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启蒙读本13-18课
文言文启蒙读本(1—50篇)

文言文启蒙读本(1—50篇)1.鳝救婢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
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据《讱庵偶笔》改写)【文言知识】1.“诸”与“之于”。
“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
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
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
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
“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悯________;②累年________;③罢业_____;④纵______。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据《宣验记》改写)【文言知识】嘉。
“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
上文“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
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针对小学生的文言文启蒙篇目。
本课通过讲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位坚持不懈的老妇人,她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励李白,最终促使李白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文言文的朗读、理解、翻译和品德教育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并能用现代汉语简单翻译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韵味: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在朗读时难以把握正确的节奏和语气。
2.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学生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
3. 品德教育的内化: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文言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展示文言文的重点、难点。
- 学生用书、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白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 精读课文:详细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的寓意,引导学生体会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5. 品德教育:结合文言文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坚持不懈的品德。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

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篇一:文言文启蒙读本118篇原文注释】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
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
116.欧阳晔破案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
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117.点石成金译文: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相传是道教的先祖。
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
立刻,鲜明地变化成了黄金,说:“你想要他吗?”那个人又拜道:“不想要。
”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的确能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不见了。
118.原谷收舆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
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119.李存审诫子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

文言文启蒙读本(51—100篇)51.为者常成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比不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而已矣(罢了)。
”(选自《初潭集》)【文言知识】夫子。
“夫子”是对人的敬称。
上文“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中的“夫子”,是指晏子。
孔丘,世人称孔子,也有称孔夫子的,可见称“子”与“夫子”一样。
孟轲,世人称孟子,也有称孟夫子的。
俗称“老夫子”,是对老先生的敬称。
【文化常识】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个君主执政期间任国相。
晏婴内政、外交都擅长,自己的生活也相当俭朴,故受时人及后世的敬仰。
【启发与借鉴】“为者常成”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任何事情只要去做,而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会成功的,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思考与练习】1.翻译:婴非有异于人也。
_______________。
2.解释:①“层出不穷”中的“穷”,是指________;②“不知所云”中的“云”,是指_______;③“大声疾呼”中的“疾”,是指_____;④“寡不敌众”中的“寡”,是指______。
52.曹彬称病宋将曹彬(bīn)攻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将克,忽称疾,诸将惊,皆来问疾,冀其早愈。
彬曰:“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唯需诸公共发诚心,自誓于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
”诸将许诺,当即焚香为誓,明日称愈。
及克金陵,城中安堵如故(形容十分安定),百姓如常。
又,曹翰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忿其久不下,城克,屠戮无余。
(据《五朝名臣言行录》改写)【文言知识】克。
上文多次出现“克”字,均作“攻克”、“攻下”解释。
“克城之日”,意为攻下金陵城的那天;“城克”,意为江州城被攻下。
又,《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意为打败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
【文化常识】药石。
“药石”泛指医药治疗。
上文“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意为我的病不是吃药打针所治得好的。
文言文启蒙读本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干数。
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据《切庵偶笔》改写)【文言知识】1.“诸”与“之于”。
“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
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
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
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
“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练习】1.解释:①悯___________;②累年__________③罢业 ____________;④纵_____________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据《宣验记》改写)【文言知识】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
上文“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
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练习】1.解释:①念____________;②遂_______③侨居_____________;④区区______________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全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全1. 文言文启蒙读本10~15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盗牛原文:有盗牛而被羁者,熟识者过而问曰:“女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
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
”问曰:“然则罪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
”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强辩为?”译文:有一个偷牛的犯人被抓了,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了什么事?”他答道:“倒霉催的。
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
”认识的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呢?”他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
”旁观的人说:“这是偷牛的人,罪过是自己找来的,为什么要强辩呢?”字词解释拘:拘留,这里指抓。
女:同“汝”,你晦气:倒霉的运气向:刚才闲:随意耳:罢了复:又适:刚刚惊愕:惊讶的样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译文: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抓,他的熟人路过就问:“因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倒霉撞到我了!”熟人问:“晦气是怎么来的?”他说:“刚才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有用,就捡了起来。
”熟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罪过为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他又回答说:“绳那头还有一头小牛啊。
”听到的人不禁十分惊讶。
14.孙叔敖杀两头蛇孙叔敖杀两头蛇,讲述了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小时候遇见两头蛇的故事,赞颂了孙叔敖能为别人着想,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作品名称孙叔敖杀两头蛇创作年代西汉作品出处《新序》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刘向导读:孙叔敖是春秋时代的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县)人,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1] 。
本文讲述了孙叔敖少年时期的一则故事,其中体现了孙叔敖善良正直的优秀品质。
注:今天的淮滨县的期思古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
因期思为古寝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寝野歧蛇" 列为八景之一。
原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
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译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
他哭着回家。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他的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
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
回家后哭了。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
”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母亲说:“你暗中做了好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注释: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流泪。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助词,的。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疑问代词,哪里。
13、安在:在哪儿?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先秦其他一些诸侯国则将国家主管行政的长官称为“相”,如齐相,赵相。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到。
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24、誉:赞美,称赞。
启发与借鉴:孙叔敖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仍然冷静,理智地反应,为民除害。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5.水滴石穿原文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翻译: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盘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
张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
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
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张乖崖又提笔写下判语,说道:“一天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
”说完,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斩下他的首级.去申台府自首.崇阳县的人至今仍流传.注释:1、为:担任2、令:县官3、诘:盘问4、库:钱库5、巾:头巾6、乃:是7、勃然:发怒的样子 8、足:值得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用绳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10、堦(jiē):通“阶”,台阶 11、斩:斩杀12、援:拿起 13、劾(hé):揭发罪状14、自:从启发与借鉴那吏是否该杀,张乖崖是否判得过重,这问题姑且不论,但张乖崖说的日积月累、小事能变大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却是事实,发人深省。
做事要有毅力与恒心。
典故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
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没什么。
”那库吏回答说。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
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
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
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
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后来,“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一钱斩吏一钱斩吏是出自北宋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露》。
原文: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张诘②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③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
崇阳人至今传之。
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⑦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
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翻译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
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
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
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
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
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注释①巾:头巾。
②诘:质问。
③援:拿着。
④仗:持。
⑤申:详细说明。
⑥劾:揭发罪行。
⑦凌:侵犯、欺压。
一钱斩吏阅读答案一钱斩吏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
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6.芒山盗临刑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
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怜之,与之乳。
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在荣宣和年间,芒山有个小偷将要服刑,母亲前来与他诀别。
小偷对他母亲说:“我想要像小时侯一样允吸母亲的乳汁,我死而无憾。
”母亲有些怜悯他,就让他允吸。
不料小偷咬断了乳头,血流得满地都是,母亲死了。
施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小偷告诉施刑的人说:“我小时侯,偷了一颗菜一根柴,我母亲见了十分开心,从不检点,有了今天,所以十分怨恨就杀了她。
”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
”这真不假啊!【注释】[1]宋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2]芒山:今河南境内。
[3]盗:小偷。
[4]吮:吸。
[5]且:将。
[6]乳:奶头。
[7]毒:狠毒。
[8]检:检点。
古文《少年志存高远》17.《尔辈亦鹰犬》全文: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译文: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