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5: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教学设计5: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青少年学生的权利,体会法律的公正、公平。

体会家庭、学校和社会、司法部门给予未成年人的爱。

能力目标:能够认判断各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声中,老师引出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这几件案例当中,并一起想想办法来帮助一下里面的主人公。

二、展开三、归纳1、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1)“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内容。

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阐明了家庭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作用。

说明了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2)“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主要介绍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有关内容。

通过雇佣童工案,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社会保护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

介绍了什么是“司法机关”并指出司法保护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2、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我们未成年人身边,他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会受到不法的侵害,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未成年人享有特殊的保护,那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他给我们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种特殊的保护,体现的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一政治下册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人教版初一政治下册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人教版初一政治下册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教学目标1.了解特殊儿童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特殊儿童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特殊的保护。

3.培养尊重特殊儿童、关爱特殊儿童的情感。

4.学习如何给予特殊儿童关爱和帮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尊重特殊儿童、帮助特殊儿童的良好情境;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特殊儿童的需要和困难,并懂得进一步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帮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学生图片,让学生感知多样化的生命和多样化的需求,并引领他们思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

2.概念解释(10分钟)1.解释“特殊儿童”的概念,大概了解常见的特殊儿童类型。

2.与学生交流如何看待特殊儿童,如何给予特殊儿童关爱。

3.学生讨论(15分钟)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见过的、还是听说过的特殊儿童。

学生提出的情况,教师进行统计和整理,并让学生思考这些特殊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需要。

4.课堂案例演练(25分钟)1.设计一个情境: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他的右腿由于意外事故留下了伤疤,需要帮助,但他感到羞愧和不舒服。

2.学生分组,以这个情境为例,讨论如何帮助这个同学,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或汇报,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给予特殊儿童帮助和支持的基本技能。

5.情感体验(15分钟)选择一些反映特殊儿童问题的图片、影像等材料,设计相应的反思与创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尊重、关爱等情感主题。

6.总结(10分钟)回顾整个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帮助特殊儿童,掌握帮助的技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同时,重新认识本节课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特殊儿童的定义给予特殊儿童关爱特殊儿童种类如何帮助特殊儿童困难与需要情感体验五、课后反思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认识到特殊儿童并非应当排斥的特殊群体,而且要提供特殊照顾和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事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爱心,是一节意义深远的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1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1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八-1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特殊保护”在法律中的含义。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特殊群体的保护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法律文本。

•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培养学生尊重特殊群体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特殊群体的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课外题材,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情况,并带入课本内容。

2.讲授1.法律的保护:介绍特殊保护在法律中的含义,并通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特殊群体的保护:介绍少年犯罪人群和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需要的保护措施。

3.练习•分组讨论特殊群体的保护措施,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

•阅读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构思解决方案。

•小组汇报各自的讨论结果,并针对方案进行探讨。

4.归纳总结•总结法律的保护和特殊群体的保护,梳理知识框架。

5.拓展•班级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关爱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志愿活动,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

四、教学评价•队内讨论、小组汇报,学生间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能够激发彼此的思考思前行。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班级活动评价,展示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行动实现对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教学重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对学生保护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2、自学指导法3、案例探究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前让我们先听一则报道:在某社区出口处,一中年妇女嘴里不断斥骂着,离她不远处低头站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

她大喊着要小女孩跪下。

小女孩慢慢跪在地上,头垂在胸前,而她仍在不停地斥骂。

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她不要再骂了,但她仍未停止。

20 分钟过去了,一位老太太拉小女孩起来,向小区走去。

骂人的妇女是小女孩的母亲,事发原因是她没有完成作业。

案例中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自己的亲身母亲罚跪、斥骂。

母亲的行为是否违法?如若违法,她的行为违反了哪部法律的规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近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板书)二、自学指导(一):同学们默看教材103 页,然后从书中找到这四道题的答案,比谁找的快,比谁找的准,时间2 分钟。

(小黑板出示问题)1、哪些人是未成年人?2、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的保护?3、国家通过哪两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专门保护?4、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设置了几道防线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2 分钟后,都能找到答案的请举手。

(若不会比较多,可以讨论1 分钟)然后,学生举手示意回答问题。

当学生回答第四题后,教师过渡:国家正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道特殊的防线,保护着我们健康成长。

那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是什么,其基本内容都有哪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二)三、自学指导(二):学生继续看书,结合小黑板上的问题迅速地默看教材3分钟,然后从书中找到答案。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指的是家庭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职责。

学校保护指的是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其身心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指的是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司法保护指的是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

其核心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本框题内容是第二框题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分析“四种”保护含义和基本内容,讲清“四种”保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1)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2.目标分析:(1)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就是指了解什么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2)知道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就是指知道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会区分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欠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和表现两个方面去分析说明。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你是怎样看待小晨厌恶学习离家出走的?设计意图:通过小晨的经历,一是说明未成年人的心智雅嫩;二是说明离家出走对自身和家人的伤害;三是说明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师生活动:例1.请学生阅读教材P102的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小晨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②小晨离家出走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哪些伤害?③如果没有好心人和民警,小晨等三人的后果会怎样?变式练习①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怎样的?②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③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设置了哪四道防线?问题二:什么是家庭保护。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政策;2.理解一些特殊群体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3.培养全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政策•国家对残疾人的保护政策;•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政策。

2. 特殊群体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3. 全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爱•如何尊重和关爱特殊群体;•全社会应该如何帮助特殊群体。

三、教学重点1.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政策;2.特殊群体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特殊群体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2. 教学内容1(15分钟)讲述国家对残疾人的保护政策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政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给特殊群体带来了哪些好处?3. 讨论环节(2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有哪些特殊群体,他们面临了哪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帮助他们?4. 教学内容2(10分钟)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讲解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为这些特殊群体做些什么?5. 总结(5分钟)请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思考题目“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以“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为主题,以650字为限,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爱。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家对特殊群体的保护政策,了解特殊群体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特殊群体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行动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爱。

学案3: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学案3: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知道我国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

2、明确法律为什么要对青少年给予特殊保护。

3、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并学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为什么要对青少年给予特殊保护(2)家庭保护的具体规定,明确家庭的责任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2、学习难点:四种保护的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三、学习过程1、自学导航(一)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列空格(可以划到书上)1、未成年人是指的公民。

2、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是和。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四道防线:、、、。

4、家庭保护:要求或者依法履行对的的职责,尊重的权利。

5、家庭保护的作用:使未成年人的免受来自,为未成年人的提供适宜的。

6、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的有关规定:(1)(2)(3)7、学校保护:要求等依照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并对他们的和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等方面。

8、社会保护:要求创造一种有利于的。

它包括对未成年人的、、和的保护等方面。

9、司法保护:要求、、以及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实施措施。

10、司法保护的内容:(1)设立,,(2)尊重,(3)保护,做好等。

2、新知探究材料一:2009年2月20日至21日,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李长春强调,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

材料二:在放学路上,小岩看到同学小陈遭社会不良青年李某的敲诈和殴打,便拔打110报警,公安民警很快将李某抓获。

经审讯,李某原本也是一位好学生,自从沉迷于网络游戏,就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

因无钱上网,便去敲诈。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保护?(2)材料二中李某殴打小陈侵犯了他人的哪一人身权利?(3)小岩的做法和李某的结局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四、检测练习1. 在我国,凡是未满()周岁的公民才属于未成年人A、15B、16.C、17D、182. 青少年如初生的太阳,他们需要法律给予()A、法律帮助B特殊保护C特殊照顾D特殊支持3. 某市开展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活动,使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秩序明显好转,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这项活动的开展()①表明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特殊保护②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③优化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④说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一切工作的中心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 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因为未成年人()①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教学设计5: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教学设计5: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1)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2)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老虎代表金钱和权利的欲望;
大象代表父母;
狗代表朋友;
猴子代表子女。
不过,这不是游戏的真正结果。这个游戏的真正意义在于:你考虑事情的过程中,是过多地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用处,还是想到别人需要我们有什么样的付出。想想看你的答案表明,你老是想着自己,还是会想到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学会欣赏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我们就能和各种人愉快相处。
板书设计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教学反思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合作学
习教学案
授课教师:林晓菲班级:七年级(1)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
2、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图片,引出法律这一主题。

在这一天人们为什么会开展这些活动,因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请大家说出法律的作用?大家说的很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为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国家专门制定了特殊的法律,给予我们特殊的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板书)
二、小组交流、共同学习
(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一些问题,请各组记录员记下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未成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保护?
3、国家制订了哪两部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家庭保护的要求和作用是什么?
6、学校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7、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8、司法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三、小组展示、汇报成果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点评、归纳)
四、你问我答、共同交流
(各小组向其他小组提问刚才准备的问题一个,来检验各小组的交流成果,不要重复题目和重复提问一个小组。


五、解惑释疑、共同探讨
(分小组解答问题)
六、即时训练、共同提高
问题见合作学习导学案,注意重在培养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七、课堂小结
1、本课学习了两部法律、四个保护。

2、小组谈感受、收获。

八、自我评价、组间评价、老师评价
九、朗诵诗歌,感受祖国、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新课。

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合作学习导学案
快乐、互助、学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2、初步培养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3、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新知探究(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做好笔记,派代表上台发言。


1、未成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保护?
3、国家制订了哪两部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家庭保护的要求和作用是什么?
6、学校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7、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8、司法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2013年6月,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在全国联合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活动。

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2、2013年4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集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为一体的“综合审判”法庭。

专门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庭属于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3、下列做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
①小王在家里抽烟,被爸爸发现后,香烟被没收
②小张想到小区附近的网吧上网,被网吧工作人员拒绝
③小李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妈妈毒打一顿
④小陈课堂上和同学讲话,被老师严厉批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行为是否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请说明理由.
(1)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父母要上初二的女儿进城当保姆。

(2)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并销毁淫秽光盘。

(3)一些学生违反班级纪律,班主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四、综合提升
16岁的小林喜欢上网,每天都要去镇上的网吧玩。

现在他因涉嫌抢劫被关在当地看守所,上不了网了。

小林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爷爷负责照料他的生活。

读到七年级时,他没有征得父母同意就辍了学,和村里六七个同龄人厮混在一起,“每天基本上无所事事,到处闲逛。

”2012年下半年,小林和同伴们染上了吸毒恶习,被父母发现后,他离家出走。

为筹集毒资,小林及其同伙先后实施抢劫十多次,曾发生致人死亡事件。

近几年来,像小林这样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留守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逐渐凸显。

(1)是哪些因素促使小林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2)你从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六、自我评价、组间评价、老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