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共49页
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一旦提到“启蒙思想”这四个字,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所提的可 古代那些圣明的帝王一般都心存天下,因此他们才会立法,这就是他 能是欧洲国家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在那个中国封 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但是后来的君主则是以法私来治理天
建社会末期的大动荡时期,一场空前绝后的令封建王朝明令的法律 下,其中所谓的法者,就是君主自己制定的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
“一夫一妻”制。早在 1851 年,太平军占领永安之后,洪秀全就设置 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所以,他
“后宫”正式选添妃嫔。以后又在“武昌选四十人,到江宁选百八人,陆 们并没有也绝不可能实现男女在婚姻上的自由平等。要真正地实
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13]。其他诸王同样也有选纳妻妾的特权“,各 现男女在婚姻上完全平等,“只有在资本主义与由它所造成的财
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提高妇女地位的目的,相反地,它剥夺了男女行使 而对太平军中,并未作过这样的规定。正如恩格斯所说过的“多妻制
婚姻自主的权利。严禁寡妇再婚是太平天国婚姻不自由的又一重要 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而“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
标志。洪秀权就一再提倡“妇女以贞节为贵者也”。当他重病在身时, 活”[17]。太平天国的婚姻就是一个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例证。
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势是圣人所不能违背的。王夫之主要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
一、天下之法,立法为公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且这也预言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必然会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多数倡导应当立天下之法,而反对当时 出现灭亡,他宣告了正统法律思想与封建法制的没落和衰败。
社会上的一家之法,强烈要求社会立法为公,并切实地保护人们的根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比较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比较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者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但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早期的民主启

4、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总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 宝贵遗产,又要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落后因素。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生活背景 共同经历 顾炎武 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王夫之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共同进步 政治思想 (批判君主 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奉行西方民主政治的理 念和政权架构,这必将儒学 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驱出。
新道德 新文学 民主、科学
旧道德 旧文学 专制、愚昧
全盘否定
维护资产阶级政治 经济的利益。
(1613—1682年)
五.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思想主张: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了 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批判暴政; (3)历史观:尊重规律,天地之化日新 (4)哲学思想:发挥了唯物论。
王夫之
六.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思想主张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A 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B 君臣平等(实质:反映君主专制) C 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 构,而非君主。 D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 初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
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解析】选D。解答本题应注意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来分 析。由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
明清启蒙思潮(王夫之)

②理依于气 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 也”,“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坚持“理依于气” 的观点。在他看来,理并不是虚空之物,它只不过是 气的变化日新过程中的秩序和条理,是事物变化发展 过程中的必然之势,并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由“理气”关系引申到“道器”关系,王夫之坚持 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观点。王夫之认为, 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 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 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 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③“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夫之既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命之 谓性”的说法,又在新的条件下予以发展。在他看来, 人性虽然来之于天,但人与动物不同,“禽兽终其身 以用其初命,人则有日新之命矣”,肯定人性具有 “权变”的特点,即人性的“日生日成”,就是说, 人性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由此可知,王夫 之的人性学说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既容纳了“天命 之谓性”的合理成分,又从人的主动选择的角度论述 了人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使人性的形成与主体的价值 选择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个体的能动性。
第三讲 明清启蒙思潮 一、概述
明中叶至清代,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 判的高潮。思想家们在先秦至宋元明学术的基 础上,虽仍沿习着一些旧的范畴和思想框架, 然而却阐发了许多此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未曾 阐发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旧的樊笼, 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
二、明清启蒙思想的表现
首先,提出了个性解放的新道德。 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 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如清初王夫之、 颜元等都肯定“欲”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主张“欲不可禁,亦 不可纵”。 其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初步民主的思想。 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有相当多的政治批判的话语。最值得称道的 是黄宗羲。他将批判君主专制与设计中国民主政治的方案紧密结 合起来,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再次,提倡科学求知的态度和方法。 王夫之、颜元、戴震等都不同程度地把“即物穷理”的思想修 养方法转化为科学探求的知性方法。
明清时期的官场风云与思想启蒙

明清时期的官场风云与思想启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官场风云起伏不断,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启蒙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官场风云与思想启蒙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明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明朝后期,由于官僚腐败、贪污,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崛起,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随着清朝的兴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清初,朝廷实行门阀政治,由满洲族的贝勒、郡王担任重要官职,这对于老牌的地方官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引起了很多社会上层人士的反感和不满。
同时,清朝也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和接触,这促进了思想启蒙的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官场风云明清时期的官场风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只能简单的提及几个重要事件。
1. 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是明朝王位争夺的高潮。
当时朝廷内外都充满了各种阴谋与腐败,很多官员都在谋求自己的私利。
辅政大臣魏忠贤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朝廷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导致了朝廷的动荡和不稳定。
2. 同治变法同治变法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是著名的官场清廉运动。
当时的清朝逐渐落后于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导致国家不断遭受外敌入侵和内乱。
清廷为了强化自己的国力,开始推行清廉政策和变法,但由于与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既得利益产生冲突,最终未能成功。
3. 科举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取士方式,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深入到社会底层,同时也使得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激起了许多腐败、贪污现象。
清代后期,科举制度也开始面临变革,逐渐向现代的教育体制转型。
三、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主要是指对现代思想进行研究和传播的运动。
这个时期,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缺陷。
明清启蒙思潮

第三讲 明清启蒙思潮 一、概述
明中叶至清代, 明中叶至清代,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 判的高潮。 判的高潮。思想家们在先秦至宋元明学术的基 础上,虽仍沿习着一些旧的范畴和思想框架, 础上,虽仍沿习着一些旧的范畴和思想框架, 然而却阐发了许多此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未曾 阐发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旧的樊笼, 阐发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旧的樊笼, 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 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
②“格物”与“习行” 格物” 习行”
“格物”二字,最早见于《大学》。但何为“物”,又如何去 格物”二字,最早见于《大学》。但何为“ 》。但何为 ?《大学 的作者并没有解释。《大学》本为《礼记》 大学》 。《大学 “格”?《大学》的作者并没有解释。《大学》本为《礼记》中 的一篇,在朱熹之前并未受到特别的注意,故朱熹之前, 的一篇,在朱熹之前并未受到特别的注意,故朱熹之前,对格物 的解释多是文字、训诂学的解释。朱熹将“ 训为“ 的解释多是文字、训诂学的解释。朱熹将“格”训为“至”, 格物致知”就解释为“即物而穷理” 但朱熹所说的“ “格物致知”就解释为“即物而穷理”,但朱熹所说的“理”并 非事物固有之条理,而是一种超验的普遍原则, 非事物固有之条理,而是一种超验的普遍原则,在社会哲学层面 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王阳明将“ 训为“ 格物” 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王阳明将“格”训为“正”,“格物”即 是以“正念头”为入手的道德实践活动。 是以“正念头”为入手的道德实践活动。 颜元也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格物” 认为“格物”即是“ 颜元也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格物”,认为“格物”即是“犯手 实做其事” 就是说,要求亲身投入到实际的、具体的活动之中, 实做其事”,就是说,要求亲身投入到实际的、具体的活动之中, 使知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肯定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 使知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肯定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肯定了 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感官之外的。在他看来, “物”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感官之外的。在他看来,人虽具有 一种潜在的认识能力和理性能力,但必须在“玩东玩西” 一种潜在的认识能力和理性能力,但必须在“玩东玩西”的实践 中发展起来。相对于朱熹与王阳明来说, 中发展起来。相对于朱熹与王阳明来说,颜元更强调感性在致知 过程中的作用。 过程中的作用。
明清启蒙思想

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明清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启蒙运动基本结束,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动着文化的渗透,还有传教士,都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起到一定作用,集中出现在浙东一带,对浙东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实质上是:经济的发展带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受到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阻碍,因而产生推翻封建专制的要求,因此产生了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明清有这样一些进步思想家:(1)(明朝)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其思想特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明末清初)黄宗羲主要主张: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明末清初)顾炎武主要主张:A强调学以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4)(明末清初)王夫之主要主张:A、具有唯物主义观点;B、具有唯物辩证法观点;C、具有发展观。
明清启蒙思想出现的意义:明清启蒙思想主要以浙东学术文化为代表,由阳明心学的创立,再经刘宗周、黄宗羲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学术思想。
以浙东学术文化为代表的明清反传统的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儒家文化传统中“人的依附关系”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些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我”意识的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不像西方文化中将人看作是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主体,而是把伦理作为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
缺失个体的人是儒家文化最大的积弊,自古以来“人”可以作类称、众称、他称,却不是自称。
伦,犹类也。
没有类别即没有伦,没有伦即不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等级的类别及其成为类别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孟子》所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十三章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思想

主张是非无定论 反对封建专制独断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
•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学者 尊为南雷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 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 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 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
• 1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 • 2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 • 3黄宗羲集中地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 • 4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观
• 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 初也。”认为童心是人性的本然状态,人不应该失去童心真心。 而应固守童心。
• 但是礼教灌输蒙蔽了人们的童心,他说“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 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 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 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分权众治
• 他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根本无 法胜任使天下大治的责任。君主的个人独裁,是 民众困苦、国家贫穷的根源。提出了“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 这一观点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批 判君主专制的的同时,顾炎武提出了分权众治的 主张,认为人君于天下,不能独治,理应分权。 分权的基本内容是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分 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