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
主流经济学家为何不喜欢郎咸平

2010.5下我对“郎咸平现象”的看法□汪丁丁郎咸平的一系列“救世良方”之弊端,完全植根于他对政府的盲目信任,更可惜的是,他从不意识到这一盲目性。
在今天,人人可呼吁“改革”,关键是怎样改革于是显出流派之争。
相信市场还是相信政府,这是一块试金石。
凡是深感计划体制之弊端的中国人,大致都对中央集权有所警惕。
而郎咸平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客观上恰好是强化或倾向于强化集权的。
所以,郎咸平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是治标而不治本的。
其次,我关注“郎咸平现象”,是因为这一现象,表明了中国大众心理深层躁动着的激进情绪。
假如,我们在一年内实行了真正民选基础上的多党政治,那么,这样普遍的激进情绪很可能成为政见最过激的政党的选票。
宣泄之后,世界能好些?空想!自我麻醉!郎咸平现象,它反映的是我们大众普遍地缺乏思考,即阿伦特感到切肤之痛的“平庸之恶”。
主流经济学家为何不喜欢郎咸平?今日时政41下中国经济学界应多寻些共识□杨小刚很显然,汪教授对郎先生的批评,建立在了派别划分基础之上。
我以为这种简单的派别划分,掩盖了问题的复杂性。
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问题需要超越所谓派别来看待。
特别是涉及到具体问题时,我们不应动不动就用站队的方式来解决。
在这方面,经济学家茅于轼对“郎咸平现象”的评说,我认为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前辈的气度,他说:“尽管我不喜欢他的作风,但我觉得应该给人说话的权利。
他讲那些话是有道理的,不是全没有道理。
你不能因为不喜欢他的这种作风,就把他骂一顿。
”平心静气地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基于中国现状,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经济理论,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学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郎咸平现象”促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李培举有人对郎咸平现象进行品头论足,这本不应该大惊小怪,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则是对异己思想的排斥和扼杀。
“郎咸平现象”绝非一般乌合之众的阿谀奉承,这既是对当前政治和经济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反映,又是对郎咸平先生的观点和主张的肯定与向执政者的呼吁,更多的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思潮的变迁和方向。
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

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腾讯商学院按:郎咸平在东方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的高作《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行业本质说”,企业战略所以成功是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背了行业本质。
而且“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本文作者以为,虽然这个学说在企业界引发不小的轰动,但郎氏所说的“行业本质”其实并非存在,他就此进行了详细论证。
郎咸平先生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对郎咸平先生“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和勇于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的风骨,我一贯很钦佩。
可惜,近来郎咸平先生自言“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的“行业本质”说,是在微观层面对于企业战略和营销的研究,我细细研究之下,发现这套理论实际上是误人子弟!郎氏“行业本质”并非存在郎咸平先生说:“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郎咸平《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东方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导论P3。
以下页码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该书)“我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把握行业本质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在我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念。
”(P224)他以为“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本质”(导论P1),“企业战略所以成功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背了行业本质”(P223)。
平心而论,郎咸平先生最初抛出“行业本质”概念时,的确让人线人一新,对增进企业重视战略问题具有必然的踊跃意义。
什么是“行业本质”呢?郎咸平先生说是“企业基础性的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战略”(《蓝海大溃败》“写在前面的话”),“本质就是行业的一种规律”(P229)。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变的规律,我原以为郎咸平先生的“行业本质”就是在这种哲学意义上说的。
但是不是。
郎咸平先生说:“我谈的不是理论,而是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方式论。
”(导论P13)他对“每一个行业本质都至少花费数个月的时间反复推敲辨析”(P225),然后就可以指出企业要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必需遵循的具体“发展路径”。
再论郎咸平“行业本质说”

再论郎咸平“行业本质说”1、郎咸平的浮躁是中国的悲哀2、“行业本质”说,三分功,七分过!3、郎咸平:卖拐可以,“拐卖”不行郎咸平的浮躁是中国的悲哀郎咸平先生,久闻大名,印象中的郎先生致力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对德隆、顾雏军案、海尔收购、TCL、长虹等重大财务问题进行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剖析,对中国股市、房地产等若干问题亦有独到见解,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学专家。
但近日拜读郎先生的“行业本质说”新作之后,如鲠在喉,愿与郎先生商榷一二。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接触快速消费品行业甚多,如食品、饮料行业,就我们的一些经验和粗浅心得来看,郎先生在《产业链阴谋Ⅱ》中对“行业本质”的研究,可能至少存在两点重要纰漏。
“行业本质”谬误的逻辑推理郎先生对行业本质的挖掘和提炼的基础是“市场龙头品牌的销售策略、市场走势”,即通过梳理行业龙头企业的营销特点,总结出行业本质。
例如,郎先生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营销战提炼出了碳酸饮料的“行业本质”,从汇源、统一、农夫果园等不到30年的竞争史悟出了果汁饮料的“行业本质”……可是,行业龙头企业能否反映行业本质呢?龙头企业所做的,就都是正确的、伟大的吗?什么是“行业本质”呢?按照郎咸平先生的说法是:“企业基础性的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战略。
”(《蓝海大溃败》)那么一两个龙头企业能否反映整个行业的“企业基础性的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战略”呢?在市场细分如此纷杂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只能集中资源,从一个点上突破,在中国除了先发优势明显的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外,其他后起之秀即使成为行业龙头,例如汇源,也仅仅只是中国纯果汁的No.1,它甚至连一个饮料行业全部品类的本质都难以完整反映,何谈行业?如果仅仅对龙头企业做一简单分析,就能得出所谓的行业本质,这完全是天真的幻想,而得出的行业本质只能是对现状的简单描述,连行业特点都抓不住。
我曾拜读过郎先生对宏观经济的评论,郎先生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太复杂了”,至于微观层面的企业营销,其实同样“复杂”。
郎咸平现象背后的真问题

“郎咸平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作者:秋风在不允分的意见竞争空间中,不是谁最理性,而是谁的意见最感性,谁就可以获得更多支持。
郎咸平就是这样的意见空间中的英雄。
某网络媒体近日制作了一个专题,用若干事实说明,郎咸平的诸多观点站不住脚,甚至他的学历都值得推敲。
自郎咸平在国内走红之后,就有人把“郎咸平”当作社会、文化现象议论。
“郎咸平现象”也确实反映了处于转型中的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公共知识界面对这些问题的无力与混乱。
根据笔者有限的观感,郎咸平所描述的事实,大多数是真实的。
他之所以获得诸多读者、观众的认可,就是因为他比较直率地指出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问题,比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内部人自卖自买,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劳工的低福利等。
主流学界当然也在谈论这些问题,但其论调不温不火,这让那些痛切感受到不合理体制之害的民众非常失望。
郎咸平让他们眼前一亮。
郎咸平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也让普通人极易理解。
比如,郎咸平称:这个世界上铁矿石或铁矿砂多得跟海边的沙子一样,本来不应当价格很高。
现在价格之所以很高,是因为华尔街的那些金融投机家们在操纵。
他们通过操纵价格谋取不义之财,甚至故意害中国。
郎咸平对绝大多数不合理现象的解释,似乎都是“后面有一群贪婪的有钱人或掌权人”,他们是“坏人”,在实施某个“阴谋”,所以,这个世界变得很坏。
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
接下来,郎咸平所开出的药方,当然就是“清理坏人”。
那么,由谁清理这些坏人呢?当然是权力。
这样的药方,同样很容易被迷信清官的民众接受。
当然,不管郎咸平所说的现象是否属实,不管他所开出的药方如何不对症,他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和权利。
在开放的言论空间中,肯定什么样的意见都有。
只要这个空间是开放的,那就会有其他意见出现,这些意见可能更为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更为理性地解释现象,并提出更为健全中肯的解决方案。
只要我们相信,人类从总体上说是理性的,那就可以相信,理性的意见终究会在诸种意见间的竞争中占得上风,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郎咸平吉大演讲

郎咸平:各位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工作不好找吗“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不是你们不用功,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错在中国所处的产业链位置。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必然的。
”大学毕业,工作难找,为什么?有人说,是人多;有人说,是专业不对口;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够优秀。
郎咸平不同意。
他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说白了,如果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廉价服装、鞋子、玩具……的“世界工厂”,那么老板当然只需要熟练工人,浪费钱聘大学生干吗?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也是制造业企业不景气苦苦支撑、股市泡沫、楼市飙升……等其他诸多热点问题的症结。
主讲人:郎咸平演讲地:吉林大学演讲时间:4月6日听众:吉大学生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公众最为熟悉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最早公开对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出批评。
2001年,他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
次年,他又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民营企业家顾雏军侵吞国资,引发经济界大争论,被称作“郎顾之争”。
[开场白]首先向各位同学致歉,我迟到了十几分钟。
因为我从来都没想到吉林大学这么大,一走就走错门了。
我想走错门没有关系啦,北门和南门有什么差别呢,走路五分钟就到了。
没想到开车都15分钟,太远了!这么大的大学,这么多的同学,不过,说一句不敬畏的话,在座各位有多少人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痛苦?请问各位,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还要请问各位,你真的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么?今天的演讲,就从“制造业大国”这个讲题开始。
众多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最不挣钱的环节我在这里清楚地告诉各位,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
你们可能觉得很奇怪,不会啊郎教授,你看我们的广东、江浙、东北有多少制造业啊。
今天我要跟各位谈的就是一个新观点,也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市场。
郎咸平是谁?给你一个真实全面的朗咸平

普通人要成为摇滚歌星不容易,经济学家要成为摇滚歌星更加不可思议,但有一位经济学家居然做到了。
他的前卫、尖锐、颠覆性以及在公众中受欢迎程度足以让崔健黯然逊色。
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受到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对待:有人把他视为“教父”,有人骂他是“流氓”、“沽名钓誉”者,但如今没有人能漠视他的存在,他叫郎咸平。
1980年的某个夏夜,陆军上尉林毅夫抱着篮球从小金门游向大陆,给自己的人生下了“非赢即死”的赌注,这让同一战壕里的青年们困惑不已:什么理想让他甘冒如此风险?20年后,有个人对此恍然大悟:想做大事就要到大陆去!他就是郎咸平。
让我们听听郎咸平的摇滚歌词:“与其说是韦尔奇传奇,不如说是韦尔奇泡沫,韦尔奇带给GE股民的是一堆泡沫。
”“我反对‘国退民进’,即使企业家干得再好,也不能把企业送给他!”“‘国有企业所有人缺位’是经济学家拍脑袋想出来的。
”他声称自己“发现了在中国目前不成形的企业管治环境下,上市公司侵害国家利益和中小股民权益的证据”:“回首TCL的历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
”在格林柯尔,“顾雏军用‘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的‘七板斧’巧取豪夺了大量国有资产,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
”郎咸平还矛头直指“海尔职工持股会”,郎咸平认为海尔此举是为了完成借壳和实现国有股权稀释。
他代表中小股民大声疾呼:“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是的,他是一匹来自南方的“狼”(郎)。
“欣赏我的人不多”通常,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喜欢回忆。
郎咸平与记者的交谈正是从他的童年故事开始的。
少年郎咸平平庸透顶。
他曾因初中成绩太差被分到不能升学的“放牛班”,选择“木工”为未来职业,在郎咸平的回忆里,充满“对自己的完全不认可”。
“我当时是个混混,很自卑。
”这是郎咸平当年心事的真实写照。
从小学开始,每一次考试、升学、就业都仿佛是他难以逾越的坎。
“行业本质”说,三分功,七分过!

“行业本质”说,三分功,七分过!作者:穆兆曦来源:《新营销》2009年第03期世间万物,都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浩瀚江河,或低吟或咆哮地离人们而去,人们只能追随其翻卷的浪花,但永远无法完全地予以掌控。
看完侯夫先生刊发于《新营销》今年2月刊的批判性文章《郎咸平,你不该误人子弟》,这种感受更为强烈。
三分功,七分过!三分功,何以言之?郎咸平先生作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授,站在经济学的高度上纵观各行各业,试图挖掘一些行业的共性和相对显性的客观规律,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些战略上的建议和指导,出发点无可厚非,他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中国企业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比如,“在洗衣粉行业,只有质优价廉才是成功占领市场的关键”。
目前,在中国洗衣粉市场上,立白、雕牌、奇强牢牢占据行业前三甲,而宝洁的碧浪、联合利华的奥妙,无论其如何改头换面、标新立异,却始终只能占据一小块市场份额,而无法在洗衣粉行业称霸。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洗衣粉就是洗衣服的,能把衣服洗干净就是好洗衣粉,说什么有香味、无磷、不伤衣物、这个因子那个因子,并不能由此就让会过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这些并不实惠的功效。
也就是说,洗衣粉行业,因其产品特有的属性,可以让消费者认同的附加值并不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郎咸平先生试图帮助中国企业认清自己所在行业的一些属性甚至特性,让企业更好地认知行业或者说消费者对该行业的需求特性,对于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我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走访过各行各业近40多家企业,也在做一些行业属性的基本研究,尝试帮助企业抓住行业共性的特质,至少在行业竞争中,让企业不出现明显的失误、短板和弱势。
我所在的优识营销管理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研究发现,消费品可以分为价值性和价格性两大类别,这对于指导企业的营销活动的确有帮助意义,请参见下图:虽然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可支配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两大类特性的消费品行业也在逐渐融合,但在总体上,在三、四级以上的市场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而言,价值性消费品的营销,更多地要强调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而价格性消费品则更多地要强调给消费者带来的物美价廉的实惠。
揭秘郎咸平的盈利模式

揭秘郎咸平的盈利模式郎咸平是在中国炙手可热的财经大家经济学者,朗眼朗评处处风流,以卓越的智慧,顶级的专业和犀利的口锋成为中国财经界的大佬。
只要朗嘴一开,不是股票涨跌,就是内幕频发。
郎咸平,现代中国最犀利的,也是最赚钱的财经大家。
人们喜欢郎咸平,本质是因为用卓越的视角看问题,提出让中国不敢想象的问题。
人们喜欢郎咸平,核心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众多的不同,看到了很多事物的缘由。
人们喜欢郎咸平,关键在于他敢于批评现实社会的不良,给中国企业和经济提出众多的评估标准。
正是因为人们的喜欢,郎咸平的书、音像制品、专栏、演讲、专题讲座比比皆是,朗教授也赚得盆满钵满,手脚发软。
郎咸平成功的依靠智慧和专业赚钱,是真正的“智商”楷模。
为什么郎咸平成功?用战略营销的观点,劲释咨询试图解开郎咸平的盈利模式。
一、盈利源于“信息不对称”郎咸平在对中国企业和经济进行评述的时候,不仅是采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对比,更关键的是经常挖掘了更多大家所没有的信息。
通过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也由此成为众人关注的核心。
而这就是盈利的基本要求——信息不对称。
例如,买衣服,在恒隆广场的阿玛尼西服是多少钱?而在淘宝上一件号称最潮流的女装多少钱?不论价格高低,在恒隆买阿玛尼的人不认为自己吃亏,而在淘宝买廉价女装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品味就低。
为什么东西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消费者都能有着正面的认知呢?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当消费者所接受的情报信息少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时,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判断来自经验、企业和其他渠道,而企业所传达的信息,本质来说就是“想让消费者看到的信息”,这是一种基于对消费者的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后果。
为什么不同的消费者买到不同的东西还依旧感觉良好,因为目标群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喜欢金色的,企业让你看到金色是最好的,喜欢银色的,企业让你看到银色是最好的,而事实上呢?企业也许最好的,是黑色,是你根本就没有看到的东西。
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形成了双方沟通时的偏差,消费者看不透成本,消费者也就看不透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腾讯商学院按:郎咸平在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著作《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行业本质说”,企业战略所以成功是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反了行业本质。
而且“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本文作者认为,尽管这个学说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但郎氏所说的“行业本质”其实并不存在,他就此进行了详细论证。
郎咸平先生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对郎咸平先生“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和勇于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的风骨,我一向很钦佩。
可惜,近来郎咸平先生自言“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的“行业本质”说,是在微观层面对于企业战略和营销的研究,我细细研究之下,发现这套理论其实是误人子弟!郎氏“行业本质”并不存在郎咸平先生说:“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郎咸平《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导论P3。
以下页码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该书)“我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把握行业本质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在我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念。
”(P224)他认为“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本质”(导论P1),“企业战略所以成功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反了行业本质”(P223)。
平心而论,郎咸平先生最初抛出“行业本质”概念时,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对促进企业重视战略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什么是“行业本质”呢?郎咸平先生说是“企业基础性的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战略”(《蓝海大溃败》“写在前面的话”),“本质就是行业的一种规律”(P229)。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变的规律,我原以为郎咸平先生的“行业本质”就是在这种哲学意义上说的。
然而不是。
郎咸平先生说:“我谈的不是理论,而是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方法论。
”(导论P13)他对“每个行业本质都至少花费数个月的时间反复推敲辨析”(P225),然后就能指出企业要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必须遵循的具体“发展路径”。
可是问题来了。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唯一正确的“模式”,那么任何行业都不会再向前发展了。
我们知道,发展是通过差异化而不是同一性来推动的。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战略的本质就是差异化,即“创建一个独特、有利的定位”(见波特《什么是战略》)。
郎咸平先生举例说,日产、索尼之所以请外国人来管理,是因为“日本的公司终于意识到,它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思维是和日本人不同的,这个不同才是解救日本企业的最终战略。
”(导论P12)然而他提出的“行业本质”概念所倡导的,正是一种相同的思维—“一个能够符合行业本质的战略思想”。
郎咸平先生提到他演讲时,每逢说到“只要(你)想到的都是错的,学到的都是表面的”这句“最经典的话”时,“现场听众一定哄堂大笑”(导论P1)。
为什么听众会哄堂大笑?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在“忽悠”。
如果真的像郎咸平先生所说,“只要是这些企业家想到的都是错的”(导论P1),那么何以解释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品牌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击败跨国对手呢?事实上,的确有人问过郎咸平先生这样的问题:“国内大多数企业应该还是很清楚行业本质吧,否则它们如何生存呢?”郎咸平先生肯定地说:“我的观察刚好相反,我认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家是不知道行业本质的。
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问企业家—你们做了一辈子的行业,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行业本质是什么吗?我想大部分企业家是答不上来的。
”(导论P14)在此我告诉郎咸平先生,首先,答不答得上来与知不知道是两回事;其次,为什么企业家会对你的问题答不上来?因为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并不存在所谓的郎氏“行业本质”!让我们假设存在“行业本质”。
郎咸平先生告诉我们:“三星之所以能够在液晶电视稳占第一位,是因为能够抓住行业本质:科技驱动,达到技术突破,引导视听革命,从而提升顾客的视听享受。
三星电视具备了消费者要求的所有基本功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同时也抓住了行业本质。
”(P99)那么请郎咸平先生解释一下,既然三星电视符合“电视的行业本质就在于科技驱动”而成为全球第一,为什么三星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不敌海信、创维呢?显然,郎咸平先生的“行业本质”概念并没有抓住决定商战胜负的关键。
当然,郎咸平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说:“行业本质基本上是源于市场的需求和感觉而奠定的。
所以要符合行业本质,就必须要满足市场需要。
这也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P106)这句话并不让我们感到陌生,因为科特勒的传统营销学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
这种营销哲学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下已不足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应对挑战。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美国营销与战略大师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所创立的“定位论”,作为新一代营销学,建立在竞争导向与需求导向完美合一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郎咸平先生似乎对此一无所知。
郎咸平先生自以为别出心裁的“行业本质”说,实际上没有帮助我国企业提高营销与战略理论水平,反而是一种严重的大倒退!请看,郎咸平先生告诉我们:“在洗衣粉行业,只有质优价廉才是成功占领市场的关键。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Ⅱ》,东方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P123)“奥妙一直坚持高端的洗衣粉形象。
除了偶尔的促销降价,奥妙一直坚持高价的战略。
因为奥妙的市场策略不符合行业本质,所以奥妙无法进入三甲。
”(《产业链阴谋Ⅱ》,P122)也就是说,由于奥妙定位于高端而落于雕牌、立白和奇强之后位居行业第四,所以奥妙是违反“质优价廉”、“行业本质”的。
郎咸平先生又说:“手机的平民化使得消费者不再是买手机,而是买一种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做大牌子,争做行业的老大,才能维持优势。
”(P112)由此可见,在郎咸平先生的“行业本质”说里,营销学中经典的市场细分理论都被否定掉了,这不是倒退又是什么?由于“行业本质”概念是需求导向的,总结出来的“规律”事实上对企业帮助不大。
如郎咸平先生提出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本质就是给消费者一个“运动精神的感觉”,电脑行业的本质是“亲密伙伴”,日化行业的本质是“准确地把握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等等,这些论述纵使企业没有说出来过,一直以来企业奉行的营销原则与此并没有大的偏差,现在哪一家企业不知道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呢?再如,郎咸平先生说,保健品行业的本质是“有里有外有联系”:有里,有实际功效作内核;有外,有外在的深入人心的概念;有联系,运用不同的手法使里外相互关联,让消费者愿意尝试其功能─这不是适合于任何行业、任何产品吗?抱着姑妄听之、开卷有益的态度,郎咸平先生对各个行业的研究分析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落到实际操作层面,“行业本质”概念就暴露出了“忽悠”的本质。
事实上,郎咸平先生对食品、饮料、日化、保健品、服装等行业进行再分类的研究方法,充分显示出其“行业本质”概念的瓦解。
因为,越细分,“行业本质”越贴近现实;而行业的范畴越广,总结出的“行业本质”越显空洞。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研究“行业本质”这个大而无当的概念,远不如扎扎实实地搞懂一个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来得有实际意义。
郎氏方法论的缺陷黑格尔说:“凡现象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
凡在本质内没有的,也就不会表现于外。
”不知道郎咸平先生的哲学修养是有所欠缺,还是因为他对“成功”的定义比一般人要高,总之他在分析时,往往只拿“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标杆”,把行业前几名甚至前两名的做法视为符合行业本质,也就是说,其他企业一概是不成功的。
比如在手机行业,郎咸平先生以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和索爱为正面例子,以明基、西门子、LG和TCL作为负面例子。
研究范围如此狭窄,只能忽悠对手机行业不了解的人了。
当然,郎咸平先生也说了:“君不见无数手机公司没有按照行业本质—‘势能’—行事,照样在手机行业里生活得津津有味?那么‘势能’的揭示有什么作用?答案就看你想将公司做得有多成功了。
”(P151)既然能“生活得津津有味”,用郎咸平先生的话说“成功的公司都抓住了行业的本质”(P109),当然是这些“无数手机公司”也抓住了“行业的本质”,而无关乎公司成功的程度。
对于国产手机,郎咸平先生只以TCL为例子说明违反“势能”本质而失败,可是郎咸平先生明明知道“在2005年TCL的排位一下从国产手机前三跌出前十”(P145),那么对跻身前十名的国产手机品牌天宇(2007年国内出货量1700万部,位居国产手机榜首)、金立(2007年国内出货量730万部,位居国产手机第三名)近几年的崛起,为何视而不见呢?更奇怪的是,郎咸平先生对饮料行业是“在比较研究市场龙头品牌的销售策略、市场走势之后,总结概括出饮料行业的本质”(《产业链阴谋Ⅱ》,前言P2)。
而通观全书,郎咸平先生所谈的主要是百事可乐、统一鲜橙多、汇源、农夫果园、农夫山泉、王老吉、蒙牛酸酸乳和特仑苏的广告。
同样,在分析洗发水行业的“本质”时,郎咸平先生也大谈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伊卡璐和清扬的广告,得出的结论是:“飘柔、海飞丝和潘婷的广告能够很好地提升产品的内涵和形象,非常符合行业本质,所以销量稳居洗发水前三甲。
伊卡璐和沙宣的广告与功能有点脱节,略微偏离了行业本质,所以销量始终无法进入前十名。
”(《产业链阴谋Ⅱ》,P140)莫非在这些行业,广告与“行业本质”是等同的?郎咸平先生认为白色家电的行业本质就是“外溢效应”或“外溢效果”,也就是以专业化起步—建立高价质的品牌形象—利用品牌延伸渐进多元化的三部曲理论。
他以海尔、美的、格兰仕为成功的例子,通篇只有一句话提到格力:威力“在1993年耗资3.9亿元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引进原装生产线和检测设备,兴建了大型空调器厂。
此举甚至早于美的、格力等品牌进入空调业务的时间。
”(P219)而同一本书在论述LG白色家电“蓝海溃败”时说“中国的空调市场,2006年依旧是格力领跑,市场占有率达15.6%”(P82)。
既然郎咸平先生知道格力是中国空调行业的龙头,为何又将格力置于白色家电行业的研究范围之外呢?难道郎咸平先生认为格力不是成功的典范吗?恐怕郎咸平先生难以避开“选择性失明”之嫌。
郎咸平先生说美的是白色家电行业中“市场的迟来者”(P59)。
事实上,美的“在1985年开始制造空调”(P188),是中国最早的空调生产企业之一,而格力空调诞生于1992年却后来居上。
郎咸平先生自己也说威力于1993年进入空调业务“甚至早于美的、格力等品牌进入空调业务的时间”。
郎咸平先生对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的了解不多并不让人感到奇怪,让人奇怪的是这不多的了解为何竟如此颠倒?让人不解的还有,郎咸平先生强调,白色家电的行业本质是“将中低端产品的成功外溢到高端产品或者其他新产品”(P61)。
如美的、格兰仕领先的成功之道“基本上是以低价高质量的方式抢夺中低端市场”(导论P19)。
可是对于LG家电进入中国时“产品的营销策略走的是以销量占领市场的路线,使消费者能够更快地接受其产品”,郎咸平先生却评论说:“只是这种策略无异于预告未来成长的有限性:市场表现一年比一年大有突破,销售利润却呈反向下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