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主题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数学趣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巩固四年级数学中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中的探索、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根据活动内容准备相关的数学问题卡片、道具(如几何模型、测量工具等)。

划分活动场地,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如数学知识问答区、数学游戏区、数学实践操作区等。

准备奖品,如数学文具(直尺、三角板、数学笔记本等)。

2. 学生准备复习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自由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1. 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如某周五下午]2. 地点:学校操场或教室(根据活动规模和实际情况确定)五、活动过程1. 活动开场(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规则和流程。

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魔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数学知识问答区(30分钟)问题设置四则运算类:如“计算25×(4 + 8) 120÷3的结果。

”【题目解析】这道题考查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除法,最后算减法。

先计算4+8 = 12,然后25×12 = 300,120÷3 = 40,最后300 40 = 260。

几何图形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题目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所以用180° 50°×2 = 80°,即可求出顶角的度数。

计量单位类:“5吨60千克等于多少千克?”【题目解析】因为1吨 = 1000千克,5吨就是5×1000 = 5000千克,再加上60千克,结果是5060千克。

三四年级数学寒假实践作业

三四年级数学寒假实践作业

三四年级数学寒假实践作业
三四年级的数学寒假实践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践作业方案:
一、数学日记
让学生选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主题,比如“我家的面积”、“我一天的消费”等,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在日记中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数据,增强数据可视化能力。

让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游戏
让学生利用扑克牌、骰子等简单的游戏道具,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邀请家长或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思考,发现游戏中的数学规律和原理。

三、数学调查
让学生选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主题,比如“家庭用电情况”、“超市商品价格”等,进行调查。

让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发现和建议。

四、数学创作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数学有关的绘画、手抄报等作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家长或其他小伙伴介绍作品中的数学元素。

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数学创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希望这份实践作业方案能给学生们带来愉快的寒假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四年级荡秋千

数学实践活动——四年级荡秋千

数学实践活动——四年级荡秋千荡秋千【活动内容】⼩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荡秋千【活动⽬标】1.在亲⾝实践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1.秋千模具架,细绳,钩码。

2. 记录单: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课本第47页图⽚,思考: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2.学⽣猜想:A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重,谁荡的次数就多。

B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的绳长,谁荡的次数就多。

3.制定⽅案:探究A的同学3或4⼈组成⼀组,制定实验⽅案。

探究B的同学3或4⼈组成⼀组,制定实验⽅案。

4.交流实验⽅案5.实验操作探究A:(1)把3三根细绳分别固定在秋千模具架上,使绳长15厘⽶,并分别挂上10克、20克、30克的钩码。

(2)⽤均匀的⼒推动,使3个钩码同时从相同的⾼度荡起,同时利⽤秒表计时15秒,分别数出每个钩码荡的次数,并记录到《记录单(⼀)》中。

(3)按实验步骤(2)再做两次此实验(4)统计三次实验结果,算出每个钩码15秒内荡秋千的平均次数。

观察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B:(1)把3个20克的钩码分别挂在长10厘⽶、15厘⽶和20厘⽶的细绳上。

(2)⽤均匀的⼒推动,使3个钩码同时从相同的⾼度荡起,同时利⽤秒表计时15秒,分别数出每个钩码荡的次数,并记录到《记录单(⼆)》(3)按实验步骤(2)再做两次此实验(4)统计三次实验结果,算出每个钩码30秒内荡秋千的平均次数。

观察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6.总结交流:从探究A和探究B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各⼩组展⽰交流⾃⼰的发现,形成全班意见。

【活动评价】下⾯的重点,你做得怎么样?请选择恰当的脸谱贴在相应的栏⽬内。

⼘庄镇⼤陆⼩学陆东⽣。

四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活动(3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四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学校决定开展一次四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测量长度(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方法,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2)活动内容:分组进行测量比赛,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比较结果。

2. 活动二:制作钟面(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钟面的构成,掌握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规律。

(2)活动内容:分组制作钟面,标出时针、分针、秒针的位置,观察钟面的运行。

3.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1)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活动内容: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4. 活动四:数学游戏(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活动内容:开展数学趣味游戏,如24点、数字接龙等。

四、活动实施1. 活动前准备(1)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方案。

(2)准备好所需的教学器材,如测量工具、钟面制作材料、游戏道具等。

(3)分组,每组4-6人。

2. 活动过程中(1)教师简要介绍活动内容,强调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活动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分享经验。

3. 活动总结(1)教师点评各组的活动成果,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评价1. 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成果和表现,对活动进行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教研组四年级数学教师课题活动:健康饮食好习惯时间 1.养成不偏食、不挑食、注意食物多样性的饮食习惯。

教学目标 2.知道健康饮食的常识。

3.培养关注个人饮食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了解健康饮食主要原则,养成少吃油炸食品、不偏食、不挑食、食物多样化的健康饮食习惯。

课件内容分析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讲授、演示、小组合作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材处理一、情景引入・问题导入:小朋友,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课堂互动。

・小结:一个人的健康是直接跟饮食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

・板书课题:健康饮食好习惯。

小组讨论:身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得出结论――过胖、过瘦、面色蜡黄的人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

从故事中导入:一位小朋友放学回家,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很多东西,后来因为消化不良,上吐下泻,被送进了医院。

・板书:不能暴饮暴食・资料出示:油炸鸡腿、油炸薯条、奶油蛋糕等诱人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板书:少吃油炸类的食品,多吃绿色食品二、教学过程 ?讨论交流,暴饮暴食后出现的后果。

小组讨论:从媒体资料中了解到什么,就此有什么想法三、情景讨论・小组看图讨论,纠正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完成是非题,了解《培养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细则。

・了解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对自己的一日三餐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设计周末某一天早、中、晚的三餐,注意食物搭配四、设计制作小组合作设计健康饮食宣传语,并制作宣传卡片。

・各小组展示本组设计的宣传卡片,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第 1 页共 1 页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册)教研组四年级数学教师课题活动:准备好了再运动时间 1.让学生意识到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并了解运动前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2.通过收集资料、填写学习单、动手制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小组合作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实践作业设计一、作业主题:“数学大冒险——生活中的数学宝藏”二、作业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的特性等。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作业内容。

(一)“小数购物狂”1. 任务。

-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

在购物过程中,重点关注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价格都是小数哦。

- 至少挑选5种不同的商品,记录下它们的名称、价格以及总价。

例如:一支铅笔0.5元,一个笔记本3.5元,一包薯片5.8元,一瓶牛奶4.2元,一块香皂2.9元。

总价就是0.5+3.5+5.8+4.2+2.9 = 16.9元。

- 回家后,根据记录制作一个简单的购物清单表格,并且思考:如果给收银员2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呢?2. 趣味点。

- 就像一个小侦探一样,在超市里寻找那些带着小数点的数字宝藏。

而且,在计算总价和找零的时候,就像是在玩一场数字游戏。

(二)“三角形建筑师”1. 任务。

- 利用家里的小棒(可以是牙签、筷子等)或者吸管,搭建三角形。

- 尝试搭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并且记录下来。

- 然后用这些三角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比如小房子、小船等,并给这个图案取个有趣的名字,像“三角形魔法船”。

- 思考: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在搭建和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一下。

2. 趣味点。

- 变身小小建筑师,用小小的材料构建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拼图案的时候就像在玩拼图游戏,还能给作品取个超酷的名字,感觉自己像个艺术家兼数学家呢。

(三)“数学故事大王”1. 任务。

- 选择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的一个知识点,比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 根据这个知识点编写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

故事里要有生动的角色,比如聪明的小数点精灵和糊涂的数字小怪兽。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三百星的故事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三百星的故事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三百星的故事01.活动主题:“三百星”的故事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1970年到2020年的50年里已经向太空成功发射了300个航天器,俗称为“三百星”。

根据发射一个“百星”所用年数,体会用平均数进行表达的统计意义,同时感悟中国航天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

02.例题回答问题:(1)每一个“百星”平均每年发射多少颗?(2)谈谈你的感受。

03.活动说明通过阅读“三百星”的故事资料,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50年发射300星,可以求出平均每年发射6颗星,即300÷50=6。

还可以思考、研究、计算每一个“百星”的时间段和年平均发射星的数量。

通过对比分析每一个“百星”在三个不同年段的平均数,特别是与“平均每年发射6颗星”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到数据变化的趋势与程度,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加速发展。

04.活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8个小组哪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1、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

(8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主题感恩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2.在莫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懂得感恩的意义之所在,世界万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感恩的对象,懂得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感恩。

活动准备:1.每位学生若干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蜡笔)2.查找有关莫比乌斯圈的资料。

活动重点:大胆猜想,操作求证活动难点:一个面一条边(单侧曲面)的理解活动过程:一、导入喜欢去少年宫进行活动吗?今天黄老师把少年宫的课程搬到了今天的课上来上!你们开心吗?今天的这节课是一堂特别有意思的数学游戏课,这节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小组合作完成,我们齐心合力一起来走进一个“怪圈”的世界好吗?(说明活动的规则:1.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合作能力最强。

2.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否则犯规。

3.奖品班级班币雄鹰币)二、认识莫比乌斯圈(一)制作莫比乌斯圈你们想了解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70页,先来认真的读一读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独立认真读完,给充分的理解的时间,时间大约5分钟左右)通过读取资料我们知道了今天要研究的是:莫比乌斯带。

(板书)我们看到书中共有两个圈1号和2号。

你知道哪个是莫比乌斯圈吗?你能描述一下他是怎么制作出来吗?(捏着一端,将另一端扭转180度,再粘贴起来,并板前做示范)你们想把他们制作出来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1号纸条和2号纸条分别制作出1号圈和2号圈。

可是同桌,小组互相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时间大约5分钟)2号圈确实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思考,黄老师手中的1号圈有几个面,几条边?2号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2号圈上用彩笔涂一涂看能不能一直连续不断的全部涂完。

(学生操作时间2分钟)(二)莫比乌斯圈的来历你知道2号圈为什么叫做莫比乌斯圈吗?他是怎样来的呢?课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请——同学,为我们来介绍一下它的来历吧?(学生板前介绍来历)三、变化莫比乌斯圈(一)二分之一剪同学们知道了这个怪圈的来历,可是你们知道他“怪”在哪吗?同学们你们从2号圈的中线剪开,能发生什么?你能猜一猜吗?(教师可以幻灯片先来试剪一部分示范,学生活动时间2分钟,进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1、使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每小组一张设计图纸。

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过几天就是植树节了,老师将带领同学们植树,不过,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会根据植树要求“动脑筋,领树苗”。

活动二:探索规律。

1、实践操作,建立模型。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领多少棵树苗?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
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记录的这些数据,你会不会有所发现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互相说一说。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3)班级汇报,总结规律
(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小结:在公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栽,那么,棵数=间隔数+1,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有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小组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

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

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小结:安装路灯问题也是一种植树问题。

活动三、自主编题。

1、举出跟植树问题类似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跟植树问题类似的其它例子吗?
生:摆花盆、锯木头、敲钟、站队……
2、任选一种情况编成实际问题。

3、展示编题的情况,简评。

活动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活动四、拓展升华。

小小设计师:
水塘的周长是100米,在它周围每隔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多少棵树呢?
画图设计,发现规律,计算结果。

活动主题:《人民币兑换》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1、会根据汇率进行人民币和其他外币的兑换。

2、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感受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活动时间:三天
活动过程:
一、课外部分(2天)
活动一、
1、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兑换”,什么叫“汇率”。

2、到银行或网络调查近期人民币与港币、美元、欧元、泰国铢之间的汇率。

3、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得数要保留两位小数?
二、课堂部分(1课时)
活动一、汇报调查结果。

活动二、学会解决问题。

例题:1、美国小朋友玛丽给小红寄来一本故事书,价值6.70美元,这本故事书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
2、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可兑换多少美元?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正确列式,并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小结: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得数要保留两位小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求积、商近似值对生活的作用,体验学习的必要性。

活动三、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活动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利用四舍五入法解决问题。

但在有些求近似值的问题中,不能简单的用四舍五入法解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课外复习延伸
活动一:巩固运用。

完成P68 第1、2、3题。

活动二:探索延伸。

完成P68 第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