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合集下载

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原文:秋兴八首·其三唐代-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翻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千户人家的山城静对着朝晖,天天在江楼上面对山色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常来的渔翁在江里放船,清秋的燕子在上下纷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学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功名不就,像刘向那样授徒传经也事与愿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而昔日的同学少年也脱离了贫贱,他们著长安轻裘肥马享富贵。

注释:翠微:青山。

信宿:再宿。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轻肥: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先唐、唐诗、宋词、元曲、后唐、文言文、经典诗词、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first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Song poetry, Yuan Opera, the later Ta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诗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以“玉露”和“枫树林”为喻,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为喻,描绘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以“丛菊”和“孤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以“寒衣”和“暮砧”为喻,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以“夔府孤城”和“北斗”为喻,描绘了作者身处夔州的孤独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两句,以“听猿”和“奉使”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两句,以“画省香炉”和“山楼粉堞”为喻,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寂寞。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两句,以“藤萝月”和“芦荻花”为喻,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诗中“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以“千家山郭”和“江楼”为喻,描绘了夔州的宁静和美丽。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两句,以“信宿渔人”和“清秋燕子”为喻,描绘了夔州的生活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两句,以“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的感慨。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题目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答案14.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

B项2分,E项3分)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三、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四、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古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韵味。

本篇文章将提供秋兴八首其三的原文、注音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峨眉山(émáo shān)月半轮秋,影入平羌(píng qiāng)江水流。

夜发(yè fā)清溪(qīng xī)向三峡(sān xiá),思君(sī jūn)不见(bù jiàn)下渝州(xià yú zhōu)。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高高的峨眉山上映照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流动。

夜晚乘船出发,沿着清澈的溪流驶向三峡,思念着远方的你,却无法在渝州相见。

【总结】
秋兴八首其三通过描绘美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本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原文、注音和翻译。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2.注音原文及翻译
3.诗歌赏析
4.结论
正文
【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这组诗歌共八首,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被称为《秋兴三》。

该诗以秋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注音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
玉露凋伤枫树林,江蓠⑴萧瑟⑵海风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⑴江蓠:即江离,一种水生植物。

⑵萧瑟: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

⑶海风:指海上的季风。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思念家乡,希望家书能够通过北归的大雁送到家乡。

【诗歌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枫树、江蓠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天的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玉露凋伤”的描绘,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暗喻自己内心的忧患意识。

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江面宽阔、船帆高悬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壮观。

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寓意着新旧更迭,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北归的大雁,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家乡的亲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结论】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导读: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二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
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

《秋兴》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

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

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

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

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

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

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

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

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

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

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就是明证。

鉴赏
以近体短章抒写深沉浩茫的身世家国之悲,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
的一大特色.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原作八首,各自独立成章,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总起来说都是抒发老诗人身居夔州的羁旅漂泊之悲和心忆京华的乡关庙堂之思.
这里我们所选录的是组诗的第四首.朱东润先生的《杜甫叙论》称它是《秋兴八首》中的高峰,我们颇有同感.因为一则这一首的故国平居有所思点明了整个组诗的主旨,二则组诗的前三首皆详夔州而略长安,主要写在夔州的秋思,而从本篇开始的后五首,则详长安而略夔州,全是写思念京城之情,慨叹国家内部政局多变,外来威胁严重的深刻危机.本篇既是从夔府秋感过渡到故国之思的关键之作,又是后五首忧时忆旧内容的一个总冒,感慨极深而包涵极广,称之为高峰是并不夸张的.全诗前四句伤朝局之变迁,后四句忧边境之侵逼,最后归结出故国有思的主题,章法井然,伤忧时世的凄切悲怆之情被抒发到了极致.首联以闻道一词总领全诗,它表明诗人虽流落江湖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 弈棋是一个贴切而令人心酸的比喻,它形象地表明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 百年世事从时间上来看包括远事与近事.
从远的方面来看,自李唐立国以来,长安就经历了不少重大的政治斗争.从近的方面来看,自天宝末年以来,长安一破于安禄山,再陷于吐蕃之手,真如下棋之迭为胜负.杜甫之不胜悲者,显然主要在于近事,而宽指百年,感慨就更深沉,有追究本朝治乱史的宏大气魄.第二
联,分笔描写似弈棋而不胜悲的世事之第一个大的方面:封建国家内部的政局人事多变.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释此二句云: 王侯之家,委弃奔窜,第宅易为新主矣.文武之官,侥幸滥进,衣冠非复旧时矣 .说得较为简明.这两句诗,是高度概括的写实之笔,它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 第宅皆新主,例如玄宗后期,开国元勋李靖的故宅归了奸相李林甫,李靖家的祠庙成了嬖人杨氏的马厩,贞观名臣马周的寓所竟为虢国夫人所占,等等.
衣冠主要指高级官僚.唐玄宗大量任用蕃将,唐肃宗只会倚重宦官,使得文武大臣的品类越来越杂,朝政越来越乱,这些就是杜甫所感叹的异昔时 .第三联,再分写不胜悲的另一个大的方面:外患严重,国家安全没有保障.这里具体指回纥和吐蕃的交互侵凌. 直北,指长安之北.是回纥入侵的方向. 征西,指唐军向西出发抵御吐蕃. 金鼓震、羽书驰,极言军情紧张.广德,永泰年间,朝廷北忧回纥、西患吐蕃,奔命不暇.这两句诗,将当时外患造成的国家危局历历画出,达到了拧情与叙事、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末联二句,将思绪从遥远的长安拉回眼前的夔州,点明自己身居秋江凄冷的巴东、心系长安故园的本意.这里抒情意脉与前文一以贯之,并与组诗总题秋兴呼应,听以仇兆鳖引旧注解说道: 有所思,从寂寞来,故国平居之事,当秋江寂寞,而历历堪思也.秋江二字,点秋兴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