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
第9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的图示分析
假设世界上有A、B、C三国, DB SB C国生产成本不变,在组成关 税同盟前,世界价格为Pw,等 DA Pt 于c国的成本。B国对进口产品 SA 征收后价格为Pt。A国出口为fg, 等于B国进口的一部分ac,B国 进口为ab,剩余部分从C国进口, Pu 进口量为cb。 AB结盟以后,在B国国内市场上 A国商品价格低于C国,于是B国 只从A国进口。 Pw A、B两国关税刚撤除是,对应于 Pw,B国进口需求大于A国出口供 给,A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 增加。 g i O d a cb e Q h f Q 价格为Pu时,两国贸易平衡,A国 A国生产、消费和出口 B国生产、消费和进口 出口供给等于B国进口需求,即 hi=de。 图 9-2
三、共同市场
主要特征: 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 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 动。 权利让渡: 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 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 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
四、经济联盟
主要特征: 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 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 率政策协调达到成员国共同使用统一货币时,这种 经济联盟被称为经济货币联盟。 权利让渡: 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 还让渡了指定干预内部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 保持内部平衡的权利,还让渡了指定干预外部经济 的汇率政策,已维持外部平衡的权利。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第一,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形成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 济效应); 第二,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第三,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财务管理第08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

图8.5:国际市场变动时关税与配额的影响:国际供给 上升 。
国际市场变化:国际市场的出口供给增加
变化前:国际价格1000, 征收关税:国内价格1500,福利损失i 配额40:国内价格1500,租a,福利损失i 变化后:
只限于签字国遵守,而签字国较少。
8.2.3 技术与社会标准
制定技术标准的目的:保证安全、保护整 体利益。反映一国的社会价值。其他目的:保 护本国产业。
(1)技术标准
采用本国技术标准(长度单位、汽车和交通 规则)
针对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安全规定,卫生 检疫规定,包装标签规定等 ----《贸易技术壁 垒协议》 ,《卫生和检验检疫措施协议》
8.1.2 垄断条件下的进口配额
垄断条件下,实行配额造成的损失比关税的情形更大。 自由贸易下:垄断企业丧失垄断地位,接受世界价格。
图8.3:配额的社会经济利益损失比关税大
关税:(Qt, Pw + t), 垄断企业丧失垄断地位,在价格Pw + t上与国 外生产者竞争。进口M2,净福利损失b + d 。
多种纤维协定连同它的前身——棉纺织品长期安排 (1962—1972年)——是自愿出口限制的模式。多种 纤维安排是一项违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经谈判达 成的多边协议,它依据的原则是:作为纺织品主要进 口者的工业国,需要特别的保护以防止在正常情况下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较低的出口品“扰乱市场”。 在它的主持下,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双边出口限制协议, 这些协议包括大约50%的纺织品和成衣贸易。结果是, 在纺织品和成衣的世界贸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受控 制的,因而并不听命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力量。
国际贸易练习题 答案

《国际贸易》练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1、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来的。
他认为产品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一国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是不同的。
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阶段:见下图。
(2)需求偏好相似学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用国家之间需求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
林德认为,赫-俄理论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3)产业内贸易学说:产业内贸易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提出的,是关于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和特点的理论。
格鲁贝尔等人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另一类是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
所谓产业品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同类产品,或者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4)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为: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第2章国际贸易政策1、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什么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
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1)保护本国的市场(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4)积累资本或资金(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3、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2)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3)本国与别国经济、投资的合作情况;(4)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6)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7)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讨论 长期大量顺差与逆差的结果? 顺差----外汇量增多---本币升值----国际市场本国W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少 Eg: $1:¥8 $1:¥4 (2:8) 思考 本币对外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构成)
相关资料:
2000年中国内地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特区、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与他们的贸易额达$4085亿,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6%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加、澳、韩等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1、贸易额(值)(The Value of Trade) (1)定义:~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值。 (2)计算:各国出口额(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值)。各国(地区)统计其出口值时通常采用FOB价计算。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1)定义: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贸易值。 (2)公式: 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计算期 ) (计算期 ) (计算期指数/基期指数) 例题:1970年,世界出口额$2800亿,1978年,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假定出口价格指数为1970年为100,1978年为265。试分别比较1978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量与1970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关税措施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 第九章: 出口促进与出口管制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非关税壁垒概述(PPT 65张)

• 进口许可证分为自动许可证和非自动许可证。自动许可证不限制 商品进口,设立的目的也不是对付外来竞争,它的主要作用是进 行进口统计。非自动许可证是须经主管行政当局个案审批才能取 得的进口许可证,主要适用于需要严格数量质量控制的商品。非 自动许可证的作用有:管制配额项下商品的进口;连接外汇管制 的进口管制;连接技术或卫生检疫管制的进口管制。只有取得配 额、取得外汇或者通过技术检查和卫生检疫,才能取得许可。进 口许可证极易被乱用而成为贸易壁垒。 • 根据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的关系,进口许可证可分为有定 额的进口许可证和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 (3)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即先规定有关商品的配额,然 后在配额的限度内根据商人申请发放许可证。 • (4)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主要根据临时的政治的或经济 的需要发放。
非关税壁垒
• 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种种措施。
• 非关税壁垒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
直接的关税壁垒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数量和金
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
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和自动出口限制等。
间接的关税壁垒是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间接地 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进口最低限价、繁苛 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检验和包装、标签规定等。
•
• • 各参战国在战时都取消了外汇的自由买卖,禁止黄金输出,实行 了外汇管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在战后取 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又重新实行外汇管制,一些实行金块和金汇兑 本位制的国家也纷纷实行外汇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实行外 汇管制,1932年,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阿根廷等20 多个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外汇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 国立即实行全面严格的外汇管制。1940年,在100个国家和地区 中,只有11个国家没有正式实行外汇管制,外汇管制范围也比以 前更为广泛。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基于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 原因,继续实行外汇管制。50年代后期,西欧各国经济有所恢复, 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从1958年开始,各国不同程度地恢复 了货币自由兑换,并对国际贸易收支解除外汇管制,但对其他项 目的外汇管制仍维持不变。1961年,大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会员国表示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所规定的义务, 即避免外汇限制而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但时至90年代,绝大多数 国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即使名义上完全取消了外汇 管制的国家,仍时常对居民的非贸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资本项目收 支实行间接的限制。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第5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第7章进口保护政策:关税第8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第9章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第10章贸易保护的理论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第12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第13章中国对外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本书是海闻《国际贸易》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对海闻《国际贸易》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另外,部分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复试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资料下载地址:/Ebook/8972.html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概念题1闭关自守答:闭关自守是指关闭关口,不和其他国家来往。
闭关自守具体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直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朝灭亡,中国才被迫打开大门。
2对外开放答: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3互通有无答:互通有无是指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古代世界贸易就开始于各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它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动机。
4殖民贸易答:殖民贸易是指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各个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区的大肆掠夺,他们将亚非拉美等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
当时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贸易。
5奴隶贸易答:奴隶贸易是指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而从其他殖民地掠走大批奴隶,将其远程贩运进行买卖的一种贸易。
国际经济学试题-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A.国际商品流动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C.国际收支平衡D.国际人员流动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二、判断分析题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MR=MC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B.重农主义C.重金主义D.自由放任主义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B.发展形式C.特殊形式D.理论形式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国际经济学第九章非关税壁垒

类型
偶发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偶尔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 国外市场销售产品,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向国外推销库存产品; 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暂时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 国外市场上销售商品,待占领该国市场后在提价,其目的削 弱或挤跨进口国的竞争企业; 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长期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 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价格弹性 差异定价 利润最大化)
出口补贴
– 2.出口补贴对进口国的影响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 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 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 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 采取一些措施。反对出口补贴造成的 “不公平”竞争
二、倾销与反倾销
类型和种类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 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 行为。
补贴
• 出口补贴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消费者 受到损失。 • 大国的出口补贴导致本国出口品价格下降, 贸易条件下降,受到损失。 • 出口补贴导致外国贸易报复,征收反补贴 关税,进一步增加出口国的经济损失,使 得本国的出口补贴转化为别国的关税收入。 • 中国的出口退税类似于出口补贴,具有上 述一系列副作用。
• 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的比较 • 从上图的DX上移至DX’,表明了进口配额与等效的进口关税的一 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给定的进口配额,当需求增加时,会比等 效的进口关税导致更高的国内价格(2.5美元-2美元)和更多的 国内生产量(25X—20X);而对于给定的进口关税,当需求增加 时,会比等效的进口配额导致更多的消费量(65X—55X)和进口 量45X—30X),而对国内价格和国内生产量的影响较小。 • 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之间的第二个区别是配额制涉及进口许可的 发放。 • 进口配额将进口限定到一个确定的水平,而进口关税的贸易效果 则不确定。由于DX和SX的弹性或形状不确定,以及外国出口者可 以通过提高效率或接受低利润来全部或部分吸收关税。结果是进 口的实际减少额比预期的要少。而进口配额使得允许进口到此国 的数量由配额明确限制,因此,进口配额比等效的进口关税更具 限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进口国国内产业存在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 害威胁;
(3)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9.4 绿色壁垒
• 9.4.1 绿色壁垒的成因、特点及表现
• 1.绿色壁垒的成因 (1)全球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为“绿色壁垒”的出
(1)有效性。 (2)隐蔽性。 (3)歧视性。 (4)灵活性。
• 9.1.2 非关税壁垒的类型
• 第一类:从制定主体角度,可分为内生性非关税壁垒与外生性非关税 壁垒。其区别在于是本国自主决定还是由外界压力或通过谈判达成协 议决定。
• 第二类:从实施手段的特性角度,可分为制度性非关税措施与技巧性 非关税措施。前者如利用进口配额、许可证、反补贴、反倾销、海关 估价、原产地规则、政府采购等制度形成制度性壁垒,后者如利用技 术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商品检验、包装、标签等 形成技巧壁垒。
• 第四,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相应地增强了对进口商品的检 验能力。
• 第五,非关税措施本身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觉,而且在 实施中往往可找出一系列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从而使 受害国据以进行报复;
• 最后,各国在实施非关税措施时相互效仿,也使这些措施 迅速扩大。
• 与关税措施相比,它均具有以下几个明显 的特征:
• 真正把非关税措施作为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非关税壁垒迅速发展的根本 原因。
• 其次,战后在GATT努力下,关税大幅度减让,各国不得 不转向用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
• 第三,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调 整。为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纷纷采用了非关税措施限制 进口;
• ⑶进口商配额(Importer Quotas)。进口国政府把某些商品的配额直 接分配到进口商。
• 2.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即对商品的 进口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 内,在规定的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 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 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附加税甚至罚款 。
• 反倾销政策在现实中容易被滥用的原因有:
第一,反倾销的定义较为灵活;
第二,实行反倾销措施必然会产生限制进口、 保护国内工业的效果。并且,与其它贸易保护政 策相比,反倾销政策具有如下两个优点:一是有 可能带来进口国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二是进口国 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不易招致贸易保护的指责 。
• 3.反倾销的条件
(1)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化。 (2)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及传统数量限制措施被抑制
促使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式武器。
(3)消费观念和保护意识的增强亦促使技术壁垒“ 合法”存在。
(4)世界贸易组织某些协议中的例外规定给技术壁 垒的设置大开方便之门。
• 9.5.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性质
• 9.2.1 进口配额的类别
•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s)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 如一季度、一年)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 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
• 1.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s),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 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允许进口。
• (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分配(Resourceuing Application Procedures),即企业根据有多少生产能力等待进口产品 作为投入的生产要素提出申请分配配额,政府根据各企业 申请情况分配配额。
9.2.2 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小国)
• 9.2.3 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 1.配额容易导致垄断。当征收关税时,国内 市场价格为国际市场价格加关税,因此国
• 9.5.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1)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3)影响国际贸易增长。 (4)容易引起贸易纠纷。
• 9.5.5 多边贸易组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 管理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协定》
9.6 劳工标准壁垒
• 9.6.1 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争论
• 2.实施反补贴措施的条件与程序
• 如果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产品存在补贴,并对进 口国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产 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 阻碍的,该国可以对此进行立案调查,采取反补 贴措施。
• 9.3.3 紧急保障措施
• 1.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
• 如果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 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 损害威胁的,进口国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
• 技术性壁垒是打着促进贸易的旗号而实际起着阻 碍贸易的作用。
• 技术壁垒大都是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被 各国提出并采用的,并曾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 过一定贡献。在国际贸易中规定产品应达到一定 的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 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
•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 术标准等最终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出现,使原本有 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 正常进行的手段。
•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通过颁布法律、法令 、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 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卫生 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 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
1.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 2. 包装和标签要求 3. 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
• 9.5.2 技术性贸易壁垒盛行的原因
• ⑴全球配额(Global Quotas;Unallocated Quotas)。它属于世界范围 的绝对配额,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主管当局通常 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进
• ⑵国别配额(Country Quotas)。即在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分配给 固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
• 4.反倾销的程序
第一,反倾销调查的提起与受理。 第二,初步裁决。 第三,价格保证。 第四,临时措施。 第六,行政复审和司法审查。 第五,征收反倾销税。
4.反倾销的经济效应 图9.2 反倾销税的经济效应
• 9.3.2 反补贴
• 1.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滥用
• 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 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 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 第一,存在倾销。
• 第二,存在实质损害。实质损害是构成法 律倾销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必要条件。以 下内容构成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或受到损害 的威胁:⑴ 倾销进口大量增加,相对于进 口国的生产或消费而言,或是绝对增加或 是相对增加;⑵ 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国 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阻碍其价格的提高 。
• 第三,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9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 税壁垒
2020年7月24日星期五
9.1 非关税壁垒概述
• 9.1.1 历史变迁与特点
•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s) 。它泛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 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从而影响贸易格局 和利益分配所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 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 2.绿色壁垒的特征 (1)名义上的合理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4)保护方式的巧妙性和隐蔽性。 (5)保护技术上的歧视性。
• 3.绿色壁垒的表现与实践
(1)绿色关税制度 (2)环境配额制度 (3 (4)禁止进口与环境贸易制裁 (5)绿色补贴制度 (6)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 (7)繁杂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 (8)复杂苛刻的绿色检验检疫措施 (9)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10)绿色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
• 2.配额的管理效率低。配额一般以非价格竞 争方式(如直接颁发和申请颁发)进行分
• 3.配额的限制作用强于关税。 • 4.其他差异。
• 9.2.4 “自愿”出口限额
• 1.自愿出口限额的实质 • 具体是指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出口国“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
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 即禁止出口。 • 2.采取自愿出口限额措施的原因: (1)与传统手段被GATT限制有关。 (2)自愿出口限制像出口税那样发挥作用,全部租金都被转移到出口 国,所以自愿出口限制会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出口国的福利。 (3)自愿出口限制在出口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对 出口国可能会是一个施加压力的团体,其目的在于保持其得自持续的 自愿出口限制的租金收入。 (4)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自愿出口限制特别容易实施。
• 9.4.2 绿色壁垒的影响
• 1.绿色保护将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企 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 2.绿色壁垒将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商品流向 格局
• 3.绿色壁垒将不断引发贸易摩擦,包括我国在内 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的综合素质面临严峻 考验
9.5 技术性贸易壁垒
• 9.5.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第三类:从影响方式及程度角度,可分为直接影响性、间接影响性以 及溢出或旁及影响性非关税措施。此种分法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世 纪80年代做出的。
• 第四类:从实施目的或作用机制角度,可分为数量限制型与成本价格 型非关税壁垒。
• 第五类:从实施的时代特征,可分为传统型和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
9.2 配 额
现提供了契机。 (2)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需求”的扩大,内在地推动了“
绿色壁垒”的形成。 (3)各国在技术水平、环保标准和相关资金投入等方面的
差异是“绿色壁垒”存在的直接原因。 (4)市场矛盾的尖锐、发达国家谋取经济利益的目的是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