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海宁高级中学(顾贯石)

合集下载

新高考方案下的新思考

新高考方案下的新思考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选科情况
分类分层
科目 A层人数 班额
物理 121 3
化学 121 3
历史 84 2
地理 122 3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做好动员,全面指导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查询选科分类、分层情况
学生选师
A层教学班投票 B层教学班投票 学考教学班投票
03
管理新高度
量化指导意见 落实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评价 提升管理探索
03-01 量化指导意见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学考选考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细则》 《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教学工作指南》 《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教学管理办法》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南》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晚自修学习指南》 《关于各学科转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指导意见》
了解 课程
了解 老师
新高考 解读
专业与 高校解 读
网络平 台查询
学校课 程设置
各类课 程体验
课程评 估 (KAS)
自我宣 传(课 堂、讲 坛)
网络平 台查询
海报橱 窗展示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1+2”模式
学生选科
选一门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
选其他两门最拿得出手的学科
平台操作
从物理、化学、历史、地理4门 学科中最多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
02-03 走班教学常态化
志愿更改与换层申请
1.志愿更改是指学考与选考不同类之间的 更改 2.每位学生高中阶段允许一次志愿更改机 会 3.更改流程:向年级部申请,年级部汇总 后报课程教学处,由课程教学处统一更改 2.每个选考科目根据学科,只允许一定比例学生 进行换层 3.更改流程:向年级部申请,年级部汇总后报课 程教学处,由课程教学处统一更改 1.换层申请是指选考科目不同层之间的更改

浙江海宁高级中学分享

浙江海宁高级中学分享

学生选科
课程教学处完成教学班分类、分层
对于选考学生,按该科选考志愿选择学生总数 1:3的比例确定A、B班的学生名单。
122
班额
3
3
2
3

学生选师
通过网络平台:
(1)查询选科分类、分层情况(11日下午4点);
最终课表生成(3月5日)

志愿更改
1.志愿更改是指学考与选考不同类之间的更改
2.每位学生高中阶段允许一次志愿更改机会
3.更改流程:向年级部申请,年级部汇总后报课程 教学处,由课程教学处统一更改

五、走班教学管理安排
1.班级管理:
建立教学班班级组织机构
划,加快国家课程二次开发进程,造就与不同
学期相一致的课程; (2)学校逐步适应多学期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完 善选课机制,尤其是选课平台的优化与改造。

三、学校教学管理与变革
2.建立新型评价与考核体系 (1)完善大数据,拟建立学生在校学习跟踪电子 档案,向家、校、生开放,便于家校联系; (2)改变教师评价标准,改为向“课程类别+学 生选择”转变 (3)行政部门各行其职。年级部强化教学执行能 力,各处室强化教学行政能力;管理中心下移, 服务功能上移。

四、落实走班教学,分类分层培养
选科
选师
选课

学生选科
“1+2”模式
选一门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 选其他两门最拿得出手的学科

学生选科
1.登录网址:
网络平台操作
/ 或通过海高校网“7选3填报”进入

学生选课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模拟选课 不作为最终 (1)查询4课初步课表(2月24日); 选课结果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再思考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再思考

【摘要】江苏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实施衔接的重要依据,也是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凸显了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协同照应,引导全社会建立对“教育公平”的普遍认同,在平衡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规范引导高中学生的科学选科,持续优化创新师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江苏新高考方案;高考制度综合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4-0013-05【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基础教育分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导。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再思考*倪娟高考作为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考试制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之一,江苏省积极借鉴第一、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本省现行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制定并发布《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实施衔接的重要依据,也是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

因此,需要梳理新高考方案的政策要素,研究分析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联影响,形成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全面深入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我省教育改革以坚实稳定的步伐不断前行。

一、新高考综合改革要义此次江苏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义务教育学区制的依据及政策研究”(课题编号:A/2016/03)的研究成果之一。

·理论思考·二〇一九年第三十四期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改革。

把脉新高考 共谋办学改革良策

把脉新高考 共谋办学改革良策

扫描二维码 观看论坛回放
继2014年9月《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 实施意见》发布后,取消文理分科惯例、以“3+X”为模 式的新高考,于2017年首先在浙江、上海两地打响了第一枪。 2020年,作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北京、天津、山东、 海南新高考改革落地实施。今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 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八省市也将实施新高考政策。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以我校为例,学校 先后派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海淀教 师进修学校培训学习,成立教研组研发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构建了“ 基础—综合—体验”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 新生适应、自我探索、外部探索、新高考与选科、能力提 升等内容;综合课程主要是各学科与生涯发展的融合;体验 课程涵盖职业访谈、职业调查、职业体验等。
“ 分层教学”下实施“ 四特生”培养策略。综合特优 生培养,一要根据教学计划,深化学科水平的培养。二要 建立导师制,学生成立互学组。三要加强学科培优,提升 学科素养。四要讲述学生成长故事,展现其特长。学科特 优生培养,一要激发学科班长作用,作为学习的领头羊。 二要提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平台,开展集训和比赛。三 要典型推广,从学科特优到多科优秀,以鼓励激发学习潜能。 技能特长生培养,一要摸底建档,利用学生天赋引导其个 性发展。二要搭建展示技能的平台,举办各类比赛。三要 开展社团课程、文化体艺和科技活动,让学生展现风采。 特定层次生培养,教师应科学合理指导学生学习,构建主 干知识网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上进。组建爱心班, 利用“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加强学业指导。
◎ 叶 文 杰:不 少 学 校、 老 师 关 注 学 生 考 得 怎 么 样, 却 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学业 服务意识,拉长学校教育供给的服务链。

高考改革给学校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思考 上海师大附中

高考改革给学校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思考 上海师大附中

改革之一: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对合格考和等级考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区分 合格考内容以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立足于体现对 高中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打好基础。
等级考内容以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其中
拓展型课程内容着眼于发展兴趣、开发潜能、培养所长, 同时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 实现从“考什么教什么”向“教什么考什么”转变 。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表1.基本信息和自我介绍
学生每个学期需记录典型事例,经公示后由学校统一录入信息管理系统。高三 第二学期初,学生结合每学期录入的典型事例撰写“自我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 体现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学生可以列举事实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例举事实证 明自己为有兴趣从事的专业做了系列努力和准备;还可以写自己获得区级和校级奖励 的情况。
4
一、上海高考的演变 二、高考改革主要内容 三、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一、上海高考的演变
1、9门会考(分等地)基础上的3+1 2、 3+1+X(6门大综合)
3、10门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基
础上的3+1
4、 高考改革新政:7门学业水平考
试(合格级)基础上的 3+3模式
二、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之一: 高考科目(3+3)及总分构成
年级
考试科目
类别
考试时间
信息科技 高一 地理、生命科学(可选择,至少一 门) 地理、生命科学任选 0-1 门(高一 合格性考试 第二学期末 完成考试的除外) 高二 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 地理、生命科学(可选可不选,高 等级性考试 5月中下旬 一需已完成合格性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 合格性考试 第一学期末 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 高三 理、生命科学任选 1-3 门(高二已 等级性考试 5月中下旬 完成等级性考试的科目除外)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最新,欢迎阅读!新高考改革的思考一、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选考科目。

2、挑战:以浙江省为例,3门选考科目,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任意选择组合。

这样的组合排列达到了35种,这么多的选择给学生选课和高中安排课程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导致某些高中只限定了几种选择,开设几种课程,学生只能在这几种选择中选课,否则无法开课。

35种选择形式,造成学生选课并非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而选择,他们会从科目的难易程度出发。

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高考选科科目发现,物理是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最高的科目,达到了91%的覆盖率。

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都避开了物理。

从杭州市2016年10月公布的选考数据发现,选考最多的是化学,然后依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列倒数第三位。

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要填报80个专业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增加了区分高校层次的难度,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对高校没有深刻的研究和调查,志愿填报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本分数,填报三本专业”的现象,这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新高考改革给搞高校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校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选科要求选拔学生,更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会促进高校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增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吸引力,整体提高学校实力。

2、挑战:首先是确定+1的录取科目很麻烦。

从2017年录取的情况来看,一般高校均确定“三门选考科目,一门符合即可”的专业对口方案。

结果却出现了选考专业与录取专业“错位”的情况。

如高校物理学专业要求是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而学生只要三门选课中只要有化学就可以录取,那物理怎么学呢?这会给高校教学造成很大的麻烦和挑战。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新高考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高考改革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在我国教育制度中,高考一直被视为升学的唯一途径,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新高考改革,试图打破传统高考取向,更加注重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新高考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考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单一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了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的盛行。

实施新高考改革,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减少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增加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和思考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高考制度的影响,教育者和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尚未完全认同。

在实施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意识和素质培养,引导他们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

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

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第一篇: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对高考改革的思考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

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

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

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

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

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

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

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

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分
30分钟
7 7 82 18 3 49 8 8 79 19 2 46 9 7 76 20 1 43 10 7 73 21 ≤1 40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3.怎么录?
◇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不分文理,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 高校专业的选择 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选考科目0-3科,并在招生2年前 向社会公布。 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 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 ◇ “三位一体”招生:高考+学考+综合素质测 试 ◇ 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后,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物理
2 1B 39 1B 39 1B 37 1B 39 3 4 5
化学
6 7 8 2B 43 2B 43 2C 42 2B 36 9 3A 43 3C 46 3A 41 3A 41 10 3B 38 3B 36 3C 47 3B 39
地理
11 3C 44 3B 39 3B 35 3C 47 12 3C 39 3C 26 3C 45 3B 31 13 4A 41 4B 38 4C 45 4B 36
1. 建设与学考、选考相适应的课程
学科内容:必修、限定性选修,每部分分为基本要求与拓展要求 学考要求:必修+限定性选修两部分中基本要求 选考要求:必修+限定性选修两部分中拓展要求

名人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生活课程 ”
学术课程
学科课程

学校简介
办学理念:“实施全人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培育海宁新名人”。
办学特色:办学术特长类学校,成智慧专长型教师,育实践创新性人材。 培养目标:富有学术潜力,兼具职业能力,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高中生。
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生活课程” 的名人课程体系
学业水平考试 内容
必修内容
加试
必修拓展与限定性选修内容
分值
时间
等级 人数比例(%) 赋分(计入高考总分) 等级 人数比例(%) 赋分(计入高考总分)
70分
60分钟
1 1 100 11 7 70 2 2 97 12 7 67 3 3 94 13 7 64 4 4 91 14 7 61 5 5 88 15 6 58 16 5 55 6 6 85 17 4 52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二、“考什么”:国家课程校本化
1. 建设与学考、选考相适应的课程 2. 建设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微专题课程 3. 优化原有的校本选修课程

二、“考什么”:国家课程校本化
建立必修与选修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考:A1+B1课程纲要
选考:A2+B2课程纲要

二、“考什么”:国家课程校本化
1. 建设与学考、选考相适应的课程 2. 建设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微专题课程

第一次考试(10月)前的四科课表 学生正式选课后课表
学科
时间 1 段 S1 1A 41 S2 1A 41 S3 1C 27 S4 1C 50
1.怎么考?
科目 分值 考次 语文 150 1 数学 150 1 外语 150 2 第一学 期10月 6月 8日 政、史、地、理、化、生、技(7选3) 100 2 100 2 第一学期10月 第二学期4月 100 2
时间
6月 7日
6月 7日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2.考什么?
基础选修- B类课程: B1类课程-学考选修:学考复习,旨在巩固必修基础; B2类课程-高考选修:高考复习,旨在巩固选考基础。 拓展选修-C类课程: 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生活课程。旨在体验学科专业、培养职业 倾向、提高生活品味,为高校自主招生、三维 一体招生打好基础
高中三年学习的课程结构:A+B+C

学校简介 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2014年4月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

学校简介
海宁每年初中毕业生6000多,我校每年录取640名。 学校共49个教学班,每班40人,其中高一、高二各16个班,高 三17个班,学生1954人。 现有教职员工223人,专任教师194人。
1.如何“7选3” 2.先专业再大学的影响 3.没有一本,如何推动 教学质量监控?
四、“怎么录”:生涯指导具体化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1.怎么考?
2.考什么?
3.怎么录?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2014年浙江省试点新高考方案,高考科目设置采取“2+1+3”模 式 基本内容:怎么考? 考什么? 怎么录?
名 人 课 程
学科课程
国家课程
学术课程
校本课程
职业课程
生活
课程
生活课程
完善课程体系
学术课程
学科课程
名 人 课 程
学 科 课 程 校 本 课 程 Nhomakorabea国家课程
基础必修A 基础选修B 拓展选修 C
学术课程
职业课程 生活课程
生活
课程
基础必修-A类课程: A1类课程-必修+选修的基本要求内容,旨在为学考打好基础 A2类课程- A1+拓展内容,旨在为选考打好基础。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海宁市高级中学 2017年6月

学校简介
2008年9月:新校区占地219亩。 2012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市实验高级中学。 2014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市高级中学。
1993年8月:海宁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更名为“海宁市高级中学”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怎么考?
一、新高考方案内容
2.考什么? 3.怎么录?
1.建设学考、选考相适应的课程 2.建设走班教学相配套的微专题课程 3.优化原有的校本选修课程
二、“考什么”: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怎么考”:选课走班特色化
1.学段制的课程设置 2.选科、选师、选课 3.选择后的教学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