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4)改引,如: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 甫《饮中八仙歌》)
.
2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 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 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1.修辞效果: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2.互文的分类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
9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 人首明平等。”又“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 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
10
七、委婉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
(《曹刿论战》)
.
13
八、省略
4.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4
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
1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知识一、修辞的含义:1、“修辞”之得名。
最早见于《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系辞》里说:“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礼记·表记》:“情欲信,辞欲巧”。
意在说明文辞要美好。
《左传·襄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文即措辞和文采。
由此可见,想办法装点修饰自己的文句,使之生动、形象,即谓之修辞。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修”即美化修饰。
辞即言辞,包括书面和口头的,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的功夫,就是修辞。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学习修辞,是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
在古汉语中,则是为了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古人成文。
否则,前人煞费苦心的一篇文章,被我们视如白水,兴味索然,那么,九泉之下的古人亦不能瞑目。
2、修辞的内涵是否古今全同呢?我们如果打开郑奠、麦梅翘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其中洋洋洒洒55万字,收集近200种著作,但在这宏篇巨制的字里行间,却很难找到象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修辞格。
如:比喻、排比、对偶、用典、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古人的修辞的内涵、范围与我们今天不尽相同。
郑奠、麦梅翘在前言中说:资料选择的标准,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修辞?哪些资料是属于修辞学的?哪些不是?前人对于这个问题,说法颇不一致。
本编着手之初,参考了前人的见解,采用了比较广泛的涵义。
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修辞一般理论;2、修辞的手法,如:宋代陈骙的《文则》:举出“取喻之法,大概有十”:元代陈绎曾《文说》列举:“造语法”----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省语、变语、助语、实语、对语、隐语、婉语等等。
3、有关风格的理论和描写。
4、不同文体的修辞问题。
5、修辞批评。
以上可见,与我们今天最相关的是修辞手法,而即使是这一问题,前人也包括甚少。
因此,后人对前人的修辞进行分析时,干脆就把它视为两大类:--------消极修辞、积极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幾千年的語言實踐啟示我們:表情達意 需要講究修辭。
• 《易·乾·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 居業也。”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 《說苑·善說》:“夫辭者,乃所以尊 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 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二、字詞的錘煉與句式的選擇 三、修辭知識的應用
(八)委婉
•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話說得含蓄、婉轉一些。
• 因爲注重禮貌,講究謙敬,所以人稱代詞的禮 貌替代式在古書中十分普遍。
• 對人(特別是君上)不用第二人稱代詞,而是 代之以“左右”、“足下”、“先生”、“執 事”、“陛下”等敬稱。
• 對自己則盡量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代之 以“僕”、“愚”、“妾”、“奴”、“小 人”、“下走”、“下臣”、“不榖”、“寡 人”等謙稱。
歸南山)
(4)交際辭令 •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九)省略
• 憑借一定的語言環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使文字 更加簡潔明快。
(1)省略主語 • 楚人爲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傳) (2)省略賓語或兼語 • 明日,子路行,以()告()。(論語) •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史記) (3)省略述語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4)“曰”字省略
• 用“請”、“幸”、“謹”、“敬”、“惠”、 “辱”等表敬副詞來表示對對方所作所為的尊 敬。
• 用“竊”、“忝”、“猥”、“伏”等表謙副
(1)避粗俗 • 即陽爲病狂,臥便利。(漢書·玄成傳) (2)避忌諱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人疏。(孟浩然·歲暮
•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六)誇飾
• 又稱“誇張”、“鋪張”。通過形象化 的語言,將被描寫的事物藝術地誇大或 縮小,給人以突出的印象,從而增強語 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 博喻:賀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三)代稱
•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用語。不用 事物的固有名稱,臨時借用與該事物有 某種內在聯繫的詞語作爲稱謂。
2、形容詞的錘煉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弊在賂秦。
……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 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 強弱勝負已判矣。
3、數量詞的錘煉
過秦論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不敢進。
……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 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 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異勢也。
• 《赤壁賦》: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 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杜甫《飲中八仙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 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 《舊唐書·李適之傳》: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 杯。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七)倒置
• 又稱“變序”。有意改變語句安排的正常順 序,前移或後置,用以加強語勢、調和音節、 錯綜句法。
• 《左傳·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 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 者,楚之謂也。舍前之忿可也。”乃歸蹶由。
• 杜注:言靈王怒吳子而執其弟,猶人忿於室 家而作色於市人。
•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 甫·秋興八首)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九個名詞將九種事物有機連綴起來,共同 組成一幅蕭瑟淒涼的秋郊黃昏行旅圖。
1、動詞的錘煉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者以為餌,可以已大風、 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其 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歳賦其二,募 有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 焉。
• 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代稱。 • 乘堅驅良逐狡兔。 • 乘堅策肥。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徵指代該事物。 •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孟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
(五)互文
• 又稱“互文見義”,或“互見”。在連貫的句 子里,將本應合在一起說的兩個詞語,分開上、 下句各出現一個而省去一個,解釋時要把兩個 詞語合起來講,參互成文,互相見義。
• 《左傳·鄭克段於鄢》:“公入而賦”,“姜出 而賦”。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 入,互相見。”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凡 言‘互文’者,是二物各舉一邊而省文。”
古代漢語的修辭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恰當的語言材料來提 高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左 傳·僖公三十三年)
•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 二年)
•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漢書·高帝紀 下)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二)有助於提高欣賞古代作品的能力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華,可愛者甚蕃。晉陶淵 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 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 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排比等。 從而使文章的語言精練優美。
嘗試分析劉禹錫《陋室銘》、《岳陽樓記》等 美文的語言藝術。
• 《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古人文多連
類而及之,因其一并及其一,漢入江,江 方入海,因江入海,漢亦同之。”
(十一)變文
• 行文中運用同實異名關係改變用詞的一種方法。 • 《漢書·黥布傳》:“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
信。” • 張晏注:“往年與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 《詩經·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
•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訴衷情)
• 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 黃金百斤盡。(戰國策·秦策)
• 引文:引用見之於載籍的文字。
• 明引,先秦時候的著作以引經書爲主,如《孟 子》引《詩》達26次,《荀子》引《詩》達70 次。
• 暗引,不說明出處。
• 《岳陽樓記》:商旅不行。《易·復卦》:先王 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 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 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論語)
(十)連文
• 由於某種需要而連用相關相類詞語作陪襯 的一種修辭方法,亦稱“連類而及”。
• 《左傳·昭公十三年》:“鄭,伯男也,而 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
謂也。(莊子·秋水) • 引事:在行文時引用歷史故事,在辭賦、駢文、
散文、詩歌中常見。
•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 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恥 之。(報任安書)
• 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能龍蟠鳳逸士,皆 欲收名定價於君侯。(與韓荊州書)
• 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 名爲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
(二)文言文中句式的選擇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 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得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 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
三、修辭知識的應用
(一)有助於準確訓解古代文句。
4、虛詞的錘煉
費袞《梁溪漫志》:
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語 助,其最妙處自“其信然邪”以下,至“幾 何不從汝而死也”一段,僅三十句,凡句尾 連用“邪”字者三,連用“乎”字者三,連 用“也”字者四,連用“矣”字者七,幾乎 句句有語助矣,而反復出沒,如怒濤驚湍, 變化不測,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 AB+ab=Aa+Bb • 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並提,但在表意
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 係分別相承,故叫並提或分承。 • 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信盧綰 列傳) • 脭醲肥厚。(枚乘·七發) • 耳目聰明。(華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