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号线环境影响分析报告书
地铁既有线施工的环境影响评估与治理

地铁既有线施工的环境影响评估与治理地铁既有线施工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施工过程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评估和治理地铁既有线施工的环境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地铁既有线施工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环境影响评估地铁既有线施工包括土方开挖、地下钻孔、地铁隧道的掘进等一系列工程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全面了解其对空气、水体、土壤、噪音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
2. 空气污染治理地铁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转、车辆尾气的排放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选择机械设备,选用环保型设备,减少排放物的生成;(2)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清洗和更换过滤器,防止废气泄漏;(3)设置雾炮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喷淋降尘,减少扬尘对空气的影响。
3. 水体污染治理地铁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能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为了保护水体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控制水源,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开采;(2)设置滞水池和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过滤和沉淀处理;(3)加强监测,定期检测附近水质,确保施工不产生对水体有害的物质。
4. 土壤保护治理地铁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可能会破坏周边的土壤结构,造成土壤侵蚀和沉陷等问题。
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合理的土方开挖方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2)设置挡土墙和浅层支护结构,防止土壤沉陷;(3)合理利用开挖的土壤,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妥善处置。
5. 噪音治理地铁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工人的作业等都会产生噪音,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了减少施工噪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噪音屏障或围挡,减少施工噪音的传播;(2)合理控制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或者居民生活时间施工;(3)培训工人,提高其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控制意识。
城市地铁线路环评报告书

城市地铁线路环评报告书一、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铁系统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报告将对城市地铁线路进行环境评价,旨在确保地铁线路的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背景介绍近年来,本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兴建地铁系统,并计划新建X号线路。
本报告将对该线路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三、环境评估1. 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估首先,对建设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建设地铁线路期间,主要存在以下环境风险:(1)噪音污染:地铁施工可能会产生噪音,对周边社区和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为减轻噪音对居民的影响,采用隔音设施和预警措施。
(2)土壤污染:部分建设活动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对土地资源产生破坏。
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确保土壤的质量。
(3)水资源影响:施工期间,一些地下水源可能会受到污染和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4)交通拥堵:建设期间,施工对交通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给周边居民和道路用户带来不便。
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交通。
2.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估其次,对地铁线路的运营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1)噪音和振动:地铁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周围居民和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采取隔音和减振措施,确保噪音和振动在可接受范围内。
(2)空气污染:地铁站点和车辆排放的尾气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采取车辆尾气净化设施和通风系统,降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社会安全:地铁系统的运营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环境考虑因素。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四、环境管理措施1. 建设期环境管理措施(1)噪音控制:设置噪音预警系统,采用隔音设施,减少施工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土壤保护:采用临时覆土、隔离带等措施,减少土壤污染风险。
广州地铁一、二号线运营前环境卫生状况调查与比较

广州地铁一、二号线运营前环境卫生状况调查与比较
陈玉婷;钟嶷;马林;王伟鸿;冯文如;江思力;刘查田;李锦光
【期刊名称】《热带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5)4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铁二号线开通前卫生状况并与一号线开通前进行比较。
方法对广州地铁一、二号线开通前进行卫生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
果地铁二号线运营前卫生环境较好,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及可吸人颗粒物
易受地面环境影响。
二号线的卫生状况比一号线有所改善,安装屏蔽门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微生物起到了阻隔的作用。
结论广州地铁二号线开通前本底卫生环境优于广州地铁一号线。
【总页数】4页(P507-509)
【关键词】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卫生状况
【作者】陈玉婷;钟嶷;马林;王伟鸿;冯文如;江思力;刘查田;李锦光
【作者单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2
【相关文献】
1.广州地铁二号线A5型车牵引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调查分析及解决措施 [J], 范
彪
2.广州地铁二号线首通段运营前后各站SO2和NO2调查分析 [J], 江思力
3.广州地铁二号线运营前后车站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J], 陈玉婷;钟嶷;马林;王伟鸿;冯文如;江思力;刘查田;覃国华
4.广州地铁1号线运营前环境卫生状况调查 [J], 黄蓓;江林丽;肖斌权;刘世强;祝荣坚
5.广州地铁二号线A5型车正线车门自动防夹故障调查分析 [J], 范彪;江炳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轨道交通XXX线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减缓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XXX线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减缓措施引言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和运营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噪音、空气污染和土地利用压力等。
本文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XXX线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减缓措施,以期保护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一、城市轨道交通XXX线的环境影响评价1. 噪音污染城市轨道交通线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列车行驶、刹车、电力系统运行等都会产生噪音。
对于靠近轨道的居民和商业设施,噪音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为了评价XXX线的噪音污染情况,可以进行噪音测量和模拟分析,考虑列车运行速度、线路设计、车辆类型等因素,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
2. 空气污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列车排放的尾气和扬尘会对周围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尤其在地下车站和封闭隧道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产生污染。
对于XXX线的空气污染评价,可以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和排放源分析,了解尾气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3. 土地利用压力城市轨道交通线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于土地利用产生一定压力。
尤其在城市中心区域,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对于XXX线的土地利用压力评价,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相关数据,分析线路布局和站点设置对周围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策略。
二、城市轨道交通XXX线的环境减缓措施1. 噪音减缓措施针对噪音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减缓措施,如:- 轨道隔离及隔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列车噪音向周围传播;- 利用隔音材料改造车辆和车站设施,减少噪音产生;- 加强列车及设备的维护管理,降低噪音产生率。
2. 空气污染减缓措施为减少尾气和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安装尾气净化设备,提高列车排放的空气质量;- 加强扬尘控制,合理设计车站和隧道通风系统;- 推广清洁能源驱动车辆,减少尾气排放。
3. 土地利用减缓措施针对土地利用压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避免过度占用土地资源;- 优化车站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联合城市发展规划,实现土地多功能利用。
关于对广州地铁一号线地面正线采取减振降噪措施

关于对广州地铁一号线地面正线采取减振降噪措施作者:郭峰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14期摘要:本文对广州地铁一号线地面正线站场上盖物业存在的振动和噪声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既有线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振动噪声;影响分析;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4-0095-03随着城市的发展,可用建设用地愈发紧张,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轨道+物业”逐渐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保证站场基本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通过对站点和车辆段土地进行多功能、多层次、立体化、高强度的综合开发,获取沿线站场土地和物业的增值收益,既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又能反哺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州地铁的“轨道+物业”模式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将有33个站场综合体及7个综合开发车辆段共计超过450公顷的建设用地用于物业开发。
地铁站场上盖物业和沿线物业与地铁线路相毗邻的位置关系,决定了该类型物业天然地存在着振动和噪声干扰问题。
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采取有效的减振降噪技术措施,降低地铁振动和噪声对上盖物业的不利影响,是决定“轨道+物业”发展模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1-2]。
本文对广州地铁一号线地面正线运营对坑口站上盖物业和计划实施的西朗车辆段上盖物业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既有线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1 地面正线运营情况和沿线物业发展情况介绍1.1 地面正线运营情况介绍广州地铁一号线地面正线线路长2.04km,设两座地面车站(西朗和坑口站),线路从西朗起点向北,经过坑口站,在开往花地湾站的途中转入地下,设一座西朗车辆段(位于西朗至坑口站区间地面正线旁),于1997年6月28日开通运营。
地面正线采用无缝线路,P60钢轨,扣件采用TB1495-84弹条I型扣件,S-2型钢筋混凝土长枕,道床采用厚度为400mm的双层碎石道碴道床。
穗莞深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08年11月武汉目录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平面示意图1 总论 .............................................................................................................1.1 项目概况...............................................................................................1.2 评价目的...............................................................................................1.3 编制依据...............................................................................................1.4 评价指导思想.......................................................................................1.5 评价范围和评价时段 ...........................................................................1.6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2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2.2 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3 工程污染源分析 ..............................................................................3 沿线环境概况..............................................................................................3.1 自然环境概况 ..................................................................................3.2 社会经济环境 ..................................................................................3.3 沿线环境概况 ..................................................................................4 污染控制措施及生态保护初步方案 .......................................................4.1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4.2 振动污染控制措施 ..........................................................................4.3 水污染控制措施 ..............................................................................4.4 施工扬尘控制措施4.5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4.6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 评价结论......................................................................................................1 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工程。
轨道交通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轨道交通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工程作为一种高效、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
本文将对轨道交通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一、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1、土地利用和生态破坏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
这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挖掘、填方等活动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期间,各类施工机械如钻孔机、打桩机、挖掘机等会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
这些噪声和振动不仅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还可能对附近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威胁。
3、大气污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包括土方开挖、物料运输和堆放等环节。
此外,施工机械的尾气排放也会增加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对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4、水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机械的清洗废水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水等。
这些废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污染周边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破坏水环境质量。
二、轨道交通工程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1、噪声和振动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轮轨噪声和车辆动力噪声,同时由于列车的振动还会通过轨道传递到周围地层,引起地面振动。
对于沿线居民来说,长期暴露在噪声和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听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2、电磁辐射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供电设备、通信设备等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
虽然这些电磁辐射的强度一般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等,可能仍会存在潜在的影响。
3、大气污染轨道交通虽然是一种相对清洁的交通方式,但在运营过程中,列车的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等仍会产生少量的废气排放。
广州地铁12号线K24+506.989~K30+721.742工程概况及地质分析

6 不良地质
(1)人工填土。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和素填土,
2021 年第 4 期
工程技术与应用
95
颜色较杂,素填土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黏土、中粗砂、 碎石等,杂填土则含有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或生活 垃圾。该层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广泛,沿线地段均有揭露; 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局部可能存在土层滞水。人工 填土成分复杂,一般比较松散,成分不均,在基坑开挖和 桩成孔过程中若处理不当,易导致侧壁坍塌或桩体不完整。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上部软弱地层较容易被刀盘切削 进入土舱,但下部坚硬岩层不易被刀盘破碎,导致盾构机 姿态有向上偏移的趋势。隧道断面下部坚硬岩层致使盾构 机的滚刀较快磨损,而上部软弱地层自稳性差,或遇水软 化崩解,给开舱换刀带来较大的风险。隧道上部地层稳定 性差,容易坍塌,且刀具与岩面发生周期性的碰撞,刀盘 振动大,掘进速度缓慢,对上部地层扰动较大。地表沉降 难以控制,易造成地表不均匀沉降。盾构刀盘破除下部硬 岩时边缘滚刀、超挖刀等容易严重磨损,造成盾构开挖洞 径缩小,从而可能导致盾构机卡壳。
2021 年第 4 期
工程技术与应用
93
广州地铁 12 号线 K24+506.989 ~ K30+721.742 工程概况及地质分析
付文辉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 广州地铁 12 号线 K24+506.989 ~ K30+721.742 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对施工影响很大。文章从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角度,对沿线车站、区间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旨在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提供技术支持,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地铁21号线环境影响报告书————————————————————————————————作者:————————————————————————————————日期: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编制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12年8月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建设项目概况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岗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同时广州的东南面、西南面分别与深圳、香港及珠海、澳门毗邻。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
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0km2。
其中,市辖10区面积3843.4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1.7%;两个县级市面积3590.97km2,占48.3%。
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数1270万人,增长1.4%。
2011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0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79.47亿元,增长20.5%。
2011年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8元,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开放度逐步提高,加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迅速发展,广州原有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相对减弱,在发展中受到来自周边及其他城市强有力的挑战。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加入WTO,广州的城市发展同样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珠三角一体化,促进广佛同城化,建设“首善之区”,支持“中调”战略,配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深化方案》。
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适应“首善之区”的城市新定位——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支持“中调”发展战略,加密中心区线网,提高中心区服务水平;强化中心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优化对外联系通道;完善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促进珠三角同城化发展;配合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优化调整自身网络结构,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良好发挥。
远景规划线网由21条轨道线组成,线网总体呈“十字+环”状骨架形式,并增加了“X”形对角线,线网总里程905.2公里,站点413座。
广州市已建成运营的6条轨道交通线路,对带动沿线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退二进三”的策略,广州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对调整、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提出了新的要求。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提出要打造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
为完善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促进珠三角同城化发展,支持“中调”发展战略,需加密中心区线网,提高中心区服务水平。
为此,遵照市政府的指示,在整合以往轨道交通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需求,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广州市轨道交通2015年建设规划》,并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的审查、评估。
二十一号线为本轮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二十一号线在线网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为加强科学城及萝岗中心区、东部新城以及增城市与广州市中心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带动高新技术业、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带的发展,支持中新知识城起步区的建设和城市“东进”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广州市大都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二十一号线工程的建设力度,以实现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西起天河区员村、天河公园,经过萝岗区科学城、东部山水新城、增城市中新、朱村至荔城增城广场,线路主要经过天河区、萝岗区和增城市。
线路全长约61.2km,其中地下线长约37.2km,穿山隧道6km,地上线18.0km(包括1.8km地面线);设置员村、天河公园、棠东、黄村、世界大观、智慧城、神舟路、科学广场、暹岗、水西、长平、金坑、镇龙南、镇龙、中新、朱村、象岭、钟岗、增城广场等19座车站,其中地下车站15座,高架车站4座,共有7座换乘站。
全线设置一段两场,在萝岗区九龙镇设镇龙车辆段,在萝岗区水西村南侧设水西停车场,在增城市山田村东侧设象岭停车场。
设区域控制中心一座,新设镇龙主变电所和象岭主变电所,另外西段与6号线共用香雪主变进行供电,并考虑在香雪主变解列时,由天河公园主变提供支援供电(天河公园主变正常情况下不向本线供电)。
采用6辆编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工程计划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开通。
全线19座车站总建筑面积485452.5m2,全线总拆迁面积193476.8m2。
征用土地约845258.17 m2,施工临时租用土地约1404952 m2。
全线共设19座车站,其中换乘站7座,分别为员村(5号线)、天河公园(11、13号线)、黄村(4号线)、世界大观(19号线)、暹岗(6号线)、镇龙(知识城线、穗莞深城际线)、增城广场(16号线)。
二十一号线初、近、远期均采用六辆车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本工程每列车乘客定员1258人,初期高峰小时开行12对,近期高峰小时开行20对,远期高峰小时开行24对。
列车运营时间为早6点至晚12点,全天运营18小时。
2.振动环境影响评价2.1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评价2.1.1保护目标施工期振动敏感点主要有居民区、村庄、学校等振动敏感单位。
振动对敏感点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明挖施工区间和地下车站施工现场周围地区;高架段的振动影响主要发生在高架桩基的周围地区。
2.1.2主要环境影响主要环境影响有:若不采用爆破、打桩等强振动作业,施工产生的振动影响范围在距振源30m之内。
对于施工场界周围建筑物,对陈旧房屋内的居民及敏感点的正常工作可能有影响,对于Ⅰ类建筑内的居民及设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2.1.3拟采取的环保措施(1)施工振动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要求,爆破作业对一般建筑的影响按《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要求。
(2)施工单位应根据振动敏感点的位置和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法,选择振动强度较小的机器施工,对附近的陈旧房屋,施工期间应注意监控。
(3)在居民区附近施工时,对产生振动强度大的施工,应尽量安排在日间进行,以减小对居民夜间休息的影响。
(4)为防止工程施工对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建筑变形或沉陷。
对临近建筑物应事先进行详查、做好记录,对可能的危害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5)施工中需要在振动敏感点附近进行爆破等产生强振级的作业,需根据周围敏感建筑的位置和保护要求,确定爆破用药量和威力,并监测爆破作业的振动强度;尽量采用小剂量、低威力、低爆速炸药和微差爆破技术;在居住区附近的地下爆破作业要安排在日间进行,严禁夜间爆破作业。
2.2运营期振动环境影响评价2.2.1现状质量和保护目标运营期振动敏感点有居民区、村庄、学校等振动敏感单位。
根据环境振动现状监测结果,各监测点的VLz10昼间为57.5~65.7dB、夜间为56.7~63.2dB,对照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相应功能区的标准,均可满足标准要求,说明沿线振动环境现状良好。
2.2.2主要环境影响工程建成运营后高架沿线各敏感点的环境振动VLz10值为42.2~61.5dB,无振动敏感点超标。
地下线沿线敏感点的环境振动VLz10值为30.4~70.8dB。
地下线沿线敏感点超过标准要求的路段均应采取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2.2.3拟采取的环保措施(1)对振动敏感点超标的路段,根据减振量要求和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VLz10超标段,在采用轨道减振器式整体道床后可以达标。
(2)使列车在良好的轮轨条件下运行。
经常整修车轮,使车轮保持圆整;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旋轮和打磨钢轨,保持轨道平直。
(3)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在高架线路两旁20米范围内,在隧道垂直上方地面各20米范围内,建议不要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振动敏感建筑,30米范围内的新建房屋应以基础良好的中、高层建筑为主;结合城市改造,逐渐拆除线路两旁的Ⅲ类建筑。
(4)不同轨道结构的衔接处应避开地面有振动敏感点的位置。
3. 声环境影响评价3.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3.1.1保护目标根据二十一号线线路走向、线路设置方案和施工方案、声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未来施工现场的主要噪声敏感点分布在车站、高架段位置;上述区域有居住区、村庄、学校等噪声敏感目标。
3.1.2主要环境影响地铁二十一号线区间隧道主要采用环境影响较小的盾构法施工,区间隧道施工期的噪声影响仅限于出土口附近及重型运输车辆所经路段。
车站施工采用明挖法。
因此施工期噪声的影响主要来自高架线、地下车站出土口附近、明挖区间、以及重型运输车辆过路段。
施工噪声源主要是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其中包括现场施工产生的噪音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音。
施工过程将动用大型挖土机、空压机、钻孔机、打桩机、风机、打夯机等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是主要的噪声源。
3.1.3拟采取的环保措施(1)施工场界噪声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
(2)施工机械或活动若噪声超标造成环境污染,除抢险施工外,其作业时间应按《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的要求,限制在7:00~12:00和14:00~22:00。
因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的须到市建委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
(3)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低噪音或带隔音、消音设备的机械设备。
(4)工程施工应严格组织计划,在有敏感点的区域施工时,对于产生噪声较大的作业,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
(5)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地点工作,不允许高噪声设备在夜间长时间使用。
(6)对附近有敏感点的施工工点,在施工现场周围建设围蔽,以控制施工场地处的噪声对周围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的干扰。
(7)在施工安排、运输方案、场地布局等活动中考虑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超标严重的施工设施建设简易隔声墙等。
(8)对高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加工环节,如混凝土搅拌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到距离居民较远的地方,或将高噪声设备尽量放在隧道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