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处方】麻黄去节,四两(9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炙,二两(6g) 石膏碎,绵裹,半斤(18g)【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加减】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方解】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若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学时应用心体会。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
麻杏石甘汤的标准配方

麻杏石甘汤的标准配方麻杏石甘汤,又称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是一款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中药汤剂。
它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而制备的,由于其疗效显著,因此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麻杏石甘汤的配方比较简单,主要成分有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
下面是麻杏石甘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作用的详细介绍。
主要成分:1.麻黄麻黄是麻黄属植物麻黄的干燥茎叶,具有辛温力大,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
在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是起到发散肺气、宣通鼻窍、解表肺热的作用。
2.杏仁杏仁是杏树的果仁,具有降气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麻杏石甘汤中,杏仁是配合麻黄一起发散肺气,加强鼻窍通畅的作用。
3.石膏石膏是石膏类矿物的天然石膏,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降火生津的功效。
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是起到清热解毒、降火明目的作用,可以缓解口干咽燥的症状。
4.甘草甘草是甘草属植物的根和茎的干燥根,具有和中益气、解毒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在麻杏石甘汤中,甘草是起到调整汤味,增强麻黄、杏仁、石膏的药效的作用。
标准配方:1.麻黄(6克)2.杏仁(6克)3.石膏(9克)4.甘草(6克)制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滤去渣,得到麻杏石甘汤。
功效作用:1.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感冒、喉咙痛、口腔溃疡等症。
2.润肺止咳:麻杏石甘汤可以润肺止咳,适用于咳嗽、喉咙痛、气喘等症。
3.宣肺散寒:麻杏石甘汤可以宣肺散寒,适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4.降火生津:麻杏石甘汤可以降火生津,适用于口干咽燥、口腔溃疡等症。
总之,麻杏石甘汤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可以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需要注意,对于某些特殊的体质或患有其他病症的患者来说,麻杏石甘汤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麻黄汤类方歌

⿇黄汤类⽅歌⿇黄汤类⽅歌(⼋⾸)⼀、⿇黄汤 : ⿇黄汤治太阳寒 ,⿇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汗头⾝疼,脉紧⽓喘更恶寒。
⼆、⼤青龙汤 : ⼤青⿇杏⽯膏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青龙汤 : ⼩青龙汤⽤⿇黄 ,桂芍⾟味与⼲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饮病为殃。
四、⿇黄杏仁⽢草⽯膏汤 : ⿇杏⽯⽢四味施 ,汗出⽽喘肺热居。
⾝热脉数证⽅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黄连轺⾚⼩⾖汤 : ⿇黄连轺⾚⾖汤 ,湿热兼表⾝发黄。
⿇翘姜⾟梓⽪枣 ,杏仁⾚⾖煮潦浆。
六、⿇黄细⾟附⼦汤 : ⿇黄细⾟附⼦汤 ,太少两感⽤此⽅。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黄附⼦⽢草汤 : ⿇黄附⼦⽢草汤 , 伤寒两感阳⽓伤。
此⽅原来⽆⾥症 , 助阳发汗保安康。
⼋、⿇黄升⿇汤 : ⿇黄升桂汤芍姜 ,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四味 , 寒热并⽤和阴葛根汤类⽅歌(三⾸)⼀、葛根汤 : 葛根桂枝加葛黄 , ⽆汗项背⼏⼏强。
⼆阳合病下利治 , 刚痉⽆汗⾓⼸张。
⼆、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加夏病⼆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芩连加⽢草 ,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津解表⾥ ,葛根⽤⾄⼋钱好。
抵当汤类⽅歌(三⾸)⼀、桃核承⽓汤 : 桃核承⽓硝黄草 ,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腹痛急 , 其⼈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 抵当汤中⽤⼤黄 , 虻⾍桃蛭⼒最强。
少腹硬满⼩便利 ,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 抵当丸即抵当汤 , 捣药成丸煮⽔浆。
连渣服之只⼀颗 , 缓攻瘀⾎正不伤。
栀⼦豉汤类⽅歌(七⾸)⼀、栀⼦豉汤 : 栀⼦豉汤治虚烦 , 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加姜草 , 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草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三、栀⼦⽣姜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四、栀⼦厚朴汤 : 栀⼦厚朴药有三 , 栀⼦厚朴枳实煎。
⼼烦腹满分上下 ,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姜汤 : 栀⼦⼲姜治⼼烦 , ⾝热不去泻⼜添。
麻杏石甘汤方药解析及临床应用

临床金鉴2021年第6期(总第235期)麻杏石甘汤方药解析及临床应用周 跃1,吕秀琼2,廖振芸3,阳明香4,赵 蓉5(1.桂林市临桂区黄沙瑶族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桂林 451113;2.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来宾 546108;3.桂林市临桂区中庸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桂林 541114;4.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桂林 541104;5.桂林市临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桂林 541100)摘要:利用中医辨证理论,对中医古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进行加味应用,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治疗猪、牛羊等家畜具有发热、喘气、咳嗽等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独使用中药方治疗均效果显著,表明中药组方治疗畜禽疾病的可行性。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加减;中西医结合;家禽上呼吸道疾病中图分类号:S85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1)06-0023-02中草药的应用已有一万多年历史,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开始懂得应用单味药材治疗人及动物疾病。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单味药对许多复杂疾病已不能胜任,于是多味药物的组合便应运而生,俗称“方剂”’。
药物经过组合后具有相互促进,增强疗效,照顾全面,彼此制约,减轻不良反应等优点[1]。
方剂组合在家畜家禽的应用也有很悠久的历史。
中医学家留下的成方很多。
明代朱橚撰写的《普济方》收载了方剂61739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部方剂大典,很多方剂在畜禽养殖中广泛应用。
1 方药组成及加减和使用方法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为后汉张仲景所著,药物组成为麻黄12 g、杏仁15 g、甘草9 g、石膏60 g,以上为1头100 kg 猪或牛1天的药量。
根据发病症状轻重、体温高低、病程长短及对机体津液损耗不同,可以加大石膏药量,或加入适量麦冬、生地、知母、金银花、连翘等药,研碎拌料投喂或煮水饲喂、灌服。
2 适应症候本方具有辛凉泄热、清肺平喘的功效,临床用于外感风热重症,凡是体温升高、咳逆气急或张口喘气、鼻镜或鼻盘干燥、呼吸急促或腹式呼吸,甚至鼻煽、口渴、烦躁等热盛于内的病症,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浅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浅述苗磊,亓超(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菏泽274000;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关键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症证治药中图分类号:R289.3;R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1)04-0046-02 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论》,可谓是“惜字如金”。
从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即可见一斑,这“惜字如金”的笔法显示了传统医学中医大家的风范。
而由于时代的久远,现在学习《伤寒论》时,难免有许多困难。
近来学习其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久久不能明晰仲景师其中的医意,遂翻看查阅课本资料,终于些许明了。
现粗浅加以阐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见于《伤寒论》第63条和第162条[1]。
原文如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麻杏甘石汤之症1.1 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2] “发汗后”,示意已经经过了发汗的治疗;“不可更行”,暗示已经使用(行)过桂枝汤。
又考其原文位置,第62条、163条邻近各条文均以论述太阳病病证的正误治,更结合条文内容,揣测原证应属太阳之列。
治疗时却因汗不得法、误治以下,又加之肺合皮毛,而致表邪入里,内陷于肺,郁而化热。
当此之时,原之表证非,邪内陷入里,故曰“不可更行桂枝汤”。
1.2 汗出正确认识本证的汗出对于治疗极为关键,此处汗出并非太阳表虚卫外不固之汗出。
若为太阳表虚之汗出,必会有脉浮等表证之象,在文中并未提及。
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原证误治,邪入里化热,肺热壅盛;据藏象理论,肺外合于皮毛,肺热壅结于里,津液得邪热之蒸,迫而外走毛窍腠理,故发为汗。
方剂对比总结

方剂对比总结1.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
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2.银翘散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
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4.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5.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咳嗽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证。
我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的常证为“高热、咳喘、无汗”,易被医者所识,但条文所述的证候“汗出、无大热”与常证相差甚远。
医圣仲景之用意在于举变达常,以防止上述证候被医者所误而不敢使用麻杏石甘汤,故在《伤寒论》中“无大热”是指体温不甚高,一则与“汗出”有关,汗出之后,部分热邪得散,体温有所下降;二因邪热入阳明,热邪深伏于里,不得外达之故。
麻杏石甘汤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乃治疗邪热壅肺喘证之要方,方中麻黄宣肺定喘,伍以石膏使其变辛温为辛凉,清宣肺中郁热;石膏长于清泻里热,石膏配麻黄,清而宣透;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泻热解毒;合则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治疗邪热壅肺、气逆咳喘之良方。
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张景岳则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吾师曰:前言辨证,后为辨病。
故治咳首应促肺宣肃,同时辨明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及所涉脏腑,随机处之,勿论病之新久,皆当如此。
而实热咳喘,无论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有是证用是药,照予麻杏石白皮12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地龙9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大黄下),厚朴12g,瓜蒌12g,黄芪20g,石斛9g,鸡内金12g,谷麦芽各12g,7剂,水煎剂,早晚餐后40分钟温服。
2017年日二诊:患者较远,年事高便,自行停药1周,今日复诊诉咳减,余证同前,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予上方去桑白皮、白鲜皮、地肤子、地龙,加浙贝母9g、连翘15g、山楂20g,改厚朴患者药后症缓,时有咳嗽,痰黏,口干苦减,大便两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守上方喘;瓜蒌性寒,清热涤痰,可润肠通便;谷麦芽、鸡内金和胃消食,使诸药不碍脾胃运化;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痰,润肠通便,益气养阴之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09月/23日/
5伤寒论6方药解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聂惠民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囊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2)
[阐论]
两条皆为倒装笔法,63条论汗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162条论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文中/不可更行桂枝汤0句应接在/无大热者0后,方为理顺易解。
/发汗后0,是指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使邪热内传壅盛于肺而致病。
肺主气,外合皮毛,热壅于肺,蒸迫津液外走毛窍,故汗出;肺司呼吸,热盛则气逆故喘;因邪热已内传,则表无大热。
因太阳发汗后,证候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不可再用桂枝汤。
从鉴别诊断角度分析/汗出而喘0,并非无汗而喘,故不是麻黄汤证;/汗出而喘0、/不可更行桂枝汤0,又非太阳中风所致。
这样就把太阳表证之喘排除在外。
进而分析/汗出而喘0、身/无大热0,且无阳明烦渴见症。
这样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
最后诊断本病是邪热壅肺所致,故治疗重在清宣肺热,而不在于发汗解表,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
表病论治,宜因势利导采用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若误用攻下,邪易陷入,发生其他变证。
本证属误治一例,下后表邪不得外解,反而乘机内入,以致邪热壅肺,不得宣通。
两条的致病原因虽不相同,但热邪壅肺的病理机转则一,所以治疗方法也一样。
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甘寒直清里热,两药配伍,能清宣肺中郁热,有定喘之功;且石膏的用量多于麻黄一倍,借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转为辛凉清热之用。
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甘草性甘缓,能调和麻黄、石膏凉热之力溶和,以相助成功。
麻黄汤去桂枝之辛温,加石膏之甘寒,能佐麻黄清泄肺热,助杏仁而止咳喘,这一加一减,则变辛温之剂为辛凉之方。
四药之功,各有所主,麻黄发肺郁,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
四药相合,共奏清热宣肺,降气定喘之功。
本证的成因,是/发汗后0或/下后0邪热壅肺而致。
后世医家尤在泾认为,此证形成是/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0。
这一观点与临床亦较贴切。
据临床所见,本证成因有三:¹汗下后,邪热壅肺;º未经汗下,传经邪热,内袭于肺;»素日肺热,复感外邪。
一般公认,本证有热、喘、咳、渴四大症状,至于/发汗后0或/下之0的因由不必追究。
关于方中有汗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的问题,似乎令人费解,实则不然。
从麻黄的药理功能来看,不同的配伍,所发挥的作用各异。
有汗禁用麻黄,是指麻黄汤而言,因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走表,效力功专。
本方仅用一味麻黄,且与石膏相配,则能透发在里之郁热,故功效专于清宣肺热而定喘。
无大热用石膏者,因石膏与知母相伍,能清阳明里热;与麻黄杏仁相配,能清肺热而平喘。
况且表无大热,而里热壅肺已急,故用之甚当。
应用本方的注意事项如下:
1.辨本方证要点:证见咳嗽、喘促、身热或外无大热、口渴、痰黄等热喘的特征;舌尖或舌边红、苔淡黄(中间或根部),或舌面乏津;脉数或弦数、滑数。
2.药物用量的比例:各药之间的比例,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¹麻黄与石膏原方的用量是1:2,大量的石膏,一则制其辛温,使本方变为辛凉,二则功效专一,使本方专于清宣肺热,笔者临床用量多掌握在1:5或1:10之间,效果为佳。
石膏用量的多少,视肺热轻重而定,一般是热重者,石膏宜重用。
º麻黄与甘草的比例也宜恰当,据临证经验,取两者等量为宜。
因为甘草量大则牵制麻黄宣散之力,量小则恐麻黄宣散太过,两者配伍恰当,功专在肺,取效则速。
若属风寒实喘,以及久喘虚证,皆不宜服用此方。
3.本方证之喘与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的鉴别。
小青龙汤证,因风寒束表,内有停饮而致,证见发热恶寒、干呕咳喘、脉弦紧,治当外散表寒、内蠲水饮;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因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治当调和营卫,宣肺定喘;麻黄汤证,因风寒外束,肺气闭郁而致,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当辛温发汗,宣肺定喘。
喘证的辨证方法,首先要抓住呼吸困难、喘息等主症。
喘证按病理性质分为:¹表邪之喘:由风寒束表,内犯于肺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
º水饮之喘:由水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喘。
辨证要点在于水饮为患。
»热实之喘: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
其辨证要点,一则在热,一则在实。
¼阳虚之喘:由阳衰阴盛,真阳欲脱,肺肾两竭致喘,证属少阴危候,表现为息高之象。
笔者临床应用
1.急性气管炎:证见咳嗽黄痰、苔淡黄脉数者,本方加桑皮、贝母、桔梗、金银花等清热化痰止咳之品。
若见身热者,再加桑叶、芦根、茅根以疏解外邪。
2.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证见喘咳痰涎甚者,酌加金银花、葶苈子、桔梗、天竺黄、杏仁等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之品;若身见高热者,加柴胡、黄芩、牛蒡子、金银花等清热疏解之品;若麻疹合并肺炎,疹毒内陷、肺炎炽盛者,加黄芩、前胡、蝉衣、紫草等清热透表之品。
3.百日咳:属风热袭肺,肺气不宣,痰涎壅盛者,酌加百部、葶苈子、大枣、前胡、贝母等清热化痰止咳之品。
4.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属热邪壅肺者,可酌加桑皮、芍药、蝉衣、葶苈子等品。
5.咽炎、喉炎:属热邪郁结者,酌加板蓝根、射干、牛蒡子、桔梗等。
医案选录
医案一:过敏性哮喘
米某,9岁,男,1987年10月9日初诊。
咳喘三天,昨起加重,咳嗽频作,喘息胸闷,身热有汗,口干且渴,脉数,苔黄。
病始于幼时患肺炎后,每于春秋季节发作频繁。
体温38.2e,呼吸急促,口唇红紫,两肺散在干啰音,心律齐, 150次/分。
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气逆致喘。
治以疏解清热,化痰平喘。
宗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处方:炙麻黄5g,生石膏25g,杏仁10g,炙草5g,桑叶、桑皮各10g,芦根、茅根各10g,金银花15g,川贝母10g,水煎温服。
进药三剂,热退,咳喘平息大半。
上方去桑叶、茅根、芦根,加杭白芍12g,桔梗10g,百部10g,蝉衣10g。
五剂。
三诊:咳喘皆平,嗣后固本调理而安,次年春季未见复发。
(5聂惠民医案6)
医案二:小儿肺炎
傅某,9个月,男,1986年5月10日初诊。
咳嗽频作三日,伴有喘息,痰多,喉中有声,口唇干燥,大便硬结,服药未效,指纹紫、苔白中黄,体温38e,右肺下可闻湿啰音,某院诊为肺炎。
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而致喘证。
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宗麻杏甘石汤加葶苈子、桑皮、前胡、黄芩、金银花治疗,进药六剂而愈。
(5聂惠民医案6)
医案三:肺热咳嗽
李某,男,56岁,1985年5月18日初诊。
咳嗽月余,病始于外感,初始服过抗生素止咳
药,亦服用过养阴清肺丸及中药汤剂等效果不佳,故来门诊求治。
现证:咳嗽不已,夜卧亦咳、痰量中等,色黄黏稠,不易咳出,咳甚汗出,时有胸闷,口干能饮,便燥溲赤。
舌尖红、苔淡黄,根部略厚、脉弦略数。
证属痰热壅滞、肺失宣降,而致咳嗽,治宜清热化痰止咳。
宗麻杏甘石汤加贝母、双花、桔梗、栝楼皮,水煎温服。
进药六剂、咳嗽锐减,惟觉晨起痰多。
前方去双花加陈皮、浮海石,增强清肺化痰之力。
继进五剂,咳痰皆除。
(5聂惠民医案6)
医案四:麻疹兼喘
心成兄,幼时出麻,冒风隐伏,喘促烦躁,鼻扇,肌肤枯涩。
不啼不食。
只服麻杏石甘汤一服,肤润,麻渐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切安,目开喘定。
(5程杏轩医案6)
医案五:哮喘证
王某,男,19岁,1989年7月21日初诊。
患哮喘十余年,每入夏则发哮喘,一般为8月中旬发作严重,哮喘、胸闷,甚则难于平卧,治疗后9月末渐缓解,诊断为过敏性哮喘。
现表现为:喘尚未作,咳嗽流涕,有痰色黄,舌质红、苔淡黄,脉沉弦略数。
证属邪热郁肺。
拟清热止咳平喘,宗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10g、炙甘草6g、桑皮10g、前胡10g、桔梗10g、百部10g。
六剂水煎,每剂分二次温服。
药后咳减,惟有鼻塞、鼻痒流涕等过敏现象,舌红,脉弦数,守方进退,调理月余而愈,哮喘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