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导学案 模板
美术导学案的范本

美术导学案的范本一、主题:学习透视法1. 目标:通过学习透视法,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能够在绘画作品中正确运用透视技巧。
2. 学习内容:透视法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3. 教学步骤:- 介绍透视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定义和特点。
- 演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演示进行实践练习。
-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图形,并加以润色。
- 展示并讨论学生的作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场景或物体进行透视绘画,并在下节课展示。
4. 辅助材料:纸张、铅笔、橡皮、直尺、教学PPT等。
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评估其对透视法的掌握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提出改进建议。
二、主题:色彩搭配1. 目标:通过学习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和审美能力,提高其绘画作品的表现力。
2. 学习内容:色彩的基本搭配方法,色彩的冷暖搭配原则,色彩的明度对比等。
3. 教学步骤:- 介绍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包括冷色调和暖色调的搭配方法。
- 演示不同明度的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色彩搭配的绘画练习,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或自由发挥。
- 展示并讨论学生的作品,共同探讨色彩搭配中的技巧和要点。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场景进行色彩搭配的绘画,并在下节课展示。
4. 辅助材料:颜料、调色盘、画笔、彩色纸、教学PPT等。
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及课堂表现来评估其对色彩搭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给予肯定和建议。
三、主题:写生与创作1. 目标:通过写生和创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其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2. 学习内容:写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作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
3. 教学步骤:- 介绍写生和创作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演示写生的过程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所见所感。
美术课程导学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背景1. 课程名称:《XXX美术课程》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对象:XXX年级学生4. 教学时间:XXX课时二、课程内容1. 课程模块:(1)美术基础知识(2)绘画技巧与技法(3)美术欣赏(4)美术创作2. 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1)美术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流派。
(2)绘画技巧与技法: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技法,提高绘画水平。
(3)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4)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绘画技巧和技法,让学生直观学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2)实物展示:展示绘画工具、材料等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实践操作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美术素养。
2. 评价标准:(1)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流派。
(2)绘画技巧与技法: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技法,提高绘画水平。
(3)美术欣赏: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4)美术创作:发挥创意,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美术基础知识(XXX课时)2. 绘画技巧与技法(XXX课时)3. 美术欣赏(XXX课时)4. 美术创作(XXX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XXX美术教材》2. 教学参考书:《XXX美术教学参考书》3. 美术作品:《XXX美术作品集》4. 教学工具:绘画工具、材料等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12课 母与子|辽海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12课母与子|辽海版一、课程内容本课程我们将学习到:1.了解母爱的伟大与母爱的表现形式。
2.学习母与子的艺术表现形式。
3.掌握母与子的绘画技巧。
二、学习方法本次课程属于艺术绘画类,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
为了确保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2.描绘3.画出在学习过程中,记得多多观察,仔细读题,细心描绘,有条不紊地画出。
三、作品欣赏母子四、学习步骤首先,让我们带着欣赏的心情,认真观察本节课的主题作品《母与子》。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之一,这幅画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也揭示了母爱的脆弱。
通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母子二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依恋。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幅画来加深我们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
在观察作品的基础上,我们接着要进行描绘。
请在纸上画出你眼中的母子形象。
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抓住母子的情感表现,表达出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画出阶段。
在画出作品之前,要先确定好画面构图。
画布上的每一笔都需要认真揣摩,细心描绘。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作业,我们提供了几点绘画技巧:1.确定好画面主旨,即母爱和母子情感。
2.根据母子关系描绘出人物形象,要注意母子刻画的情感细腻生动。
3.通过丰富的线条,表现出场景中的气氛和情感变化。
4.色彩的运用也需要细致入微,尤其是母子形象的处理上,必须抓住画面情感所在,以表现为主。
5.最后,检查作品,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在保持创作热情与技艺提升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五、总结这次的绘画课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母亲的伟大,也让我们通过观察、描绘和画出,掌握了母与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巧。
艺术无国界,让我们珍惜艺术,用心创作,创造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六年级上美术导学案-流动的风景线-浙美版秋

六年级上美术导学案-流动的风景线-浙美版秋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流动的风景线;
2.学会运用线与色彩表达流动的风景线。
知识讲解
流动的风景线
流动的风景线是指在具有平面构成的画面中,通过线条的运用,在视觉上形成顺畅、有节奏感的虚实变化,让人感觉到它在向前或向后流动。
线条的运用
在流动的风景线中,线条起着重要的作用。
线条的虚实变化、长度、粗细、方向和效果等都对流动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线条能够形成流淌的感觉;虚实相间的线条能产生交错的效果;方向迥异的线条则会产生复杂而有趣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运用
色彩能够增强流动的风景线的视觉效果。
橙色和黄色能够表现出更加明亮、热烈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能够表现出更加平和、清凉的效果。
实践操作
素材准备
1.画纸、颜料;
2.毛笔、画笔。
操作步骤
1.先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线条主题,比如说“河流”或“小溪”;
2.用毛笔或画笔在画纸上反复练习线条,直到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
3.在画纸上绘制出你所选的线条主题,注意线条的长度、粗细、虚实变化以及方向的变化;
4.根据你所选择的颜色,上色填充画面中的内容,注意不要使颜色过于杂乱。
成果展示
请同学们将自己练习的作品和最终成品在班级中展示并进行讨论。
综合评价
本次实践操作着重训练了同学们的线条基本功,让他们了解了如何通过线条的运用表达出流动的风景线。
同时,让同学们了解了色彩如何作为辅助手段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绘画中线与色彩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水平。
美术情景导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2)掌握绘画、雕塑等美术创作的技巧;(3)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艺术、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2)绘画、雕塑等美术创作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2)绘画、雕塑等美术创作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2)教师简要介绍该作品的相关背景和作者。
2. 新课导入(1)讲解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
3. 活动环节(1)绘画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2)雕塑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雕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欣赏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反思自己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作品评价。
2. 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主动提问;(2)作业完成情况:作品质量、创作技巧、创新意识;(3)作品评价:作品的美感、表现力、创意。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美术必修一导学案

高中美术必修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掌握绘画和造型基本技法;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绘画和造型基本技法。
三、教学内容1. 艺术表现手法:- 线条表现法;- 着色表现法;- 光影表现法;- 质感表现法;- 空间表现法。
2. 艺术形式:- 绘画;- 雕塑;- 建筑;- 环境设计;- 插画;- 平面设计。
3. 绘画基本技法:- 素描;- 水彩;- 油画;- 水粉画;- 水墨画。
4. 造型基本技法:- 素描造型;- 模型造型;- 组合造型;- 雕塑造型;- 空间造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和造型实践,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3. 欣赏法:观看名家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1. 绘画和造型作品评析:通过评析学生的作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堂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本资源:根据教材章节,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等资源。
2. 美术作品资源:收集相关艺术家作品和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和资料。
3. 实践工具和材料:提供绘画和造型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材料。
七、教学安排本门课程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展开,每周2节课,共计16周。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1. 及时总结学生研究的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辅导。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必修一课程的导学案的安排。
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6课-湘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6课-湘美版第1课:颜色调配与色彩表现课程目标•了解颜色的基本原理;•掌握颜料调配的基本方法;•学会用不同颜色的调配表现画面。
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颜料的调配方法和色彩在画面表现中的作用。
学生将通过实践了解以下知识:•基本颜色的概念;•三原色、三次元、补色的定义及作用;•如何混合基本颜色调出其他颜色。
课堂实践教师在课上可以让学生实践混合颜色的方法,并通过实践理解色彩表现在画面中的作用。
作业内容让学生自己调配颜料,并画出一幅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为主调的画作。
第2课:线条造型与图形组合课程目标•了解线条的基本类型;•掌握图形组合的方法;•学会运用线条和图形表现主题。
课程内容线条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轮廓和纹理。
本节课将教授以下内容:•线条的分类;•图形组合的方法;•如何使用线条和图形表现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形要素让学生演练绘画技巧,运用线条和图形组合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作业内容让学生选择一种景物或物品,通过创新的线条、组合图形和色彩,表现出物品或景物的特征和形态。
第3课:造型训练与视觉训练课程目标•掌握基本造型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
课程内容通过基本的造型训练方法,将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和创意想象力发挥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构图和造型的基本元素。
本节课将讲授以下知识:•造型的基本元素;•视觉训练的方法;•如何将艺术情感融入学生的练习中。
课堂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仿或观察,进行简单的造型练习,帮助他们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创作能力。
作业内容让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通过观察和研究,完成一个简单的艺术创作。
第4课:写意花鸟与构图设计课程目标•了解写意花鸟的基本知识;•掌握构图设计的方法;•学会用画面表现情感。
课程内容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中的一种,它通过对花鸟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意境。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 人美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2.熟悉近景、中景、远景的基本概念;3.掌握单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透视现象的应用;2.近、中、远景的概念;3.单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难点1.在绘画中运用透视表现景深和音量感;2.两点透视中角度和比例的把控。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新知导入老师放映PPT,展示两张画作:一张是画的一个街景,另一张是白天的街头市场。
请学生在观看画作时,思考这些画作有哪些特点,能够发现哪些绘画手法被运用到了?2. 透视现象的应用透视是指观看物体时由视锥形为基础,切割出来的物体表现形式。
在绘画中,透视现象是指将平面上的图形或形体用直线法表现在平面上,在绘画中表现的是景深和音量感。
老师介绍透视现象的概念,并带领学生看一些典型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3. 近、中、远景的概念近、中、远景指的是在视觉范围内离观察者有不同距离的景物。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近、中、远景的示意图,并让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图片,认真观察细节并感性理解。
4. 单点透视的绘画方法单点透视是一个简单而常用的透视方式,表现一个场景的景深和坐标系中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变化。
老师演示单点透视的绘画方法,让学生跟随练习。
5. 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两点透视是一种常用的透视方式,是表现长方体等立体物体时常用的透视手法。
通过介绍两点透视的相关概念和关键点,辅以具体的步骤演示,让学生掌握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6. 练习给学生布置练习,让学生练习单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讲解和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布置作业来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绘画作品的表现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是掌握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和单点透视、两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通过展示和讲解典型的绘画作品,学生对透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获得了实际的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