英国的“宁为驴头,不为马尾”或“宁做自由民的首领,不做绅士的随从”等。

如果彼此能用外语交谈的话,还可在说外国谚语时,先用外语口述一下,尔后用汉语译出,这样能使这个游戏更具“洋”味,倘若敬罚之酒能以“香槟”、“白兰地”、“威士忌”等充任的话,一定会更富魅力,令参加者醉心。

虽然这酒令名之“中西合璧”,其实也适用于东方各国俗谚,如果席间酒友有熟谙日文者,不妨用日本谚语应令,也可用印度俗语参赛,使这个酒令能让在座者领略到异域语言的风味。

[令例1]起令者:今天我起一个中外俗谚合二而一的“中西合璧令”,必须先说一句中国俗谚,再说一句与它同义或近义的外国俗语(不限国家),能说外语的可先用外语说一下,不能说的可免说外语,如不能完成者看罚“威士忌”一小杯。

我这一令是:“石头朝山上搬”(中国俗语,意为多此一举);“Pepper to h industan——:往印度运胡椒”(英国谚语)。

请各位应令。

应令者:①“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松树在斧子砍到根上的时候,真恨自己不是灌木” (英国)②“一钱逼死英雄汉” (中国)“在紧要关头,一便士可顶一镑” (英国)③“看人挑担不吃力” (中国)“朋友的不幸好忍受” (英国)④“一颗老鼠屎,带坏一锅粥”(中国)“一滴毒药坏一桶酒” (英国)⑤“一山不能容二虎” (中国)“一棵樱桃树容不下两只鸟” (英国)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中国)“在一周中星期一是关键的一天” (英国)⑦“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中国)“篱笆哪里矮,人从哪里过” (英国)⑧“知人知面不知心” (中国)“人心像一面神秘的镜子” (英国)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中国)“输的人总是错的” (英国)⑩“吃白食不要嫌咸淡” (中国)“对别人送的马不要看马齿” (英国)“一个巴掌拍不响” (中国)“要有两个拳头才能打起架来” (英国)“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中国)“勤劳是好运的右手,节俭是好运的左手” (英国)。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1、骰令。

骰(亦称“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

有时用一格骰子,最多可达六枚,依令限数,因人、因时而定。

此令简单快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么技巧,全凭运气,特别受豪饮者欢迎。

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点令、六顺令、卖酒令等。

2、猜物。

把某物藏起来,使在席之人猜测其所茂之处。

猜中者胜,猜错者饮。

主要有茂钩、猜枚(又称猜拳)、猜花等。

3、指掌令。

以指为戏,故称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家讼、抬桥令、石头令剪子布令(此为日本拳)、大小葫芦令、拳(又称猜拳、拇戏)、打更放炮令等。

4、击鼓传花令。

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客依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

5、虎棒鸡虫令。

二人相对,以筷子相声,同时或喊虎、喊棒、喊鸡、喊虫,以棒打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嗑棒论胜负,负者饮。

若棒兴鸡、或虫兴虎同时出现,则不分胜负,继续喊。

6、汤匙令。

着一汤匙于盘中心,用于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饮酒。

7、地方戏名令。

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各,并指出一个名演员的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8、拍七令。

从一数起,下数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数,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误拍者饮。

9、投壹。

设特制之壹。

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

10、揭彩令。

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

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在6—36之间。

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

如果所加数字之和刚好兴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彩,则该人饮一杯酒。

倘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未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许加“1”再送给他人,如果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

酒令中的汉字趣事

酒令中的汉字趣事

酒令中的汉字趣事酒令,是饮酒时的⼀种助兴游戏。

⼀般有通令和雅令之分,通令⼜叫游戏令,主要有掷骰、抽签、划拳等法,因易学易⽤,多在市井百姓中流⾏;雅令⼜称⽂字令,主要包括字令、诗词令、谜语令等,因须引经据典,即席应对,难度较⼤,故多在⽂⼈雅⼠中流⾏。

其中,字令⼜称析字令或拆字令,是通过拆分汉字来⽃智取乐的⼀种酒令形式。

在即席拆分中,汉字、诗词、美酒相得益彰,兴致、机智、学识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游艺性。

苏轼酒令刺贪官据说苏轼被贬黄州时,当地权贵胡知府请他前去为⽗祝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提议拆字编令祝寿。

胡知府有⼼卖弄才学,抢先起令:⼀个“朋”字两个⽉,⼀样颜⾊霜和雪。

不知哪个⽉下霜?不知哪个⽉下雪?其弟胡知县听罢,连声说好,⾃以为是地接着吟道:⼀个“出”字两重⼭,⼀样颜⾊煤和炭。

不知哪座⼭出煤?不知哪座⼭出炭?见两个⼉⼦吟完,寿星⽼太爷满脸欢喜,顿时诗兴⼤发,随⼝吟道:⼀个“吕”字两个⼝,⼀样颜⾊茶和酒。

不知哪张⼝喝茶?不知哪张⼝喝酒?⽗⼦三⼈吟罢,众⼈的⽬光都投向了苏轼。

苏轼根本瞧不起这些贪官污吏和势利⼩⼈,只好借题发挥,字正腔圆地吟道:⼀个“⼆”字两个⼀,⼀样颜⾊龟和鳖。

不知哪⼀个是龟?不知哪⼀个是鳖?胡⽒⽗⼦听罢,脸⾊阴沉,说苏轼借酒令骂他们。

苏轼不慌不忙地指出他们三⼈酒令的不吉利之处:霜雪见不得阳光,煤炭⼀烧就成灰,茶酒⼊腹后即为屎尿。

⽽⾃⼰的诗皆为⼤吉⼤利之⾔,龟和鳖是长寿之物,正应了今⽇祝寿之意。

既能如此解释,受到讥讽的胡⽒⽗⼦也不得不强作欢颜,点头称是。

⼆仙⽆奈“圣贤愁”清代笑话集《笑林⼴记》记载了这样⼀则故事:有⼀⼈专门⽩吃,⼈⼈怕他,绰号“圣贤愁”。

⼀天,吕洞宾与铁拐李化成凡⼈,携酒邀他同饮。

席间,吕仙出拆字令,以⽩吃家的绰号为题,先⾏“圣(圣)”字道:⽿⼝王,⽿⼝王,壶中有酒我先尝,有酒⽆肴怎么办,割下⽿朵做羹汤。

当即抽剑将⾃⼰⽿朵割下。

依次是铁拐李,⾏⼀“贤(贤)”字道:⾂⼜贝,⾂⼜贝,壶中有酒斟⼀杯,有酒⽆肴怎么办,割下⿐⼦锅⾥烩。

我国古代酒令

我国古代酒令

我国古代酒令酒令是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宴饮和郊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酒令除能助欢愉畅饮令气氛和增添融洽友谊外,还是古代礼仪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于各个朝代,形式多种多样。

春秋战国:投壶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投壶。

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

《史记:淆稽列传》就载有投壶盛况。

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画馆里就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投壶石刻图。

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

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

投壶开始地,司射(酒司令)确实壶之位置,然后演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

投壶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

在《礼记》中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

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可窥见当时盛况。

魏晋:流觞曲水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之上,已之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

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使之不同凡响。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晋穆帝永和9年3月3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当然在民间亦有将此简化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除了“流觞曲水”此种酒令外,继而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此酒令令文人墨客十分喜爱,流行较盛。

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朝:藏钩射覆唐朝,“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劝酒佐兴的游戏,酒令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辞格。

本文从汉字修辞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古代酒令中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拆字与并字;增笔与减笔;联边。

学术论文发表
关键词:酒令文化汉字修辞运用学术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酒令,是古代人们在宴饮和交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是我国古代社会文人雅士、市井游民追求“闲情雅致”的产物。

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酿酒初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序,被称为“酒礼”,后来逐渐演化成饮酒助兴和劝酒、罚酒的一种手段。

纵观漫长的中国古代酒令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酒令萌生在周代,变化于秦汉,成熟于魏晋,繁荣于唐宋,至明清两代发展到颠峰状态,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洒令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俗有雅,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发挥。

其中文字令比较文雅,它是一种以字词诗赋的巧变应对为内容的酒令,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方能自如运用。

我们在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或小说时,常常会看到一些情趣古雅的酒令,特别是出自文人之手的文字令。

“文字令”,故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汉字作为行令对象的酒令,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系统交际的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

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独特功能。

因此,人们常常在文本中运用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这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汉字修辞。

汉字修辞,简言之,就是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托进行的修辞。

它是汉语修辞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修辞。

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修辞手段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酒令中的文字令即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们从汉字修辞的角度探讨一下酒令文化中汉字修辞格的运用。

一、拆字与并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构件多具表意性,组合能力强,因此汉字能拆卸、能组装。

这种特性是线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析字格也成为汉语中魅力无穷的一种辞格。

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论述了拆字,“拆字,就是分解字形并重新组合。

这是一种造词方法”,“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的析字,就是利用分解汉字形体,重新组合,构造出临时性的同义手段”。

“并字”是合并汉字的简称。

所谓并字,就是将几个汉字或偏旁并合成一个新的汉字来表意的修辞现象。

据《归田琐记》载,明朝的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临别时,同僚好友为他设宴饯行,有人提议行令侑酒,好友陈循率先运用拆字和并字格行起了第一令:“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

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车”,因“轰”的繁体字为“轟”,由三个“车”字组成,此为拆字;把“余”和“斗”合并为“斜”字,此为并字;最后一句是唐代杜牧的诗句,用在这里的意思是:登上车,我们的好友就要远走他乡了。

第二令为高谷所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

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他把“品”字拆成三个“口”字;将“水”和“酉”合并成“酒”字;暗说陈询正直的品行,最后一句引用唐代王维的诗句,劝其再饮一杯,表达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之意。

最后一令是陈询所说,“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

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将“矗”字拆成三个“直”;把“黑”和“出”两个字合并为“黜”字;最后一句是《论语·微子》中柳下惠被贬
黜时说的话,在此情境中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直性子的人,怎能不一次又一次地遭贬黜呢?
这个酒令别具风格,三人都运用了拆字和并字辞格,先说一个字,并将它拆开;再说两个字,并将它们合成一个字;最后说一句诗文,必须与上文意思连贯。

三人在行酒令时巧用汉字修辞手段,拆并离合,友人表达了惜别、关心之情,陈询说出了抑郁愤懑的心声,意味深长,相映成趣。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鬼令》中也采用了拆字辞格来刻划、嘲讽酒狂展先生。

席中一人先行令:“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盅。

”另一人接着说:“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盅。

”……轮到展先生时,他出令道:“日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

”众人知其无法组成另一字,笑问:“推上作何解?”他忙不迭地说:“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盅。

”音未落尽,一盅酒早已下肚。

展先生为了自己得酒,故意把日字拆开,利用“一口”二字抢喝了一杯酒。

“酒狂”嗜酒如命的情状,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令人忍俊不禁。

这类酒令利用汉字构件具有表意性,可拆卸、能组装的结构特征,析字成令,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二、增笔与减笔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化形析字分作三式,其中第二式:是增损字形的,可以称为增损,即把一个字的字形略加增损来用,增加笔画的叫增笔,减损笔画的称减笔。

相传杨慎在贬官云南期间,常至临安府游玩,与建水进士叶瑞友善。

一次,叶瑞邀杨慎、临安知府和钦差大臣等宴饮。

为助酒兴,众人约定成规,以偏旁部首为令组字。

杨慎以“水”字旁行一酒令云:“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了溪边水,加鸟便成鸡。

得势猫儿雄似虎,退毛鸾凤不如鸡。

”临安知府反应快,马上吟道:“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了淇边水,加欠便是欺。

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轮到钦差大臣,只见他不动声色地吟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了湘边水,加雨便是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例中三人所吟都利用了汉字合体字字形可拆分的特点,充分运用了增笔、减笔等汉字修辞手段,所吟文工义顺,构思奇巧,表面上看是文字游戏,其实从各人的酒令都可看出其思想感情:杨慎在发泄被贬后身处逆境的愤慨;临安知府同情杨慎的遭遇和处境;老奸巨滑的钦差大臣则居高临下一警告杨慎和知府夹紧尾巴做人,少管闲事,不要再生枝节。

三、联边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他很早就注意到了汉字形体的修辞现象。

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这样写道:“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

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结矣。

”刘勰还在《文心雕龙·练字》中说:“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汉字形体能引起的修辞效果也作过阐发:“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多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修辞中的联边,就是为了修辞的目的,刻意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以引起人们对其所表意义产生形象化的联想。

汉字字形具有形象感,它是作者把自已的审美感受传给读者的媒介物,也是读者借以体会、理解作者所思所感的媒介物。

这种利用汉字形体的修辞方式,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读者的想象,生出“言外之意”“景外之景”,产生以形图貌,直观形象生动的效应。

宋刘《贡父诗话》载:有一进士中了榜首,同人看不起他,一日,此人在宴会中出酒令。

规定一字领首,下接四字构成一称谓。

本人先发令:“金银钗钏铺”(首饰店);次一人道:“丝绵绸绢纲”(纲是运输车船队);一同科者应令道:“鬼魅魍魉魁”(魁是榜首之意)。

例中恰当地运用联边手法,不仅可以体现汉字形声结体的智慧性,而且也可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我国古代酒令文化中蕴含的修辞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这里只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还有许多宝贵的酒令文化财富,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西安: 西安出版社,2004.
[4]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5]杜景华.中国酒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