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背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益增加,中美母语教材的需求也逐渐成为
了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中文和英文都是他们的母语之一,
因此中美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两套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探究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
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异同,为中美母语教材编写和教
学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分别对《人教
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的写作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包括文本
类型、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其次,将两套教
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两套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异
同之处;(2)分析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点和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3)为中美母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参考。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吴张梅(永德二中,云南临沧677601)摘要:本文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读系统四个方面对中美中学母语教材中的相同篇目之一——《我有一个梦想》进行了微观的比较和分析,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

以期对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教材美国版人教版比较近年来,随着对国外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国母语教材脱颖而出。

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而当我们将我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放在一起时。

都惊奇地发现对方是如此的新鲜,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看完美国中学的语文教材后,我们发现在两国的语文教材中竞有些课文是相同的。

特别是一些经典篇目,《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仅就这篇课文在两国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微观比较和分析。

一、选文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都要以课文为凭借。

因此,选文的选择和加工,将决定整部教科书的质量。

美国版《我有一个梦想》选自高军编译的《美国读本:全美著名中学文学教育名篇选读》,金城出版社,(以下简称美国版)。

人教版,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丰十(以下简称人教版)。

就两篇课文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美国读本》和人教版教材中反映出的两国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异同。

每种语言的精髓和魅力都存在于经典名篇中。

我国历来就是文章大国.“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是多年来选文的标准。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古今中外,名家经典作品数不胜数。

而在美国。

其文学阅读选篇也异常广阔.美国的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也都是在英语世界中举足轻重、意义非凡的作品,如《假如给我i天光明》、《我有一个梦想》等等。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语文教材都较重视名家经典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重业教育.到遍布全国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学习。

技术与继续教育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即: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班,入学要求及学费比本科学士专业要低一些,时间为6个月到3年不等。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传递着知识,更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深入研究,结合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探讨两国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异同,以期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search and refle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ducation, textbooks not only convey knowledge, but also shape students' worldview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ductin-depth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middle schools, combined with 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extbook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middle schools in China.本文首先将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同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同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不仅 贴 近 学 生 的 实 际 生 活 ,将 学 习 内容 建 立 在 学 生 已

范 文系统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传 授 语 文 知 识 ,美情趣 ,都 要以课文 为凭 借 。因此 ,范 文的选择 和加 工 ,就显得 尤为重要 ,它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3 7 期 28 7 0 年 月 0
临沧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u n lo icn a h r' o e e o r a f Ln a g Tec es C l g
Vo .1 1 7 No. 3
J120 u.O 8
示 范得 好 ,那 么 教 学 效 果 就 好 ;反 之 ,效 果 就 差 。要
级 中学教 科书( 修)《 文 》第 一册 ,人 民教育 出版 必 语
社 ,( 以下简称人教版) 。就两棠 谭寸 、 争 专太大的 差别 ,但值得 我们关注 的是从 《 国读本 》中反 映出 美
的两 国语 文 教 材 在选 文上 的异 同 。
能力 ;语言 、文章 、文学等知识能力 。。
《 我有 一个梦想 》是~篇 演讲 词 ,那 么相关 的语 文知识就包 括 :什 么是演讲词 ,演 讲稿 的写作 ,怎 样 演讲 等等。 人 教 版 :在 单元 的开 篇对 演 讲词 作 了 简 单的 介 绍: “ 演讲 词是 为准备演讲而 写的文 稿 ,它除具 有议
三 、作 业系统
语 文教学 的基本任务 是培养学 生正确理解 和运 用 祖 国语 言文字 的能力 。这 种能力 ,光靠教师 “ ”是 讲 培 养不起来 的 ,得靠学 生实实在在地 动 口 、动手 、动 脑去 “ ”。 “ ” ,要有 目标 ,要有计划 ,也要有 练 练 指 导 ,需 要 按 照 一 定 的 目标 有 计 划地 设 计 出 一 套

中美文学教材比较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中美文学教材比较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语 法 知 识 ;二 是 《 写 》 , 注 重 单 词 的 拼 写 训 练 ;还 有 一 文 化理念 ,消弭着 自身的文化特色 。我们 教材 的编写者 是 拼 部 就 是 《 学 》 。 语 音 、语 法 和 文 学 教 材 分 列 , 语 言 和 文 不 是 应 该 摆 正 心 态 、摆 正 位 置 ,使 我 们 的教 材 真 正 的涵 盖 文
旗 号 下 ,价 值 引导 日渐 淡 漠 。 怀 疑 传 统 , 否 定 传 统 似 乎 成 个 时代 专 题 选 择 若 干 篇 代 表 性 的 课 文 , 组 成 相 对 完 整 的 单 为 一 种 时 尚 。我 们 的 教 材 始 终 站 在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之 间羞 元 。每 个 单 元 的 前 面 设 有 背 景 介 绍 “ 时代 的 故 事 ” 。 “ 时 综 历 本 羞 答 答 , 甚 或 有 意 无 意 的否 定 着 我 们 的 传 统 价 值 观 ,抑 或 代 的 故 事 ” 由 “ 述 ” 、 “ 史 背 景 ”和 “ 时 期 的 文 是 迎 合 着 西 方 的价 值 观 。_ 方 面 ,我 们 在 国 外 兴 办 孔 子 学 学 ” 构 成 ,而 后 是 课 文 。 编 者 极 少 对 作 者 、对 课 文 进 行 武
二 、清 晰 的 文 学 史脉 络 ,
美 国的 文学教 材 ,选 文 内容 丰富 ,体 裁 多样 ,几乎
处在工 具性与人文 性 的论 争之 中,语 文教材至今 仍是大 杂 涵 盖 神话 、 小说 、戏 剧 、散 文 、诗 歌 、 日记 、游 记 、 随
烩 ,语 言 训 练 和 文 学 教 育 、 写 作 训 练 并 举 。语 法 、 修 辞 、 逻 辑 被 大 大 淡 化 , 导 致 了学 生 语 言 运 用 的 能 力 日益 滑 坡 。 笔 等 美 国 文 学 的所 有 样 式 。选 文 似 乎 有 一 个 约 定 俗 成 的 标 准一一 着 眼 于过 往 的 时代一一 代 表 一个 时代 的精神 ,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美两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探究其教学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两国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选取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教学评析等信息,对比分析两者在以下方面的异同:1. 教材内容比较两种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探究其在语文知识、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差别。

2. 教学方法比较两种语文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包括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

3. 文化背景比较两种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探究文化差异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如何在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等。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分析教材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归纳总结,提取文本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教学等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教材在教学效果上的不同。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论:1. 在教材内容方面,中美两国教材存在明显的区别。

例如中方教材强化了古诗文的学习,而美方教材则更加注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2.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外教材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

例如中方教材中教师的作用更为强调,而美方教材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能动性。

3.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对教材的编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美语文教育差异的理解,为中美教育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2月开始,预计研究时间为六个月,具体研究进度安排如下:1. 2022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2. 2022年3月至4月:收集教材资料,分析教材内容3. 2022年5月至6月:开展问卷调查、实验教学等研究,收集数据4. 2022年7月: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初稿5. 2022年8月:论文修改,准备答辩综上,本研究计划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力求探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为中美语文教育的交流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本质上是教科书使用的一套学习策略。

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好的教科书中应有好的助读系统,而有效的助读系统从而实现语文教材向语文学材的转变。

论文选取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格林版七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对两套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中知识链接、注释、插图、作者简介等助读版块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包括各版块的组成内容,形式以及作用进行整体比较。

研究发现:第一两套教科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本。

第二两套教科书在语言特色方面人教版的语言较为优美,格林版较为严肃。

第三在助读系统的构成及目的方面,人教版在于让学生理解文本,格林版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在助读系统版面设置方面,人教版比较整齐,插图较少;格林版教科书助读系统较为灵活多变,插图与结构图较多。

本研究又选取两套教科书相近的组元方式——动物单元,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对教科书附录部分等助读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两套教科书的对比,从而得到对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一作者简介可由“信息单一”转向“内容丰富”,二旁批由“略读独享”转向“全书涉及”,三注释由“杂糅”转向“分类”,四插图由“单一”转向“多元”,五课后习题由“思考”转向“检测”,六推荐阅读有“单调”转向“丰富”。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运用助读系统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全面使用助读系统,由只重视注释到关注整体。

另外教师与学生发展需要相配合自己动手开发助读系统。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一套好的策略不见得有好的效果。

教师的利用与开发,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教师的激发鼓励等都密切相关,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利用划线笔记提问等助读策略,考虑了师生的能动因素,作了为期一学期的对比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通过SPSS数据分析,这与所采用的助读策略无明显关系,这与实验的时间较短,教师指导不够以及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等有关。

中美中学生语文教学对比

中美中学生语文教学对比

中美语文教学对比班级:高20XX级13班学生姓名:杨承业日期:20XX年2月(一)语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教学不止于教材,例如七中的教学就有相当多的补充,但教材是教学的框架。

为此我找到了《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美国语文)》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进行对比。

●编排体系中国语文教材的编排多以体裁、内容分类。

例如:高一上第一单元为诗歌,然后两个单元是与人物有关的文言文,散文,第四单元是新闻。

结构清晰,知识点集中。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以时间为主线,类似于一部美国社会与文学发展的编年史。

下面是《美国语文》的目录:第1部分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 第2部分国家的诞生1750—1800第3部分国家的发展1800—1870第4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1850—1914第5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第6部分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每个单元又分为小的版块,分别讲这个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作者,包括神话、日记、演讲、小说、散文、戏剧等。

每一个部分把这个时代的作家们串联在一起,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展现这些作品。

我认为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大于中国的教材中每一课只有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的方式。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清楚段祺瑞政府上台的具体背景,也不了解与鲁迅同时代的文人都是哪些,在干什么,这时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的局面。

在课后练习题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查找三一八惨案的其他资料,“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与同学交流、讨论”。

但是,据我了解,没有学生做了这道研讨题,老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做。

于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大多是几个生词,几句警句,和一些缺乏感染力的概括出来的主旨。

●课后问题《美国语文》的课后问题主要培养学生解释、分析、推断、联系、批评的能力,前四项中国的教材类似,但“批评”的能力是中国的教材所没有注意的。

例如,在讲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时,教材要求学生设想这篇航海日记如果是一位船员写的会有什么不同,并提示哥伦布为了获得下次航海的赞助必须将美洲写得更富饶,所以这篇航海日记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

《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

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

《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

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的课本中,体裁为短篇小说,将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

下面将两篇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希望为教科书的编排提供一个参考,以使我国的教科书日趋完善。

一、范文系统:《斑马》具体编排于第一单元《在世界中找准你的位置》中的第一篇课文。

文章描写了一个残疾的越战老兵,帮助塞伯拉(一个小男孩)战胜伤痛,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启示, 最终两人都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课》则是着重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

二、知识系统:在《斑马》一课中出现在正文之前的部分是“读者工具箱”,为
学生提供了有关短篇小说的两个知识要素:1、冲突,2、描写,“描写是用语言来为人物、事物和景物描绘一幅图画。

描写运用感官的详细描述─—用单词和短语来描写事物的外表、声音、气味、味道和感觉。

在《斑马》中作者利用描写创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图画。

当你阅读故事的时候,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方面来找出描写的例子。

”在向学生说明描写的特点时,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找出描写的句子”,同时提供了寻找的方法。

达到了“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的要求”,操作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然这与美国的国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一课》没有提供相关的知识说明。

三、助读系统:《斑马》一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第一次战败的战争,58,000人死亡,300,000人受伤,75,000终身残疾。

”在文章结束后还编入了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小说创作的说明。

再来看《最后一课》编排在课文前的助读系统,“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助读系统中《斑马》最突出的特点是,编写了读中提示,贯穿全文有22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使用what、where、how 来提问,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

例如“塞伯拉的手怎么了?”这些问题大多为复述性质的问题,对文章中重点的情节给予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最后
一课》没有编排读中提示。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比较全面,并且重视课前的指导部分,提供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多的背景资料。

读中提示的编入既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是变“教本”为“学本”的一个很好方法。

但是这些读中提示形式单一,全部都为提问的形式,内容也单一,仅仅涉及到课文情节的描写。

这样老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单调枯燥。

而中国课本在课前提示中,仅仅向学生介绍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文中也没有编入读中提示,而在我国的另外一些教材中,例如,由王尚文先生主编的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则采用了这种编排方式。

四、训练系统:“训练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训练题是教材编写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练习质量反映编者的功底和水平”。

由此可见,有必要将两课的练习题充分地比较一下。

(一)、《斑马》一课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简单列举其中部分题目:
1.调查、询问和想象:
回忆:事实收集→ 解释:找出原因
当塞伯拉出车祸以后,他不能做什么了?当塞伯拉知道自己失去他的天赋的时候他有什么感觉?
分析:将事情分开来考虑→综合:将事情合起来考虑
遇到了约翰以后,塞伯拉在哪些方面有了变化?你觉得塞伯拉会继续变化吗?
解释你的理由。

2.课文理解:
再次向学生介绍描写和冲突,围绕这两方面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找出小说中描写的句子?小说的主要冲突是什么?最后这个冲突是如何化解的?”
3.分类写作:
假如你是塞伯拉,正在华盛顿旅行,给安德瑞写一张明信片,告诉他你参观越战老兵纪念馆的事情。

4.技能建构:
这一部分最突出特点是设计了有关跨学科学习和多元智能活动的练习。

“假设你所在的州要征集关于越南战争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你来设计一下,要有设计图,设计图的描述和设计思路。


1.2两项主要侧重于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

不仅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还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正如杜威所说的“思维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

第3项侧重于写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从写作的题目可以看出其中暗含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注意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写文章,其次要注意特定的对象,最后要注意特定的目的。

这符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听众调整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例如规则,风格和词汇)以达到有效的交流”。

要完成第4项练习必然要求学生去了解有关越战的知识,这就与历史学科有所联系。

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多种技能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比较缺乏。

(二)、在《最后一课》中课后练习由两部分组成。

1.在第一部分中第一题为“诵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第二题为“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2.第二部分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是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字词。

第一部分中第一题与《斑马》中第一部分的题目类似,但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法指导有所差别,前者提供的方法是“诵读课文,想一想”后者则是“回忆:事实收集;解释:找出原因”不难看出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想一想”,更进一步具体地指出“怎样想”,美国语文教材重视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讲解,分步骤地进行操作。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同样,《最后一课》中的第二题这里也存在这个问题,可以具体指导学生从哪方面来思考,体会。

而不仅仅是“思考,体会”。

第三题是关于人称转换的改写训练。

第四题“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文编写者试图将其设计成一道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和文本在母语这一点上相遇,激活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使二者得到同步的提高。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人教社的编写理念在于:
1.教材内容的研讨性,每一篇课文后都编有“研讨与练习”,设置开放性的题
目。

以前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于板着面孔说教,“是”或“不是”全由它说了算。

而这本教材则努力做到少一点定论,多一些研讨,让学生的意见参与进来,靠自己的思考寻求结论。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最后一课》以“语言”为关键点,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而美国EMC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则主要显示出以下的编写理念: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2.教材体例的科学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读中提示的编写,提供了必要的自学条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活跃的学习者。

3.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例如,课后练习题的设置,编入精深的阅读策略的指导,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

综上所述,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各国的教材各有特色自是理所当然之事。

本文尝试从两篇课文入手将这两者进行比较,并非“妄自菲薄”,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扬长避短,更趋成熟。

(于惠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