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用标准
每日一方:麻杏苡甘汤

每⽇⼀⽅:⿇杏苡⽢汤病者,⼀⾝尽疼,发热,⽇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黄杏仁薏仁⽢草汤。
⿇黄杏仁薏仁⽢草汤⿇黄半两,杏仁⼗个,薏仁半两,炙⽢草⼀两上锉⿇⾖⼤,每服四钱⼔,⼔者茶匙也,四钱⼔者四茶匙也。
⽔⼀盏半,煮⼋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如果到了黄昏的时候病情加重,叫做风湿。
这个病是因为伤于【汗出当风】,所以流了汗千万不要吹风,或者是【久伤于冷所致也】,就是你常坐于很潮湿的地⽅,从牢房⾥出来的⼈⼤多是⿇黄杏仁薏仁⽢草汤证,或者外⾯当兵回来得到的风湿。
这种症是湿已经渗到了关节⾥⾯去了,引起的痛,也是属于寒湿的⼀种。
⿇杏苡⽢汤和⿇黄加术汤是两个治疗风湿的处⽅,从症状来看很类似,但有个差异:⿇黄加术汤的痛在⽪肤表⾯,⿇杏苡⽢汤的痛在关节⾥,特别是⽪肤表⾯⿊⿊的。
所以,当看到病⼈⽪肤特别⼲燥⼜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杏苡⽢汤证。
⼀个在⽪肤表⾯,⼀个是⽪肤表⾯再进⼀步到关节。
那⽩术也可以去中焦湿,为什么要⽤薏仁?第⼀,凡是仁剂可以通利⼤便,让湿往下焦⾛;⼆薏仁能收表湿,治疗⽪肤太湿引起的⽪肤病,像⼩孩⽪肤化脓,长很多疮,就可以加薏仁进去。
⼀般来说湿在中焦的⼈,平常肠胃消化都不是很好,你把⿇黄汤⾥的桂枝去掉,改为薏仁,就是⿇杏苡⽢汤。
⽽⿇黄、杏仁、桂枝、⽢草就是⿇黄汤,⽽⿇黄汤发汗太快,结果造成风去了,湿还没去。
如果把桂枝去了,桂枝去了以后,⿇黄是没有办法到达表的,只是微微出⼀层汗。
所以,⿇杏苡⽢汤常常⽤在,只要⼀遇到阴⾬天,关节就开始酸痛,寒湿在肌⾁关节上⾯的时候。
⿇黄加术汤专门治疗寒湿在表。
另外,如果寒湿到了⾎脉神经上⾯的话就变成防⼰黄芪汤了,此时的主要症状是表虚,表虚的话⼀定有汗。
所以,当遇到桂枝汤证的时候,医⽣开发表的药太多,造成汗漏不⽌,呈现脱⽔状态,此时要桂枝汤加炮附⼦,不⽤黄芪,黄芪是补⽓。
所以炮附⼦是紧急的时候使⽤。
如果,随便给炮附⼦,会使本来风湿需要发汗发掉,结果炮附⼦⼀下去,病⼈从防⼰黄芪汤证变为⿇黄加术汤证,湿跑到肌⾁外⾯但⽆法出表,因为被炮附⼦固住了。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处方】麻黄去节,四两(9g)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 甘草炙,二两(6g) 石膏碎,绵裹,半斤(18g)【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加减】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方解】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若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学时应用心体会。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
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12克,炒杏仁10个。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原文:“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适应情况:类风湿关节炎、扁平疣、脚气、剖腹产后肚子大并脸有雀斑者、浮肿、浑身疼和湿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适应情况:
1、剖腹产后肚子大、脸有雀斑、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
这个是生产时受寒导致太阳经受寒闭塞,导致体内湿气郁于体内,郁久成痰,造成阳气不舒,气血瘀滞,导致雀斑和子宫肌瘤。
方法:用麻黄杏仁薏苡汤合并葛根汤加减方。
麻黄6 克,炙甘草5克,薏苡仁12 克,炒杏仁10个,生石膏15 克,葛根15克,桂枝6克,生姜12克,白芍6克,大枣4枚。
同时配合桂枝茯苓丸。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2、冬天犯脚气的:麻黄6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12克,炒杏仁10个,苍术15 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3、儿童手上长瘊子(扁平疣):麻黄6 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12克,炒杏仁8个,马齿苋20克,(12岁儿童剂量)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4、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麻黄6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20 克,炒杏仁10个,川牛膝20克,海桐皮2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 药理作用 ]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1)镇咳:加味麻杏甘石汤煎剂、醇提液7g/kg腹腔注射,对氨水刺激小鼠所致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醇提液10g/kg静脉注射,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及机械刺激麻醉猫气管粘膜所致之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给药后5分钟所有动物咳嗽反应消失,给药后15-45分钟,咳嗽反应减弱50%以上,给药后75-90分钟恢复正常。
麻杏甘石汤162mg/kg灌胃,对SO2气体诱发小鼠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方灌胃对氨水刺激所致的小鼠咳嗽,猪毛刺激豚鼠所致咳嗽,电刺激狗气管粘膜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2)祛痰:本方煎剂,醇提液25g/kg腹腔注射,使小鼠气管冲洗液中酚红含量明显增加,具有祛痰作用。
(3)平喘:肺炎合剂1号煎剂在营养液中浓度为5×1O-2g/ml时,能显著或完全对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但醇提液浓度为10-1g/ml时,不能完全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本方7.5g/kg灌胃,对豚鼠药物性喘息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其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
当药液浓度为0.2g/ml时,对组织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拮抗作用。
2.解热:本方水煎液 15g/kg 灌胃,对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平均体温下降1.27℃。
本方水煎液15.2g/kg灌胃,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的降温作用较单味石膏、模拟麻杏甘石汤组强。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治疗多发性扁平疣80例

4 典 型 病 例
气 活血 ;木 贼疏 散风 热 ;甘草 调 和 诸 药 。又 据 临 床经
验 ,木 贼 、香 附 、薏 苡 仁均 为 消 疣佳 品 。该 方 熔 散风 祛 湿 、疏肝 行气 、活 血 消瘕诸 药 于 一 炉 ,与 扁 瘊病 机 契合 ,故疗 效彰 显 。因本 病病 程 长 ,病 情顽 固 ,故 用
平 疣 ,取得 满意效 果 。现 总结如 下 。
1 一 般 资 料
8 O例 患者 均 为 本 院 门诊 病 例 ,其 中 男 3 2例 ,女
4 8例 ;年 龄 1 5 ~. 4 O岁 ,平 均 2 5岁 ;病 程 3个 月 ~ 5 年 ,平 均 2年 。
2 治 疗 方 法
三诊 :药后 右侧面部丘疹 增大鼓起 ,伴 瘙痒 。此药 已 中
温服 。二诊 :药后无变化 ,守方继服 1 O剂 ,服法 同前 。
扁 平 疣 是 由乳 头 状 瘤 病 毒 感 染 引 起 的皮 肤 赘 生 物 ,有 多 发 、易 传 染 、易 复 发 的 特 点 ,好 发 于 青 少
年 ,多发 于颜面 、颈 项 、手 背 及前 臂 等 处 。本 病 多为 慢 性 ,有时 可 自愈 ,但大 多数 病 例 持续 多 年 不 愈 。西 医传统 激光 烧灼 或液 氮 冷冻 的治疗 方 法 ,疗 效 不甚 理 想 。笔 者采 用麻 黄杏 仁薏 苡 甘 草 汤加 味 治疗 多 发性 扁
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 2 0 0 8 : 1 2 3 - 1 3 6 .
[ 3 ] 郑筱萸. 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 指导 原则[ M] . 北京: 中 国 医 药 科
的 ,守方再进 1 O剂 ,服法 同前 。并 嘱患者 按 时服药 。1
【小方杂谈】三拗汤:风寒咳嗽基本方,麻杏草即三拗汤

【小方杂谈】三拗汤:风寒咳嗽基本方,麻杏草即三拗汤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由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三药组成。
上等分,㕮咀为粗散。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原文明确指出: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
而仲景一般用炙甘草,麻黄要去节,杏仁要去皮、尖。
该方中三药的用法与仲景用法相反,故名三拗汤。
拗者,不顺也。
本方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基本方。
方中麻黄辛、温,微苦,散中有降,以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味苦泄降,性温发散,以下气定喘止咳;麻杏同用,一宣一降,使肺经气机调畅;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且生用化痰之力较强。
所以本方有发散风寒,宣肺止咳之效。
临床上,本方主要用于风寒束肺之病症,而以咳嗽和哮喘为主症。
据文献检索,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以三拗汤为主方,治疗感冒、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上呼吸道疾病大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首先,本方治疗以咳嗽为主的病症,如咳嗽变异性哮喘,症见咳吐白沫样痰,舌苔薄白的风寒型患者;或经治疗表证已愈而咳嗽缠绵不愈者:或表证未解,入里、久郁化热等各种咳嗽(须配清肺泻热之品,如经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即可以看作是本方加石膏而成);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从临床报道的情况来看,其有效率多在90%以上。
谢昌仁主任医师的经验:基本处方为生麻黄6g,杏仁10g,生甘草3g,金银花10g,板蓝根15g。
生麻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
配杏仁、甘草宣肺,助麻黄解表邪,散风寒。
风寒感冒极易转化为风热,出现咽痛、发热、舌质偏红等症,在江南人群中尤为明显,再结合感冒多为病毒感染的现代认识,该基本方在三拗汤的基础上又增金银花、板蓝根二药,辛温辛凉并用,可明显增强三拗汤治疗风寒感冒的疗效。
(时珍国医国药,2000;6:548)其次,本方治疗以哮喘为主的病症,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必须合方或加味应用,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床新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8期功用散风解表,祛湿清热。
方药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l两(炙),薏苡仁0.5两,杏仁10个(去皮尖炒)。
服法与禁忌上刳麻豆大,每服4钱匕,水盏半,煮8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经方方论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易薏苡仁,麻黄减量所组成。
麻黄量轻,无桂枝相助,发汗之力微也。
得甘草可微发其汗,薏苡仁配杏仁,利气宣肺,气化湿亦化。
《神农本草经》记载:“苡米味甘,微寒,主风湿痹,筋脉拘挛不可屈伸。
”所以四药合用,变辛温发散而成辛凉祛湿之方,治疗风湿热痹,效佳。
经方新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苍术15g,防己10g,晚蚕砂15g,秦艽15g,川芎12g,桑枝30g,治疗风湿热痹;血沉快加生地30g,元参15g;红肿热痛加生石膏30g,忍冬花、藤各30g,络石藤30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配苇茎30g,桃仁10g,冬瓜子40g,鱼腥草30g,治疗肺化脓证。
若脓痰较多加皂荚9g,桔梗15g,葶苈子10g;若阴虚潮热加青蒿15g,鳖甲18g,丹皮15g,生地30g,知母12g,天、麦冬各15g。
●麻黄杏仁薏米甘草汤加石膏30g,黄芩12g,瓜蒌30g,胆南星10g,治疗肺热痰嗽。
若大便干,苔黄褐,加大黄10g,通肠泻肺。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43岁。
患风湿热痹,曾一度住院治疗,服用激素和水杨酸钠,体温有所控制,关节肿痛也略有好转。
停药反弹,血沉80 mm/小时,持续不降,后来要求出院治疗。
刻诊:面虚胖,圆月脸,肌肤嫩软,气短疲乏无力,膝踝关节肿胀疼痛,日晡发热,体温37.8℃,周身肌肉酸痛,翻转不利。
血检:15.8×109/L,抗链“O”(+),类风湿因子(+)。
舌红苔黄腻,脉虚大略数,重按无力。
辨证:风湿热痹,郁阻经络。
治法:祛湿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
组成:麻黄5g,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10g,秦艽20g,忍冬花、藤各30g,桑枝30g,赤芍15g,威灵仙30g,苍、白术各l 5g,防己8g,晚蚕砂15g,络石藤30g,生地20g。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

1.瓜蒌桂枝汤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2.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4.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5.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白术附子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7.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8.一物瓜蒂汤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9.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0.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棉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用标准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组成】麻黄6g(去皮,出节,汤泡)、甘草3g(炙)、杏仁6g(10个,去皮尖)、薏苡仁15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用法】水煎2次,分服,服后出微汗避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用标准】
1.主症:①日晡潮热;②皮肤粗糙;③头皮多。
2.①四肢疼痛、僵硬、麻痹、肩痛;②口唇焦干,患处干燥。
3.腹诊:腹力中等,腹部有力。
4.舌干湿适中,苔白,脉弦稍紧。
若具备上述四条可用之;若具备1.①,2.①及3、4;或具备1.②或③,2.②及3、4、也可用(参见《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4)一42)。
【按语】
若具备1.①,2.①及3、4、条而热象较显著者,可于方中加忍冬朦、桑枝、晚蚕砂等清热通络,至于本方治疣,乃古方新用,方中以苡仁共主要作用,陆氏《金匮要略新释》对此有详细论述,可资参考。
又日人用此方治疗干燥性脚气及主妇湿疹(中医称鹅掌风),指出苡仁润燥甚佳,又能软化皮肤之僵硬,临证中可考虑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