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讲义第十四讲 文言文的断句、翻译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 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 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 说法。例: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 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
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顶真)
[点拨1]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 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 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 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 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 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 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文言文断句高考复习导学案.docx

文言文断句高考复习导学案.docx

文言文断句高考复习导学案教学目标:诵读文章,把握内容,领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给文言文断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断句练习,掌握断句方法教学难点:特征不明显的文言句了的断旬学习过程:一、明口断句的重要性: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

”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据说时冇一个老头儿,只冇一女。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人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口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了,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那么,县官是怎么断旬的呢?请在句中用/线进行断句。

七I•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考点探析: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古书。

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盂要练习断句。

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Z-O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

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就出现了这种题型。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冋答有关问题,4分。

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

实质上,这两个考杏点是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人致内容就能理解了。

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附练习及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附练习及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附练习及答案译文)一、故事引入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什么是断句呢?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考点解读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

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

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三、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1、名词(代词)断句法(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小结: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

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三、课前预习:(一)、知识回顾:唐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

“读”: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作句读。

(二)、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三)、借助练习,总结解题策略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处)例2、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一:例3:例4: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二:补充: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9处)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考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案教学博苑03-01 0817高考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案考纲内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E级(运用)考纲阐释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

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点分布(1)“句”。

“句”指句末的停顿。

(2)“读”指句中的停顿。

【考点透析】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出现考查。

高考年年有断句题。

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4分)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参考答案为:庄宗与梁军夹何对垒/ 一日/ 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 主者不办/ 请少罢减。

又如:下面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中的一段文字: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这段文字,其他地方断句均无大的问题,最后部分“孝德曰”后面的“幸甚如太尉请”,如何断句,确实很费周折。

粤教版课本断句为: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这样断句似乎没有什么错。

理解为“好,就如太尉说的办”也很通顺。

而语文出版社的课本断句为: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分析前后文,下文有郭晞的“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尹少荣的“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有焦谌说的“吾终不可以见段公!”,均可见本文中除对段秀实称官职(太尉)外,其他人物称段秀实均为“公”,故“如太尉请”之类称官职的话应是的话,从而说明粤教版的标点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弄清引文与的叙述之间的差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精品教案

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

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

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 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4. 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义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课时《两小儿辩日》A 课时目标1.会写“辩”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点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和翻译+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和翻译+课件
注意: 转述别人话语有时不断开。如:韩非书云夫子善之
4.找虚词,看句首或句末定断句
句首虚词,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且、窃、 请
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也、矣、 焉、耳、乎
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 故、则、或、况、且、至于、至若、已而、 于是、岂、岂非
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折节”“以”“与”“必”“去” —— “折节”“把”“给”“一定”“撤退” ①文言词——现代汉语词
“燕”“救”“魏”“秦”——“燕国”“援救”“魏国”“秦国” ②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③将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本字
• 《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 • 《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 •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 《鸿门宴》“沛公安在”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2022·全国乙卷)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调”——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几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状 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其翻译时应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翻译句子“6字诀”—— 留、换、调、删、补、变 • 《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之”为结构助词,取独,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2020·全国卷Ⅰ)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 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学会准确断句-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学会准确断句-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断句步骤
聚焦差异处,“贯通”为依据 文言断句题采用选择题的设题方式,“四选一 ”,排除三项,选出一项。答题时需要分“两步走 ”: 第一步,聚焦差异处。不必关注各选项中相同 的断句处,重点关注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步,“贯通”为依据。对选项断句不一样的地方, 寻找断句的依据。选项停顿一致的地方大部分采用的依 据是“虚词标志法”“对话标志法”“固定句式法”等, 差异之处就需要以“语意贯通”作为依据进行断句。“ 语意贯通”法——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分析法:文章中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这时可以先 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划分主、谓、 宾,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其和前后词语的关 系,依据上下文语意,理解翻译相异之处,推断出正确 的句读,选出正确选项。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 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 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 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 意思。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 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 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 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 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 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学会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
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 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一、断句方法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一)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例1.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答案: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二)利用虚词,帮助断句例2.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答案:人之生斯世也/ 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 /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 /未之思也/ 特一间耳例3.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 /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 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 /不可类之/ 故难/ 鬼魅无形者/ 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三)观察句式,准确断句例4.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说苑》)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四)找出动词,句意自见例5.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答案: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去。

二、翻译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

1.保留——古汉语中的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例如:(1)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2)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使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

例如:《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3.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翻译时应注意。

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5.调换——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调整语序,以适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

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6.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

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另外,意译时主要注意古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委婉、用典等。

比喻要翻译出一定的文采,借代要译出它的代体,委婉应了解它的本义,用典要知道它的作用。

三、练习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⑴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⑵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⑴嘿,同“默”。

⑵乡,同“向”,过去。

① 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②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③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④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⑤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耶主人乃寤而请之答案:① 见其灶直突 /傍有积薪② 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③ 灼烂者在于上行/ 余各以功次坐④ 乡使听客之言/ 不费牛酒 /终亡火患⑤ 曲突徙薪亡恩泽 /焦头烂额为上宾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答案: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3.给下面几则神话故事断句。

①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③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注解]息壤:一种能自长自息的土壤。

——《山海经·海内经》答案:给下面几则神话故事断句。

①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③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注解]息壤:一种能自长自息的土壤。

——《山海经·海内经》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答案: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2,登泰山3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

观水有术5,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6。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7;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8。

”1 选自《孟子·尽心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对于看过大海的人来说,别的水就难以吸引他了。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

东山,山东南部的蒙山,在鲁国的东面。

小,以……之为小。

鲁,西周和春秋时的诸侯国。

3〔泰山〕山名,在山东中部,古称东岳,五岳之一。

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以吸引他了。

5〔术〕方法。

6〔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容光,透光的小缝隙。

7〔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流水这个东西,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

盈,满。

科,坎,坑。

8〔不成章不达〕意思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胸有珠玑,文章外现,自然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成章,本指乐曲终了,引申之为凡积渐生变,自成格局,都可称成章。

达,通,通达。

5.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答案: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有闻而传之者 /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6.下面语段是一道古代的数学题,请你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点词语的准确翻译(4分):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译文:竹子原本高一丈,末梢折断碰触地面,距离根部三尺,问竹子还高多少?7.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子以为文弗过也,使之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也将败。

”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答案:译文:①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地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

②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定会失败呢?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还要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失败。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9.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①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今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②“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译文:古时的贤君自己吃饱了而不忘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不忘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而不忘别人的劳苦。

晏子很能表明人他想要做的事,景公也能够实行他应该做的善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①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2分)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合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