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及其优点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及其优点
(四)目标与要求 1.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遗
传基因相同、生理一致、生长发育正常、无病无毒的 群体植株。 2. 要求植株有高的光合能力或光独立生长能力(能利用 空气中的CO2作主要的碳源)。
二、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一)缩短培养周期 通过人工控制,动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为种苗繁殖
改一变、了 植碳物源无的糖供培给养途快径繁小,技即术植改变株培养表基成现分,为培养生基中长不再速含有度糖;慢、徒长、发育差、生理形态
以大豆、海棠、核桃、生姜、甘薯、香蕉等20多种植物为材料的植物无糖培养试验表明,无糖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培
异常、个体差异大、变异性增加、成活率降低。 养周期缩短了2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了35%以上。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因而可使植株长势良好,生物量较有糖培养的显著增加,污染率明显降低。 一是植物体靠光合作用进行自然生长(自养) 无糖组培工艺的简单化,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操作技术难度和劳动作业强度,更易于在工厂化生产上推广应 用。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控制影响组培苗生长 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以更接近植物自然生长状态、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海棠无糖培养与常规培养的试验对照 二、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主要内容
一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 二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的优点
一、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术
(一)提出
植物无糖培养快繁技 术是由 设施园艺与环 境控制专家古在丰树 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 末提出的,是一种全 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

无糖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

无糖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

无糖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在无糖培养基上进行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它是通过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在无糖培养基上,利用植物的自身代谢能力进行生长和分化,从而实现植物的无糖培养和繁殖。

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无糖培养基的成本低、操作简单、无糖培养基对植物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小等。

因此,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繁殖、基因转化、植物育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繁殖: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大规模繁殖。

通过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在无糖培养基上,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的植株。

这种无糖植物繁殖技术可以应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对于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因转化: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基因转化。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组织或细胞中,利用无糖培养基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化进行调控,可以实现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这种无糖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抗病虫害基因的导入和植物的遗传改良等方面。

3. 植物育种: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育种。

通过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在无糖培养基上,可以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加速植物的育种进程。

这种无糖植物育种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新品种选育、抗逆性育种和优质高产育种等方面。

4. 植物生物工程: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生物工程。

通过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在无糖培养基上,可以实现植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

这种无糖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植物的药用价值的提高和植物的抗逆性的改良等方面。

总之,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无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大规模繁殖、基因转化、育种和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这些应用对于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植物的药用价值的提高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无糖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无糖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无糖食品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无糖食品作为一种健康食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无糖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无糖食品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2. 无糖食品市场的现状无糖食品市场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消费者对于无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引发了市场的迅速扩张。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无糖食品的销售额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偏好以及对含糖食品风险的认识提高,都是推动无糖食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3. 无糖食品市场的发展机遇3.1 健康饮食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无糖食品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无糖食品作为替代含糖食品,以满足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3.2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将增加。

由于老年人对于糖分的消耗能力相对较低,无糖食品将成为老年人选择的首选。

3.3 增加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对糖分的摄入有较严格的要求,无糖食品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选择之一。

4. 无糖食品市场的挑战4.1 产品质量问题由于无糖食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产品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一些无糖食品市场上的产品存在添加剂过多、口感不佳等问题,这将对无糖食品市场的发展带来挑战。

4.2 价格竞争目前,无糖食品的价格较传统含糖食品要高,这会限制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无糖食品企业需要寻找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以便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4.3 市场宣传无糖食品市场相对较新,仍需要通过广告和宣传等方式加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这需要企业在市场宣传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并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

5. 总结无糖食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也将推动无糖食品市场的发展。

然而,无糖食品市场仍面临产品质量问题、价格竞争和市场宣传等挑战。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研究进展
为了增强容器内外的气体交换, 降低培养容器内 的相对湿度,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研究高分子膜材料 制成的培养容器的有效性。这类材料普遍具有高透 气性的特点, 与传统的玻璃容器相比, 可极大地改善 容器内外的气体交换情况, 除此之外, 它们还具有透
11
专 论综述
光率高、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何松林 [ 33] 在培养文 心兰试管苗时, 采用四碳氟乙烯树脂膜为材料制成的 培养容器,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4展 望
李传业等 [ 14] 设计开发的无糖组培微环境控制系 统, 可根据设定要求将固定量的高压、高纯度 CO 2 气 体直接供入组培箱, 并可对组培箱内湿度进行调控。 控制系统对组培箱内 CO2 浓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范 围分别为 700 ~ 900 Lm o l/m o l和 80% ~ 92% 。王立 文等 [ 15] 设计开发的 CO2 浓度控制软件程序运行结果 表明, 从控制开始到培养, 环境中 CO2 浓度达到的目 标值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 20 m in, 而浓度误差小于 20 m g / kg。 1. 2 改善培养环境的光照条件 1. 2. 1 光照强度
参考文献 [ 1] 杨武振, 王荔, 侯典云, 等. 无糖 组织培 养技术 研究进 展 [ J ]. 云南
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9 ( 3) : 239-242. [ 2] Sha V K, K ozai P S T, N guyen Q T, et a.l G row th and net photosyn-
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 一般采用容积较小的培养 容器以降低培养基中糖引起的污染。容器中的空气流 动性差, 相对湿度高, CO2 浓度低。研究表明 [ 29~ 31] , 较 高的相对湿度可导致试管苗叶片的解剖结构发生变 化, 蒸腾拉力降低, 影响试管苗 的正常生长。 Kubota 等 [ 32] 研究证明, 在较高的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下, 良 好的空气流动性对试管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Kozai 等的 [ 30] 实验也表明, 在无糖组培中的暗期进行降低气 温的变温管理, 同时在培养后期适当降低一定变幅内 的相对湿度, 可明显提高试管苗质量。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

这一技术概念是在1980年提出的,其技术发明人是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技术成为植物微繁殖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也在各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这一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工厂化生产。

本文从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的特点、优势、限制因素、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综述。

1.植物无糖组培快繁的技术特点(1)CO2代替了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在一般的有糖培养微繁殖中,小植物是以糖(如蔗糖、白砂糖、果糖等)作为主要碳源进行异养或兼养生长,糖被看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

而无糖培养微繁殖是以CO2作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过自然或强制性换气系统供给小植株生长所需CO2,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

(2)环境控制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很少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基的配方以及激素的用量和有机物质的添加上;而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是建立在对培养容器内环境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容器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CO2浓度、环境湿度、温度、培养基质等)来对植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

(3)使用多功能大型培养容器在传统的组织培养中,由于培养基中糖的存在,为了防止污染,一般使用或者说只能使用小的培养容器。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一、无糖组培技术原理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是由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明。

它是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

它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调节组培微环境的空气、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因子,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组培植物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目前,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苗工业化生产中。

该技术于1997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昆明市科技局委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

二、无糖组培技术优势由于植物无糖组培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对植物无糖组培微繁殖中的容器换气次数、光照强度、CO2浓度、培养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并通过监测反馈结合植株生长特性建立符合植株生长要求的稳定供气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从而解决了传统组织培养中存在的污染率高、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生理功能紊乱、玻璃苗、畸形苗多等问题。

据相关资料报道,无糖组培快繁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比,显著提高苗的质量和产苗率,可缩短培养周期,种苗生产综合成本降低。

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该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世界领先技术。

无糖组培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缩短,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降低了人工操作强度,更易于在规模化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无糖组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无糖组培快繁技术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无糖培养微繁殖生产的配套设施,获得三项专利。

目前,该项技术已初步应用于非洲菊、彩色马蹄莲、灯盏花、甘薯、葡萄、满天星等植物并获得成功。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糖组培技术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优良的生物学性状。

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

谢谢观看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
5、 闭锁型培养室
采用闭锁型的培养室,通过人工或自动调控 采用闭锁型的培养室,通过人工或自动调控 整个培养室环境,能周年进行稳定的生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 、通过人工控制动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 为种苗繁殖生长提供最佳的CO 为种苗繁殖生长提供最佳的CO2浓度、光照、 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提高植株的光合 速率,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苗齐、苗 壮。 2、 继代与生根培养过程合二为一,培养周期 缩短了40%以上。 缩短了40%以上。 3、大幅度减少了植物微繁殖生产过程中的微 、大幅度减少了植物微繁殖生产过程中的微 生物污染率。 生物污染率。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
主要内容
一、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二、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 三、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优势 四、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限制因素 五、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应用前景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 中通过输入CO 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 中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 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 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 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 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 技术。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
1、CO2代替了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 作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过自然或 以CO2作为小植株的唯一碳源,通过自然或 强制性换气系统供给小植株生长所需CO 强制性换气系统供给小植株生长所需CO2,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
植物无糖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
2、环境控制促进植株的光合速率 在对培养容器内环境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容 在对培养容器内环境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容 器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来对植 器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来对植 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 株生长的微环境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 高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 小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

范晓栋

范晓栋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学习这一新技术,其中美国、英国、韩国等国
家已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
中国国家外专局和昆明市科委邀请古在丰树教授到昆明进行学术
讲座,将此技术传播到我国昆明,并于1997年列入昆明市重点科技
计划。
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特点
1.提高培养环境的CO2浓度 2.改善培养环境的光照条件
3.植物无糖组培中培养基质的改进
可用多孔无机材料代替琼脂作培养基(例如: 珍珠岩、纸卷、蛭石、塑料泡沫、石棉、沙子)
良好的透气性
节约培养成本
4.植物无糖组培中新型培养容器的应用
•使用大型的培养容器 •高分子膜材料制成的培养容器
•控制容器内的CO2浓度、气体流动速度、温度和相对湿度
•多层立体式培养 •降低了能量消耗和培养成本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 技术
报告人:范晓栋
学号:2014107047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
一、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特点 三、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 四、展望
一、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1、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 2、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发展
1、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概念
三、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
1.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在花卉研究中的应用 2.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 3.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在其他发面的应用
1.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在花卉研究中的应用
降低组培苗污染率及褐变率 增强组培苗成活率 提高组培苗生长速度
2.无糖组培快繁技术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是指通过输入 CO2气体代替传统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糖作为碳源,并采用微环境控制技术, 提供适宜植株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营养等条 件,使培养容器中的小植株在人工光照下,吸收CO2进行 光合作用,是环境控制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专题论述
中国种业
!#$% 开始通入气流量为 #& ’ ()* 的 +,- 混合 气体, 相对湿度 /01 +,- 浓度保持在 #$$$ " #-$$(. ’ &, 培养 ## " #0%, 光照条件 3$$$ " 0$$$ &4 5 3 只日 " 201 ; 气流量为 7& ’ ()*, 光灯 6 , +,- 浓度可在 #$$$ " #-$$(. ’ & 保持不变,相对湿度在 /01 " 2$1 ;出苗前期在其它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空气流量可调至 7 " 0& ’ ()*。在整 个培养期间培养室温度保持 -$8 9 -8 。 无糖培养的组培生根苗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培生 根苗。植株生长速度快, 生长发育均匀, 根系良好, 在 工厂化组培种苗的生产中可以减化或省略驯化过程, 易于大田种植的驯化。 #$ % 自动调控专用设施的研发 在无糖培养技术中 为改善组培苗的质量,培养环境的调控是很重要的。 目前在使用箱式容器的无糖培养室内,温度由空调及 其控制器调节;光照强度取决于打开的日光灯只数 ( ;影响植株生长的湿度因子,受箱体 # " 3 只内选择) 内部的相对湿度影响,调控措施主要是增减强制性通 气的次数;人为补加的 +,- 气体通过强制性通气系统 进入箱式容器内,其浓度由限制钢瓶 +,- 气体流速及 各层的流量计来调控。在无糖培养模式中,为了确保 湿度、 温度、 植株的健壮生长, 进行培养箱内 +,- 浓度、 光照强度的自动监测及综合调控,是确保植株的健壮 生长的关键。由于各类组培种苗所需的培养条件有差 异,培养容器内环境因子对培养植物的生长及形态影 响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自动调控的无糖培 养专用设施也正在研发。
!
常规组培技术与无糖组培技术的比较
!# ! 培养容器 培养容器是小植株生长的场所,它 直接影响小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传统的组织培养微繁 殖中, 由于培养基中糖的存在, 一般是采用小的培养容 器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容器中的植株生长在较 高的相对湿度、较低的光照强度和稀薄的 89! 浓度条 件下, 光合能力较弱、 处于贫乏生长的状态。 无糖培养技术在培养基质中去除糖以降低污染率 的同时,使用了大型的培养容器。该容器由无糖培养 技术的引进单位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 ( 专利号 , 为有效利用光源和培养面积, 降低 :; "" ! !’77!< &) 培养能耗、 投资和运行成本, 容器尺寸根据日光灯管的 长 度 和 培 养 架 的 宽 度 设 定 , 体 积 #!";, 培 养 面 积 可多层立体式培养。 容器内的 89! 浓度、 气体 &=#"2>! , 流速、 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可进行调控。 !# $ 培养基质 组织培养的基质直接影响组培植株 的生根率和根系生长状态。在常规组培中,通常以琼 脂、 卡那胶等凝胶状物质作培养基质, 小植株根系发育 细弱, 移栽时容易损伤。在无糖培养技术中可用蛭石、 珍珠岩、 砂、 塑料泡沫、 石棉、 陶棉、 纤维素等多孔的无 机材料作培养基质。由于其良好的透气性, 使植物的根 区环境中有较高的氧浓度,从而促进了植株根系的发 育, 而且多孔的无机材料较价格昂贵的琼脂成本低。 !# % 强制性 &’$ 气体的输入 无糖培养技术的一个 重要特征是由 89! 气体代替糖作为组培小植株的碳 源, 以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和促进小植株的光合作用。但 仅靠容器内的 89! 浓度远远不能满足小植株生长的需 求, 需要人为输入 89! 气体。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研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项目 !""#$%&"’$("’
$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
$# !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现状 昆明环境科学研究 所自承担 “ 无糖微繁殖技术引进” 的课题任务以来, 对 非洲菊等多种植物进行了无糖培养技术的研究,开发 了大型的培养容器和 89! 强制性供气系统应用于生 产,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 研究所在取得相关技术专利使用权后,进行了 #@">! 无糖培养室的改造。 以百合、 蝴蝶兰、 红掌、 非洲菊、 情人 草、 勿忘我、 彩色马蹄莲等昆明当地常规组培种苗生产 种类为材料, 对无糖培养技术原材料使用、 环境控制、 光 能利用率、 生产工序、 生产成本、 生长速度、 生产效率、 移栽成活率等进行了验证及实验。 在这些应用研究中, 组培种苗的无糖培养仅限于增殖苗的生根培养阶段。 $# $ 组培苗无糖培养最佳生长环境条件的研究 研 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种类的无糖生根培养中,以蛭石 为基质效果最好;培养液以 3A 的大量元素为主;培养 基质与营养液的比例为 !: 相对通用的培养条件 # 较适。 控制程序为在培养的 " B &C, 光照条件 !""" B !&"" ;D E ! 只日光灯 F ,培养箱内不通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G 以
%
无糖组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无糖组培生产种苗的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度提高,
流程缩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培的操作技术难度 和劳动作业强度。但现有的无糖培养设施及技术在组 培种苗的中试生产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需要闭锁性较好的培养室 及专用的培养装置,培养室改造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投 资较高, 前期投入较大。 %$ # 箱式培养容器相对密闭, 温度不易调控, 在一定 范围内进行控制时成本较高; 在箱式培养的初期, 设想 到了培养容器的相对无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宜打 开容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种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需 人工进行温湿度的调控,现有的无糖培养设施未考虑 到相关设备, 苗期管理不便。 %$ % 培养容器经培养一批成苗后,需进行灭菌处理 及清洗。由于培养室及培养容器的密闭性,使用的灭 菌剂残留不易清除。 %$ & 培养箱最多成苗 #0$$ " -$$$ 株,一个 -2(- 的无糖培 培养容器的面积有限, 在一个培养周期内, 一个
&
发展前景
组培快繁种苗生产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具有较大
的市场潜力。 采用无糖培养技术, 培养的组培种苗与常 规相比, 在种苗质量及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 组培种苗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对无糖培 养技术的应用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 物研究所针对无糖培养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组 培种苗的生根阶段采用无糖培养技术,简化了操作程 序, 而且在箱式培养的基础上, 对整间闭锁培养室内无 糖组培种苗生根的培养条件及培养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证明, 通过培养基质配比、 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条 件如温湿度、 光照强度、 通气时间、 气流速度 +,- 浓度、 等相关因子的调控可生产出优于常规组培的种苗。在 此基础上, 采用可进行温、 湿、 光、 +,- 控制和具备灌溉 系统及其它先进设备的可控温室进行优质组培种苗的 专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在常规的组织培养中,培养瓶内的环境相对是不 变的, 培养室内的可控因子 5 光照强度、 温度 6 相对固 定, 在培养过程中无需进行培养条件的调控。 而在无糖 培养中,不同生长阶段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植株的生 长状况, 可控因子较多, 培养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操作 中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只有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 建 立无糖培养环境控制的操作规程, 使培养过程规范化, 才能使无糖培养技术应用于组培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目前我国花卉组培种苗的培育规模比较小,产业化程 度不高, 为了促进花卉业的发展, 应适当增加投入, 在 重视选育良种的同时,大量应用组织培养进行优良品 种的快繁生产, 完善先进设备和技术, 形成生物技术快 繁和温室配套育苗体系进行规模化优质种苗的生产。 无糖培养技术的发展需进一步与产业化生产相结 合, 开发温室自控无糖培养生产工艺及成套设施设备, 通 过温室环境控制系统, 充分利用自然光, 进行温度、 湿度、 +,- 浓度调控,仅在组培室内进行组培增殖以前的操作 程序, 开展组培苗微型扦插技术的研究, 实现组培生根苗 的一次性成苗生产。从而使这项技术真正向规模化、自 动化、低成本、易操作且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方向发 展。常规组培技术和无糖培养技术的结合,将给组培种 苗的生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5 收稿日期: -$$7:$;:$! 6
养室一个月内最多可生产种苗 #$ 万多株, 难以适宜产 业化生产; 室内培养空间有限, 植株在培养苗盘内采用 密植的方式, 培养 -$% 左右生根后, 需进行移栽。 主要是 %$ ’ 无糖技术的原理及箱式培养容器的发明, 针对植物组培快繁阶段的环境调控,所以在技术操作 过程中, 强调培养容器、 培养基质、 操作器具、 通入气体 及培养外界环境的无菌要求, 隔离操作规程较为繁琐。
发的强制性换气系统 ( 专利号 :; "" ! !’77#? 7) ,利用 机械力的作用进行培养容器内外 89! 气体的交换,根 据不同植物 89! 的补偿点、饱和点以及光的补偿点和 饱和点来调节 89! 浓度和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提 供小植株生长所需的 89! 浓度,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 育, 缩短培养周期。 !# ( 培养技术研究 在传统的组织培养技术中,培 养基的配方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包括培养基的类型、 植 物激素的种类、各种植物激素在培养基中的含量及比 例等。无糖培养技术是根据植株的生理特性和光合作 用原理, 采用环境控制的方法, 用 89! 气体代替糖作为 植株生长所需的碳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适宜的 89! 浓度、 光照强度以及最佳的环境条件, 以促进植株自身 的光合作用,在短时间和低成本的条件下快速繁殖遗 传优良、 生理一致、 发育正常的群体植株。培养技术的 研究重点偏向于培养基质比例、 小植株的密度、 光照强 度及持续时间、 温湿度控制、 89! 浓度及培养容器内空 气流速度等环境因素对小植株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年第 $!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