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试验。
3.编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4.责任4.1 QC质检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2 QC主管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5.正文5.1简述5.1.1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现代液相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5.1.2检测器5.1.2.1紫外检测器(Ultraviolet detector,UV)紫外检测器是液相色谱中使用最广泛的检测器,几乎所有的液相色谱仪都配此类检测器,是一种选择性检测器。
5.1.2.2优点:灵敏度高、噪声低、线性范围宽、对流速和温度的波动不灵敏,适用于梯度洗脱及制备色谱。
5.1.2.3缺点:只能检测有紫外吸收的物质,流动相的选择有一定限制,流动相的截止波长必须小于检测波长。
5.1.2.4适用范围:大多数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
5.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5.2.1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进行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5.2.2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接,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5.2.3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5.3操作前的准备5.3.1流动相的制备5.3.1.1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可用超级纯水器制得或用重蒸馏水。
凡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
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

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SOP(S tandard O perating P rocedure)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长度不少于1200字:一、目的和适用范围说明制定此操作规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例如适用于其中一种特定的样品检验。
二、相关参考文件列举与此操作规程相关的参考文件,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司内部文件等。
三、术语和定义定义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缩写词的含义,以确保操作规程的清晰和一致性。
四、仪器设备确定用于该检验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相关设备的说明和规格。
五、试剂和材料列出用于检验的试剂和材料,并提供其质量标准、存储要求和有效期等信息。
六、工作环境和安全要求确定进行检验时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要求,包括所需的实验室设施、通风要求、个人防护措施等。
七、样品准备详细描述样品的获取、保存、处理和制备方法,确保样品的准备符合标准要求。
八、标准曲线制备说明制备标准曲线所需的试剂和材料、操作步骤和相关参数设置,以确保准确测量样品。
九、仪器校准和验证指导操作员如何校准和验证高效液相色谱仪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方法操作步骤详细描述高效液相色谱检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进样器设定、流速设定、柱温设定、检测波长设定等,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十一、结果记录和数据处理提供一个记录表格,规定操作员如何记录检验结果,包括峰面积、保留时间等数据,并说明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读。
十二、异常处理列举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仪器故障、色谱图异常等,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纠正措施。
十三、参考范例和质量控制提供一些操作示例或参考范例,以及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四、操作员培训和授权确定操作员接受培训的要求和方法,表明完成培训后的操作员可以独立进行该检验,并进行检验授权和审批的规定。
十五、附录列举相关的附录,如计算公式、样品制备方法详解、有关仪器的文章等。
以上是SOP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操作规程的编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37-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高效液相色谱法。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
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
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对仪器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 R (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峰高宽(W h/2),按n=5.54(t R /(W h/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普通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验SOP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验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2020)的期间核查2.校验方法准备1.0ng/μL和100pg/μL的利血平在甲醇中的标准溶液,按液相色谱流动相流速0.8mL/min,ESI+与APCI+模式下流动相:甲醇:水(80:20,体积分数),加入0.1%(体积分数)甲酸;ESI-模式下流动相:甲醇:水(80:20,体积分数),加入0.1%(体积分数)氨水,设置仪器参数,使用全扫描模式(Scan)校准分辨力与质量准确性,使用选择离子模式(SIM)校准信噪比、峰面积重复性、保留时间重复性。
3.计量性能指标校验项目仪器类型电离模式要求分辨力单四级杆ESI+≤1u信噪比单四级杆ESI+≥10:1 ESI-APCI+质量准确性单四级杆ESI+≤0.5u峰面积重复性单四级杆ESI+≤10%保留时间重复性单四级杆ESI+≤1.5%4.校验周期校验项目周期分辨力1年信噪比1年质量准确性1年峰面积重复性1年保留时间重复性1年5.校验项目5.1分辨力待仪器运行稳定后,根据校验方法中推荐条件,在ESI+模式下,选择全扫描模式(Scan),将扫描范围设为m/z=606~612,注入1ng/μL的利血平溶液5μL。
观察质谱图,记录m/z=609质谱峰,并计算其50%峰高处的峰宽,得到W1/2,作为分辨力的结果。
5.2质量准确性在ESI+模式下,选择全扫描模式(Scan ),将扫描范围设为604~614,注入1ng/μL 的利血平标准溶液10μL ,观察质谱图,记录特征离子的实测质量数(有效数字取小数点后两位)。
根据公式(1)计算△M ,以△M 的最大值作为质量准确性的结果。
i 理i 测M -M △M =(1)式中:M i 测——第i 个离子的测量值,u M i 理——第i 个离子的理论值,u ;5.3信噪比根据检验方法中条件设置仪器参数,使用选择离子模式(SIM ),分别在ESI+和APCI+模式下:将检测离子m/z 设为609;在ESI-模式下:将检测离子设为607。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原料、产品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将具一定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2.操作前的准备2.1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
凡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
配制好流动相应通过适宜的0.45µm滤膜滤过,用前脱气,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2.2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定量测定时,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
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适宜的0.45µm滤膜滤过。
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
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或对色谱干扰。
3.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指法训练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
3.1色谱柱理论板数(n)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峰高宽(Wh/2),按n=5.54(tR/ 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3.2分离度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2(tR2- tR1)R=W1+W2式中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W 1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液相色谱仪SOP

待压力线平稳30min后,单击批处理开始,批处理表 开始运行。
a.在LC再解析中,点击LC数据分析。挨个进行数据 处理。在最大浓度数据文件中,点击向导,弹出对 话框,点下一步,标准级别数填入5,再点下一步, 输入标准品名称,标准级别浓度,最后点完成。
b.在文件中点击文件另存为,编辑文件名称,连点 两个确定。新的方法文件就建好了。
2.开机 (打开LC-30A和计算机) 3. 打开方法文件 4.排气 5.编辑批处理并运行 6.数据处理 7.系统清洗 8.关机
a、首先打开UPS,然后依次打开DGU-20ASR真空脱气机、 LC-30AD溶液传输单元(泵)、SPD-M20A系统控制器、 所选用的检测器、自动进样器SIL-30AC,CTO-20AC柱 温箱电源打开。(HPLC组件的电源开关大都在仪器的右 下角)
b、双击Lc solution图标。输入用户名Admin,点击OK。 然后点击启动按钮,听到两声蜂鸣声,说明Lc solution 工作站与仪器联机正常。
在文件中调出已有的方法文件,在仪器参数视图里
面,简单设置里面,模式选择,总流速,泵B浓度,
时间,柱温箱温度,时间程序自动弹出。然后选择 下载,看压力线。单击绘图,可以查看基线。
c.在批处理表中选择新的方法文件,输入级别号, 保存。运行批处理文件。
d.打印数据报告
数据采集完毕后,关闭检测器,将流动相 换成水+甲醇(95+5),冲洗20min,后换 成100%甲醇,冲洗20min。
a、冲洗结束后,关闭泵,待压力降为 0.0MPa,关闭工作站,听到蜂鸣声后,关 闭仪器各部分电源按钮。
2.氨水溶液:量取氨水2mL,加水至100mL,混匀。
14.SOP表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纯度

样品批号
样品浓度
仪器型号
Agilent 1200 HPLC
生产厂家
Agilent
色谱柱型号
TSK-GEL G3000 SWXL
7.8 mm(ID)×300 mm(L)
生产厂家
TOSO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护柱型号
TSK-SWXL
6.0 mm(ID)×40 mm(L)
生产厂家
TOSOH
色谱条件
流动相
40mM磷酸盐-0.3M Na2SO4缓冲液含pH7.2
上样量
40μl
流速
0.5 ml/min
检测波长
280 nm
记录时间
40 min
柱温
25℃
—
操作步骤
1.操作步骤
用流动相以0.5ml/min流速平衡色谱柱至基线平衡。取待测样品上柱,上样量应不低于10μg。用流动相以0.5ml/min流速洗脱,同时在紫外检测波长下记录色谱图及有关数据,色谱图记录时间为40min。同时,做空白实验。
2.结果测定
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rhIL-12主峰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按DAB法计算rhIL-12主峰理论板数。
检测报告
样品批号
结果
备注
(附检测报告)
检验/记录
复核者
质量管理
日期
日期
日期
附页(检测报告):
1.原液样品检测报告:
2.缓冲液对照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定义: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次进入检测器,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3、职责:QC化验员应熟悉本规程并严格执行本规程。
5.2.4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若没有杂质对照品,也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同上述3.3法配制对照溶液并调节检测灵敏度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前者的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含量。
流动相一般贮存于玻璃、聚四氟乙烯等容器内,不能贮存在塑料容器中。因许多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可浸出塑料表面的增塑剂,导致流动相受污染。贮存容器一定要盖严,以防止溶剂挥发引起组成变化,也防止氧和二氧化碳溶入流动相引起pH值变化,对分离或分析结果带来误差。磷酸盐、醋酸盐缓冲液容易发霉变质,应尽量新鲜配制使用。如确需贮存,可在冰箱内冷藏,并在3天内使用,用前应重新滤过。
面积的百分率。
用于杂质检查时,由于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误差大,因此,通常只能用于粗略考察供试品中的杂质含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宜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
5.3注意事项
5.3.1流动相的制备与保存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不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可用超纯水器制得或用重蒸馏水。凡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除另有规定外,偏差一般不超过±0.2pH单位。配制好的流动相应通过适宜的0.45um(或0.22um)滤膜滤过,以除去杂质微粒。流动相用前必须脱气,否则容易在系统内逸出气泡,影响泵的工作、色谱柱的分离效率、检测器的灵敏度以及基线稳定性等。
无论是定性鉴别还是定量分析,均要求待测峰与其他峰、内标峰或特定的杂质对照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除另外有规定外,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2(tR2-tR1)2(tR2-tR1)
R=───────或R=───────────
W1+W21.70(W1,h/2+W2,h/2)
4.4.3对于必须用特定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的品种,可在该品种项下注明。
5、步骤
5.1系统适用性试验
5.1.2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等四个指标。其中,分离度和重复性是尤为重要。
5.1.3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要求。5.1.4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由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理论板数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组分或内标物质的理论板数。
4.4.2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供试品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其中,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以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或等于50%)相对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且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不超过±10%为限,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
式中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1、W2及W1,h/2、W2,h/2分别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及半高峰宽。
当对测定结果有异议时,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和分离度(R)均以峰宽(W)的计算结果为准。
5.1.6重复性用于评价连续进样中,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能。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采用内标法时,通常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至少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也应不大于2.0%。
As内/Cs内
式中A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
C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浓度;
As内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Cs内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f为较正因子。
采用内标法,可避免因样品前处理及进样体积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5.2.2外标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峰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峰宽(W)或半高峰宽(Wh/2),按n=16(tR/w)2或n=5.54(t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5.1.5分离度(R)用于评价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或难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效能的关键指标。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的分离度,也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组分与某一添加的指标性成分(内标物质或其他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度,或将供试品或对照品用适当的方法降解,通过测定待测组分与某一降解产物的分离度,对色谱系统进行评价与控制。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仪器灵敏度(以噪音水平可接受为限)或进样量(以柱子不过载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高约达满量程的10%~25%或其峰面积能准确积分[通常含量低于0.5%的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含量在0.5%~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2%]。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进样,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依法计算各杂质含量。
4.2.4使用微径柱时,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需作适当的调整。当对其测定结果产生争议时,应以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的测定结果为准。
4.2.5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的使用温度通常不超过40℃,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使用温度,但不宜超过60℃。
4.2.6流动相的PH值应控制在2~8的。当PH大于8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当PH小于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解脱落。当色谱系统中需使用PH值大于8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碱的填充剂,如采用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填充剂、包裹聚合物填充剂、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或非硅胶基键合填充剂等;当需使用PH值小于2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酸的填充剂,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作用的二异丙基或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剂、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
4.3.3紫外、荧光、电化学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响应值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呈指数关系,故进行计算时,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4.3.4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相中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通常不允许使用含不挥发盐组分的流动相。
含量(cX)=cR(AX/AR)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成分或杂质含量时,以定量环或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为好。
5.2.3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建立方法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杂质对照品和待测成分对照品各适量,配制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上述(1)法计算杂质的校正因子。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正文中,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这些需作较正计算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若供试品所含的部分杂质未与溶剂峰完全分离,则按规定先记录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Ⅰ,再记录等体积纯溶剂的色谱图Ⅱ。色谱图Ⅰ上杂质峰的总面积(包括溶剂峰),减去色谱图Ⅱ上的溶剂峰面积,即为总杂质峰的校正面积。然后依法计算。
5.2.5面积归一化法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各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总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占总峰
As/Cs
校正因子(f)=─────────────
AR/CR
式中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Ax
含量(Cx)=f×─────────────
4、设备与材料
4.关规定
4.2 色谱柱
4.2.1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填充剂,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如氰基键合硅烷和氨基键合硅烷相等)也有使用。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离子交换色谱系统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分子排阻色谱系统使用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填充剂;对映异构体的分离通常使用手性填充剂。
5.1.7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为保证分离效果和测量精度,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
W0.0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