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18)4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 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2月第 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Murphy 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 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 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 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 三 ) 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 10g 茵陈 10 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白芍 15g厚朴10g大黄6g乌药10g川楝子9g川芎10g金钱草 10g 炙甘草 10g 荜拨 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
02胁痛(结石性胆囊炎)诊疗方案

胁痛(慢性胆囊炎)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胁痛痛是指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两侧胸部,未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西医病名: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有胆囊结石存在。
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坏,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者,辨病胁痛。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疑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疑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患者可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
4.检测肝功能指标可疑了解肝损害情况;监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相关指标,有主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证;钡剂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B型超声及CT、MRI可以为结肠病变、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血脂、甲胎球蛋白、肝纤维化指标、自身免疫抗体等指标,可为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肝损害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二)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者。
2.体征: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
3.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血分析:有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根据各项指标值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
2)尿分析:有黄疸示可出现胆红素3)肝功:大多数情况下正常,胆道阻塞时肝功能可有损害,转氨酶轻、中、重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4)B型超声检查: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机能减退或消失;胆囊结石示显示胆管腔内可见强生光团,与壁管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胆管增厚,结石回声如随体位改变而在胆囊内移动式,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因为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
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
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
我们对我科胆囊结石病例,围手术期依据不一样症候,诊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我们采取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术后配合中医药诊疗,可降低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
下一步在诊疗这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辨证方法。
评定:我们采取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取中医辨证施诊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
为了深入提升中医诊疗胆囊结石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订了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疗1.中医诊疗:胁痛。
2.西医诊疗: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疗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5.B超发觉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烧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诊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诊疗。
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胁痛,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患者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评估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和放射痛、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3)评估患者影响疼痛发作的因素,如随呼吸加重、体位改变;腹痛发作前有无进油腻食物,过度疲劳或情绪变化等。
(4)监测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皮肤弹性、有无黄疸及黏膜干燥、尿量改变情况等,判断有无休克及脱水。
(5)询问患者既往史、有无类似发作史、治疗及检查情况,女性患者是否有多次妊娠生育史,注意有无胆囊肿大、发热及黄疸Q(6)中医证型:①肝气郁结证。
证候: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善太息,伴有胸闷气短、脱腹胀满、纳呆、暧气频作。
舌苔薄白,脉弦。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或有黄疸,或有身热恶寒、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③瘀血停着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人夜尤甚,或胁下有瘢块,或见面色晦。
舌质紫暗,脉沉涩Q④肝阴不足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遇劳加重,伴有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及肝胆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生活起居。
①病室环境宜安静幽雅、清洁舒适,恶寒发热者及时增减衣被。
②“卧则血归于肝”,所以要注意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度,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动静适宜,使气血流通Q③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偏向患侧卧位为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变动体位要缓慢,避免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而加重疼痛。
④起居有常,活动中不要用力过猛,避免碰撞而伤及胁肋。
⑤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心刺激。
41.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XXX)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尺度: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XXX征阳性,XXX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革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降低,GPT、转肽酶、胆红素均降低,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降低明显,提示阻塞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殽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拟定。
(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3]。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
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痛甚,加青皮、延胡索;口干口苦、便秘,去川芎加栀子、牡丹皮、黄芩。
2.肝胆湿热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兼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大便不畅、腹胀,加大黄、芒硝。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络失养证
治法:养阴柔肝、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黄、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心神不宁、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头晕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特色疗法适用于所有证型。
1.针灸疗法
首选四白穴,或迎香透四白穴,可选取胆囊穴、阳陵泉、肝俞、胆俞、日月、期门、等穴位随证加减,上述诸穴均以毫针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也可采用电刺激。
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耳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