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与夜宴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克洛狄斯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但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洛狄斯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
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
克洛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莎士比亚笔下的国王克洛狄斯狡猾、诡谲,怀有一种不懈的戒忌心理。
虽然他大权在握,得到了渴慕已久的王后,但在众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破损的欢乐”、“殡葬时带着欢乐”、“结婚时唱着挽歌”、“悲喜分量相等”等话来蒙蔽众人,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机很深、善于伪装的人。
另外,他还被一种强大的罪孽感所缠绕。
他在祈祷时说:“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上天慈悲不来照射在罪恶的脸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明白,虽然祷告有力量使罪人失足后得到宽恕,但是他由犯罪得来的东西还未放弃:王冠和王后,若一个人保留着由罪恶得来的东西,是得不到宽恕的,因为天上与腐败的人世间不同,不能由罪恶得来的利益划出一份去交换天罚,在天上,一切行为只是按实情给予奖励或惩罚的。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摘要:《哈姆莱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夜宴》两相对比,二者都有其鲜明的时空特点,形成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不得不说《夜宴》是一次对经典成功的演绎,它在体现《哈姆莱特》精神实质的同时灌入了中国味道。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二者从主要内容来看都可简述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讲述在动乱不安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暴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后乔特鲁德改嫁,国内谣诼纷纭。
他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其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虽然受其犹豫、延宕性格所累,但最终仍踏上复仇之路与新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夜宴》展现的是身处五代十国的太子无鸾为情所伤,无心政务,为避尘俗,他远走他国修习吴越之艺。
当得知其父罹难于后庭,反朝后得知为其叔父所为,他选择了复仇。
整部电影表达的是欲望,探讨的是寂寞。
两位王子的复仇之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线。
这一过程中又穿插进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人对欲望无止尽的追求和封建制度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突。
二、人物塑造哈姆莱特这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忧郁、深沉、犹豫、延宕。
他曾经是一位博学多才且文武双全的快乐王子,正如奥菲莉亚所言,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言,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残酷冰冷的现实将其拽入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父亡母嫁、王位易主的现实,他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精神颓靡,郁郁寡欢。
当先王鬼魂告知其被新王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便有了复仇的意识,但因其延宕的性格,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哈姆莱特》与《夜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

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莱特 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 德来说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 没有直接和主动地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 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 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
婉后不仅有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 烈意愿,极大的抱负和热情投身政治, 也有不输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
她是男性的附庸,正如“女人首先被定义为女儿、或 母亲、或是妻子,”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 莱特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德来说 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和主动地 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她一直疼爱着儿子,尽管儿子曾经对她恶语相向;她无意 中为儿子而死,用死亡完成了对自己“不贞”的救赎。对 哈姆莱特而言,她不失为一个慈爱宽容的好母亲。作为一 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 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因此,莎士比亚并不是将乔特鲁 德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而只是将她定义为一个有缺 点的人。当然,这位有缺点的女性也是“男人幻想的产 物”,是基本按照“天使型”的标准打造出来的。
莎士比亚的笔下虽然也有鲍西娅那样智勇双全 的女性,但总的来说,莎翁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 没有逃离著名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和格巴提出的 天使/ 妖妇的二元对立模式。天使型女性美丽温 柔,忠贞贤良,谦卑沉静,以德报怨,如《李尔 王》中的考地利亚,《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 妖妇型女性野心勃勃,杀伐决断,自私冷酷,凶 悍狠毒,如《马克白》中的马克白夫人,《李尔 王》中的高纳里尔和里根。这种对女性程式化、 脸谱化的描绘,显然没有还原妇女在生活中的本 来面目。男性作家通过对他们臆造出的天使型女 性的褒扬和对妖妇型女性的贬斥,把父权制的价 值体系强加给女性,要求女性具有天使般的美德, 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期待。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人文主义与权力欲望——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

他更发现了父王被害的真相 , 决心为父王报仇 , 于是 装 疯 。他 首 先 在 宫 廷 内 安 排 了戏 剧 表 演 《 捕 鼠机 》 试探 叔父 , 后又在其 母后房内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 , 其叔父将他送往英 国, 想 借 英 王之手除掉他 , 没 想 到 他 半 路 上 又 逃 了 回来 。 其 叔 父 又 挑 唆 波 洛 涅斯 之 子 雷 欧 提 斯 与 哈 姆 雷 特 比武 .并 在 雷 欧提 斯 的剑 上 抹上了剧毒 , 还 准 备 了毒 酒 。 比武 中 两 人 均 被 对 方 所 伤 , 毒 酒 被其母后 喝下 , 得 知 内情 的 哈姆 雷 特 挺 剑 刺 向 叔 父 , 国王 倒 地
悲剧 , 历来 被誉 为戏剧 中的桂冠 , 以 其 深 沉 的 艺 术 精 神 震 撼 和感 召 着 世 人 。叔 本 华 曾 说 过 , “ 无 论 从 效 果 巨 大 方 面 看, 或 者从 协作 困难 方 面看 , 悲剧 都要算 做 文艺 的最 高 峰 , 人 们 因此 也 公 认 是 这 样 ” 。 莎 士 比亚 的 五 幕 悲 剧 《 哈姆 雷特 》 和冯小 刚执导 的电影 《 夜 宴 》 都 选 择 了 以 悲 剧 形 式 展 现 情 节, 反 映 时 代 。有 人 把 《 夜 宴》 比做 中 国版 的 “ 王子复仇 记 ” ,
7 4 5 0 0 0 )
摘 要: 冯 小 刚 导 演执 导 的 《 夜宴》 被 称 做 中 国版 的“ 王子复仇记” , 从题材选择 、 人 物设定、 情 节设 计 等 方 面 都 与 莎士 比 亚 的 五 幕 悲剧 《 哈 姆雷特》 有 着相 似 之 处 。但 不 同 时代 背 景 , 使 两位 作 者 表 达 的 主 题 思 想有 着很 大的 差 别 , 一 个 着 力反 映文 艺复 兴 时期
夜宴与哈姆雷特观后感

夜宴与哈姆雷特观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而《夜宴》则是他的一部相对较为冷门的作品。
在看完这两部戏剧后,我不禁想要进行一番对比和感悟。
首先,这两部作品在题材和情节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哈姆雷特》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中心,讲述了他为父亲之死而展开的血腥复仇,并因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夜宴》则以古罗马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马克·安东尼与奥古斯都之间的宏大权力斗争。
这两个故事在元素上截然不同,一个是亲情与复仇的故事,一个则是权力与政治的斗争。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这两部戏剧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表演为主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对白与深度的心理描写。
在观看《哈姆雷特》时,我被角色们犀利的台词和鲜明的个性所吸引,他们之间的较量和心理斗争让我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才华。
而《夜宴》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叙述和戏剧的气氛营造。
通过大量的壁画、音乐和舞蹈来呈现古罗马背景下的权力斗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盛宴之中。
这种形式上的不同使得两个故事在表达手法上有所区别,但都显示出了莎士比亚对人类内心的深入探索。
第三,尽管剧情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哈姆雷特》和《夜宴》都展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在《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情感的爆发与冲突,包括嫉妒、疑心、欺骗和背叛。
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以及他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让我们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而《夜宴》中的权力斗争更加凶猛残酷,每个角色都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自己的野心。
这种丑陋和腐败的一面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也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腐朽。
最后,通过观看《哈姆雷特》和《夜宴》,我不禁思考起戏剧的意义和价值。
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的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戏剧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和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摘要: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
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
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大巨匠,莎士比亚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哈姆雷特》得到了莎学家、评论家的推崇和赞誉,并被一次次地搬上舞台和荧幕,可见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不少学者认为莎剧只适合用来读,因为莎翁的笔下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能够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要把这种缥缈的遐想转化成舞台上荧幕上那些实在的场景和人物,就是要把无限缩小成有限―――这岂不是对莎剧极大的贬低和破坏?查尔斯・兰姆曾断言哈姆雷特的思想根本无法表演出来:“深沉的忧伤,怕光亮又怕声响的沉思默想,是连面对墙壁或空屋都不敢吐露的,一个乱打手势的演员却如何能表演出来呢,一个演员如何能走到台前面对着四百个观众哇哇地喊叫一阵,就能立刻使观众变成哈姆莱特的贴心知己呢?”[1]P(82)而兰姆忽视的事实是,诚然作为一部诗体剧,《哈姆雷特》可读性极高,但它终归是剧场演出的脚本,表演才是将其展现给世人的最佳途径。
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字本来就不是准备给读者坐在书桌前琢磨的。
出色的表演不仅不会破坏自由想象的空间,更能帮助已经阅读过原作的读者―――现在的观众―――在阅读之外延伸这亦假亦真的幻象。
莎剧自身的特点―――时空的跳跃性,超自然元素,深厚的普世价值―――也注定它将成为电影艺术的宠儿。
回到《哈姆雷特》一剧,在阅读中或舞台上难以呈现的鬼魂等超自然的现象可以利用电影特技得到完美的表现,哈姆雷特细腻多变的情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刻画。
从1900年法国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哈姆雷特》开始,该剧已被多次搬上银幕。
得到观众和剧评家一致首肯的杰出演员劳伦斯・奥利佛自导自演的48版突出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矛盾;杰弗瑞利的90版画面精致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
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
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
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
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
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
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
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使他进入到一个死亡的境地。
最终青女的死激发了他的仇恨,新国王死后,王后劝他继位,他却拒绝了。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想执著追求美好的人,厌恶权力的争夺。
另外,他还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深爱的婉后处于危险时,他舍身相救,为爱而死他无晦。
3、克劳狄斯与厉帝的比较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王嫂的小叔,哈姆莱特的叔叔,他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哈姆莱特的陷害。
厉帝作为与克劳狄斯相似的身份,同样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无鸾的谋害。
但他却与克劳狄斯稍有不同,他爱权力,但也深爱婉后,有时他也难以在两者中选择,这也许就是他的失败。
如果说克劳狄斯败在王子手下,那么厉帝则败在婉后手下。
4、青女与奥菲莉娅的比较青女对爱情执著且热烈,她的爱美好而宽容。
面对无鸾爱着婉的现实,她仍坚信自己最终能赢得无鸾的爱。
最后,她用死证明了它的爱伟大而真诚,奥菲莉娅是一个纯洁的姑娘,她的爱情备受阻碍,父亲的死使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直到死去。
二、性格的迥异性1、王后的反复性格两个作品中两位王后都有着反复的性格,表现却有所不同。
虽然乔特鲁德是软弱与懦弱的代名词,但是她却能替王子去死;文婉虽然干练和强悍,但她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她仍然不放弃对权力的贪婪。
乔特鲁德爱先王是真诚的,可是她却抵挡不住克洛狄斯的诱惑;她痛哭丈夫的死也是真挚的,可是她也参与了这个谋杀事件。
乔特鲁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既饱含欲望又妥协软弱,其面对克洛狄斯诱惑时的软弱,和哈姆莱特咄咄相逼时的懦弱恰好说明了她的这一性格。
相比来看,文婉的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各种手段。
她可以无限地娇媚,使出女人的千般柔情;也可以冷酷到底,无视无辜生命的悲惨死去。
对太子,她至真至诚,又恨其不争;对厉帝,她有不忍之心,又有狠毒之策。
在环境危险,太子又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太子的绝对安全,她不得不独立行动,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
可见正是因为太子的软弱,这才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
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的交织,使得文婉皇后成为强者形象。
2、王子的矛盾性格王子哈姆莱特与太子无鸾的性格都具有矛盾性,既要去复仇,还表现出犹豫不决。
哈姆莱特徘徊在生存与毁灭的两难之中,这是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他的性格的形成,自然无法脱离四百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父亲被杀、叔父篡位和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使他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这种矛盾心理在他心中不断的淤积和斗争。
形成了其犹豫、延宕的性格。
太子无鸾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篡权夺位、流血斗争时有发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思想更是制约人心,这使得无鸾的忧郁和软弱性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莱特的心里从未间断,这种内心冲突顽强地要求得到解决,且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中选择其一。
哈姆莱特考虑到与邪恶斗争到底,完成复仇愿望,同时也考虑到死亡是解决世间一切的痛苦的最好办法,这两种选择最后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
但是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坚强与软弱的不和谐性。
哈姆莱特的软弱与踌躇是作为其不和谐性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
对于太子无鸾,其性格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着清晰而独特的确指——悲伤、哀怨、孤独和彷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限仇恨。
另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像哈姆莱特一样以战士的姿态和军人的气势去面对自己的复仇使命,即使在最后他选择了复仇,那也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王子的不可推托之责任。
与“哈姆莱特”的那种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相比,无鸾这一人物性格多义性并不是十分明显,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沉默和自抑,以及浑身散发着徘徊忧郁气质和消极遁世思绪的王子形象。
3、新王的阴暗性格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
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
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
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
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
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
厉帝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
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
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
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三、结语《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夜宴》脱形于《哈姆莱特》,但并没有走出《哈》的精髓,未达到《哈》的艺术高度,它是在中国特定年代的大背景下,融入了中国的诸多元素,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影视作品。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二者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
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
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
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
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
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
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
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
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
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
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
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
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
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
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
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
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