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的惩罚。
市空间结构。






2005(5)
25





5 绕城高速 6 昭觉寺车站 7 武候祠 8 锦江花园 9 茶店夜景
在这一阶段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在 形式上表现为轴向扩展为主,在方向上 始于东北向,然后是正东、东南向,呈顺时 针次序推进的特点。解放初期,成都由消 费性城市向工业城市过渡,国家首先在 东北郊建设了一大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 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 多沿公路两侧建设,连续向外延伸,形成 工业走廊。由此建成区的范围首先在东 郊得以扩展。
(1)中心城功能过分集中。以天府广 场为中心的一环路内的区域长期以来一 直都是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使 得城市的土地利用在空间呈现围绕中心 区布局的惯性,当城市呈现轴向扩展并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向轴间空 白的夹角区域发展。这是形成进一步内 向填充的源动力。
(2)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步行、自行 车等私人交通一直占主体地位。城市交 通的出行方式决定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 间布局形态。私人交通模式的共同特点 就是易导致城市向外低密度蔓延式扩 散,长期以来成都市居民在交通出行方 式的选择上仍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1987 年为90.6%,1995年为87.5%,2000年为 74.6%),由于采用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 距离非常有限(多为5km以内),因此从客 观上限制了城市沿轴线向外扩展,倾向 于连续圈层式蔓延。近些年成都的汽车 拥有量增长迅速,使得有车的家庭有条 件选择迁出中心区居住于环境宜人的城 乡结合部,从而形成非连续圈层式蔓延。
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相互 影响、相互反馈关系”[3],以往的“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的治理办法不能根治这些 问题,必须从两者的互动规律入手,寻找 实现两者整体优化的策略。
1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的历史演变
纵观建国以来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 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1.1 第一阶段,1949~1959年
3 成都市中心一路口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24
2005(5)
心,积极建设中心城周边七大卫星城镇的 城市空间布局大调整的思路。伴随着经济 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城 用地迅速拓展,都市区城市群体呈现出以 中心城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五路一 桥”、绕城高速路、以及成渝、成绵、成雅、 成乐、成灌、成南等几条放射状高速公路 的修建,形成了4大环状道路(一、二、三、 外环)、2 2 条放射道路构成的“环状+ 放 射”的道路格局。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 144km2扩展至2003年的383km2,年均增加 40km2。
随意违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利用开 扩展的趋势之一[3]。分中心的选择要遵循
发,并且应该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城市总 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划的权威性和指导性,避免造成不
“离市中心不能太近、彼此之间高度分散、 分布于城市的发展轴上、彼此之间有快速
可逆转性的错误。如根据国内外成功经 交通相连接”[2]的原则,在南北沿成雅高
验,防止城市摊大饼的有效方法是在中 速路和成绵高速路伸展,联结新津、蒲江
心城周边建绿化隔离带。成都在1996年的 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等的南北向城
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有相应的规划,但是 市发展轴上选择华阳、新都作为两个综合
最终结果仍是绿化隔离带被成片的建成 性副中心,其余周边的龙泉、东升、柳城、
区所吞噬。因此今后应加强监督,绿带应 郫筒等四个主要城镇作为四个城市功能
受法律的保护,侵犯绿化隔离带要受法 增长核,构成“一主两副四核”的多中心城
2005(5)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22 [城市规划]
朱 巍
ZHU Wei
引言
经过建国至今5 0 多年的发展,成都 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中心城建成区面积从1949 年的 18km2扩展至2003年的383km2,城区道路 长度由建国时8 6 k m 增加到2 0 0 3 年的 2229km,道路网密度(km/km2)由建国时 的4.8提升到12.5,形成了圈层式、单中心 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及环状放射形加 局部方格网状的路网布局[1]。从国内外超 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种城市空间结 构形态和道路网布局的搭配不适合城市 发展,易导致大城市的过度集聚,产生集 聚的不经济现象。成都在这一点上表现得 越来越明显:市中心区经济总量、人口高 度密集,商业、文化、行政、商务和居住等 职能过分集中;城市交通呈现明显的向心 交通特征、使交通基础设施原本就很薄弱 的旧城区交通矛盾非常突出;城市交通日 益拥堵,居民出行时耗、通勤距离普遍拉 长;噪声、尾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现象严 重,城市环境状况下降。因此要实现城市 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 与环境的融合性,实现城市系统中经济、 社会、文化与环境四位一体的高度综合和 协调发展”[2],必须首要解决城市交通与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城市
打通了人民路、解放路、红星路等市区主 要干道,这些为以后成都市城市空间飞速 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第三阶段,1979~1995年
城市空间发展进入了快速内向填充 时期。在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得以全面发 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城市化进程 显著加快,大量工商企业以及居住区纷纷 期望布局于靠近市中心、具有良好可达性 的区域,而一环路离市中心半径仅3km左 右,再加上1988年的拓宽和改造,使得一 环两侧土地的空间可达性显著提高,各个 方向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开发潜力。 很快建成区突破了一环路的范围, 沿着 环形道路城市作周边外延式的均等扩散。 在19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施行土地无偿
形态,形成通畅、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 相互脱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与城市交
从制度保障、规划管理和操作模式上采 通运输、建设层次上的相互反馈、互动调
取措施,防止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整,实施和管理上的及时相互沟通,发现
恶性互动,实现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 矛盾及时解决[6]。
空间结构整体优化。
3.3 分散中心城功能,建立多中心城市空
2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分析
从对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 构历史演变的总结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 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工业企业的轴向布 局导向的城市轴向扩展,引导放射状道路 的改善和新的放射状道路的形成以及配 套设施的完善,轴两侧的可达性提高,集 聚经济日益明显,进一步促进了轴线两侧 区域的发展,轴与轴之间的联系日益紧 密,为了满足轴间的交通联系,随后环状 道路形成。由于环状道路两侧商业区位、 工业区位、居住区位等俱佳,促进了城市 的内向填充使得环内区域很快填满。随着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市中心区的地 价上涨,使得一些占地面积大、回收期长 的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外迁,选 择紧靠中心圈层、交通可达性高的区域布 局,从而又引起新的轴向扩展。这样轴向 扩展、放射状道路、环状道路、内向填充循 环往复,每过一个周期城市空间形态形成 一个圈层,目前成都处于两个周期过后的 轴向扩展阶段。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城 市摊大饼的趋势加剧“,环加放”的路网规 模日益扩大。
一般而言,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 后,城市应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 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这是当今世界各 国大城市空间扩展的趋势之一[4]。故图2 中内向填充向轴向扩展是符合大城市发 展趋势的,而轴向扩展自然需要发达的 放射状交通轴线作为支撑和引导,但是 如果顺着图2的循环关系继续的话,就是 典型的摊大饼。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经 历了三次轴向发展,然而前两次均演变 成了新一轮的同心圆环状扩展,问题在 于每当轴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形 成环状道路接着就是内向填充,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个时期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以及 政治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极其缓 慢,建成区面积由39km2增至58km2,年均 仅增加不到1km2。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由 第一阶段的沿轴延伸转变为城市建成区 向发展轴周边地区缓慢扩散。在这一时 期城市交通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 那就是第一条环状公路(一环路)形成,这 一变化打破成都保持了上千年的方格网 状布局的路网形态,从而形成“环加放”的 雏形,同时为了加强环内外的联系,还新 建、整修了一些放射性的城市道路如火 车北站至火车南站全长11km的南北中轴 干道、东西干道总府路和大慈寺路段等,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 演变的主要特征。1996年城市总规中确定 了大力发展城市东部和南部两大副中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23
2005(5)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1 轴向扩展
4 3
内向填充
放射状道路 2
环状道路
图2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 关系示意图
城市交通方面,在路网形态上以方 格网状为主,并加大了放射状道路的建 设力度。在交通方式构成上主要以步行、 自行车为主,与公共交通客流量之比达 84:16,这与城区布局集中,半径小,距离
第一
第二
阶段
阶段
第四
第三
阶段
阶段
图1 成都市城市交通路网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示意图
短,旧城路网密是分不开的(图1)。 1.2 第二阶段,1960~1978年
3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整体优化策略
协调,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密切 协调,这对保证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合理
布局和相邻城市土地利用相互衔接是至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整 关重要的。从城市本身可持续发展战略层
体优化的目标是要形成有利城市可持续 次上,使两者规划紧密结合,使得城市路
发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 网构架、主次干道、用地功能布局等不致
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整体 文章编号:1009-6000(2005)05-0022-07 中图分类号: U491.1 文献标识码:A
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朱巍(1980- ),男,江西宜春人,区域经济
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交通与运输规划。
On the Holistic Optimization of Urban Traffic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Chengdu
使用向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市中心地 价高涨迫使大量占地面积大、效率低下 且投资回收期长的工业企业迁出市中心 区,选择边缘区的放射状道路两侧布局, 城市又开始出现轴向扩展的趋势,但是 在1994年,旨在打通市区连接郊县8条主 要进出口的第二条城市环形交通要道过 境(二环)路建成通车,形成了“二环加八 射”的路网布局,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道路 交通条件,很快城市空间扩展又回到了 内向填充的态势。经过15年的发展,建成 区面积扩展至108km2,翻了将近一番。 1.4 第四阶段,1996~2002年
3.1 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地位,制 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规划的贯彻落
间结构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打破成
4 高密度的居住区

都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围绕中心区布局的
科学谨慎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经 惯性,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空
国务院批准之后便应该严格执行,不得 间结构转变。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城市空间
(3) 规划的控制和贯彻力度不够。虽
然1996年总规中确定了“十三个片区、一 3.2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个中心、二个副中心”的格局,以及“城市 向东、向南发展,三环以外呈扇叶状发展, 七个综合片区即相当于七片扇页连接于 三环路所确定的轴心之上”的战略方向。 但又受到传统行政机制的作用影响,过 分均衡的“扇叶式”布局、环路的兴建加之 西部市场化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最初的规 划思想没有得到执行,建成区蚕食着“扇 页”间的绿地和耕地,城市空间维持并进 一步强化了单中心的结构形态[5]。
的协调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是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 中,要么是以单项规划的方式分别完成, 然后再简单地予以“相加”;要么是在土地 利用规划完成后再进行“配套”交通规划。 要实现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 的整体优化,避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 构恶性互动,必须从不同层次上使城市交 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取得密切配合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