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临床】赵进喜: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证心悟

合集下载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床新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床新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8期功用散风解表,祛湿清热。

方药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l两(炙),薏苡仁0.5两,杏仁10个(去皮尖炒)。

服法与禁忌上刳麻豆大,每服4钱匕,水盏半,煮8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经方方论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易薏苡仁,麻黄减量所组成。

麻黄量轻,无桂枝相助,发汗之力微也。

得甘草可微发其汗,薏苡仁配杏仁,利气宣肺,气化湿亦化。

《神农本草经》记载:“苡米味甘,微寒,主风湿痹,筋脉拘挛不可屈伸。

”所以四药合用,变辛温发散而成辛凉祛湿之方,治疗风湿热痹,效佳。

经方新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苍术15g,防己10g,晚蚕砂15g,秦艽15g,川芎12g,桑枝30g,治疗风湿热痹;血沉快加生地30g,元参15g;红肿热痛加生石膏30g,忍冬花、藤各30g,络石藤30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配苇茎30g,桃仁10g,冬瓜子40g,鱼腥草30g,治疗肺化脓证。

若脓痰较多加皂荚9g,桔梗15g,葶苈子10g;若阴虚潮热加青蒿15g,鳖甲18g,丹皮15g,生地30g,知母12g,天、麦冬各15g。

●麻黄杏仁薏米甘草汤加石膏30g,黄芩12g,瓜蒌30g,胆南星10g,治疗肺热痰嗽。

若大便干,苔黄褐,加大黄10g,通肠泻肺。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43岁。

患风湿热痹,曾一度住院治疗,服用激素和水杨酸钠,体温有所控制,关节肿痛也略有好转。

停药反弹,血沉80 mm/小时,持续不降,后来要求出院治疗。

刻诊:面虚胖,圆月脸,肌肤嫩软,气短疲乏无力,膝踝关节肿胀疼痛,日晡发热,体温37.8℃,周身肌肉酸痛,翻转不利。

血检:15.8×109/L,抗链“O”(+),类风湿因子(+)。

舌红苔黄腻,脉虚大略数,重按无力。

辨证:风湿热痹,郁阻经络。

治法:祛湿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

组成:麻黄5g,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10g,秦艽20g,忍冬花、藤各30g,桑枝30g,赤芍15g,威灵仙30g,苍、白术各l 5g,防己8g,晚蚕砂15g,络石藤30g,生地20g。

经方日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

经方日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

经方日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方,凡两见于《伤寒论》。

一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方中之麻黄辛温开泄肺气,杏仁苦降,宣肺平喘,石膏辛甘寒,直清里热,甘草以和诸药,四味配合,具有清肺定喘的作用。

凡具有咳喘、发热、烦躁口渴、咯痰色黄等肺内郁热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一、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

临床验证,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目的主要在于清泄肺热,不在于发汗。

用麻黄一味,不等于用麻黄汤。

本方中麻黄配石膏,目的清肺经之热。

故只要肺有热者,不论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

二、有无大热均可用石膏。

仲景在原文中论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主要是指邪热在肺,虽体表无大热,并非不热也。

应用石膏配麻黄,仍为泄其肺热。

果有大热而喘者,应适当加大石膏用量,方可除其热。

故无论体表有无大热,只要肺内部郁热即可应用石膏。

三、麻杏石甘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病。

凡临床表现有肺热证者:咳嗽、喘息、发热、烦躁、口渴、痰色黄、咯之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等,均可应用。

临床上不必拘泥于汗后或下后,当师古而不泥古。

四、我们临床上的咳嗽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鼻后滴漏综合征(上气道综合征),即鼻涕时常浸润咽喉部,导致咽喉部异物,以咳嗽方式排异。

这个必须接除比流鼻涕后,咳嗽自然好。

2、另外一个是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个不管是积食引起咳嗽(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三黄泻心汤);还是少阳病以“呕”为主证的咳;还有是咽痒确实有少量白痰,平躺或者夜间咳嗽加重,以咽痒为主要症状,这就是半夏厚朴汤,这就是中医里的降气化痰。

3、因为气管痉挛人体需要改善这种情况而自发咳嗽排除气管里异物的一种保护性条件反射,这就是中医里的宣肺止咳,这段时间不断有这类情况,无痰干咳,阵发性咳嗽。

这又不像喘,这个时候用麻杏石膏汤效果很好!4、有太阳表证需要解表咳才会止住,有少阳证必须和解少阳,咳才会止住,阳明病时主要就是考虑麻杏石甘汤证的这种情况。

仲景论风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论治与临床应用

仲景论风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论治与临床应用

仲景论风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论治与临床应用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风。

外台秘要方:麻黄四两(去节,汤泡)甘草二两(炙)薏苡仁半斤杏仁二两(炒)陈修园:(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用之.亦随其证之上下.而取亲上亲下之理也.曹颖甫:申至戌时为太阴湿土当令,阳衰而阴盛之时,为地上蒸汽上蒸之时,所以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从人体而言,日晡所剧者,为湿与湿相感而剧。

胡希恕:此条为急性偏热证的风湿关节炎,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汤与麻黄加术汤的区别:去掉偏温的桂枝、白术,而以寒性解痹利尿药薏苡仁代替。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病因为:汗出当风,久伤取冷。

导致汗不出而陷湿热于肌肉导致风湿痹。

主要症状为:发热,气喘急迫、但无气上冲头疼不明显。

以上两条举例偏寒、偏热的两种急性风湿痹病发作而发汗的两个方剂。

因为没有出现阴寒证,所以没有加附子。

另外指出风湿痹病慎用火攻,越攻湿越陷于里。

关于急性风湿痹病的治疗,胡希恕认为需灵活应用:一是有麻黄汤证的风湿痹病,用麻黄加术汤;二是若有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加术;三是若有小柴胡汤证(寒热往来、胸肋苦满,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微细而欲寐、血弱气尽等)的风湿痹病,就用小柴胡汤加术;四是如有项背强几几的葛根汤证,就用葛根汤加术。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现代应用]1.发热和咳喘性疾病多见本方证。

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小支气管肺炎、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肺脓肿、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药物热等。

2.五官科疾病。

如化脓性鼻窦炎、鼻衄、酒渣鼻、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角膜炎、暴发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

3.皮肤科疾病。

如泛发性牛皮癣、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疮、睾丸炎、术后尿潴留、遗尿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时候。

[经验参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此处之“喘”乃呼吸系统疾病,“汗出”是点睛之笔,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故次序排在喘之前。

《名医类案》载张友樵先生曾治疗一酒客,夏月痰喘气喘,夜不得卧。

服凉药及开气药不效。

有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者。

张诊之,右寸数实,此肺实非肺虚也,投以人参则立毙矣。

遂用葶苈五钱,焙研,滑石五钱,煎服立愈。

明年复感客邪,壅塞肺气,喘咳复作。

医以葶苈进,不效,反烦闷汗泄。

张诊其右寸浮数,口渴恶热,冷汗自出,喘急烦闷,曰:此热邪内壅,肺气郁极,是以逼汗外越,非气虚自汗也。

服葶苈反烦闷者,肺热极盛,与苦寒相格拒也。

夫肺苦气上逆,本宜苦以泄之,而肺欲散,又当急食辛以散之。

与麻杏甘石汤,一剂肺气得通,喘止汗敛,诸证悉平。

《经方传真》载胡希恕先生曾治一男,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解热止痛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十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2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24g 上四味,以水1400ml ,煮麻黄,减400ml ,去上沫,再下余药,煮取400ml ,去滓,温服200ml 。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嗽,气喘,痰黏色黄,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副证:恶风,头痛,鼻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临证加减)1.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

药用麻黄1.5-5g ,杏仁4 —8g ,石膏15〜25g ,甘草1-4g ,桔梗4 一lOg ,黄苓、银花各6-IOg,淡竹叶10-15g,陈皮5 一10g,茯苓8-10g。

痰热闭肺去陈皮、茯苓;风热犯肺去石膏、黄苓、陈皮、茯苓;痰湿阻肺去石膏、银花。

若并发水气凌心者用真武汤加减;厥脱者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四川中医,1989 ,cu ,:93 2。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石膏15 —30g ,麻黄、生甘草各6g ,杏仁log。

热毒重加银花、连翘、黄苓;咳嗽加桔梗;腹泻加黄连。

服12 小时热退者为有效。

[湖北中医杂志,1987 ,(1) :153 3.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基本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蒌皮。

如胸痛者,加元胡,枳壳;发热较重者,加重生石膏至20g ,加柴胡;咳喘胸满较甚者,加重炙麻黄用至12g ,加桔梗、苏子;体质虚弱偏于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偏重于阴虚者,酌加生地、太子参,丹皮;痰涎壅盛者,加桔梗、半夏,贝母、胆南星.[陕西中医函授,1997 ,(6) :19~20]4。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百日咳:本方用麻黄、杏仁、生膏、百部、葶苈子、大枣、甘草、饴糖。

[江西中医,1960 ,clO ,:2s]5。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气管炎: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夜交藤、半夏、葶苈子、篇蓄。

[天津医学,1975 ,c12 ,:626]6.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麻黄9g,杏仁12g,生石膏20g,炙甘草6g,葶苈子、桑白皮各IOg,大枣7枚,地龙5g。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温病祖方,治疗发热咳喘不可错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温病祖方,治疗发热咳喘不可错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温病祖方,治疗发热咳喘不可错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原条文记载: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

此证:发汗后,反而出现了汗出而喘,说明不是麻黄汤证或者桂枝汤证,而且汗出而喘,说明阳胜于内,热邪迫汗而出,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温病,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温病,温病在《伤寒论》记载:太阳病,发热而喝,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与《伤寒论》的伤风病和伤寒病明显的区别就是不恶寒,也不恶风,说直白点就是不怕风,也不怕冷。

而且,温病多一个口渴的症状。

此方由麻黄汤减去桂枝,加上石膏组成,去掉桂枝,发汗开毛孔的的能力减弱,由此麻黄可以治疗咳喘,加石膏清肺胃热,对治内热,阳热于内。

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能有恶寒恶风的症状。

如果有恶寒恶风,应该考虑的是伤风病或者伤寒病,选用麻黄汤等其他方剂。

很多不明医理的人用此方治疗一切发热咳嗽,此乃一知半解,如果是恶寒用此方,会导致患者手脚发凉,扼杀身体阳气。

这里简单说下温病:温病,也叫温热病,《内经》有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而且温病也是伤寒之一,在《难经》记载,伤寒有五种,有伤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

此时温病组方,此方构成有二,其一是宣发,麻黄之功效,其二,清热,石膏之功效。

明清的温病学也是依次立方,只是药物温和很多。

例如:《温病条辨》的银翘散,方中荆芥淡豆豉薄荷,牛蒡子发汗解表,连翘、金银花清热。

桑菊饮同理。

#中医##黄帝内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6 炙甘草3薏苡仁12 炒杏仁10个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原文:“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要功能:类风湿关节炎、扁平疣、脚气、剖腹产后肚子大并脸有雀斑者、浮肿、浑身疼和湿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解决哪些问题:1、剖腹产后肚子大、脸有雀斑、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

这个是生产时受寒导致太阳经受寒闭塞,导致体内湿气郁于体内,郁久成痰,造成阳气不舒,气血瘀滞,导致雀斑和子宫肌瘤。

方法:用麻黄杏仁薏苡汤合并葛根汤加减方。

麻黄6 炙甘草5薏苡仁12 炒杏仁10个生石膏15 葛根汤15 桂枝6生姜12 白芍6大枣4枚。

同时配合桂枝茯苓丸。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解决哪些问题:2、冬天犯脚气病的:麻黄6 炙甘草3薏苡仁12 炒杏仁10个苍术15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解决哪些问题:3、儿童手上长瘊子(扁平疣):麻黄6 炙甘草3薏苡仁12 炒杏仁8个马齿苋20 (12岁儿童剂量)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解决哪些问题:4、被风雨寒侵造成的关节炎:麻黄6 炙甘草3薏苡仁20 炒杏仁10个川牛膝20 海桐皮2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课后小福利:儿童抽动症柴胡1.5 甘草1.5 川芎2.5 当归3 白术(炒)3 茯苓3 钩藤3厚朴2 白芍2.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剂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本方又名“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半两(6克)、杏仁1个(6克)、薏苡仁半两(12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症见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数,舌苔薄腻。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扁平疣及风湿热等病症。

1.咳嗽:以本方结合酮替芬、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或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0例。

1个疗程为2周,2~4个疗程后停药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以咳嗽1周内消失,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无复发即为治愈。

结果:治愈5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3%。

(《河北中医》2002年第7期)2.扁平疣:以本方加大青叶、马齿苋治疗72例。

偏肝气郁结加香附,偏热加大大青叶、马齿苋用量,扁平疣发病时间较长且坚硬者加牡蛎。

疗程为14日。

疗效评定以皮疹消退、无新出皮疹为治愈。

结果:治愈51例,好转12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7.5%。

(《广西中医药》2001年第6期)3.风湿热:以本方加生石膏、秦艽等治疗。

每日1剂,早、晚分服。

6剂后复诊,踝关节疼痛减轻,又以前方6剂;三诊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复以前方6剂,巩固疗效。

(《中医学报》2013年第1期) 【方解】此方即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剂量上较麻黄汤原方为轻,故发汗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

主要适用于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所致风湿在表之证。

方中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得以下输;薏苡仁除湿祛风,兼能运脾化湿,使湿从前阴而去;甘草和诸药、建中州,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临床应用以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重、脉浮带数为辨证要点。

若湿邪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风邪偏胜,加僵蚕、蝉蜕等。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头痛、哮喘、鼻窦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黄褐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嗜睡等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与临床】赵进喜: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临证心悟
麻黄汤临证心悟
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七十枚组成,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煎服法要求“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主治太阳病伤寒,临床常表现为恶寒身热、无汗而喘、身疼痛、脉浮紧,多为体质壮实、太阳卫阳亢实之人,感受风寒,寒邪束表,营卫郁闭,肺失宣降所致,所以治当以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平喘。

服药后要求温覆,意在通过温服以助药力取汗。

当然阳明胃热体质者,感受风寒之邪,也可以表现为风寒表实证,也可以用麻黄汤治疗。

此“脉浮紧”之“紧”,本身就有“紧急””数”的意思,所以临床表现为脉浮数有力者,只要是风寒表实证,也可以用麻黄汤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麻黄汤临床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感等中医辨证属风寒表实证者,常可一汗而解。

时人畏惧其性烈,舍弃不用,实为可惜。

其实,其与用西药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之类发汗退热一样,实在不必过分担心。

另外,麻黄汤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肺失宣降的咳喘,以及部分内伤杂病,如风寒湿痹的身体肢节疼痛、鼻炎、荨麻疹等,也常有卓效。

日本人更有用麻黄汤治疗神经性遗尿者,值得学习。

对遗尿一症,俗医多责之肾虚,不知实际多为心阳不振,肺失宣肃,所以睡眠深沉而入夜排尿不自知。

麻黄汤可以通心阳,宣降肺气,故而有效。

军中名医陈树森教授,也有类似经验,屡试不爽。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证心悟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即麻杏甘石汤,是由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生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组成。

在《伤寒论》中原用于治疗太阳
病失治,或误用汗下,风热犯肺,或风寒表邪入里化热,壅遏肺气所致的咳喘、身热、汗出等症。

《伤寒论》所谓“无大热”,应该是相对于无汗身疼痛的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的“发热”而言。

临床体会,用本方治疗高热者,有疗效。

该方用麻黄配石膏,清宣肺巾郁热;重用生石膏半斤,倍麻黄用量,重在清热;配杏仁宣肺平喘止咳;炙甘草扶正以和诸药。

共成宣肺清热平喘之用。

临床用于邪热壅肺所致的气喘身热、咳痰不多者,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患。

其辛凉发散,被吴鞠通称为“辛凉平剂”,可以认为是《伤寒论》治疗风温外感之方。

而治疗肺炎,随方可加地龙、蝉蜕、僵蚕等,以疏风散邪、解痉平喘,加车前子、石韦、黄芩、鱼腥草等清肺止咳。

治疗热哮,也可用麻杏甘石汤加清热化痰、息风解痉之药。

兼口苦、咽干、目眩,或心烦喜呕,胸脘满闷者,可配合小柴胡汤清解郁热。

咳喘痰黄,大便不爽者,可配合千金苇茎散,开下行之路。

因为该方能宣通肺气,而鼻为肺之窍,用该方加黄芩、辛夷等,治疗鼻炎等病也常有良效。

另外,根据麻杏甘石汤清宣肺热的作用特点,以及麻黄宣通肺气、通调水道、通阳化气的药性,应用该方加白果、石菖蒲等治疗小儿神经性遗尿,也有较好疗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临证心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即麻杏薏甘汤,由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炙)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个组成,煎服法要求“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风”。

可以发汗解表、祛湿通痹,所以在《金匮要略》中主要用于治疗汗出当风,外受风湿之邪,内有生冷所伤,引起湿邪郁热,痹阻经络气血所致的周身疼痛、发热日哺加重者。

现代临床除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周身困重,或兼发热以外,还用于风湿所致的感冒、咳嗽、哮喘、鼻渊、扁平疣及妇科带下等病。

临床上,常用该方
并借助于麻黄通心阳、宣肺、醒神、化湿的作用,治疗发作性睡病、神经性遗尿,或用于减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