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二)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专题07 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考点剖析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1.整体把握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
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
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
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
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
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
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
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1.归纳主旨“五抓手”①抓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
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1.理解意蕴第一步:理解字面义。
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2019高考语文散文阅读_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2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迁移运用巩固提

高考命题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如: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 事情来龙去脉清楚)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 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 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 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 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 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 种情势回答。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2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
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
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
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
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
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2)、思考原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及解答指点
•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 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 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 第一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 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 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 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 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能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 对照、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能都 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类型一 散文阅读 第2课时 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1.(2019·衡阳第 25 题 D 项)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 湖 南 设 的热切追求。 问 2.(2018·衡阳第 24 题 C 项)“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 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2课时 理清思路,分 析文章结构
考点3 句段作用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 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教材探源 (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 3.①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 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八上《白 杨礼赞》“思考探究”)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 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 出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 方法指导 第三步:明确此部分的主要内容与全文的联系。 第四步:明确所使用的记叙顺序的作用。详见本专题“文体 知识梳理”。
考点 5 文章线索 1.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 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下《老王》“思考探究”) 教材探源 2.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 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 (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
第一步: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 方法指导 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切忌只阅读题干要求句子(段落)
的内容或只看位置就急于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
桥
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15· 《说起梅花》苏菲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
北京
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
文加以赏析。(6分)
2014·山 《浣花草堂》黄裳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 作用
天津
彭程
(4分)
2015·山 《四堡雕版》冯骥 19.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东
才
2015·江 《比邻而居》王安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
苏
忆
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
作用?(6分)
2015·四 《太湖碎锦》范烟 17.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解析答
分析局部句段作用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析 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 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 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 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何作用?有没 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 括出答案。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②总领全文; 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考情分析】 3年12考
高考卷
选文
问题
2016· 《白鹿原上奏响一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
北京
支老腔》 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陈忠实
2016·上 《湖殇》熊久红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
海
有何效果?(4分)
2016· 《在母语的屋檐下》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近三年散文考查
高考卷
选文
2016·北 《白鹿原上奏响一
京
支老腔》陈忠实
2016·上 《湖殇》熊久红
海
2016·天《在母语的屋檐下》
津
彭程
2015·天 《云和梯》张抗抗
津
2015·江 《比邻而居》王安
苏
忆
2015·重 《甘森的西红柿》
庆
甘建华
2015·北 《说起梅花》苏菲
京
高考卷
选文
2014·山东 《浣花草堂》
黄裳
2014·天津 《枣香醉人》
洪丽丽
2014·福建 《祖屋》农人
2014·大纲 《听雨》叶延
卷
滨
2014·湖南 《粮食》学群
2014·安徽 《独木舟之道》
(美国)西格
德·F·奥尔森
2014·广东 《鹤》陆蠡
2014·四川 《山水及自然
景物的欣赏》
考情分析
15年
选文
题目 《四堡雕版》
14年 《浣花草堂》
答案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 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 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 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 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答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 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 “气味”为本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 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 ,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 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 (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 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 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大一轮》P196-201
学习目标
Ⅰ 掌握分析整体结构和思路的三个关键 Ⅱ 掌握分析局部句段作用的三个关键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 更深入地理解散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分析结构、思路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辨别其结构形式和把 握思路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分析结 构、思路就是这么重要。
1.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案 先由人们的问题引出对古镇的探访;再进一步从不同 角度考察古镇,思考原因;接着转向与中国国内“复制热” 的对比;最后表明态度,呼应开头。
答案
2.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 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解析 本题从谋篇与立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 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谋篇和立意两个方面赏析。谋篇属于表达技巧中 的结构技巧,而立意则属于文章主题方面的要求,要分开来答。
4
意蕴丰富,设置巧 妙。结合文本谈你 的认识。
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 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 些启示?
挖掘文本丰富意蕴 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命题上较为稳定,常考的题点与题型如下: ①分析作品结构:不重整体把握,偏重句段结构作用分析,经 常考开头段的作用。《大一轮》P196-201 ②分析重要句子含意题:经常选那些内涵丰富而又对理解全文 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 ③内容要点概括题:围绕文中某个重要内容或观点进行筛选、 概括。 ④鉴赏表达技巧,品味语言艺术:鉴赏的角度较广,有叙述人 称,有语言特点,有对全文艺术特色的赏析,有对局部句子的 赏析。无论哪种类型,都重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大一轮》 P212-216及讲义 ⑤探究题:重视从文本中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启示,有时要求 从内容上谈感悟,有时要求从写法上谈启示。《大一轮》
小组自主合作交流
掌握整体分析结构、思路题的规范要求
1.梳理文章思路题
冯骥才《别急,哈尔施塔特》
2.1分组析概括谋篇构思特色题 (2015·北京)苏菲《说起梅花》
2、3.3分组析线索作用题(2015·江苏)王安忆《比邻而居》 4、5
组
掌握分析句段作用题的规范要
求
桃 花《背水的日子(节选)》 6组
朱成玉《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7、8、9组
散文考点分布
名家散文 思想性、艺术性并重 (文质兼美)
涉
1
简析第二段在文中 的作用
为何从杜诗写起
及
2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 与表达效果
理解句子含意
题
点
3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 堡雕版及其文化衰 落的原因,
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 认识?请概括
理清结构思路,分析 句段作用
理解、赏析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
文中的5个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