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解析

合集下载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_高雪岩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_高雪岩
·2696·
炎活性密切相关 。 Guo等 [21 ]研究发现甘草酸可提高血清中 ALT的含量 ,增强血液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从而降低氧化应 激损伤 ; Tang 等 [23 ] 发 现 甘 草 酸 可 抑 制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2α ( TNF2α)的释放 ,抑制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并抑制核因子 kappa B 向细胞核中的释放 ; L ee等 [26 ]发现甘草酸可诱导亚 铁血红素加氧酶 1 的生成 ,同时减低促炎症反应 ; Yoshida 等 [27 ]发现甘草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白介素 IL 218的生成 ; Abe等 [24 ]发现甘草酸可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 MM P29 的含 量 ,上述各反应最终都会导致抗炎活性的产生 。此外 , Tang 等 [23 ]还发现甘草酸可下调细胞凋亡蛋白酶 3的表达 ,抑制 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 C释放到胞浆中 ,从而显著抑制肝细胞 坏死 。由此可见 ,甘草酸的保肝作用与其对活性氧和各种炎 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密切相关 。炎症因子的释放存在级联放 大效益 ,各阶段释放的炎症因子和攻击部分及程度不同 ,而 肝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开始于炎症 ,而后发展成为 肝纤维化 、肝硬化 ,最后成为肝癌 。由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 可知 ,甘草酸几乎对整个肝病的发展过程均有一定的作用 , 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子作用机制 。甘草的保肝机制与 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密切相关 ,但甘草酸保肝的系统机制仍 有待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 甘草 ;三萜皂苷 ;黄酮 ;药理活性
甘草是一味重要的大宗中药材 ,常作佐使药入多种中 药复方 ,味甘 ,性平 ,归心 、肺 、脾 、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 ,清热 解毒 ,祛 痰 止 咳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 药 的 功 效 [1 ] 。截 至 目 前 ,甘草中共分离得到 300 多种黄酮类混合物 、20 余种三 萜皂苷类化合物及多糖成分 [ 2 ]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表明 , 甘草具有保肝 、抗炎 、抗菌 、抗病毒 、镇咳 、抗疟 ,抗氧化 、抗 癌 、免疫调解 、降糖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活性 。除作为传 统药材和现代医药原料外 ,甘草作为矫味剂添加到糖果 、饮 料 、香烟中 ,作为美白剂添加到化妆品中 ,作为表面活性剂 以促进难吸收药物的吸收 。本文就近 5年来甘草及其活性 成分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全面综述 ,尤其是对其主要药用活 性成分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详 细的阐述 ,此外还阐述了多种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的药理 活性研究进展 。 1 甘草及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1、甘草的简介:甘草的历史、来源、分类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甘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学中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拉丁学名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属于豆科植物甘草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甘草按照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二者在药性和功效上略有差异。

甘草的根部是其主要的药用部位,通常在晚秋至次年春季之间采挖,晒干后即可入药。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重功效。

它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增强或调和药效。

甘草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医临床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揭示。

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独特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甘草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得甘草成为了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研究的深入,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甘草活性成分概述:介绍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素等。

甘草,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草药,其活性成分多种多样,各具独特的药理活性。

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以概括为甘草酸、甘草素等几大类。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之一,也是其甜味的主要来源。

甘草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抗炎药物和保肝药物的制备中。

甘草酸还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3-19T13:38:05.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雪玲[导读] 人们经常遭遇中毒,病毒的侵袭,在不断的寻找抗御这些疾病的良药。

刘雪玲 (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菏泽 274000)【摘要】甘草是一种药材,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药物,它来源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这种药物经研究发现不但有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还能抑制某些疾病的产生,还具有抗炎等功能。

本文主要对甘草里面的物质进行分析和介绍他们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甘草三萜皂苷黄酮药理活性活性成分【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99-02引言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甘草进行研究,由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只能通过人来辨别物质,我们得出了甘草主要适用于预防感冒,驱寒,补脾等疾病的治疗,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感冒头疼的药材。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不断地对甘草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甘草及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甘草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物,在很多国家都有记载,到现在已经有千年的历史,甘草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甘草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也小。

近年来国内一直对甘草进行研究和挖掘,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研究出甘草及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癌、抗氧化、保肝、神经保护、美白、降糖、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活性,还在肝病,糖尿病缺血再灌注损伤、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癫痫、抑郁、癌症治疗有很好的开发。

1.1 抗菌与抗病毒活性人们经常遭遇中毒,病毒的侵袭,在不断的寻找抗御这些疾病的良药。

通过甘草的使用情况,提出甘草可能有很好的抗病毒倾向。

根据现在的研究表明甘草的水提取部位具有抗菌的效果,但是对一些菌类有抑制作用,这些菌类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此外还发现甘草对前些年流行的病毒如非典,免疫力缺陷的病毒有防御作用。

研究甘草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学

研究甘草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学

研究甘草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甘草,又被称为甘草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草本植物。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

甘草广泛应用于咳嗽、消炎、抗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对于甘草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一、甘草的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它主要通过酶介导的化学反应来转化药物分子结构,从而影响药物的活性、药效和毒性。

甘草的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CYP450)是其中最重要的酶系。

CYP450家族在甘草的药物代谢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甘草酸通过CYP450家族催化的氧化反应,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此外,甘草中的其他成分,如次甲基芪醇、张仲景酸等,也可能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研究甘草的药物代谢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形成过程。

二、甘草的药效学1. 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甜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此外,甘草还能够促进炎症部位的修复和再生,减少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2. 抗溃疡作用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加胃黏膜层的黏液分泌,形成保护屏障,从而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

此外,甘草还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3. 免疫调节作用甘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甘草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4. 抗肿瘤作用甘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中的甘草酸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甘草还能够增强放化疗的疗效,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

结论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药物代谢和药效学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甘草,又称甘草根,是中药学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甘草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苯甲醇、氨基酸等多种化合物。

甘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抗溃疡、增加免疫力、保护肝脏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酸可以抑制发炎反应和免疫反应,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

甘草酸还可以保护肝脏,降低肝脏损伤的程度。

此外,甘草酸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

甘草次酸在甘草中的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次酸具有抗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甘草次酸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减少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此外,甘草次酸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细胞的活性。

甘草中还含有一些苯甲醇类化合物,如甘草醇、甘草甜菜碱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中的苯甲醇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甘草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甘草氨酸、甘草酸等。

这些氨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氨基酸可以增加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总之,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苯甲醇和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为甘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发新的甘草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目前对甘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作用机理的探究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甘草是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重要中草药之一。

自古以来,甘草就被人们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胃炎、溃疡等。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本文即针对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做一简单介绍。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它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降血压等多种功效。

此外,甘草还含有许多其他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

甘草酸:甘草酸是甘草中含量最多的三萜类成分,其结构为异烟花烷二萜类,可分为α-甘草酸和β-甘草酸两种。

研究发现,α-甘草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能抑制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β-甘草酸则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改善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并可用于治疗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

甘草素是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与龙胆素类似。

研究表明,甘草素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糖尿病、抗炎、抗肿瘤等。

其中,甘草素可通过抑制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表达,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症状。

补骨脂素:补骨脂素是一种茚光酸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甘草根中。

研究表明,补骨脂素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补骨脂素可通过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等作用,对肿瘤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苷类化合物,在甘草中含量较高。

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

此外,甘草甜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常被用于消毒和杀菌。

总之,甘草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未来,随着化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甘草中其他的有效成分也有望被发现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解析摘要:《本草纲目》记载:甘草甘、平、无毒,主治二十二种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甘草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现已发现其在治疗炎症、过敏、肝病,提高人体免疫缺陷以及肿瘤、癌症等治疗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甘草;药理活性;有效成分甘草实为中性药材,别名蜜草、甜草等。

属豆科,英文Leguminosae,其根及根状茎部最有价值。

甘草分多种,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洋甘草(G1ycyrrhizaglabra L)和欧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医药界中甘草用途极广,主要作为复方药予以配合,味偏甘甜,能中和药物苦味,性既不寒亦不燥,能滋补脾胃、补充气血,亦可解燥热、减痰量,清疼痛。

现在为止,由甘草提取的黄酮混合物总数已有300种之多,皂苷元化合物种类高达20余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能护肝、抗炎消毒、抵抗病菌,亦可防咳嗽,抵抗癌症,增强免疫力。

1.甘草有效成份甘草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等。

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皂苷类化合物、甘草黄铜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等方面。

其中,皂苷类化合物又以甘草酸(glycyrrhizic)和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为主,甘草黄酮与其他酚类化合物则以甘草素( liquiritigenin)、光甘草定(glabridin)、甘草查耳酮( licochalcone)、其他黄酮类成分等为主。

2.甘草黄酮提取方法2.1水提取甘草黄酮提取方式中最古老的是水提取,即将甘草粉和水以既定的比例调和,温度达80至95摄氏度,进行甘草粉提取。

因甘草、黄酮能溶于水,所以借助其溶水特性进行分离提取。

这种方法提取的甘草、黄酮通常杂质较多,耗时较长,虽然所需设备较简单,但回收率极低,因此已很少被使用。

2.2有机溶剂提取有机溶剂提取是当下提取黄酮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黄酮化合物能溶于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操作过程包括冷水浸入和加热抽离。

甘草的总黄酮提取步骤为先把甘草根茎置于干燥环境,放置时间60Day,后用浓度95%的乙醇浸泡48Hour,同时对过滤后的液体提取,并将提取完成的滤液放于温度为70℃的水中浓缩,直至溶液浓度ph值达到5-6之后进行萃取。

对乙酸乙酯提取液进行萃取,采取5%Na2CO3为萃取液。

Na2CO3的PH值可以采用浓盐酸进行调整控制。

最佳提取方式应该遵循一定比例,一般按照20:1的比例调配甘草粉和酸液含量,提取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对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处理,则提取得率为2.56%。

2.3超声波提取超声波提取依靠超声波的震荡过程来完成有效物质的提取过程,使组织细胞在短时间内空化,加速了细胞破裂速度,缩短了有机溶剂进入细胞的过程与时间,加快黄酮化合物溶解的速率。

超声波方式可确保提取物质的纯度,减少了耗时,节省了成本,而且无需耗费过多的有机溶剂。

但在采用超声波提取时,需注意时间的把握,最佳时长一般为80min。

此时物质所含黄酮比例为1.312%,回收比率可达99.2%。

2.4微波提取微波提取的原理是基于物质的不同性质,尤其是提取物中的分子结构不同,在微波提取的过程中,微波和分子之间可相互作用,微波的能量致使分子分子剧烈运动,导致了提取体系的升温,依靠所产生的热效果来实现黄酮的提取,由于热效应使介质直达细胞壁并破坏组织结构。

因此,微波提取具有加热均衡、耗时不长及自动化操作实现可行性强等优势。

经过微波提取的总黄酮含量比例为1.723%,回收比率达到了98.3%。

2.5 SFE提取当下对黄酮的提取方式愈发增多,发展较快的是超临界流体,即SFE技术,SFE提取能使细胞壁破裂程度较之前的方法更大,增大黄酮化合物和CO2溶剂间的接触面积,提升提取效率和提取纯度。

SFE提取的优点是能减弱黄酮和纤维素间的衔接,操作过程无需过多溶剂、提取之后无残留溶液,活性物质成分凝结性增强,遭受攻击也不易破坏。

用CO2超临界方法提取甘草黄酮,其提取效率高于常规溶剂提取方式2倍之多。

2.6吸附树脂提取吸附树脂的本质为吸附剂,其稳定性极强,无论从物理角度还是化学角度,可在不受无机物影响的状态下吸附甘草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吸附性能高、树脂再生性强、往复使用周期短,操作闭路循环容易搭建。

由于不同吸附树脂构成成分的不同,因此其吸附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XDA-1型号的树脂对于甘草中的总黄酮物质的提取可达93%,动态可达83.74%,可用性极强。

2.7各类酶提取细胞壁组织易将黄酮化合物相互缠绕并包围,造成提取的困难。

酶法提取中的复合酶由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组成,复合酶可将纤维组织逐一破坏,降低溶剂的渗透阻力,使黄酮化合物以最快速度释放。

在PH环境5.0,40℃的条件下,经由3小时酶解后甘草总黄酮的提取比率为1.66%,改方法优于微波提取方式之处在于耗资少,能源损耗低。

3.皂苷类化合物的药理探究三萜皂苷很早便被世人熟知,因含糖量极高,甚至比蔗糖还要甜好几十倍。

目前为止对三类甘草进行过皂苷的提取研究中,发现的皂苷种类多达二十种,大都为葡萄糖皂苷,以齐墩果烷型三萜类为主要苷元,能溶于水。

甘草中含糖量最多的是甘草酸,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甘草,其含糖量更高,比例高达7%,因此药理活性也更强,同时由其衍生转变的甘草次酸也有极强药理活性。

3.1 甘草酸(glycyrrhizic)的药理活性探究甘草由有种活性物质所组成,甘草酸为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甘草酸分子由两部分所构成,即甘草次酸与葡萄糖醛酸,分别位于18A异构体及18B异构体中。

上世纪中叶前,用甘草酸制成的药剂可用于治疗炎症及过敏等临床疾病。

用甘草酸调制而成的药剂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治疗肝病领域,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丙型肝炎、像肝癌、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于甘草酸是否能保护肝脏,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予以佐证。

实践证明甘草酸能治疗各类肝损伤,包括CC14、A-荼基异硫氰酸盐、术后内毒素、苍耳子、脂多糖与D-氨基半乳糖诱引起肝内损伤等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几率在使用甘草之后发现有轻微的减轻,究其原因,推断为甘草酸可以加快肝脏部位细胞再生,提高肝脏部位细胞性能复原。

甘草酸之所以能够保护肝脏,原因在于它具有多种活性物质,能抵抗氧化和各类炎症。

血清通常都含ALT分子,甘草酸可通过改变ALT的含量值使血液活性氧降低甚至彻底清除;同时,甘草酸的存在,还可以预防肿瘤的进一步扩散,即A(TNF-A)的扩大,通过产生对于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来实现kappaB因子的静止;甘草酸还可以能促进亚铁血红素等物质的形成,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亦能使MMP-9,即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细胞中的含量下降,加速抵抗炎症物质的快速形成;还能够将细胞凋亡蛋白酶-3的含量进行下调,阻止细胞色素的流失,保证肝细胞正常。

因此可得出甘草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要归功于它的抗氧性,抵抗炎症的性能。

炎症发生过程中,炎症病原体放大效应逐层加深,每一时段部位排出的炎症因子含量都不同,刚开始,炎症仅占据组织的小部分,因受攻击部位不同,炎症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发展为以后的肝癌。

临床医学证明甘草酸在肝脏保护方面功效显著,肝病发生的不同阶段,甘草酸都有相应的活性分子与之抗衡,从而避免肝癌恶化,但作用的具体机理仍需要深入探究。

甘草酸功能极为多样,不仅局限于肝脏保护。

同样也能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口膜炎、甲型流感等病毒的传染性降低,同时还能减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繁殖速率,唯一遗憾的是其无法对因骨髓灰质引起的炎症发挥效用。

甘草酸对各类癌症例如生殖系统肿瘤、胃癌等的扩散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是甘草酸可以降低KATO-III细胞株、原髓细胞(HL-60)等有害于身体的各类细胞的树木从而起到抑制病情的作用。

同时,甘草酸还能治疗各类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哮喘病等。

在抗菌消炎、毒素解除及各类致癌因子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此外甘草酸对可用于中和毒素和防止血液凝固,尤其是针对蝮蛇咬伤,甘草酸可抑制静脉血流迟缓,防止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保持血液流畅。

不仅如此,它还适用于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类疾病。

研究发现,甘草酸能防御辐射,防紫外线射入、保护神经元、降低肝受损度、预防组织缺血性再灌注受损,减缓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转换等。

3.2 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的药理活性探究甘草次酸来源于甘草酸,从化学角度讲,即通过将甘草酸糖链部分断裂水解而形成,甘草的糖分含量极高,甜度为蔗糖的250倍。

甘草酸与甘草次酸属于甘草中的18A、18B立体异构体。

甘草次酸功效包括抗氧化性、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各类癌症。

其在体外培养的实验中能对各类恶性肿瘤细胞的繁殖进行抑制,包括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细胞、胃癌、肝癌及宫颈癌、结肠癌细胞等,其能抑制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的作用,将细胞的破裂时间段静止于细胞周期的G1阶段,从而使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进程变缓,改变线粒体细胞膜向内部的渗入速度,致使细胞色素C排出,从而维持活细胞活性。

此外,即使是由于A-萘基异硫氰酸盐引发的各种肝部受损疾病,甘草次酸亦能予以抑制,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以此同时,对于CCC14使用不当引发的肝纤维化问题,也可予以缓解。

虽甘草次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机理还需深入研究,但目前掌握的临床案例和实际操作数据表明,其保护机制应基于它的抗氧化活性。

此外,甘草次酸实际上是一种抑制剂,结构为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B,其可用于脂肪的抽取与减少。

在对疱疹病毒发挥功效,甘草次酸的性能强于甘草酸十倍。

甘草次酸生发的衍生因子借助对白介素IL-1与前列腺素E-2的控制实现抗炎功效。

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都从甘草中提取而来,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间有虽有很多共通的药理活性,但药理活性也有不同之处。

在相同点上,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可对神经进行保护,对于线粒体受损,尤其是因氮氧化合物引起的受损问题,甘草酸及甘草次酸都可产生缓解,对各类毒性较强的疾病,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可以进行医治,两者功效的发挥均基于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的抗氧化活性。

在不同点上,甘草酸及甘草次酸18B能保护肝脏,但甘草次酸是通过减缓细胞组织死亡的速率来实现。

毒性与甘草次酸不同,后者的活性稍强。

对于甘草酸与甘草次酸间存有何种关系、其活性机制为何等诸多问题还需学者深入探究。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仅为甘草活性成分的一部分,在甘草中还存有甘草皂苷A、甘草皂苷C2、胀果皂苷等皂苷成分,但因其所占分量过少,加之提取方式较为繁琐,因此尚未被当做研究重点。

4.甘草黄酮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探究三萜皂苷在甘草的提取物中占据了较大部分,甘草的黄酮类物质则是除此之外的另一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