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旺达饭店》涉及的国际法问题

合集下载

卢旺达的跨世纪审判

卢旺达的跨世纪审判
前负责家庭和妇女事务的官员尼拉马苏胡科是惟一一名重 要女嫌疑人,有 ,$ 人出庭指证 她 煽 动 胡 图 族 极 端 分 子 强 奸“所 有 图西族妇女”,法庭认为,这种煽动 行 为 等 同 于 她 本 人 也 实 施 了 暴 力行为。与她同时接受审判的 还 有 她 的 儿 子 、两 名 南 部 地 区 政 府 官员以及两名前任市长。
!""% 年 ’ 月 $# 日 ,咖 嚓 嚓 法 庭以大屠杀的煽动者和谋划者的 罪 名 起 诉 比 利 时 神 父 休 尼 斯 。休 尼 斯 神 父 自 $’)" 年 起 住 在 卢 旺 达 , 大屠杀之前是卢旺达杂志 《对话 》 的 编 辑 ,他 被 控 在 自 己 的 杂 志 上 发 表 煽 动 大 屠 杀 的 文 章 。 $’’& 年 以 后 ,休 尼 斯 神 父 定 居 南 非 ,!""% 年 ’ 月 * 日路过卢旺达首都基加利 时 被 捕 。这 一 案 件 是 咖 嚓 嚓 法 庭 运 转以来审判的较为复杂的案件之 一 ,也 引 起 世 人 的 极 大 关 注 。
法庭之外的公正与和解
今 天 的 卢 旺 达 ,随 处 都 可 以 见 到 具 有 警 示 意 义 的 标 志 ,例 如 曾 经 是“屠 杀 场 ”的 学 校 、教 堂 如 今 都 插 上 了 白 色 十 字 架 或 者 一 面 标 识 ,上 面 写 着“ 永 远 不 忘 ”。在 崎 岖 的 山 路 上 , 也 可 以 见 到 铁 皮 房 的 农 舍 ,它 们是幸存者们为存放遇难者的遗 体 专 门 搭 建 起 来 的 ,偶 尔 有 参 观 者 前 来 敬 拜 、 祈 祷 。 !""& 年 & 月 ) 日 ,在 大 屠 杀 $" 周 年 之 际 ,为 悼 念 遇难者而建立的基加利纪念中心 揭 幕 , 约 !" 万 遇 难 者 的 尸 骨 从 大 型墓坑中被挖掘出来后重新安葬 在 这 里 。卢 旺 达 总 统 卡 加 梅 点 燃 象 征 团 结 与 和 平 的 火 炬 ,表 达 了 卢 旺 达 人 告 别 过 去 、友 好 相 处 、重 建 国 家的愿望。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电影《卢旺达饭店》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屠杀为背景,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通过深入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该片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与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同时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和宽容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电影以保罗·鲁塞塞巴吉纳(Paul Rusesabagina)为主角,他是一家位于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饭店的经理。

在种族屠杀爆发后,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将饭店变成了一个避难所,为800多名逃亡者提供了庇护。

保罗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首先,电影展现了保罗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

当种族屠杀开始时,保罗作为一个饭店经理,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不仅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然而,保罗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以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际关系,为逃亡者提供了庇护。

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和勇敢,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电影展现了保罗的宽容和人性之美。

在饭店内,保罗接纳了来自不同种族和阶层的逃亡者,他不问他们的背景和信仰,只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宽容和对他人的尊重。

尽管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不愿意加入任何种族冲突,而是努力维持和平与和谐。

他的宽容和善良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电影还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场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和残酷的描绘让我震惊和心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悲剧竟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种族屠杀让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黑暗,无数无辜的生命遭受了摧残和伤害。

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形象,让我对战争和种族歧视的恶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社会。

国际人道法案例探讨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挑战

国际人道法案例探讨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挑战

国际人道法案例探讨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挑战战争罪和国际人权保护是国际人道法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世界范围内冲突的不断加剧和国家间的紧张局势,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涉及战争罪与人权保护的复杂法律挑战。

本文将通过探讨一些国际人道法案例来阐述战争罪行与国际人权保护之间的法律挑战。

一、战争罪与国际人道法案例1. 尼伯尔斯案(Nuremberg Trials)尼伯尔斯审判是二战后国际社会首次对德国纳粹犯罪进行的审判。

一些纳粹高层将领因战争罪行而受到起诉,其中包括纳粹党卫队的将领阿道夫·艾希曼。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战争犯罪责任的国际法讨论,并最终为制定《国际军事法庭规则》奠定了基础。

2. 卢旺达大屠杀案(Rwandan Genocide)卢旺达大屠杀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是国际刑法最严重的案件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数百名参与屠杀的个体被追究法律责任,这对于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法律挑战。

该案例也引发了对强化国际人道法实施的呼声。

二、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挑战1. 冲突地区无法追究战争罪行由于冲突地区的政治不稳定、人力资源不足,很难对战争罪行进行调查和追究。

这导致战争罪行在一些地区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对国际人权保护构成了严重影响。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提供支持,确保冲突地区实施国际人道法。

2. 国家主权与战争罪行追究之间的冲突一些国家主张保护其国家主权不受外部干涉,这可能与对战争罪行的追究产生冲突。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就遭到了一些国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国家主权应优先于国际刑事司法。

这对国际人道法的推行形成了挑战。

三、应对战争罪与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挑战1. 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与援助,为冲突地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以便能够进行对战争罪行的调查和追究。

这需要建立合适的国际合作机制,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与透明。

2. 推进实施国际人道法的立法与教育各国应加强对国际人道法的立法与宣传教育,确保国内法律体系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从国际刑法的角度看《卢旺达饭店》

从国际刑法的角度看《卢旺达饭店》

由《卢旺达饭店》看国际刑法的缺陷性摘要电影《卢旺达饭店》以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在卢旺达境内图西族与胡图族交火的战争状态下,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的故事。

在整个过程中,种族屠杀的血腥残酷、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有心无力、国际世界的冷漠以对令人印象深刻。

而国际刑法却只能在事件发生十几年后,才能通过法律手段对这一过程中的国际犯罪加以惩处,其在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的犯罪过程中的无力,体现了国际刑法缺乏强制力支持,现有体制权威性差、稳定性小的局限性以及斯威特法利亚模式对惩治战争类犯罪和危害人类犯罪的限制。

关键词:卢旺达饭店;国际刑法;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正文拍摄于2004年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讲述了发生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传奇。

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卢旺达大屠杀中对平民的屠杀、种族灭绝等战争犯罪和危害人类罪的相关情况,国际刑法在犯罪过程中的无力,法律救济手段的滞后性,对我们研究国际刑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卢旺达大屠杀与《卢旺达饭店》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位于非洲中部的卢旺达, 从性质上来说是胡图族的政府军与图西族的卢旺达爱国阵线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

卢旺达1890年1962年时先后为德国和比利时殖民地。

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平均身高较高为由,让占人口少数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多数的胡图人,这种民族政策激化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矛盾,为日后武装冲突的发生埋下了导火索。

1962年独立后,卢旺达政府也未妥善处理种族问题,反而大力煽动胡图族人的恐惧和仇恨。

1994年4月6日,载著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都罹难。

这成为了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原因。

此后,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开始对图西族进行种族屠杀,在短短的100余天内有近100万人遭到屠杀。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500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500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500字观后感《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根据1994年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改编的历史剧情片,由特瑞·乔治执导,唐·钱德尔和苏菲·奥康内多主演。

以下是对这部电影的500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位普通饭店经理的视角,展现了在种族灭绝的恐怖时刻中,人性的光辉和艰难抉择。

这部电影令人深思,感人至深,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性、良知和正义的深刻思考。

影片背景设定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种族灭绝事件,当时背离人性道德的屠杀在这个非洲国家肆虐。

然而,在这场浩劫中,饭店经理保尔·卢·西格尽全力保护饭店内的数百名难民,为他们提供庇护和生存的机会。

这个普通人的善行在恐怖的环境中显得如此宝贵。

影片通过唐·钱德尔出色的表演,深刻刻画了保尔这个角色。

他在生死存亡之间做出的艰难选择,以及他对人性的信仰,都令人动容。

在这个混乱世界中,保尔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的英雄,他的善行在绝望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电影中还通过描绘国际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强调了对于人道危机的无动于衷。

这让观众反思了在危难时刻,国际社会是否真的尽到了援助的责任。

这一反思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对于人性和国际社会道德底线的质疑。

影片的导演特瑞·乔治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场景再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鲜活而沉痛的画面。

他以冷静而坚定的镜头语言,还原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人们的苦难。

这种真实感让观众更容易被电影所吸引,也更容易与影片中的角色共情。

电影的音乐也功不可没,通过感人至深的音乐配合,更加强了电影情感的表达。

音乐与影像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深刻而沉重的情感冲击。

总的来说,《卢旺达饭店》是一部让人深思、感慨良多的作品。

它不仅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眼睛展现了大时代的悲剧,还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正义和国际社会责任的思考。

卢旺达维和案例分析

卢旺达维和案例分析

事件经过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 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 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 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 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 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 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 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第三,从索马里维和失败的经历来看,卢旺达的大屠杀在当时情况下 无法被阻止,索马里维和行动的失败阴影使得联合国与美国对于干涉 卢旺达大屠杀有所顾虑。 第四,联合国同时进行多项维和行动,财政支出惊人,财力困难,欠 款甚多,同时联合国主要维和兵力部署在索马里与南斯拉夫,短时间 内无法调集兵力资源前往卢旺达。综合各方面因素,致使联卢援助团 资源不足。 在历时两年多的联合国在卢旺达的维和行动中,由于在对形势判断的准确性、 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前后态度的一致性和实际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 瑕疵,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国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插手角力的 印迹也非常明显。 这个世界是大国主导,大国的态度决定一切,此次事件,比利时选择了退出,英 国追随了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素来对干涉内政持反对态度,导致联合国在 之后的干预中踌躇不前,美国选择了沉默,因为他的利益不在那,法国一向支持 卢旺达的胡图族政权。在国家利益博弈,非洲地缘政治的权衡间,人是渺小而无 奈的。联合国为大国的不作为背上黑锅,世界不会因为一个联合国而彻底改变。
《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 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 大陆的一个碎片,那广袤 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 冲掉一块泥巴,欧洲就小 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 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 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 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 分。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是为 你而鸣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前言: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两国元首同时死于空难的消息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两族之间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

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他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冷漠使得保罗夫妇和在饭店中避难的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事态越来越严重,但是保罗在妻子的劝说下,想尽一切办法护得所有在饭店里的人们的安全。

电影是窗巴赞说,电影是面向世界的窗户,而银幕外的世界是无限延伸的。

电影里,杰克说,“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现实中,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存在着权利的斗争,每天都发生着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阴谋诡计,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分歧与漠视,每时每刻都在打仗和死人。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仇恨?什么样的一种仇恨足以去使那么多的人去发起那样一种灭绝人性的屠杀?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因为他的心早就痛死了。

随便翻开一版社会新闻足以把他杀死。

在充满战争硝烟的国度里,那些人们饿得像骷髅一样,经常以青草为食,他们只是想吃饱肚子,维系他们微若尘芥的生命而已,可是他们无可奈何,他们的生命掌握在别人手里!除去战争,即使是在安定如我中国,又有多少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在社会的夹缝中默默地生存着,他们在别人的不屑与嫌弃中卑微的活着。

而另外一部分人呢,却挥金如土地用着公款,贪污受贿,各种官商勾结,各种欺负无知百姓。

这些,和血淋淋的战争又有什么区别!每天打开新闻联播,看到的都是人民和谐,共同和平发展。

但是当我打开网页,看到的又往往不是如此!多少人间惨剧在发生,多少罪犯逍遥法外,多少人性的冷漠暴露无遗。

【2018最新】从国际法角度看糯康案的问题-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8最新】从国际法角度看糯康案的问题-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8最新】从国际法角度看糯康案的问题-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从国际法角度看糯康案的问题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具有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国际法与国内法在性质、主体、渊源、效力根据。

使用空间、调整对象和实际执行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从属:另一方面,国际实践也表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存在并不是彼此孤立无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吸收,相互配合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法律位阶上,我国立法一般认为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例如,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我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我国一直积极履行所参加的各类国际条约,积极承担条约的义务,维护国际法的尊严,同时树立了在国际社会中大国形象。

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在抓捕犯罪嫌疑人中认真合作,积极配合,终于在案发后80余天理将东南亚这一特大犯罪集团一网打尽,体现出国际合作在国际法执行阶段起到的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各国不论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方面彼此合作,具体体现为:一、合作以及维持和平:二、合作以及促进人权的发展:三、合作处理经济、文化、社会、技术、贸易等国际关系:四、合作维护联合国宪章。

有效的国际合作能够便捷各国的信息交流。

对于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跨国违法犯罪行为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从本案可以看出,中老缅泰间有力的国际合作对逮捕犯罪嫌疑人,维护湄公河流域安全局势起着巨大的影响,其卓有成效的结果也足以反应国际合作在国际法实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国际合作,糯康等人被顺利逮捕归案。

但是接下来如何惩治此类犯罪,适用哪国法律制裁犯罪涉及到国家的管辖权问题。

糯康是缅甸人,缅甸对其具有属人管辖权:此案发生地位泰国,泰国对其具有属地管辖权,而且糯康犯罪集团在我国船舶上杀害我国公民,我国法律对其也有相应管辖,在几个国家存在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一般考虑具体犯罪情况,各国受害程度,国家关系等因素,通过国家间协调解决,其中重要的判断标准便是国际法中关于管辖权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卢旺达饭店》涉及的国际法问题很早就听说过《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据说有非洲《辛德勒名单》之称。

出于对《辛德勒名单》的高度评价,所以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

在前段时间的国际法课上,老师播放了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氛围来欣赏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觉得两部电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同一个内容,就是种族大屠杀。

然而,卢旺达灭绝种族事件比犹太族种族屠杀事件所涉及的国际问题的范围更广泛。

我出于个人对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理解,谈谈其中涉及到的国际法问题。

一、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
从16至17世纪,欧洲人便开始在非洲贩卖黑奴,并以跑马圈来划分自己的领地,由此将一些民族和地域分隔开来,以至造成许多非洲国家长年来为边界、种族、宗教而发生战乱。

卢旺达国由胡图族人、图西族人及少数的图瓦族人组成。

1961年卢旺达独立时,由胡图族执政掌权,图西族的高层领导人流亡到乌干达,他们虽身在异国,却一直千方百计想打回本国,推翻现政权。

一些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便利用胡图族与图西族长久以来的恩怨准备策划一场空前的种族清洗。

1994年4月6日,当时的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

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试图以大屠杀的方式夺取卢旺达政权。

他们组织游击队,购买并分发枪械和砍刀,通过有力的宣传机制使所有胡图族人相
信,图西族人都是他们的死敌。

趁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之机,反政府武装从乌干达越过边界向国内进军,由于政府仓促应战,反击不力,结果从首都基加利一直退到尚古古省的基伍湖边,又从湖上退到了扎伊尔。

一场大屠杀开始了,许多图西族难民都试图从基伍湖逃难到扎伊尔,结果由于没有船只,在岸边和河中遭到劫杀。

在100多公里长,数公里宽的基伍湖上漂满了尸体。

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害。

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其中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

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

这也许是二战结束以来,最纯粹和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

二、关于当时联合国以及西方大国对卢旺达大屠杀事件的态度
联合国是接受1945年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宪章》所载义务的的国家所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组织,也是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能非常广泛的一个一般政治性组织。

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

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

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

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
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

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

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

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

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

国际社会没有防止这一灭绝种族事件,也没有在这一事件开始后直至杀戮,这一失败给卢旺达社会同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联合国的关系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联合国未能预防,继而未能制止在卢旺达的灭绝种族事件,是联合国系统的失败。

联合国系统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秘书长,秘书处,安理会和联合国会员国应该对国际社会在卢旺达失败承担和承认各自的责任。

根本性的问题是对卢旺达事态和联合国在该国的存在没有投入资源,也没有作出政治承诺。

各会员国一直缺乏采取行动或采取足够坚定行动的政治意志。

可以这样说,当时的联合国未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使联合国的威信受到打击。

三、关于维和部队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行动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

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

联合国
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在卢旺达大屠杀中,达莱尔将军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

但首先是比利时撤走了维和部队,一些西方大国在接走本国公民后也没有留下任何援助部队,仅仅因为“他们是非洲人”。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

驻卢旺达的维和部队是失败的,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

四、关于政治难民
记得电影里某句台词说到“他们是政治难民”。

何谓“政治难民”?政治难民是指那些因为国家内战,或因为种族、宗教、国籍、政治理念的不同,或者成为某特定社会组织会员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的人。

1951年公约有关保护难民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规定“不推回原则”:任何缔约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致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威胁的领土边界。

公约所规定的“不推回原则”是对难民进行保护的基本前提,也是难民享受其他待遇的基础。

卢旺达大屠杀中,卢旺达人杀害卢旺达
人,并且将胡图族人中态度温和的也作为攻击目标,不但民兵和部队犯下这种错误,平民也杀害其他平民。

在卢旺达,就算是政治难民,他们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

卢旺达大屠杀事件是二十世纪最令人痛恨的一件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它所涉及的国际问题在当今国际社会并没有完全消除,联合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

法学09乙班
汤佳丽
0991110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