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规则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的泰勒法则

货币政策的泰勒法则

货币政策的泰勒法则泰勒法则(Taylor rule)是货币政策的规则之一,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调整利率的规则,形式非常简单,但在实践中的意义重大,操作性很强。

约翰.泰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曾任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次长,他于1993年根据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了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被称为泰勒法则。

根据该规则,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联邦基金名义利率的变动趋势,因此,这一法则不仅受到学术界和美联储的重视,也为广大投资者所瞩目。

从沃尔克的前任伯恩斯开始,美联储接受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把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主要手段,在这个时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隔六个星期要为各种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确定一个目标区间,同时也会兼顾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的一致性。

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主义学说也暴露其局限性,货币供应量目标难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改用真实利率作为政策工具,则可以将金融市场上的所有资金流动都覆盖在内。

1993年,格林斯潘放弃了执行了十多年的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转而实行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新的货币政策体系。

泰勒法则则为这样的货币政策体系转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泰勒通过对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货币政策实绩的细致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相关关系的变量。

有鉴于此,他认为,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名义利率的调整要与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紧密相连,比较的依据是通胀的目标和潜在GDP。

泰勒认为,联邦基金的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调整,保持真实均衡利率水平得以实现。

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了其潜在的真实水平,真实利率必须提高;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目标通货膨胀率水平,则真实利率也应当提高。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发表题为《新经济挑战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评估》的演讲,称美联储将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并更侧重实现充分就业。

这一里程碑式的调整,标志着美联储的利率决策机制迈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泰勒规则及其发展美国国会在《联邦储备法》中,明确规定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

基于双重授权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约翰·泰勒于1993年提出了泰勒规则,以简单的公式描述了通胀水平、产出水平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期间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温和稳定,菲利普斯曲线形态陡峭,因此,在沃克尔与格林斯潘时代,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水平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高度吻合,泰勒规则对美联储利率决策的解释能力较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制定的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偏離传统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目标,传统泰勒规则的适用性迎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美联储官员与经济学家们,根据危机应对的特殊要求和美国经济结构变化,对泰勒规则的变量和参数进行了一系列修订。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相较于价格稳定,当时美联储更为看重经济产出目标,伯南克对传统泰勒规则进行修订,将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从0.5提升至1,潜在通胀目标由2%提升至2.5%。

201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失业率仍然高企,美联储主张在经济深度衰退之后的复苏阶段,应相对长时间地维持超低利率。

基于伯南克的鸽派立场,伊文思规则应运而生,将货币政策与就业紧密挂钩,向市场传达美联储注重经济增长(尤其是充分就业)的政策信号,同时,引入经济指标的临界值作为加息的触发标准,承诺在失业率低于6.5%以及通胀率预期高于2.5%之前,美联储将维持零利率水平不变。

2014年耶伦继任后,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基于此前多轮修订的泰勒规则,耶伦发展出了最优控制方法,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能够最小化失业率和通胀率与目标值的偏离度。

“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

“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一、泰勒规则1993年,泰勒提出著名的“泰勒规则”。

l、泰勒规则的含义泰勒规则可以简单的描述为:it,=∏i+r+h(∏i-∏*+gyyt(1)其中,it:名义利率;∏t:当前预期通货膨胀率;r.真实均衡利率,即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状态下的利率;∏*:目标通胀率;yi:GDP缺口,即当前实际GDP偏离潜在GDP的比率;h、gy 为协整系数。

泰勒规则的政策含义为:真实利率是唯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认为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其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

具体含义为:①经济中影响名义利率的因素,除了当前预期通货膨胀率(∏t)以及真实均衡利率(r)外,还受预期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差额(∏t-∏*),以及GDP缺口(yt)的影响,如果∏t-∏*=O,y=0则it-∏t=r,即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理想状态;②上述各因素中如果任意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货币当局就应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贴现,来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等于均衡利率r。

泰勒规则表达式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像(1)式中那么简单的线性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i=β(it-∏t-r)+μ(2)∏t=IIt-1+α yt-1+et (3)it=gn+gyyt+go(4)其中it、∏t、r、yt代表的意义同上,μt、et为相关系数和均值均为零的随机变量,β、α大于零,gn、gy、go为政策性变量系数,其中gn、gy大于零。

运用计量经济学对以上三个式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到gn>1时,货币当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会使得经济达到均衡状态,gn>1被称为“泰勒条件”。

2、对泰勒规则的评价泰勒规则主张货币政策规则对经济的影响保持中性的原则,将相机抉择和规则性有机结合,以相机抉择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对经济进行微调;以规则性确保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泰勒规则公式

泰勒规则公式

泰勒规则公式
泰勒规则公式是i=i*+a(N-N*)-b(U-U*)。

泰勒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

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名义利率。

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这就是美国金融界的“泰勒规则”。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是管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单一规则是指在管理中,每个人只有一个上级,而泰勒规则则是指在管理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完成工作。

这两个规则在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一规则是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只有一个上级,这样可以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混乱和冲突。

在实际操作中,单一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清晰的管理层级,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且能够向自己的上级汇报工作。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泰勒规则是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管理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完成工作。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按照同样的标准来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泰勒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在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一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清晰的管理层级,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而泰勒规则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两个规则的结合可以使得企业的管
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是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的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扩展的泰勒规则及其在的适用性

扩展的泰勒规则及其在的适用性

基于扩展的泰勒规则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验证基于扩展的泰勒规则的风险 管理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采 用历史数据测试、模拟测试等方法进 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
经过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泰勒规则 的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 测和更好的风险管理,从而帮助金融 机构更好地应对风险。
05
扩展的泰勒规则在其他 领域的适用性
扩展的泰勒规则在一般经济政策中的适用性
总结词
扩展的泰勒规则在一般经济政策中具有适用性,可以帮助制定更加准确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详细描述
扩展的泰勒规则是一种货币政策制定工具,它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等变量来决定最优利率。在一般 经济政策中,扩展的泰勒规则可以用于指导政策制定者确定最优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
同时,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泰勒规则忽略了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不确定性和其他重要因 素,因此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
02
扩展的泰勒规则
扩展的泰勒规则的定义
扩展的泰勒规则是一种货币政策模型,它基于泰勒规则并对其进行扩展,以考虑到更多的宏观经济因 素。
泰勒规则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货币政策模型,它根据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来决定利率水平。
扩展的泰勒规则能够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的政策 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基于扩展的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模型
建立模型
基于扩展的泰勒规则,可以建立 相应的货币政策模型,该模型将 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与通胀率、 产出缺口等经济变量联系起来。
确定模型参数
在模型中,需要确定一些参数,例 如利率对通胀率和产出缺口的反应 系数,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历史数据 估计得到。
03
扩展的泰勒规则在货币 政策中的适用性

宏观经济学泰勒规则

宏观经济学泰勒规则

宏观经济学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定律,指出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有可
能使经济增长率改善的政策刺激措施必须采取。

该规则被发现于20世纪
3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 和 Alvin Hansen对其进
行讨论,并归纳出若干经济学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原理被称为“泰勒规则”。

它主要关注如何降低失业率,而也提出许多关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
衡量标准。

泰勒规则的核心理念是,当政策措施使货币供应增加,政府实施紧缩
性财政政策时,政府应根据国内经济的情况来调节货币供应,并适时减少
财政政策。

此外,应按照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来衡量泰勒定律的经济收益,以便采取适宜的政策行动。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中的泰勒规则从政策措
施的研究、控制失业和经济增长、调整货币供应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经济政策角度。

ppt泰勒规则

ppt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唯一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是真实利率,决定真实利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以通货膨胀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下,如果通货膨胀率偏离既定目标,央行须运用各种手段(工具)调整名义利率,使真实利率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即,货币政策的名义锚)
泰勒规则指出,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一个“均衡”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再加上两个缺口的加权平均值:(1)通货膨胀缺口,当前通货膨胀率减去目标通货膨胀率,(2)产出缺口,实际GDP与潜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潜在GDP估计值之间的百分比偏差。
泰勒原理:货币当局应该将名义利率提升至高于通货膨胀率的升高幅度的水平。
泰勒规则中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可能意味着,联邦储备体系不但需要将通货膨胀水平置于可控范围之内,而且应该减小产出围绕其潜在水平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幅度,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
中央银行能否直接遵循泰勒规则:
1.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要求中央银行提前进行预测经济变化
2.经济的真是模型无从获得,需要中央银行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泰勒规则的机械性使其不可能产生最佳货币政策。
3.经济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泰勒规则的模型与系数也是变化的。
4.金融危机期间需要非常规货币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勒规则
江 春
泰勒规则(Taylor Rule) 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的全球化,使货币供应量与一 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变得越来越弱,同时,由于金融衍生产 品市场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统计带来了困难,这 些经济金融环境的变革使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 的货币政策机制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 济学家泰勒(Taylor,1993)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为新形 势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泰勒规则的前提条件
美国以泰勒规则为理论指导的货币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 (1)“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预算平衡)相 结合; (2)利率的市场化; (3)政策透明度高且市场灵敏性强,其政策公布即能很快 影响预期并带动市场。 (4)浮动汇率制度 因为只有在浮动汇率下,一国中央银行可以根据产出和 通货膨胀来调整短期利率,而在固定汇率下由克鲁格曼“三 元悖论”可知,一国不能单独决定其短期利率,因为利率的 升高将导致外币的流人对本币形成升值压力(Taylor,1993)。 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泰勒规则实施的一个前提 是浮动汇率制。
* e
着,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一对一地发生变化) 。 最后,将 i i 代入名义利率 i ,物价 p 和实际产出 y 之间的方程式,就得到泰
* e
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it r * t ( t * ) ( yt y * )
其中, it 为短期名义利率(即中央银行用作工具或政策目标的短期利率,美国为联邦基 金利率); r * 为长期均衡的实际利率(使一国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并扣除通胀影响的利率。 泰勒取值为 2%,这是根据美国无风险金融资产扣除通货膨胀水平后的平均利率计算得出 的); t 为通货膨胀率(表示前 4 个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为中央银行的目标通货
三. 泰勒规则的特点


(3)Taylor规则强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仅应控制通 货膨胀,而且应减少潜在产出的周期性波动. 因此,泰勒规则 概括了货币政策的两个目标:即一方面促进经济实现最大化、 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 (4)泰勒规则将长期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具体化,为宏观经 济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名义锚。泰勒规则在奉行长期物价稳定 政策的同时也重视短期产出稳定的目标,也就是说,既能在 短期内将实际产出稳定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又能在长期内 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


泰勒规则的意义

中央银行采用泰勒规则有助于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 的政策交流,在公众与央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引 导公众预期的形成,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透明度。中央银 行通过实施泰勒规则,不允许通货膨胀率在经济周期中随机 行走,向公众表示了反通货膨胀的决心,增强了货币政策的 可信度。公众可以通过泰勒规则了解货币政策行动内在的合 理性,以及这些行动如何符合其目标,从而减轻人们心理上 的不安定感,避免预期效应引起的紊乱,保证货币政策的顺 利执行。 199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对货币供应量MZ的控 制,转而将控制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 际上就是以泰勒规则为理论依据的。从1993年泰勒规则提 出直至2001年,美国宏观经济在通胀率和失业率“双低” 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增长,以泰勒规则为理论指导的美联储作 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功不可没。
MV PY 其中 M 为流通中的货币存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物价水平,Y 为真实产出。传 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 V 上一个常数。弗里德曼则修正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 v 是取决于利率 i ,物价水平 p 和收入 y 的一个函数。其货币流通函数
可简写为:
Y V ( w; i, p; u ) M
*
*
分就业)时,名义利率将等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即 it r t ,符合费雪效应),
*
这时,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和物价均处在合理的均衡水平,这意味着,该经济体将会保持在一 个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理想状态。这时的联邦基金利率应该保持在 4%不变。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2)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 t 上升到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 一个百分点,从而导致实 际利率( i t )偏离均衡水平,则中央银行就应该相对于当前通货膨胀率运用各种政策工 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贴现率等)调节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 i t ,将联邦基金利率提 高 0.5 个百分点,使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高出实际利率 0.5 个百分点,从而使实际利 率下降到均衡水平,否则就会因为利率水平过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过大,而造成实际通 货膨胀率偏离目标通货膨胀率更大。反之则反是。
i r* e
一. 泰勒规则(Taylor Rule) 的思想渊源
但泰勒认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事实上存在如下效应:
i r * e
其中, i 为名义利率, r * 为实际利率, 为通货膨胀预期, 为名义利率对于通货膨
e
胀预期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在费雪效应的条件下, 取值为1,故有 i i 。这意味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4)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 t 上升到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一个百分点,同时实际产
*
出 y t 超过潜在产出 y 一个百分点,则中央银行必须将使联邦基金利率 it 提高一个百分点, 从而使实际利率上升到均衡水平,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的过度膨胀。反之则反是。
*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主义强调的“固定规则”思想(即主 张事先确定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及规则,并提高货币政策的 透明度,不随意改变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及规则,以稳定公 众的预期,从而保证市场机制的稳定)与凯恩斯主义主张的 “相机抉择”思想(即主张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 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规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的状况 灵活调节,“逆风向行事”平抑经济周期,从而稳定经济) 结合在一起,坚持货币政策应对实际GDP和通货膨胀这两者 的变化都做出反应,而不只是对付通货膨胀。 泰勒规则以规则性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相机抉 择来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和应变性,货币当局一方面通过规 则性的货币政策作用于人们的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微调操作 进行渐进调整,在达到政策目标的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 缓经济的波动,因此该规则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为越 来越多的中央银行所接受。
*
it 2 t 0.5( t 2) 0.5( yt y * )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泰勒规则的政策含义为: (1)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2%( t =2,即 t 2 0 ) ,实
*
际产出等于总产出( yt = y ,即 y t y 0 ,产出缺口为零,这意味着,经济实现了充

总之,泰勒(John Taylor)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影 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实际利率是唯一能够与 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相关关系的变量,因此, 实际利率应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据此,泰勒认为,应根 据通货膨胀和总产出的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来调节名 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使名义利率在剔除物价水平因素 后与实际利率相等,这样就能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使之对 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同时也不起抑制作用,以形成稳定的 利率环境,避免利率波动与经济走势的背离,扰乱经济运行, 这样,经济就可以以其自身的潜能在目标通货膨胀率下持续 稳定地增长,从而实现物价的稳定和总产出的稳定增长双重 目标。
一. 泰勒规则(Taylor Rule) 的思想渊源
同时,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也认为货币流通速度 V 是收入 y 和利率 i 的函数,即:
V f ( y, i) ,因此,泰勒综合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及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
数量论的基本思想,就得到名义利率 i ,物价 p 和实际产出 y 之间的方程式。 其次,Taylor 根据费雪效应(即名义利率 i 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3)如果实际产出 y t 低于潜在产出 y 一个百分点,从而导致实际利率( i t )偏
*
离均衡水平,则中央银行也必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贴现率等)调节名 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 i t ,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 0.5 个百分点,使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 率)低于实际利率 0.5 个百分点,从而使实际利率下降到均衡水平,否则就会因为利率水平 过高而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过大,而造成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更大。反之则反是。
泰勒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简化公式的考虑, 将联邦基金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缺口和 产出的系数 和 都分别等于定义为 0.5。 定义为 0.5 意味着: 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 t 上 升到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一个百分点, 则中央银行应调节名义利率 (联邦基金短期利率) ,
*
使其高出实际利率 50 个基点(一个基点为 0.01%,50 个基点则为 0.5%) 定义为 0.5 则意 。 味着:如果实际产出 y t 超过潜在产出 y 一个百分点,中央银行也应调节名义利率(联邦基 金短期利率) ,使其高出实际利率 50 个基点。这样,模型可变为:
*
膨胀率(泰勒取值为 2%); t
* 表示通货膨胀缺口; yt 为实际总产出, y * 为潜在总产出
*
(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体系的生产资源均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yt y 实 际总产出缺口。 和 分别代表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缺口和总产出缺口的系数。
二. 泰勒规则的基本公式
六、泰勒规则操作和运用中的问题


(1)潜在产出的测算 对于潜在产出的计算估计方法,理论界一直未形成统一意 见,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有生产函数法和时间序列分解法 (即潜在总产出由实际GDP的对数进行线性趋势拟合而得到) 两大类,每一类在具体计算时还存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可供 选择。估计方式的不统一给政策制定带来不确定性,而且, 不同的潜在产出测算方法得到的利率水平也有差异。 (2)均衡的实际利率水平 最难估计的变量就是均衡的实际利率水平。 总之,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大相径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