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植物根部周围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与植物根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种共生微生物,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一种特殊的互惠互利关系。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和物质交换的基础之上的。

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分泌各种有益物质等方式,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作用包括:1. 促进营养吸收微生物可以分泌多种有机溶解物和有机酸,促进肥料的矿化,提高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2. 增强植物抗病性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分泌抗菌物质和生物酶,能够与植物共同对抗病原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 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如乙烯、生长素等,通过诱导植物生长,促进植物的发育和生长。

二、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方法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

主要包括:1. PCR扩增和测序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可以获得植物根际微生物的16S或18S rRNA基因序列,从而了解微生物的种群组成和多样性。

2. 岛式基因组测序通过对微生物的岛式基因组测序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阐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交互机制。

3. 生态试验通过采用生态试验方法,可以了解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生物间的交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三、植物根际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根际微生物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主要应用包括:1. 生物肥料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培养在大量的载体中,并加入到肥料中,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群,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率。

2. 生物防治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分泌具有抗菌和杀菌活性的物质,用于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负面影响。

4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4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第4章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植物根系的研究方法植物根系具有吸收和输送养分和水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质、储存营养物质以及支撑植物使之固定于土壤中等多方面的作用。

它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因此它与植物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植物根系的研究比地上部分的研究要困难的多。

一、根系研究方法(一)钉板法:常用。

1、钉板的制作:小板:50cm×50cm,钉长5cm,钉距5cm。

大板:60cm×100cm,钉长5cm,钉距5cm。

2、取样3、清洗4、根系摄影与测定(二)容器法:容器种植主要研究根系生理或生态学特性。

条件容易控制。

1、容器大小与根系体积适应2、种植盒的制作:(三)玻璃壁或玻璃管法:用探头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四)多孔膜法:尼龙纤维多孔膜(孔径0.3m)二、根系测定方法(一)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测定方法根系形态特征包括根系体积、几何形状、长度、分布深度、根密度、分枝状况、根重、根表面积、根毛数量和根尖数等。

根系形态与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有密切关系。

在植物营养研究中,常用的根形态参数主要有根重、根长、根表面积、根密度、根毛和根尖数等。

1、根重根重对于表征根的总量是一个很好的参数,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率通常用单位根重作参量。

根重分为根干重和根鲜重两种。

根干重对于养分和水分吸收不是个理想的参数,因为老而粗的根所占的重量很大,而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很小。

但当了解植物地下部的生产力时,干重常作为估计的标准。

在估算根/冠比(R/S)时,也要用根干重。

测定根干重的方法,一般采用烘干重量法。

在105o C条件下烘干10-20h或在60-70o C下烘干20h,称重。

根鲜重是个理想参数,在植物营养研究方面很有应用价值。

养分吸收大多用根鲜重作参量。

根鲜重容易测定,但准确程度与根外粘附水分有关,故受操作影响较大。

2、根长根长被定义为单位土壤表面积上根系的总长度(L A ),计算公式为:L A = 当根长测定后,如已知根的平均直径,则可以推算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也可用于计算养分吸收速率。

创新根际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创新根际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创新根际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根际微生物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创新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了多数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根际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的科学。

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农业上,探究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提高农作物和果蔬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如何开展创新的根际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多样性无损方法多样性无损方法是一种应用于根际微生物学的创新技术,它可以识别微生物群落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细菌。

该方法采用微生物提取技术,从样品中提取DNA和RNA,并将其转录成RNA,随后转录生成cDNA。

同时,使用独特的引物序列从cDNA中建立一个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库。

预处理后,细菌DNA数据以一定的数据数量和精确性进行分析,这一方法可以确定微生物群落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细菌,从而更好地研究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二、共生模型共生模型是一种应用于根际微生物学的创新技术,它可以研究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共生模型建立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某些微生物来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

微生物种类的选择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来确定。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植物和微生物组合的研究,确定了不同组合之间的最佳协同状态。

共生模型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贡献。

三、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学分析是根际微生物学的另一种创新方法,它可以用于研究代谢组,并深入挖掘微生物对植物的代谢作用。

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定量检测,分离和分析,研究代谢产物变化的规律。

这一技术可以直接反映发酵过程和代谢过程中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从而对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探究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加充分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分子生态学是根际微生物学中的另一种创新方法。

通过挖掘根际微生物群落DNA信息,分子生态学可以揭示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包括微生物的数量、类型、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

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

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居住在植物根际内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抵御病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植物根际微生物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碳循环、氮循环等生态过程。

因此,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植物根际微生物具有以下生态功能:1.1.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有机质,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如氮、磷、钾等。

同时,微生物还能合成植物生长所需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等。

这些激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1.2. 提高植物抗逆性微生物还能够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抵御逆境因素的能力。

例如,微生物通过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保护植物不受病害侵袭。

1.3. 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植物通过根分泌物和营养物质来刺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微生物则能够分解植物残渣和土壤有机质,提供养分和空间条件给其他微生物,从而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1.4. 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残渣和土壤有机质,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无机养分。

这些无机养分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还可以被其他微生物进一步转化为有机物质,进而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植物根际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研究表明,植物根际中主要存在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微生物群体。

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微生物,在植物根际扮演着重要角色。

2.1. 细菌的多样性细菌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细菌可以通过分解土壤有机质、转化氮、磷等养分、产生植物生长素等方式,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互作用研究

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互作用研究

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互作用研究植物根际是植物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界面,由于其独特的微环境,吸引了大量微生物聚集于此。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互作用被广泛研究,揭示了它们在植物营养吸收、病害抵抗、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根际菌群的多样性植物根际的微生物菌群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根际菌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研究发现,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植物种类、生长时期、种植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二、根际微生物对营养吸收的调控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固氮、溶磷等方式调节植物的营养吸收。

比如,根际细菌中的一些菌株能够产生高效的磷溶解酶,将固定在土壤中的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无机磷。

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的营养吸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病害的防控与病原微生物不同,一些益生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能够产生抗生物质、竞争性排除病原微生物等,从而起到植物病害防控的作用。

例如,一些拮抗菌可以产生一种能有效抑制多种真菌病原菌生长的抗生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四、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根际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根系形态、促进植物营养吸收等方式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一些细菌菌株能够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如赤霉素,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产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根系结构,增加根系的表面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五、根际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对微生物与植物根际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增加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有助于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根际中的共生菌株,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植物的耐逆性、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生长在植物根上或者附近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密切关系,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是研究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科学,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植物、土壤以及其他生态因素。

本文将探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以及一些重要的应用和前沿方向。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与功能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非常多样化且复杂,包括互生菌、寄生菌、共生菌和自陈菌等,它们不仅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和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防治植物病害和逆境胁迫、促进植物免疫力等多种生理过程。

其中,互生菌是指能够与植物根系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磷酸菌、菌根真菌等;寄生菌是指对植物有害的微生物,如根腐菌和枯萎菌等;共生菌则是指与植物互利共生的微生物,如固氮菌等。

自陈菌是指存在于植物根际的细菌,它们不与植物根系产生任何相互作用,但是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作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还能够产生独特的生态作用。

植物根际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1. 生态调节作用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调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影响土壤结构和水分利用等生态因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生理过程。

例如,固氮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氮素的供应;磷酸菌和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效率,增加磷素供应;而根际真菌则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改善土壤质量。

2. 生态平衡调控作用植物根际微生物还可以参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和能量循环,调控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根瘤菌和非根瘤菌可以通过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素,通过降解有机物质和选择性吸附营养元素维持土壤生态平衡;而假单胞菌等类别的细菌则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参与土壤碳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作物的根系生理与根际微生物研究

农作物的根系生理与根际微生物研究

农作物的根系生理与根际微生物研究根系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根际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与根系紧密互动,对作物生长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的根系生理以及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健康。

一、根系生理作为植物的重要器官,根系对水分吸收、养分摄取以及固定植物于土壤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系生理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植物根系的结构、发育和功能,并探索其在逆境条件下的应对机制。

1. 根系结构与分布根系结构包括主根和侧根,主根通常负责深入土壤吸取水分和养分,而侧根则广泛分布在主根周围,增加吸收面积。

研究表明,根系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

2. 水分吸收与传输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养分的重要器官。

水分通过根毛吸收,随后通过根的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向上运输到地上部分。

根系结构的合理配置和增加根毛等对提高水分吸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养分摄取与转运农作物根系通过根尖部位的离子吸收和转运系统,摄取土壤中的养分。

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差异,对养分的高效利用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素质。

二、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生活在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与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微生物对根系的促生、防病和解毒等作用机制,并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根际微生物种类与功能根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通过与根系的互作,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等。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可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质降解等重要生态过程。

2.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根际微生物和植物根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通过分泌物质来吸引有益微生物和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而有益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质、溶解无机磷等方式促进植物的生长。

3. 聚合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根际微生物通过分泌聚合物和代谢产物等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和生长因子,进一步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

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第4章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植物根系的研究方法植物根系具有吸收和输送养分和水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质、储存营养物质以及支撑植物使之固定于土壤中等多方面的作用。

它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因此它与植物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植物根系的研究比地上部分的研究要困难的多。

一、根系研究方法(一)钉板法:常用。

1、钉板的制作:小板:50cm×50cm,钉长5cm,钉距5cm。

大板:60cm×100cm,钉长5cm,钉距5cm。

2、取样3、清洗4、根系摄影与测定(二)容器法:容器种植主要研究根系生理或生态学特性。

条件容易控制。

1、容器大小与根系体积适应2、种植盒的制作:(三)玻璃壁或玻璃管法:用探头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四)多孔膜法:尼龙纤维多孔膜(孔径0.3m)二、根系测定方法(一)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测定方法根系形态特征包括根系体积、几何形状、长度、分布深度、根密度、分枝状况、根重、根表面积、根毛数量和根尖数等。

根系形态与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有密切关系。

在植物营养研究中,常用的根形态参数主要有根重、根长、根表面积、根密度、根毛和根尖数等。

1、根重根重对于表征根的总量是一个很好的参数,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率通常用单位根重作参量。

根重分为根干重和根鲜重两种。

根干重对于养分和水分吸收不是个理想的参数,因为老而粗的根所占的重量很大,而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很小。

但当了解植物地下部的生产力时,干重常作为估计的标准。

在估算根/冠比(R/S)时,也要用根干重。

测定根干重的方法,一般采用烘干重量法。

在105o C 条件下烘干10-20h 或在60-70oC 下烘干20h ,称重。

根鲜重是个理想参数,在植物营养研究方面很有应用价值。

养分吸收大多用根鲜重作参量。

根鲜重容易测定,但准确程度与根外粘附水分有关,故受操作影响较大。

2、根长根长被定义为单位土壤表面积上根系的总长度(L A ),计算公式为:L A = 当根长测定后,如已知根的平均直径,则可以推算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也可用于计算养分吸收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际研究方法
(一)根系“表观自由空间”中养分测定方法
根系“表观自由空间(AFC)”,就是根系内部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壁微纤丝中的空隙在植物体内相互连通行程运输通道,容许水分和溶液的自由移动。

根系“表观自由空间”值得测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如用非电解质——甘露糖醇测定不同植物的AFC体积,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养分离子在AFC中的转移,等等。

7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种比较简便的化学方法,其原理是应用低温蒸馏水(4O C)降低根系活力,使进入AFS中养分离子只能向外扩散,以此了解AFS的养分状况。

基本测定步骤将待测水培根取出,用蒸馏水冲洗,重复3次,每次10S。

用滤纸吸取多余的水分,称1~10g鲜根,置于250ml烧杯中备用。

若为土培的根系,小心取出后置于一块60cm×60cm的尼龙薄膜上,用手工出去容易抖落下来的土壤,这部分可作为原土体的土壤。

然后将土根移至另一薄膜上抖动多次,分离出松散附着于根表面土壤,这部分可作为距根1~4mm的根际土。

仍然粘附于根表的极为紧密附着的根际土,约距根0~2mm,一般不易从跟表面分离出来,一般采用蒸馏水浸洗的方法收集。

洗净根系后,吸干多余的水分,称1~10g鲜根,置于250ml烧杯中。

所收集的不同部分的土壤可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将备用的已知鲜重的根系按1:20的比例加入预先准备好的4O C的蒸馏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1~2min,放入冰箱中浸提2h后取出,过滤,对滤液进行所需研究的养分测定。

测定要点样品的处理要求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以保持原有的养分状况。

在土培条件下除去根系上附着的土壤时,主要尽量不要损伤根系,以免细胞内养分由破口处进入AFS 中,使测定结果偏高。

(二)根际土壤的冰冻切片法
冰冻切片法最早是1964年由Brown等建立并应用与土壤养分扩散的研究。

主要分两步,首先是根际微环境模拟培育方法,可采用根垫法、集束根——土地接触法、隔层法等,然后将土块冰冻切片,供测试用。

1. 集束根——土地接触法集束根——土地接触法是一种根际微环境的模拟研究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允许养分和水分自由通过而根系不能穿过的隔膜使根系和土壤之间分离开来,分别逐层切取土壤薄片和进行分析,借此了解不同根表面不同距离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首先,要进行集束平面根的培育,一般地可采用有机玻璃的漏斗形框架(4×13×0.3cm3),在漏斗上放入尼龙网,密集地播种30颗露白的种子(禾谷类植物,如水稻),连同漏斗框架放入溶液中培育。

根系通过漏斗颈往下生长,一个月后形成定型的集束平面根。

其次,要进行土块的制备。

将供试土样磨碎后过100目筛。

城区一定量体积为2×4×4cm3的长方形有机玻璃盒内,盒的两端开口,以便连接根系和外界。

将制备好的两块土块在某一根段处对称地紧贴于平面根的两侧(根土界面为2×4cm2),中间隔一层能容养分和水分自由通过,而根系无法穿透的隔膜(可用尼龙网或孔径为1.2μm的混合和纤维素脂)。

然后放入盆钵中,装进石英砂或土壤,在温室内培育。

2.冰冻法当植株在盆钵中生长了一段时间后(一般低于20天),取出有机玻璃盒和土块,随即置氮液中速冻。

将土块在切片机上切成1mm厚的薄片供化学测试。

优点:比较严格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微区土壤的区分、定量地研究各种养分、水分在根——土界面上的动态及迁移规律,并可以区分有效养分以及利用同位素方法难以测定的微量养分变化。

主要限制:只能进行短期试验,一般只在2天内。

实验技巧要求很高,且每次技能得到有限的土壤样品量。

(三)放射性显微法
放射性自显影法是一种光化学过程。

用作示踪剂的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射线使乳胶感光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就可将已形成的潜影的银离子迅速还原为黑色的银颗粒,而溶去未形成潜影的银离子,现出图像,图像显示为放射性示踪剂在试验样品中的分布(位置数量),数量依据颜色深浅判断。

该方法利用乳胶记录,检测和测量样本(整体的或组织的)或样品中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定位和定量。

1.一般为感放射性自显影方法
2.薄片标记的自显影方法
根据作物根系的大小,实验时间的长短,制作与前述平面跟培养法类似的培养箱,扁平直立。

用育苗期生长规格可为20×5.5×1cm3或34×9×1cm3。

没有外室,盒的正面为能移动的有机玻璃,其余各面可用不透明塑料板制作,狭窄底面每隔4cm设一个进水口。

育苗期在大、小生长盒底层垫上滤纸,分别加入通过40目的含有与标记图相同肥料的干土120g或40g,压实,使容重1.3左右。

加入20%干土重的水分量,平衡后用玻璃板压平土面。

作薄片涂层时,在底土平面上均匀加入5%干土量的水分(可用注射器加入,或用滤纸浸润),稍作平衡后,用软性低温必将标记土均匀涂布于其上(厚度1~1.2mm)。

做放射性自显影时,在暗示条件下用X光片放置于标本的有机玻璃板尼龙薄膜上,曝光并经化学处理,取得自象。

(四)电极法
把特制的微电极插入土壤的各个部位,以测定这些部位的Ph,Eh,电导和养分的方法。

微电极一般指敏感尖端直径以μm计的微型电化学传感器。

直径<0.5μm者为超微电极,最小的微电极尖端直径仅为0.04μm。

1.微博电极法
2.微甘汞买法
3.微钾玻璃法
优点:可以原位地连续测定根际微区的养分环境状况,减少取样。

提取等分析步骤带来的误差;微电极法分析仪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实现自动化。

(五)电子探针法
电子探针是利用电子束和物质作用产生特征X射线来进行分析的,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在土壤根系界面研究,他不仅可以提供微区表面形貌的显微特征,并且可以同步显示养分分布状况。

电子探针不仅可以分析某一点的成分,还可以分析某一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是研究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制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