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是一种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清理患者呼吸道
中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感染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密
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密闭式吸痰的原理。
密闭式吸痰是一种通过密闭吸痰器进行吸痰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吸痰过程中保持呼吸机通气不中断,以防止气道内负压过大引起肺泡破裂
和气道压力改变。
在密闭吸痰过程中,将呼吸机通气管路的分离器接入吸痰器的压力骤降
通道,通过拉出吸痰管在气道内进行吸痰,然后再将分离器接入通道内,避免气道内的气
体流动受阻。
密闭式吸痰的应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由于密闭式吸痰过程中不需中断机械通气,可以
避免气道内压力改变,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不适感,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
采用密闭装置进行吸痰,减少了气道内负压骤降对患者肺泡的损伤,提高了吸痰的安全性。
密闭式吸痰可以一次完成吸痰的整个过程,减少了吸痰的次数和时间,缩短了清理呼吸道
分泌物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通气质量。
密闭式吸痰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由于密闭式吸痰需要使用专用的设备,且设
备价格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所以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医疗单位可能无法广
泛应用。
密闭式吸痰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巧,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在吸
痰过程中要注意吸痰管的插入深度,避免引起气道刺激和粘膜损伤;要保持吸痰管与呼吸
机通气管的连接,防止气道内气体流动受阻等。
2024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优势

2024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优势现代机械通气技术是现代临床上一种常用于救治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在以往的机械通气吸痰H作中,往往采用开放式吸痰作为吸痰手段。
由于这种吸痰方式处于开放状态,同时在吸痰时也需要停止患者的呼吸机,影响通气效果。
而密闭式吸痰系统则全范围密闭,同时也可以避免脱开呼吸机,是一种新型的吸痰方法。
密闭式吸痰使用方法采用天津市塑料研究所研制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导管,均采用14Fr。
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两个注液口,吸痰管,透明薄膜护套,负压控制阀,连接管组成。
透明三通一端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另一端接呼吸机。
2个注液口, 1个湿化,1个连接生理盐水输液器冲管,连接管接负压吸引器。
吸引时打开吸引器,左手固定人工气道,右手沿气道口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套管内遇到阻力后回撤0∙5~1.0cm ,按压负压控制阀旋转式吸引转动吸痰管边吸边退出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松开控制阀即完成吸痰,操作者不需戴无菌手套。
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有以下优点:1、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通常需行机械通气的病患均病情危急,此时机体免疫能力已严重下降,而由于气管切开或插管已导致呼吸道失去了对吸入空气进行加温和湿化的作用,因此极易造成内源性感染。
呼吸道分泌物可因气管插管的刺激而增加,因此需加强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处理,但是由于吸痰属侵入性操作,此时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对防止或降低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密闭式吸痰整个吸痰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避免了开放吸痰反复打开呼吸机管道,增加交叉感染机会。
同时在吸痰过程中不会因为患者呛咳喷出而造成环境污染,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维持有效通气,预防低氧血症在实施开放式吸痰时需将呼吸机断开,虽然在吸痰前给予了患者充分的吸氧与肺换气,但是在吸痰期间脱离呼吸机可减少患者肺泡气体交换容量,增加其风险性,让患者肺内气体交换更加困难,导致肺容量显著降低,呼气末正压丢失,从而致使病患无法保持良好的氧合,发生心率加快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等不良反应。
密闭式吸痰课件

主要作用是清理呼吸道,防止痰液堵塞呼吸道,保持呼吸道 通畅,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
发展历程
1 2
初创期
20世纪80年代初,密闭式吸痰技术在美国开始 出现,最初用于手术室和ICU病房。
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起,密闭式吸痰技术开始在欧洲 和日本等地广泛应用。
3
成熟期
目前,密闭式吸痰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临 床治疗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THANK YOU.
技术要求高
密闭式吸痰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 技能和经验,技术要求较高。
需要定期维护
密闭式吸痰装置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维 护不当会影响使用效果和寿命。
04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步骤
确认设备
检查密闭式吸痰器的包装是否完整,确保设备处 于良好状态。
连接电源
将吸痰器与合适的电源连接,并确认电源已开启 。
安全防护效果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
在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记录不良反应
密闭式吸痰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如呼吸道损伤、出血、感染等,并 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定期进行效果评价
应对密闭式吸痰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价,以了解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对患者的影响,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增加舒适度
密闭式吸痰可以有效减少对呼吸道 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舒适度。
减少交叉感染
密闭式吸痰可以有效减少痰液对空 气的污染,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方便易用
密闭式吸痰装置简单易用,方便医 护人员操作。
挑战
费用较高
密闭式吸痰装置价格较高,会增加医疗成 本。
密闭式吸痰——精选推荐

第八章 密闭式吸痰第一节 密闭式吸痰技术【适用范围】配有密闭式吸痰装置的患者。
【目的】1.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
2. 防止异物吸入。
3. 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重点强调】1. 吸痰前后及间隔期应给予过度通气或提高给氧浓度。
2. 吸痰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口唇、末梢、发绀情况。
3. 与清醒患者有效沟通。
【操作前准备】1. 用物:吸引器或中央控制系统之吸引器、氧气供给设备、与氧气连接的简易呼吸皮囊(必要时用)、治疗车、治疗盘、无菌方巾、一副抽取20mL 生理盐水的无菌针筒、听诊器。
2. 密闭式吸痰装置:检查密闭式吸痰管的有效期及密闭性、完整性,将密闭式吸痰管可旋转接头连接于气管内管或塑料气切接头上、将日期标签贴在抽吸控制钮上、将旋转接头一端接呼吸器蛇形管,盖上冲水口上盖,并连接好负压抽吸系统,适当调节吸痰负压,成人控制在0.0400~0.05333MPa ,小儿控制在0.033~0.040 MPa 。
密闭式吸痰系统的构成见图8-1.3. 护士:按要求着装,洗手,戴口罩。
4. 吸痰指征:呼吸音粗糙、咳嗽、气道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
【操作流程】【操作步骤】1. 吸痰前:(1) 洗手。
(2) 向清醒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及步骤。
(3) 一手呈杯状,拍打患者背部,以利于松动痰液,使痰液咳出。
(4) 协助患者采用半坐卧位,头侧一方。
(5)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防止吸痰时产生缺氧情况。
2. 吸痰时:(1)一手握着可旋转接头,另一手执吸痰管外薄膜封套用拇指及示指将吸痰管移动插水气管插管内或气管切开套管所需的深度,并按下控制钮吸痰。
(2)若患者分泌物较黏稠,可经由可旋转接头上方延长管冲水口,滴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再进行抽吸操作,或可由冲水口处注入气管扩张剂,已达到扩张气管的目的。
(3)吸痰完成后,缓慢地抽回吸痰管,直到看到吸痰管上的黑色指示线为止。
密闭式吸痰课件

密闭式吸痰课件xx年xx月xx日•密闭式吸痰简介•密闭式吸痰的优点与风险•密闭式吸痰的操作流程目录•密闭式吸痰的实际应用01密闭式吸痰简介密闭式吸痰是指在不脱离密闭式人工气道的情况下,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定义避免交叉感染、操作简便、减少环境暴露、避免物品污染等。
特点定义和特点密闭式吸痰管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通过负压吸引作用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
密闭式吸痰管路上的传感器可监测气道内压力变化,及时调整吸引负压,避免损伤气道。
工作原理适用人群适用于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如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
应用场景医院内各科室,如ICU、呼吸科、急诊科等。
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02密闭式吸痰的优点与风险优点密闭式吸痰系统采用封闭式设计,痰液与外界隔离,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减少交叉感染提高安全性保护呼吸道便于操作密闭式吸痰的管路设计可以防止痰液喷溅,有效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
密闭式吸痰的负压吸引可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风险与副作用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能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导致患者咳嗽、憋气等不适。
呼吸道刺激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痰液堵塞,导致患者缺氧,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缺氧如果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不规范或设备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
感染如果操作不当或使用压力过高,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
呼吸道损伤使用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密闭式吸痰系统的管路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漏气现象。
在患者咳嗽间歇期进行吸痰,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控制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5秒,以免引起患者缺氧。
使用前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吸痰及吸痰的深度和频率。
使用后及时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更换一次性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03密闭式吸痰的操作流程明确吸痰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患者的病情和吸痰史。
操作前准备确知吸痰目的检查吸痰器、吸引头、管道等器具是否完好无损,有无破损、漏气等情况。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常用的气道清理方法,用于去除痰液和防止呼吸道感染。
本文将就这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以期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气管内开放式吸痰是指在吸痰操作期间,使机械通气暂停,从而实现人工撤探、清洁痰液的目的。
这种方式具有简便、直观的优点,适用于有能力主动咳嗽排痰的病人。
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是中重度病情的患者,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功能衰竭患者。
开放式吸痰操作具有操作灵活,不受装置限制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吸痰的频率和深度。
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最主要的是人工撤探时需要暂停机械通气,这样容易导致氧合不良和二氧化碳潴留,可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开放式吸痰还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相比之下,气管内密闭式吸痰是通过伺服呼吸机和密闭式吸痰装置来实现的。
该方法不需要停用机械通气,只需通过呼气末正压和负压吸痰来完成痰液的清除。
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来说更加安全可靠,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性较高,例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
通过密闭式吸痰装置,可以减少氧气流失,保持患者血氧饱和度,还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操作相对简便,只需进行机械调整即可完成,不需要专业操作。
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各有其优势和限制。
开放式吸痰适用于能够主动咳嗽排痰的病人,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但需要停用机械通气,有可能导致氧合不良和二氧化碳潴留。
而密闭式吸痰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能够保持氧气流失和血氧饱和度,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但有可能增加呼吸机引发的感染。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吸痰方式,并在操作时注意严格掌握操作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吸痰方法,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吸痰方式。
开放式吸痰即通过开放式吸痰器进行气管内吸痰,而密闭式吸痰则是利用闭式吸痰系统进行吸痰。
本文将对这两种吸痰方式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开放式吸痰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要将吸痰器插入气管内,通过负压进行吸痰即可。
而密闭式吸痰需要慎重处理,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正确的操作步骤。
对于不熟悉吸痰操作的医护人员来说,开放式吸痰更容易掌握。
从感染控制的角度来看,密闭式吸痰具有更好的感染控制能力。
因为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以避免吸痰过程中的细菌和病毒的扩散,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而开放式吸痰会在吸痰过程中产生气溶胶,可能导致病原体的扩散,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从吸痰效果的角度来看,密闭式吸痰相对更加彻底。
由于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以保持气道的压力,提高吸痰效果,因此能够更好地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
而开放式吸痰由于无法保持气道压力,吸痰效果较差。
从患者的耐受性来看,密闭式吸痰相对较好。
由于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痰过程所引起的气道刺激和不适感,因此患者的耐受性更高。
而开放式吸痰由于吸痰时需要撤出气管插管,容易引起气道刺激和疼痛感。
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在操作简便性、感染控制、吸痰效果和患者耐受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密闭式吸痰系统相对较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
在选择吸痰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以确保吸痰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密闭式机械吸痰比较优美题目

密闭式机械吸痰比较优美题目【原创实用版】目录1.密闭式机械吸痰的定义和原理2.密闭式机械吸痰的优点3.密闭式机械吸痰的适用范围4.密闭式机械吸痰的操作步骤5.密闭式机械吸痰的注意事项正文一、密闭式机械吸痰的定义和原理密闭式机械吸痰,顾名思义,是一种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吸痰的技术。
它通过将痰液从呼吸道内吸出,以达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的目的。
密闭式机械吸痰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通过机械设备产生负压,使痰液被吸出。
二、密闭式机械吸痰的优点1.安全性高:密闭式机械吸痰采用无菌技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2.吸痰效果好:机械吸痰能迅速、准确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效果明显。
3.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吸痰,密闭式机械吸痰可减轻护理人员的体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三、密闭式机械吸痰的适用范围密闭式机械吸痰适用于各种需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如:气管插管患者、昏迷患者、肺部感染患者等。
四、密闭式机械吸痰的操作步骤1.准备密闭式机械吸痰设备,如吸痰管、负压源、收集器等。
2.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呼吸道,确保吸痰管尖端在痰液所在位置。
3.开启负压源,调整负压至适宜范围。
4.启动机械吸痰设备,开始吸痰。
5.观察患者情况,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吸痰。
6.吸痰完成后,关闭负压源,拔出吸痰管,清理设备。
五、密闭式机械吸痰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确保设备完好无损,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吸痰管损伤呼吸道。
3.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
• 减少医用垃圾处理成本; • 降低清醒上机病人对吸痰的恐惧感; • 提高气道管理护理质量。
注意事项
• 使用24小时需更换。
• 冲洗管路时,应持续给负压。(负压—冲水—负压)。
• 吸痰管的摆放: 1、不吸痰时,不可将负压吸引管持续连接吸痰管,以免
THANKS
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密闭式吸痰由于没有中断开呼吸机的连接,没有 中断供氧和通气,并且肺容量的保存没有出现肺 泡萎陷,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改善了吸痰时患者 的氧和,所以密闭式吸痰对患者血氧的影响要低 于开放式吸痰。
对PEEP的影响
• 在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时突然脱机,病人肺泡气体 交换容量突然降低,可导致气道内压力瞬间释放, PEEP消失,肺泡壁失去支撑而塌陷,从而影响气 体弥散作用。
冲水孔
注水孔
接人工气道
接呼吸机
连接吸引器
负压控制钮
操作方法
密闭式吸痰法:实施封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在吸痰的过程中, 不需要中断呼吸机,或者是中断通气管路。在吸痰以前,按 下呼吸机纯氧供给键,一只手拿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进行有效 的连接,拇指或者食指对吸引阀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只手 将吸痰管沿着气管插入所需要的深度,通常超过气管插管前 端 1 ~ 2 cm。这时吸痰管薄膜的保护套会挥着吸痰管的插入 变得皱缩,按压吸引阀开关,持续 12 s 左右,负压在 10 ~ 20 kpa 进行吸痰,一边吸痰一边旋转将吸痰管撤出,在吸痰 完成以后, 将吸痰管抽回到能见到导管上黑色指标线的位置, 并将吸引阀按下,利用冲洗液对管腔内的痰液进行有效的清 洗。
优点
控制感染方面
• 密闭式吸痰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可防止环境、患 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操作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避免了分 泌物对医务人员,患者,物品的污染,加强了医疗护理 工作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人为因 素造成的污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关于密闭式吸痰在 预防院内感染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报道显示使用密闭式吸 痰可预防和降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 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减少了打开一次 性吸痰管,断开呼吸机等操作,简化了吸 痰过程,比开放式吸痰节省时间和人力,提 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及时满足患 者吸痰的需求。
对心律血压的影响
•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由于患者与呼吸机断开,使 得肺容量大幅度减少,出现肺泡萎陷,动脉血氧 饱和度降低,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等。 采用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断开呼吸机,患者肺 容量降低少,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 现反射性心率增快、血压增高。
翻身时牵拉,带出气管插管; 2、吸痰管末端应放到病人的手不能触及的地方,以免烦
躁,将插管扯出。可将末端放置病人近头端或身体中线 部。
不足
• 密闭式吸痰管,只能吸气道内痰液,如需吸口腔内分泌 物,还应再准备一些开放式吸痰管。
• 密闭式吸痰管,在下入气道后,因为管外有一层薄膜的 限制,所以不能灵活有效地进行旋转吸痰管吸痰。
• 为解决以上问题,密闭式吸痰系统(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CES)在20 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并开始在临床上使 用,因其具有不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减轻护 理人员工作量等优点而逐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2003年为“锁 住”非典飞沫,做出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密闭式吸痰
密闭式吸痰的发展
• 较早的气管内吸痰采用开放式吸痰法(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OES), 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 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需要
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缺氧和交叉 感染,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会造成血压及心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